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的房间像个修理厂,不像一个读书的高中生。就这样,戴尔不仅完成了高中学业,而且挣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笔财富,炫耀式地进入了大学,自豪地向同学讲赚钱的秘密。

  大学开公司

  对医学天生没有兴趣,商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得克萨斯大学是个非常大的学校,很自由,可以经常逃课,做些旁门左道的事,比如说:创业。戴尔是校园中的另类,同学经常看到他一手拿课本,另一只手拿存储器芯片,许多老师认为他是一个电脑迷。实际上,他在悄悄从事赚钱的职业。下课后,他在宿舍里玩命似地组装和升级电脑,再售出,渐渐地,他有了一些名气,学校附近一些律师和医生等人纷纷把他们的电脑配件拿到宿舍来请他组装,或是把升级过的电脑带回家去。戴尔门庭若市,其赚钱名声在校园内悄悄流传开来。 

  1984年3月2日,戴尔以个人电脑有限公司(PC’sLimit…ed)的名称,向得克萨斯州政府注册公司登记,将公司设在与同学合住的一间大学生宿舍内。既然踏进商海,就得观察市场行情。长期以来,电脑界都是通过电脑推销商来推销产品,并以此形成全国性的规模。IBM推出个人电脑时,虽然有最完整的销售组织,但还是采用经销商代理的方式,这种方式称作间接销售,为业界所认可。了解这些行情变化后,戴尔陷人经营方式的思考中。

  戴尔没有足够的本钱,不能压存货,不能因循守旧,只能创新。他想到以前出售邮票的方法,决定采取直销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因为这将零售商的所得回馈给了消费者。戴尔暗暗得意,开始积极行动。

  他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分类广告,大肆鼓吹价格优势和服务周到。顾客由少到多,生意日渐兴旺,因为只要是电脑的生意他什么都做。戴尔公司每个月销售给奥斯汀地区的升级电脑、升级套件、周边配备,价值5万至8万美元。

  不久,戴尔租了屋顶的两套公寓做公司的办公室兼生产车间。随着电脑的普及和销售规模的扩大,他不得不再次搬家。

  5月初,戴尔电脑公司在北奥斯汀商业中心正式成立,1000美元的注册资金,营业项目和个人电脑公司一样。他租了一个1000平方英尺(约93平米)的办公室,雇佣几个人负责接电话收订单,另外几个人负责处理订单。在制造部门,戴尔聘请了3个电脑组装熟练工,拿着螺丝起子在两米见方的桌面上,做电脑升级的工作。

  戴尔没有分身术,只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公司,因此,他向校方提出休学申请,学历刚好是大学一年级,戴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事例,激励了一代年轻人,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退学专攻IT

  戴尔创业时,资本少,优势是内行。他眼光独到,乘机从经销商手中低价匹配电脑,加上磁盘驱动器和存储器,升级后出售并赚取利润。

  在艰苦创业中,公司持续成长,1个月内,办公室扩大到2350平方英尺(约238平方米)。5个月后,再次搬迁到7200平方英尺(约669平方米)的地点。1985年,30000平方英尺(约2787平方米)的办公室才让戴尔松了一口气。

  1986年底,戴尔公司的营业额达到600万美元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从而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投资银行家开始打电话并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公开上市?风险投资人来电探问:要不要增资?其他公司也派人问:是否愿意把公司卖掉。戴尔决定将公司上市,筹资扩大生产规模。

  1987年7月,戴尔的个人电脑公司改名为“戴尔电脑公司”。

  1994年,配备锂电池的戴尔笔记本电脑产生轰动效应,因为50位产业专家和记者在飞行途中进行的试验一举成功。戴尔精明的商业头脑和捕捉商机的快速能力为世人称赞,公司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1990年到1992年前后,戴尔电脑公司保持3年连续增长。其中,公司推出的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独领风骚。次年,戴尔再一次进军服务器市场,业务拓展到西欧和中欧各地,正扬鞭策马进入国际市场,梦想建立一个世界电脑大国。

  由于戴尔早已掘得了第一桶金,他的梦想很快实现了,他又迅速创造了新经济时代赚钱最快的纪录。戴尔经商的理念与做法获得社会的高度赞扬,戴尔电脑多次赢得表现优良奖,品质、支援、服务甲五星级奖,戴尔公司也因此跻身美国知名企业之林。





微软CEO——史蒂文·巴尔默
034 微软CEO——史蒂文·巴尔默

  他莫测高深,他平易近人,他忍辱负众,他风雨同舟。首席执行官巴尔默来自于底特律,是一个瑞士移民的后裔,今年45岁,是盖茨在哈佛大学时期的同窗好友。巴尔默在微软成立第五年时加入,由于才华出众,性格直率,颇受盖茨及董事会的赏识。据称,巴尔默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270亿美元。

