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太后和楚王悍在阳文君的支持下,果断出手,罢黜了令尹夏侯屈无诸。屈无诸在主政的短短时间内,先丢长沙郡,接着又迟迟未能与秦国重建盟约,导致秦军再一次攻打淮南,这种情况下,他当然要承担责任。接着又罢免了楚国上柱国景缨。楚军屡战屡败,他这位大军统率当然难辞其咎。
    阳文君再度出任令尹,而大司马昭公则兼领大将军,李太后和楚王悍由此迅速扭转了局面,但依旧未能控制朝政。
    昌平君和阳文君相会于陈,秦楚两国重建盟约。
    楚国水师撤离洞庭水域。长沙郡割让给秦国,楚国向江南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至此,江南的粮食危机基本缓解。
    =
    =
    =
    '  '
第296章 寻找史禄
    第296章寻找史禄
    冬天到了。江南的冬天因为空气潮湿,寒风刺骨,非常冷,相比起来,北方的冬天虽然温度更低,但因为空气干燥,给人的感觉要好得多。
    十八方镇的河北人在江南的第一个冬天异常艰苦,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边垦荒播种希望,一边在风雪中煎熬。唯一让他们感到温暖的是,拯救他们的武烈侯然诺守信,和他们在蛮荒之地同甘共苦。
    武烈侯为了稳定十八方镇的人心,不但把行辕搬到了最荒凉的邶(bei)阳,把军队驻扎在南岭之下,还一次次巡视诸镇,甚至和庶民一起垦荒拓地,然而,无论武烈侯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遏制河北人的思乡之情。
    这场大灾难在秦国以举国之力的救助下,没有出现饿殍遍野、生灵涂炭的惨状,但秦国不是大善人,“仁义”的背后带着浓厚的功利。
    秦国利用这场大灾难,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百万人口的大迁徙,而且还是把最强劲对手的子民转徙到另外一个对手的土地上。赵国为此损失了百万人口,楚国为此损失了江南之地和大量的粮食,秦国却保住了中原,赢得了“仁义”之名,并夺取了江南之地,开始实施进军西南的大计。
    这场大灾难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秦国,而百万灾民却是灾难的直接承担者。
    他们留在河北的命运肯定是死亡。今年河北大部分地区颗粒不收,明年就算风调雨顺,那也要等到秋水之后才有粮食,而更严重的问题是,谁赐予他们播种的种子?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灾民们没有赖以维生的粮食,所以他们只有逃荒。秦国救了他们,但条件是转徙江南,替秦国开疆拓土。他们没有选择,只有顺从。从此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离开了自己的王国,他们成了秦国的庶民,他们将在江南开辟自己的新家园。
    河北人想家,强烈的思想之情让他们情绪低沉,但江南距离河北有两千多里,中间有大河和大江两道无法逾越的险阻,他们根本没办法重返家园。
    武烈侯所能做的就是安慰他们,鼓励他们,竭尽所能让他们吃饱穿暖,想方设法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然而,未来十个月,也就是到明年的秋收之前,这段时间的粮食供应成了决定方镇存亡的关键。武烈侯为此绞尽脑汁,江南官员们也是殚精竭虑。
    武烈侯派出使者,赶赴寿春,公开与楚国令尹阳文君建立联系,以督促楚国按照新盟约,持续向江南供应一定数量的粮食。
    武烈侯又请琴氏、猗顿氏、卞氏发动所有力量,不惜代价从楚国秘密购买粮食。南山子也赶赴南墨,发动南墨子弟暗中筹措粮食。黄依和春申君的旧部们也调用一切关系从楚国筹粮。
    派遣到巴蜀、荆宛和中原等地筹粮的江南掾吏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蓼园巨贾们更是不惜冒着遭到咸阳打击的危险暗中哄抬粮价以收购更多粮食。
    墨家不可能再次发动义捐,钜子蒲溪子只能派遣更多的墨家子弟去江南帮助垦荒和开渠。
    军队也调动起来了。按照武烈侯的命令,江南水师会同大江南北的渔民,向江河湖泊发动“捕鱼大战”;江南步军则与南岭一带的猎户配合,向深山老林发动“狩猎大战”。总而言之,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十八方镇在未来十个月里每天有一顿稀粥,这是维持生存的最低要求。
    =
    新年之前,武烈侯召集江南军政官长们议事。
