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嘉诚全传-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袁添鸿介绍,单单这个总体投资达到15亿元的项目,在其完全出售之后将会达到30个亿的销售额,预计能够赢得15个亿的利润。
  更重要的是,“长和系”入股广州国际玩具城后,谋划借着场内每年百亿元的玩具礼品批销额,拉动“长和系”在广州的物流及商业项目发展,这背后是一幅中国“玩具业龙头”的宏图。
  左手牵着同仁堂,左脚迈进“大宅门”。李嘉诚有声有色地演出了一场北上联姻中国药业巨头的好戏。
  早在2000年,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以后,李嘉诚就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之后还与同仁堂集团“亲密合作”,签署战略合作构想。李嘉诚与同仁堂合作是早有“预谋”。
  2003年11月25日,同仁堂集团旗下子公司“同仁堂国际”及其合资公司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成立。当天,同仁堂集团副总丁永玲表示:“同仁堂将继续积极寻求实力雄厚的战略伙伴,采取更灵活的合资方式和经营模式,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同仁堂的业务更加国际化。”丁永玲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时隔不久,业内就传出“百年老店同仁堂将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
  同仁堂集团宣传部部长金永年说:“一旦签约成功,就意味着同仁堂迈出了海外发展战略的步伐。”
  据报道,百年老店同仁堂将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双方各占50%股权。出资方案有两种:其一是同仁堂集团以手中的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00085。SH)69。98%股权、共计2。32亿股投入,李嘉诚按照1:1。5的比例现金出资;其二是同仁堂集团以集团内非上市资产中的盈利资产投入,可能是所有的药厂,也可能是所有的药店,这部分资产与第一种方案中的资产价值大致相同,不够部分可能会以进出口贸易权等做填补,而李嘉诚的出资比例不变。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同仁堂A的每股净资产为4。84元。照此估算,李嘉诚入股的价格约为每股7。26元,即总共将拿出约16。84亿元的现金入股。当时,同仁堂A的股价在20元上下徘徊。
  知情人士透露,合资公司在安排管理层方面,或者实行MBO,或者按照对同仁堂的贡献大小折算成股份,估计实行后一种方式的可能性比较大。
  上述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2000年从同仁堂A股分拆而来的同仁堂科技在港上市,李嘉诚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只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步;之后,同仁堂集团与李嘉诚签署了战略合作构想,目前进行的合资计划是双方合作的第二步;双方将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同仁堂集团整体与李嘉诚成立合资公司。
  报道称,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由来已久。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与和记黄埔全资附属的和记中药以及京泰实业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2亿港元,和黄、同仁堂和京泰的持股比例是5:4:1。
  据悉,同仁堂科技原拟2000年6月在创业板上市,因市况差而押后。其后,证监会明文规定,不允许A股公司分拆上创业板。当时业内人士认为,同仁堂和记的成立,很可能是担心上市受阻,双方另谋的出路。同仁堂科技因获准在证监会下文之前,于当年10月31日顺利登陆香港创业板,成为首家由A股分拆而来的创业板公司。
  2002年10月30日,同仁堂科技再次与和黄属下的和黄中国签订意向,成立北京同仁堂和黄中药公司,主要从事中药的种植加工以及销售,投资金额约1800万美元。
  同仁堂集团的产权结构为国有独资。50岁出头的殷顺海身兼同仁堂集团、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三家公司的董事长。他在2003年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宣称,2003年将是“以集团化为目标,现代化为标志,产权多元化为保证”的重要一年。
  当时,殷顺海表示,目前同仁堂等老字号企业的股权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多元化,“一股独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活力,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何谓股权“多元化”?集团宣传部长金永年解释,今后同仁堂集团将会在股权民营化方面有所突破。
  “同仁堂将把集团内资本运作方面的事务全部整合进来,形成一个大的投资平台。”这是同仁堂有关负责人的说法。
  2003年2月15日,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突然进行了一次高层人事变动,同仁堂A总经理毕界平与在香港担任同仁堂科技总经理3年之久的匡桂申互换,此次人事变动比原定的换届选举提前了半年。
  虽然关于此次高层人事调动的原因,外界有着种种猜测,但据接近消息源的人士透露,此事实际上与同仁堂跟和黄的合资计划不无关系。个人风格、工作特点和良好的沟通都是决定一个公司高层人选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同仁堂A的历次公告显示,从2002年6月开始,同仁堂科技的高管人员就开始“有计划地”流动到了同仁堂A,而同仁堂集团和李嘉诚对合资公司的具体筹划也正是从去年就开始了。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仁堂制定了10年发展战略,计划利用3~5年时间建立并完善国内、国际比较稳固的销售网络,国内建500家连锁药店,海外建100家连锁药店,实现销售50亿元,初步形成跨国公司的框架;利用5~10年时间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销售总额200亿元,使同仁堂中医药集团成为国际传统医药的知名企业。
  按照同仁堂国际董事总经理丁永玲的说法,同仁堂的目标就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同仁堂”。