  微 软 功 臣

  

  1991年,微软与IBM及其OS/2操作系统展开了较量。巴尔默称其为“高贵的对抗”。他在公司会议上连续喊了14声“developers”(开发人员)之后声带撕裂,后来做了手术。1993年,成为微软主管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执行副总裁。对于接班人问题,他表示与盖茨结成的13年友谊无人可比。他说:“公司内没人比我的关系更亲密,也没人比我的股票多。”

  1995年,微软的商业行为饱受指责。巴尔默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表示:“有人认为我们对于美国经济是一种威胁。我认为我是完全遵守职业道德的。我从未仅仅因为道德上的不满而采取法律行动。”不过,这个世界上第二号权力人物承认媒体的倾向性造成了损失,“我母亲读到这些会很难过。”

  担 任 要 职

  2000年,对于微软来说是糟糕的一年,但对于巴尔默来说是进步、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巴尔默接任了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反垄断案使得微软公司市值大跌,巴尔默的财产也受到很大影响。在高科技股下跌时,他表示高科技股“价格高得离谱”,从而加剧了股价下跌。2001年,巴尔默站在了推销Windows XP和Xbox的最前线,而盖茨坐在了幕后。

  1996年,巴尔默晋身公司的九人行政委员会,后任销售和后勤部副行政总裁,据称,巴尔默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270亿美元,攀升为美国第四大富翁,他拥有微软公司近5%的股份。巴尔默与盖茨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两人经常以“挚友”相称,盖茨结婚时还邀请了巴尔默给自己做伴郎。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的软件公司,微软高级领导层易人的消息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的各大媒介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消息,几乎世界所有网站都把它放在头条位置。 

  任 重 道 远

  对于微软此次高层人事变动,分析家指出,这既是盖茨酝酿已久的一个人事方案,也是为反击19个州对微软垄断的指控和肢解的行动。近年来,微软一直在和控告它垄断的政府打官司。11月联邦法院宣布微软利用垄断力量侵犯了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其他公司的利益之后,盖茨带领公司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日子。就在盖茨作出辞职决定的前几天,传出了美国司法部要将微软一分为三的消息。1月13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称美国司法部律师在华盛顿已与美国19个州的代表举行秘密会谈,提交了分解微软的议案,同时,各州正准备就违反反垄断法的罪名对微软提起诉讼。对此传言,虽然司法部发言人出面进行纠正,但并没有否认美国政府预想分解微软的事实,只是具体方案尚未确定而已。盖茨向外界矢口否认他的辞职与此事有关,但人们普遍认为,近一段时间来微软内外吃紧的处境以及被肢解的未定命运,是他退位的最直接原因。微软树大招风。 

  由于微软公司发展速度异常之快,早在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对微软是否将MS…DOS与应用软件捆绑销售展开调查。后来,司法部接手该项工作,把调查重点放在视窗系统上。直到1994年7月,微软公司与司法部达成一项协议,这一轮争斗才告终结。根据协议,微软公司在向个人电脑制造商发放“视窗95”使用许可证时,不能附加其他条件。 

  就在微软忙于应付调查时,全球互联网服务领域崛起了一批优秀企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网景公司和太阳微系统公司。它们的发展极为迅速,并一度将微软远远地甩在后面。一开始对此不太重视的盖茨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立即全力补救。他采取的措施是,在所有操作系统中加入微软的互联网浏览功能,并将IE(探险者浏览器)软件免费提供给电脑制造商。这一做法使网景的市场份额从原先的90%一下降到50%,微软的份额则从零猛增至36%。 

  1998年5月18日,司法部和19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对微软提出新的反垄断指控,控告微软滥用市场力量,扼杀竞争。在经过几个月的多方取证之后,这桩备受世人注目的“微软不正当竞争案”开庭审理,双方律师在法庭上就微软的商业行为是否构成垄断足足争论了76天。1998年11月5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汤姆斯·杰克逊公布了长达207页的事实认定书,认为微软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占据了垄断地位,其罪状有3条:一是操作系统独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二是打击、威胁竞争对手,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三是没有可替代Windows的商业操作系统。 