    大帐里的气氛很沉重,官长们愁眉不展,焦虑不安。
    江南的困难太多了。粮食严重不足,后期维持难度大。布帛盐铁锅碗等生活用品需求量大,但目前供应不足。农具也是严重不足。十八方镇的灾民现在都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挤在一起,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尽快解决。还有疾病的问题。医匠太少,懂得医术的一些墨家子弟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必须请来更多的医匠。
    另外,北方和南方种植的谷物不一样,河北一般种植黍、稷,而江南种稻。十八方镇垦荒种稻,不但牵涉到学习耕种水稻的技艺问题,还牵涉到灌溉水利的修建问题。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必然影响到明年的收成。
    这个时代农作物一年两熟制在中土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比如中原是冬天种小麦,夏收之后再种秋收的其他谷类作物,而江淮一带的水稻也是两熟。战国时代,赵齐韩魏楚五国之所以富裕,原因就在如此。秦国之所以要东征,要逐鹿中原,原因也在如此。
    江南也是种水稻为主,一年两熟,这其中牵扯到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等等。粮食产量和这些农耕技术有直接关系。让河北人到江南种水稻,几个月就掌握相关技术,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土地是新开垦的,灌溉、施肥、农具都跟不上,确保一年两熟,确保粮食收成,基本上不可能。
    庄翼、朱英等人从实际出发,建议今年种一季水稻。考虑到垦荒和耕种的难度,两人又建议今年在开渠一事上只做准备工作,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部集中到十八方镇,从而确保百万人口的生存。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部分江南官员的支持。很明显,大家对开渠一事非常谨慎,不想在垦荒的同时再开渠,以免顾此失彼,两头都失败。
    “武烈侯,咸阳近期肯定要攻打赵国。”朱英言辞恳切地说道,“不出意外的话,咸阳决策一下,开渠必定停止,那么,这条渠是否继续开凿,我们谁都不知道。假如赵国败亡,形势发生剧变,这条大渠的开凿可能会无限期搁置。这一搁置,我们在开渠一事上的投入就全部浪费了。”
    宝鼎苦笑点头,看看众人,问道,“你们的看法都是这如此?”
    “武烈侯,形势发展到这一步,首要之务当然是确保十八方镇的生存。”盖聂也是诚恳说道,“武烈侯,只有把人救活了,大渠才有人力开凿,远征西南才有胜算啊。”
    宝鼎想了一下,转头望向大匠琴唐和墨者马骕、姜平。
    “你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拿出开凿大渠的具体办法?”
    “武烈侯,这种事急不来,必须从长计议,确保万无一失。”琴唐郑重说道,“老山界地形复杂,开凿建渠的难度极大。我们和一些水师、石匠实地勘察之后,至今毫无头绪。以我看,未来一年,我们能拿出开凿大渠的具体办法就非常不错了。”
    宝鼎脸色微变,眼神顿时冷肃。
    琴唐无奈摇头,“武烈侯,我不是故意拖延。在这样险峻的大山里开渠,可以说是空前的创举。这与在平原上开渠完全是两回事,两者之间的难度有天壤之别。我们的水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土的水师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宝鼎不耐烦地摇摇手,打断了琴唐的“诉苦”。
    琴唐从不干无利可图的事,像这种只“烧钱”不“生钱”的事,他从骨子里就抵触,根本没有积极性。倒不是说琴唐故意和武烈侯作对,而是他的观点和武烈侯的想法出入太大,两者无法协调,当然也谈不上齐心协力了。墨家也是一样,也不能认同武烈侯的想法。开渠是劳民伤财的事,现在十八方镇饥肠辘辘,当然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等到吃饱喝足有力气了,然后再谈开渠。既然无法说服武烈侯,那就只好阳奉阴违、消极对待了,拖一阵子是一阵子吧。
