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大量军事装备和人力补充后,于8月13日攻占了西南重镇巴达霍斯,南北两支叛军会合,然后挥兵直指马德里。共和国处境逐渐恶化。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联合势力的战争,赢得了全世界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援,世界各地纷纷举行集会,谴责德、意的武装干涉,要求英、美、法放弃“不干涉”政策。
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目的,来自54个国家的4.2万名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9月,马德里开始遭到轰炸。11月初叛军进至马德里城郊,马德里保卫战进入紧张阶段。7日,叛军开始全线展开进攻。共和军顽强抵抗,狠狠打击叛军,使叛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叛军进入马德里市区的企图未能得逞。1937年2月和3月,叛军和德、意侵略军又先后发动了两次强大的攻势,都遭到失败。其中在著名的瓜达拉哈达阻击战中,共和军和国际纵队的战士给意军和叛军以迎头痛击,经数小时的激战,意军损失惨重,溃不成军,死伤近万人,被俘达数千人。经过几番较量后,法西斯侵略军和叛军被迫暂时放弃占领马德里的企图,将其主要攻势转向北方。
1937年夏,叛军和侵略军在集聚兵力后转入进攻。参加这次进攻的兵力有15万人,佛朗哥叛军主力集中在毕尔巴鄂方向作战。共和军仅能集结6万军队分散抗击敌人。6月20日,巴斯克地区的首府毕尔巴鄂失守。10月22日,共和军在重工业区阿斯图里亚斯的最后一个据点希洪城陷落。随后,法西斯指挥部把作战重点转向了东线。1938年3月,叛军转入进攻,突破共和军防御,推进到地中海沿岸,切断了加泰罗尼亚和西班牙中部以及南部地区的联系。接着叛军分兵出击,南攻巴伦西亚,北进巴塞罗那,共和国处于多方受敌的危急局面。这时英、法政府却封锁法西边界,扣留共和国从国外购买的大批军火。12月法西斯联军集中30万重兵进攻加泰罗尼亚。1939年1月26日,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失陷。
2月11日,法西斯联军在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后占领加泰罗尼亚全境。
英、法帝国主义者在美国公开支持下,胁迫共和国政府投降来迅速结束西班牙战争。2月27日,英、法两国政府相继宣布承认佛朗哥政权并断绝同共和国政府的外交关系。此时共和国政府处境非常困难,尽管决心作战到底,但共和国内部的反革命武装叛乱打断了政府继续抗战的意图。3月5日在英、法指使下,共和国内部的卡萨多上校和右翼社会党首领贝斯太罗与叛军相勾结,在马德里发动反革命政变,夺取了共和国政权,实行白色恐怖,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爱国者。为了配合这一叛乱,佛朗哥的军队全线出击,牵制在前线的共产党作战部队不能回师援救马德里。28日,经历了两年八个月战斗洗礼的英雄城市马德里终于在内外敌人夹攻下陷落。4月初叛军控制西班牙全境,共和国被扼杀,法西斯独裁政权开始了在西班牙的统治。
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是一系列不利的内外因素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装干涉以及英、法的所谓“不干涉”政策。内部诸因素中,西班牙共产党始终没有掌握人民阵线的领导权问题则是最主要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训。这场战争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对其他国家的侵略行动,为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它的意义远远超出西班牙本身,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民主力量反对法西斯侵略势力的一个重大事件,是30年代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80 日本侵华战争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此,战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燃起,中国人民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国斗争之中。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结果,也是日本为摆脱当时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争夺世界市场和东亚霸权所采取的新的侵略步骤。早在19世纪末叶,日本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其基本国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了以解决“满蒙政策”为中心议题的“东方会议”,主要是确定新的对华政策,意欲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20年代末至30年代,日本国内矛盾激化,连续发生经济危机。为了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和实现夺取中国东北的战略计划,日本于1931年蓄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局部战争。由于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并于1932年3月操纵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随后,日本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华北,侵占热河,进逼北平、天津,策动“华北事变”,并加强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接着,形成德、意、日法西斯轴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政府认为只要对中国“加以一击”,就能使其完全屈服,从而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计划在华北,两周内攻克大同,一个月攻占整个山西;在东南,10天占领上海,3周攻克南京,一个月逼近武汉;在华南,一举攻克广州,在3个月内结束对华战争。然而,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帝国主义的迷梦。就在芦沟桥事变当夜,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激战,芦沟桥历经三失三得,迫使日军不断增兵。
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形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初期对日军做了较为积极的抵抗,进行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战役,给日军以杀伤和消耗,特别是台儿庄一战,更是对日军的一次重大打击,但是由于国民党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使国民党的数百万大军在日军压力下节节败退。到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苏、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不断打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雁门关伏击战等重大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的斗志和信心。日本在占领广州和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特别是遭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沉重打击,便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而转移其主力于解放区战场。