  “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第一品牌”,是殷顺海为同仁堂的发展提出的终极目标。
  当时,同仁堂已经在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英国、泰国、澳门、加拿大、美国等地开办了合资公司和连锁药店。在向海外市场迈进过程中,同仁堂利用“金字招牌”的优势,以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在同仁堂与英国和香港的合作中,同仁堂仅以品牌参股,占了25%的股份。而在国内国际开办的这些药店挂在集团名下。
  同仁堂科技分拆上市之初,按照同仁堂集团的布局,同仁堂A的产品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同仁堂科技的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同仁堂科技品种储备里二次开发以后的产品拆给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销售,而生产则由同仁堂科技负责。
  不过,虽然定位国际市场,同仁堂科技的产品主要还是销往内地,外销能力差强人意。2003年前三个季度,同仁堂科技的药品在中国区域内销售了6。76亿港元,在海外仅仅销售了2900万港元。
  业内人士透露,李嘉诚对同仁堂的浓厚兴趣以及合资计划,是他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这一庞大工程中的一部分。
  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中药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据业内人士估计,当今全球每年中草药产品及健康食品的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且正以年均高达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
  为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已制定出一项庞大的10年发展计划。
  1999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制定的《中医药条例》获得香港立法会通过。从此,香港所有中医师必须注册,而批发及零售中药材也需领有牌照。随后,香港政府根据《中医药条例》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制定附属条例,使中医注册工作可以顺利展开。
  2001年5月,香港中药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计划分阶段支持中药的标准化和认证、产品研发、安全评估和药品成效临床科学研究,确保产品品质和成效,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可性。
  虽然与内地和台湾相比,香港在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薄弱,起步也比较晚。而且,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在制造业方面香港并无现有资源可用,急需在内地寻找可合作的中药企业,使之与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的优势相结合。
  内地的中医药发展虽然十分成熟,却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没有走向海外,发扬光大。而香港背靠内地,可以借助内地丰富的人才、科研、经验、原材料、产品等资源,成为引领内地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的跳板。
  此前,新世界发展也在国内进行了多项与中药有关的巨额投资。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正是这种发展思路的典范之作,被看重“国际中医药中心”的人士寄予了很高期望。
  作为有300年历史的同仁堂集团,如今拥有总资产28。8亿元,每年生产中成药1万多吨。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取得生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近千个,常年生产的品种四百多个,并能生产24个剂型产品。同时经营各种中药材、中药饮片三千余种,还拥有药用动物养殖厂,每年向生产企业提供纯种乌鸡和优质鹿茸。在同仁堂的产品中,安宫牛黄龙、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国公酒占据着同类市场的大半个江山,每年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高达上亿元。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资,相信没有“国际中医药中心”这个背景,单是“同仁堂”这个金字招牌,以及净资产溢价1。5倍的价格,已经对李嘉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有人说,不知《大宅门》里将百草厅老匾带进棺材的白景琦,知道了此情此景后将会作何感想。
  无论如何,双方都是重量级的人马,这是一次“门当户对”的婚姻。
  新公司成立后,将全面介入同仁堂的所有实体项目,从药品制造、药材生产直到在国内外开设零售药店,只要项目有良好前景,投资公司都将给予积极的支持。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医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以上,比世界药品市场年均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年均增长13。8%的水平,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
  据参加第四届亚太地区医药产业圆桌会议的亚太地区医药企业负责人和医药专家们预计,到2005年,中国的医药市场年收入达14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24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
  有分析说,中国正步入老年社会,有望寿命升至70岁;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购买力也将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将使中国医药市场年收入保持较高增长度。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7大医药市场,2000年的药品收入为68亿美元。近20年来,世界处方药收入以约10%的年均速度增长,2000年达到3300亿美元。亚洲医药市场的增速在此之上,而中国在其中更占有突出的位置。