  这一决定引起了世界轰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微软股票当天从9156美元猛跌至8706美元,持有微软15%股份的盖茨在极短时间内损失54亿美元。微软目前面临着有史以来少有的危机。在PC软件方面,微软的主宰地位受到其它操作系统(例如Linus)及廉价互联网设备、手提电脑的挑战。而随着电脑大战向连接转移,微软又面对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美国在线公司,美国在线上周宣布与时代华纳购并,成为全世界互联网服务商的榜首,将拥有2000万用户,并向互动电视业务推进;而微软在此市场耕耘多时,虽投入颇多却收效甚微,只拥有200万网络用户。前不久,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处理器制造商英特尔公司还出人意料地宣布解除与微软公司的合作,推出自己的计算机,该计算机不再使用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作为驱动系统。 

  微软高级管理层也出现了裂痕,最近几个月频频发生人事变动。 

  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门对微软的调查一刻也没有放松过。2003年12月初,美国司法部专门聘请了著名金融咨询机构 ——绿丘公司作为政府顾问,对微软一案进行评估。司法部在听取该公司专家的意见后指出,任何轻度的惩戒措施,如“限制微软继续滥用市场垄断优势”等都不足以削弱该公司“侵略性”行为的影响力。今年年初,终于有了前面提到的将以肢解方式对微软进行惩罚的传闻。盖茨仍是幕后指挥。可以说,盖茨是在以上这种内外困境交加的情况下宣布辞职的。盖茨的用意其实很明显,他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如果继续支撑下去的话,对自己对公司都没有好处。面对微软的处境,欲想重振当日雄风,必须另辟蹊径,靠顶尖的技术占领竞争的制高点,“建立新的软件帝国”,因为盖茨十分清楚他正是靠此才打出一片天地的。撇开繁杂的纷争,做自己喜欢的事,对功成名就的盖茨来说,也许是最惬意的事。 

   对于新任执行官巴尔默来说,肩上的担子不轻松。不过,分析家认为盖茨的卸任对公司未来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两个人的风格实在是太像了,除了巴尔默没有盖茨那么富有之外,简直就像孪生兄弟一样。还有,盖茨也不会对公司“大撒把”,毕竟这里有他最大的股份,一些媒介形容“在微软内部,将会是巴尔默挥动鞭子指挥公司事务,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盖次仍是真正的幕后指挥。”巴尔默强调公司未来的重点仍是软件业,微软将集中精力开发公司的旗舰产品——视窗操作系统,并致力于开发新的基于网络的视窗产品及服务。 

  微软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人表示惋惜和鸣不平。他们认为微软是美国新经济的象征,是高度的市场化和宽松的环境才给它带来了活力。如今政府反反复复跟微软过不去,违背了美国经济的自由化宗旨,对高新技术是个损害,对美国经济也十分不利。一些人士甚至对美国反垄断法提出了异议,认为这部100多年历史的法律已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特点鲜明的新兴IT业。不管怎样,事实毕竟摆在面前,微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以往经验,美国历史上不少著名的反垄断案都以公司“分解”而告终。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被判垄断,分割为若干个规模较小的石油公司;1984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打输了官司,被一分为八。实际上,美国政府已经递交了一份简单的通报称,发现的证据确确实实能证明微软违反了垄断法。

  巴尔默,这位比尔·盖茨的挚友,出任于微软的非常时期。微软向何处去?这位新掌门人将该如何作为?令世人关注。





郭炳湘三兄弟子承父业 
035 郭炳湘三兄弟子承父业最成功的家族企业之一

  在2004年世界富豪榜上,前50名的世界首富中,中国香港上榜者部分则与去年相同,仍只有李嘉诚及新鸿基地产郭氏三兄弟,且排名均都提前。李嘉诚排名为第19位,身家约124亿美元;郭氏兄弟,今年排名升至第22位,财富上升至114亿美元。

  子承父业 虎父无犬子

  郭炳湘三兄弟,为新鸿基地产创办人郭得胜的子嗣。新鸿基地产创立于1972年,主要从事地产发展和投资。目前物业销售和租金收入的来源分别占去盈利来源的633%和266%,其他业务包括酒店经营、建筑、财务、保险、戏院、货仓、制衣、公共运输和电讯等。

  讲到郭氏三兄弟,先要讲到他们的父亲——郭得胜。郭得胜原籍广东中山,早年随父经营杂货批发,战后移居香港,1952年设立鸿昌进出口公司,专营洋货批发。后来郭氏取得日本YKK拉链的独家代理权,当时正值香港制衣业兴隆,生意源源不断,一举夺得“洋杂大王”的称号。1958年,郭得胜与好友李兆基(李兆基,祖籍广东顺德,1928年出生,早年曾在其父开设于广州的一家银号当学徒。1948年,年仅20岁的李兆基身带1000港元,从广州南来香港,在金铺做外汇黄金买卖,1958年起与郭得胜、冯景禧合伙从事地产发展)进军地产业。1963年,三人各投资100万港元创办了新鸿基公司。郭得胜为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冯景禧任副主席。 