    看到武烈侯十分不满,马骕马上说道,“我们虽然短期内拿不出开凿大渠的具体办法,但这并不影响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首先要修路,要打通湘桂谷地,这样才能把开渠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老山界。这条路要从邶阳修起,沿着湘水而上到老山界,然后打通湘桂谷地,与离水源头相接,直达始安(桂林),全程大约四百里。”
    始安是百越人的一个堡寨。熊庸和荆轲率军越过老山界之后,向前推进了一百余里,然后攻占了此寨。
    宝鼎无话可说了。开凿大渠之前当然要打通湘桂谷地,要修路,而在大山里修路,人多没有用,只能一座山一座岭地慢慢往前开,四百里的大道需要多长时间,可想而知。在路没有修好之前,进行大规模的开凿也是不现实的事。
    =
    深夜,宝鼎一个人坐在偏帐里,望着铺在案几上的地图,陷入沉思。
    这条渠开凿的难度有多大,耗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历史没有记载。宝鼎只记得始皇帝统一后就征发五十万大军远征西南,打了三四年,毫无进展,最后竟然连统率屠睢都战死了。其后就开始开凿大渠,而在大渠开凿期间,南方的战一直在打。大渠开凿完了,始皇帝再一次征发大军补充了远征军,迅速完成了对西南的征发,开辟了象、桂林和南海三郡。这个时间历史有记载,是在大秦统一中土七八年之后。如此倒推,这条大渠的修建前后至少花费了四五年。
    修建大渠的耗费肯定是个庞大的数字,但它仅仅是整个远征西南耗费的一部分。
    大秦统一后以五十万大军难下打西南,打了三四年,这个一个耗费。然后开凿大渠,这是一个耗费。同时间内,西南战场不可能停战,南岭一线肯定长期驻军并有小规模的战斗,如此又是一笔耗费。大渠开凿完了,大秦征发大量士卒补充西南战场,进行远征大战。假如这时候远征军还是五十万,南下开辟象、桂林和南海三郡,其耗费又是一笔惊人数字。
    打仗不仅仅只有军队的用度,还要征发数倍于军队的民夫,仅军队和民夫的粮食消耗就无法想像了。西南距离中原数千里之遥,中原的粮食运到南岭,运到大海边上,其途中的消耗就超过了前线实际用量。如果再加上武器、布帛等等耗费,我们可以算一算,远征西南因此耗去了大秦多少国力?
    西南三郡乃蛮荒之地,基本上没有战利品,大秦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可以想像,这七八年的“投入”给帝国带来了多大的伤害。所以宝鼎一直认为,大秦的败亡和其在南疆、北疆的两线作战有直接关系。
    假如大秦统一后没有远征西南,没有那七八年的战争所造成的巨大耗费,帝国是不是会因此避免早早亡国的命运?答案虽然没有,但希望显然很大。宝鼎的西南策略就是因此而产生。西南还是打,但因为有历史做借鉴,那么可以创造条件,现在就打,力争以最小代价赢取西南疆土,如此就改变了历史,改变了统一后的帝国命运。
    依据历史教训,先修大渠,先打通大江水系和岭南水系,先把粮道贯通,然后再远征作战,这不但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大量的钱财。近几年大秦可以“敲诈”楚国的粮食,可以利用两次大饥荒的机会转徙人口到南岭一带,这样在开凿大渠的时候既节省了财力又解决了人力,事实上等于大大减少了对大秦自身国力的消耗,所以这是一个完全可行的方案。
    然而,反对者太多了,对此策不抱信心的人也太多了,这让宝鼎感觉困难重重。
    =
    赵高抱着一叠文卷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宝鼎从沉思中惊醒,抬头看了他一眼,问道,“还不去休息?”
    赵高没有说话,坐到宝鼎的对面,看着他疲惫不堪的面孔,小声劝道,“有些事急不来,欲速则不达。”
    “我没有时间。”宝鼎叹道。
    “但人命更重要。”赵高苦笑道,“你既然救了他们,就不能半途而废。”
    宝鼎微微皱眉,“最近又死了多少人?”
    “初步估算,最近一段时间至少死了两三万人。”
    “有这么多?”宝鼎非常吃惊,“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死亡?”
    “有饿死的,有病死的,有冻死的,还有水土不服导致的……”赵高摇摇头,黯然苦叹,“武烈侯,十八方镇的情况非常恶劣,当务之急是帮助他们熬过这个冬天。”
    宝鼎沉默良久,问道,“始安那边情况怎么样?”
    “熊庸和荆轲来信说,百越人的反击不足为虑,担心的就是粮草武器供应不上。”赵高说道,“百越人在老山界神出鬼没,频繁袭击我们的送粮队伍,如果有一条可以直达始安的大道,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扭转在南岭的不利形势。”
    宝鼎轻轻点头,“你对今天的议事有什么看法?”