  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对外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但是,由于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因此,这一直是阻碍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道难题。多年以来,国内的中药出口基本以中药材为主,中成药仅占我国出口额的20%~30%。而日本、韩国则凭借发达的中药产业及其技术开发优势,通过对由中国进口的中药材原料进行深加工后,垄断了90%的国际植物药材市场份额。
  而中国的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中药市场)的3%。国内的中药多是以健康食品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既拿不到OTC的牌,也无法获得处方药的证书。像三九胃泰等国内知名中药产品,都是贴着“健康食品”的标签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中国医药行业也带着严重的“内伤”。到目前为止,我国医药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约4000家,其中大型企业仅占一成二,一般销售额都只在10~20亿元,全国医药前10强只占国内市场25%的份额,还没有一家医药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全行业利润总和还不及国外一家大型制药集团的利润额。由此可见,多年来形成的医药行业“散小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规模效益差,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发展的一个“瓶颈”。
  因此,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扩大医药行业的资产规模,提高国内市场的集中度,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有专家预言,2003~2005年这三年将是我国并购发生最为频繁的3年。今年由于GMP、GSP的认证期限迫近,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显得更为突出。并购与重组已成为今年国内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而李嘉诚迈入“大宅门”同仁堂,就成为一个极其自然的选择。一个是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闻名遐迩的中药老字号,一个是财大气粗的香港首富,这桩“门当户对”的医药“联姻”自然成为2004年中国医药行业整个重组并购事件中的一大亮点,让业内人士尤其是中医药界人士无不为此感到精神大振。
  同仁堂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同仁堂近几年“收到”的最大一笔投资。这笔资金的到来无疑将给同仁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同仁堂事业发展的强劲的助推器。
  同仁堂这家百年老店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拥有两家上市公司、海内外三百余家分店和店中店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家多年蝉联国内中药行业50强榜首的老企业,其总资产已达28。8亿元。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等同仁堂产品已瓜分了国内同类市场的大半江山。与此同时,同仁堂正凭借着它的金字招牌,积极向海外扩张。
  同仁堂的目标是在6年内,把目前在国内的三百多家零售药店扩展至900家,5年内,把目前的十多家海外零售药店增加到100家,使同仁堂成为国际知名中医药企业,并把国内发展成熟的中医药推向国际医药市场。
  这与李嘉诚打造香港“国际中医药中心”的初衷不谋而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中西方文化在这里(香港)和谐交融,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香港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具有特殊的地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同仁堂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的结合,无疑实现了内地与香港中医药的优势互补。同仁堂也将凭借自身在产品、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背靠李嘉诚这棵有着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及雄厚实力的大树,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以香港为跳板,引领中国的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转型时期。康斯泰克咨询公司总裁王煜全把转型时期的医药市场分为3个阶段——短期、中期、长期,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市场格局做了预测:
  一方面,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将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间的竞争会使市场的集中度大大增加。从趋势来看,全球的重组与并购不断发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而中国也不例外。这个调整时期也许是十几年,也许是几十年,但是可以分为3个有特点的阶段(短期、中期、长期),来对特定阶段的市场格局做一个预测,为医药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最近3~5年,也就是短期内,国内将是并购发生最频繁的几年,这几年间,各级政府对大型医药企业仍是持鼓励态度。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将仍是以国内医药企业为主,同时,随着小型企业的倒闭或被兼并,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国外医药公司的市场份额处于缓慢下滑的状态,而领先市场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市场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民营企业和民营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长期形成的品牌影响,同时敢于对市场大胆投入,因此仍能处于领先地位。另一类是拥有强大品牌资源的超大型企业投资建立的规范化的医药企业,这类企业管理正规,资本运作手段成熟,通过并购增加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这个时期,企业存在的普遍弊端是:进行资本运作和产业运作的人往往是分开脱节的。企业应培养既懂资本运作也可以进行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或者是建立一个两种人才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的团队。应该使资本运作与产业运作结合,以产业思路指导资本运作,保证快速增长时期的稳定性,建立区域市场的局部竞争优势。