从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改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逐渐转移其主要兵力来打击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巩固其占领区。从1938年底开始,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推行“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为粉碎日军的企图,八路军总部决定大举破坏正太路,进行“百团大战”。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至12月历时近4个月,消灭敌伪军2.5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坚持敌后抗战,牵制了大量敌人,破坏了日军北上侵苏的计划。日军经过几年对我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作战,开始认识到剿共仅靠武力进行征伐不能取得成效,因而实行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进行频繁的“大扫荡”,敌后抗战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同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磨擦并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我军和解放区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渡过了困难时期。
从1943年开始,战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43年2月,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9月,意大利政府宣布投降,德、意、日联盟瓦解。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朝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美军继1942年在珊瑚岛和中途岛海战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于1943年2月攻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从而转入战略反攻,迫使日军转入了战略防御。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中国人民特别是敌后战场军民的有力打击下,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明显下降,同时,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也加剧了日本的国内矛盾,人民反战情绪激增。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改变其在太平洋战场的不利态势,日本急欲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为此,日本企图大力扶植和加强汪精卫伪政权的政治力量,并对蒋介石施加一定的压力,促成蒋、汪合流,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在作战指导上,日军强调确保其占领区,保证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并以部分伪军接替部分日军守备任务,以便抽出日军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而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敌后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严重困难,坚持了敌后抗战,并从1943年起开始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和“清乡”,而且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而在太平洋战场,日本侵略者还在继续顽抗。为准备决战,日本大本营于1945年1月制定出《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不仅规定陆海军的作战方针任务,而且把日本人民直接投入决战准备。1945年上半年,中国敌后解放区军民,继1944年春、夏、秋季攻势作战后,又发起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迫使其退守主要交通线、重要城市和沿海地区。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掷下两颗原子弹,给日本以巨大打击。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同时宣布参加《波茨坦公告》,9日,100余万苏军从北、东、西三个方向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同一天,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军民立即展开全面大反攻,解放了大片国土。在中国、苏联、亚洲各国以及美、英等盟国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日军迅即崩溃。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日本侵华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看,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的是追求侵略扩张、奴役他国人民的非正义战争,“多行不义必自毙”是造成它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日本军国主义自以为倚仗几百万大军就可以为所欲为,岂不知它所进行的不义战争虽取得一些局部的、暂时的胜利,但在中国人民、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正义斗争和无比强大的力量面前,终究逃脱不掉失败的命运。从经济上看,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难以支持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争。从军事上看,军令、军政分离,陆、海并立,使日军在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问题上,常常是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战略目标脱离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一味追求扩大战线,作战指挥呆板、僵化,缺乏灵活性;迷信“天皇神威”和精神力量,骄兵思想恶性膨胀;军事思想落后等等。
而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之所以能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全国性抗战,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第二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包括国民党内的广大爱国人士和官兵,以及海外侨胞,特别是广大工农兵的英勇牺牲、团结奋战;第三是由于敌后解放区军民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正确路线、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原则,抗击敌军主力,担负了抗击侵华日军的大部和几乎全部伪军的重担;第四是由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狂妄企图,不仅为中国自身的独立解放,而且为世界进步人类的反法西斯正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81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