    “武烈侯和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武烈侯深谋远虑,而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眼前利益,这无可厚非。”赵高说道,“我担心的是,中原局势一旦发生剧变,咸阳是否会继续支持武烈侯的西南策略。”
    “你担心齐楚两国为了确立三足鼎立之势,不得不联手与我大秦抗衡吗?”
    “对。我大秦一旦拿下赵国,即便齐楚联手,咸阳也会无所畏惧,必定乘胜攻击。中原陷入混战,西南策略还有实施的可能?”
    宝鼎望着他,笑道,“所以,你对此策也没有信心?”
    赵高面露尴尬之色,迟疑了一下,还是忍不住说道,“赵国一旦灭亡,武烈侯认为仅靠齐国就能阻止我大秦统一中土的步伐?”
    宝鼎沉吟良久,忽然问道,“如果老天要阻止呢?”
    老天?赵高旋即想到武烈侯在中原救灾时所说的话,不禁疑惑问道,“难道……明年中土还有一场大灾?”
    “我不知道。”宝鼎说道,“但假如明年中土还有大灾,还有大饥荒,而且大饥荒再一次影响到秦赵齐三国,你说局势将如何变化?”
    赵高忐忑无语。假如明年再度爆发大饥荒,那中土诸国都将面临危机,虽然中原混战不可能爆发了,但江南会受到大饥荒的影响,而咸阳显然也不会下令停止实施西南策略,相反,咸阳有可能再一次转徙灾民于江南,以确保中原。
    “我们必须加快开凿大渠的速度。”宝鼎叹道,“假如明年再一次爆发大饥荒,江南涌入大量灾民,那时我们怎么办?”
    “但是……”赵高欲言又止。假如没有大饥荒呢?总不能拿这种毫无根据的假设来做为决策的基础吧?
    宝鼎大摇其头,“江南就这么大,粮食也就这么多,救不了更多人,我们只有到岭南去找一条活路。舍此以外,别无他途。”
    赵高想到武烈侯所创造的一系列奇迹,对他的这种预测忽然信了三分。武烈侯毕竟不是普通人,或许他就精通占卜之术,否则他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到大饥荒?
    “我们需要找一个技艺高超的水师。”赵高说道。
    宝鼎当即想到了史禄。到哪去找史禄?史禄是什么地方的人?如今又在何处?大秦统一三四年后,史禄主持开凿灵渠,那时候他是监御史,也就是一郡的最高监察大员。由此倒推,现在的史禄应该在大秦的某个府署里任职。
    “你在咸阳的时候,是否听说过一个叫史禄的人?”宝鼎忽然问道。
    赵高愣了一下,“我不认识水师。”
    “这个人不是水师,而是一位官吏。”
    赵高想了很久,摇摇头,“没有听说过,咸阳史氏也没有一个叫禄的人。”
    =
    =
    =
    '  '
第297章 史禄其人
    第297章史禄其人
    史氏也是古老姓氏之一,出自黄帝时期的史皇仓颉,还有说法出自西周初年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四圣”的太史史佚。秦国史氏也是大家族,属于本土老秦人。赵高虽然自小在咸阳长大,又在宫内出任尚书,对朝野内外的事情知道很多,但对史氏未必一清二楚。
    宝鼎没有放弃,追问道,“你肯定史氏没有一个叫禄的人?”
    赵高点头,“我在咸阳宫的时候,有一位同僚就是出自史氏,与我相处不错,所以史氏在朝为官的人我都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可以肯定,史氏没有一个叫禄的人。史氏以研究史学见长,历代子弟大多出任大秦史官,怎么可能有子弟研习治水之道?武烈侯,你是不是记错了?是谁向你推荐的这个人?”
    宝鼎笑着摇摇手,没有直接答复,“你打算在哪寻找技艺高超的水师?”