  在这个时期,国内、国外企业占领的市场不一样,国内企业占领的是中、低端市场,国外企业占领的是高端市场,所以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没有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得激烈。
  而接下来的3~5年,即中期,国内企业的市场实力增强了,引起了国外企业的重视,而且外企银行经营商业信贷业务的展开,成为了外企进行并购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随着外企经营分销渠道、医药市场的完全放开,外企在中国的发展也不再束手束脚,而是进行了反扑。
  这个时期虽然说也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黄金时间,但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对中国医药企业不利的因素也日渐明显。由于前个阶段,只重销售、不重营销的高速扩张,逐渐出现销售人员短缺,销售人员素质下降的局面。医生待遇的改善使更多的医生以行医为自己的终生选择,不再参与医药销售,使得这一局面雪上加霜。外企加大对华投资, 采取灵活的、本土化的策略,更是吸引了有丰富经验的本土营销人才加盟,以及原来从外企投奔到内企的营销人才的回流,这使得内外企业竞争更加白炽化。
  王煜全认为,针对这个时期市场竞争的特点,销售与营销问题浮出水面,医药企业应该采取“小销售,大营销”的策略。在经营中,应坚持“营销指导销售”,不受短期利益诱惑,坚持管理的正规化。
  经过了中期激烈的“内”“外”较量,后期,也就是再接下来的几年里,医药市场格局产生了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类似某些家电和IT市场的发展趋势):外企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以更新的新药和完善的整合营销手段与销售队伍管理重新成为市场的主导。内企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主要占据农村和中小城市市场,同时为跨国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内企建立起来的庞大的销售队伍逐渐被外企消化,或者为外企协议销售。医疗制度和保险制度逐步与欧美体系接轨,进一步促成跨国医药企业在华经营的多样化,扩大了外企的竞争优势。
  第二种可能性(类似电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内企完成转型,建立了完善的营销和销售体系,并在外企的竞争压力下逐渐国际化,将自己的产品打入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同时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医药研发企业投资,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保障了自己的产品线。外企虽然对中国加大投入,但没能根本解决总部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总部未能充分放权,造成其经营手段僵化,市场份额再一次缓慢下滑。
  王煜全认为,这个时期无论竞争结果是哪一种可能性,企业都应该加强构筑面向未来的包含医药、医疗、健康与疾病管理、保险、金融等完整的产业链,从更高的角度赢得竞争。
  根据历史数据,并结合与我国医药市场最为密切的GDP、人口、医疗费用支出、药品进口金额、药品出口金额等因素分析,SFDA医药经济研究所“全国医药经济运行分析系统”运用时间数列指数平滑法设计数学预测模型。经过定量、定性分析认为,2004年中国医药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增长幅度仍然较高,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25。54%左右,约5113。11亿元;化学药品销售额增长16。54%左右,约1748。16亿元。2004年医药经济运行呈现五大趋势:一是持续稳定增长,增幅高于2003年;二是出口碰上一定困难,进口继续高幅增长;三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生产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四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商业效益下滑,两极分化加剧;五是资产重组推动业态转型,民营经济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04年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快速上升、稳定增长期,GDP可望增长8。5%。国家信息中心则认为,2004年中国GDP可望增长10%。2004年,投资、出口、居民消费“三驾马车”增长速度不减。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医药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医药经济的快速增长。
  近几年,医药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大量业外资金的投入也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而这些资金并非短期资金,其后续投入将源源不断,这对医药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李嘉诚总是能在该出击的时候出击。谋利而动,是商人的本能,这并不奇怪。人们好奇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1 1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