    “中土水师本来就少,大秦更是缺乏,但自李冰受募于大秦,治水于蜀之后,大秦水师也就闻名中土,而其中佼佼者无一例外出自李氏门下。”赵高说道,“还有一位声名显赫的水师就是韩人郑国。吕不韦请来韩国水师郑国修建洛泾大渠,大渠未成,罪名先至,郑国因此下狱。好在大王英明,依旧重要郑国,不过郑国年纪已大,再加上韩国已被我大秦所灭,其心愤懑,未必愿意再度出山。我们所能请到的,也就是他的弟子而已。”
    宝鼎微微点头,忽然想到史禄可能不是姓史。在先秦的历史记载中,官职名和名字常常连在一起,比如尉僚的本意是官职国尉,名字叫僚,但自大唐重修历史之后,尉僚就成了一个人名。史禄也是如此。史载始皇帝“使监禄凿渠运粮”,这个监就是监御史。史禄这个名字也是自大唐之后才见于史籍。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监御史禄肯定擅长治水之道,否则始皇帝不可能派他去主持开凿灵渠。
    “这样吧,马上在蜀中李氏一门和郑国门下寻找一个叫禄的水师。”宝鼎说道,“此事要快,不能再耽搁了。”
    赵高很疑惑,“武烈侯,南岭开渠在中土算是空前创举,必须请一位真才实学的水师前来主持。这个叫禄的水师我从未听说,声名不显,是否合适?”
    “去找,马上找到他。”宝鼎无意解释,挥手说道,“我亲自给丞相和御史写信,请他们也帮忙找一找。”丞相总揆百官,御史纠察百官,这两位大臣对大秦官僚最为熟悉,请他们帮忙肯定事半功倍。
    =
    新年悄然来临。
    除夕之夜,行辕里很热闹。今年江南的大部分官员都无法回家团聚,宝鼎把他们请到了行辕,一起过新年。
    赵仪和黄依做为女主人,忙里忙外。公子婴、王离则代表武烈侯在行辕外迎接各路大员。
    宴席很简朴,一些平时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官员勉为其难地吃了几口,随即放下箸子,开始闲谈风月,话题逐渐转向中土形势的发展。
    宝鼎高踞上座,和身边的公子婴低声交谈。
    赵仪和黄依坐在一起,窃窃私语。这两人同病相怜,见面之后很快就以姐妹相称,相处得非常融洽,无话不谈。黄依年纪大,又常年奔走于四海,其阅历和见识都远远超过赵仪,性格更是坚强果断,所以相处一段时间后,赵仪对这位姐姐倒是越来越依赖了。
    宝鼎本打算在年前迎娶黄依,但远在南阳的母亲不同意,说这样太委屈了黄依。黄依可是春申君的后人,虽然春申君已经没落于楚国,但他名震中土,辉煌一时的黄氏如今就留下这么一个血脉,婚事岂能草率?白氏给了宝鼎两个选择,要么回南阳,风风光光地迎娶黄依,要么等到冠礼之后,一次性娶两位娇妻。宝鼎选择了后者,他现在根本没时间返回南阳,要做的事太多了。
    宴席上的喧闹声越来越大。楚系和江南系官员因为在很多事情上意见相左,双方争论激烈,魏起甚至坐到了朱英的对面,和他唇枪舌剑针锋相对。
    争论的焦点就是今年大秦能否攻克邯郸。这和江南局势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更关系到官员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产生争论也在情理之中。
    宝鼎听到他们的争论,思绪渐渐陷入历史的洪流。历史上今年秦国攻打赵国,但遭到了李牧的顽强阻击,双方战局胶着,接下来李牧死于秦国的反间计,然后秦军势如破竹,在第二年的春天攻占了邯郸。
    在这场战役的后面有个记载,“大饥”。这场大饥荒的范围有多大,延续的时间有多长,死了多少人,历史没有记载。但从接下来的历史分析,这场大饥荒应该比较严重,首先齐魏两国对中土局势的变化没有做出任何对策,其次,秦国直到两年后才以“荆轲刺秦”为借口,北上攻燕。
    当然了,秦国休战两年才北上打燕国,这完全可以理解为策略上的需要,但齐魏两国为何在赵国生死存亡之刻不予救援?秦赵两国前后打了一年时间,秦国的消耗非常大,这时候齐国为什么不乘机出击?当时魏国还占有中原大部,魏国为什么也是见死不救?齐国和魏国到底出了什么事,竟然在这个关系到自身存亡的关键时刻不但对赵国的败亡置若罔闻,甚至白白葬送了一个反攻河北的最佳机会?
    齐国也罢,魏国也罢,其大王不可能昏庸到如此地步,他们的大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8 18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