  1972年7月14日,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于8月23日上市,市值为港币4亿元。雇佣员工约30名,主要从事地产发展和投资。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鸿基地产已经发展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五虎将之一。 

  1987年10月,新鸿基地产与信和集团合作,以335亿港元的巨资投得湾仔一块地皮,兴建了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中环广场。

  1990年10月,郭得胜因心脏病复发去世。参加葬礼的有李嘉诚、包玉刚、邵逸夫、霍英东、郑裕彤、李兆基等工商业巨子,当时报刊评论:“这几位扶灵者就已掌握了半个香港的经济命脉。”那时,新鸿基地产的市值已达254亿港元,与上市时相比,增长了635倍。

  郭得胜去世后,新鸿基地产掌舵的成了郭家第二代,其长子郭炳湘出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老二郭炳江和老三郭炳联则出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氏兄弟顺利接班,并使公司更上一层楼。1992年底,新鸿基地产市值超越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地产,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堪称“地产巨无霸”。新鸿基地产在内地的投资项目包括:北京王府井的新东安市场、方庄的新城市广场、上海的中环广场等。除了主业房地产,新鸿基集团还积极投入酒店、交通、电讯、金融等多元化经营,是市场公认的子承父业最成功的家族企业。

  新鸿基地产集团主席郭炳湘

  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郭炳湘出生于1959年,祖籍广东中山石岐;为新鸿基地产创办人郭得胜的子嗣,持有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硕士学位,并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郭氏是新意网集团有限公司之执行董事,亦是多家机构的董事,包括九龙巴士控股有限公司、威信(香港)停车场管理有限公司及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

  郭炳湘同时出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董事、东尖沙咀地产发展商联会有限公司董事及香港酒店业联会名誉司库。在社区参与方面,他为香港公益金历届董事委员会主席、卫奕信勋爵文物信托委员、青年总裁协会(中国分会)会员及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中国香港委员会会员。他亦是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顾问委员会委员。郭炳湘为北京市及广州市荣誉市民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郭炳湘、郭炳江、郭炳联兄弟与新鸿基地产

  新鸿基地产的业务主要集中于香港,土地储备量在香港地产商中保持数一数二的地位。截至1994年底,土地储备达36975万平方米,其中包括11706万平方米已建成收租物业及25269万平方米是发展中的地盘,以分布于新界各主要市镇之大型住宅发展项目为主。目前物业销售和租金收入的来源分别占去盈利来源的633%和266%,其他业务包括酒店经营、建筑、财务、保险、戏院、货仓、制衣、公共运输和电讯等。

  以地产起家的郭氏家族,地产收益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但新鸿基地产的边际利润比率与金融风暴之前比已经明显回落,1996年至1998年三个年度分别有51%、54%及525%,到1999年中期已下降至366%,反映地产商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然而,新鸿基地产于1999年下半年仍有多个新楼盘推出市场,包括红勘半岛豪庭、将军澳维景湾畔一期及清水湾半岛一期等项目。1999年建成楼盘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有助增强集团的资金流量。除地产外,新鸿基亦致力开拓电讯业务,一方面为减轻对地产收益的依赖,二来亦为旗下物业增值,有利于销售。继1992年将旗下本地流动电话业务数码通分拆上市后,集团在1999年8月投资1000万美元,与北京控股合作,成立一个专门投资国际定位系统的风险基金,并计划2000年于美国NASDAQ市场上市。9月推出Cyber lncubator;以免租形式换取中小型科技公司股权;另外还注资Quamnet进军金融互联网。至10月,推出网上拍卖站(点点红);又成立i…Hon(lntelligent Home Optical Fibre Network),为旗下楼盘铺设光纤基建网路,为住宅增值,首个试点为半岛豪庭。此外,新鸿基地产与一些国际知名电脑商如Sun Microsystem及微软(Microsoft)成立策略联盟。除与Sun Microsystem合作发展 Asia java Venture Capital Fund外,亦合作推出Super Homenet网站,介绍旗下住宅及商业楼盘。另与微软合作发展数码仪表板(Digital Dashboard);向旗下租户提供。新鸿基地产旗下物业做资讯增值,被视为未来物业发展的趋势,多间已参与电讯业务的发展商,势必加强物业的质素,对渗透通讯市场绝对有帮助。

  郭氏兄弟在美加拥有大量的房地产,总值约15亿美元。此外;他们家族在北美等地亦有不少物业和投资;价值约15亿美元。在香港拥有新鸿基地产外,他们透过新鸿基地产控有上市的九龙巴士316%股权和富联国际2502%股权。

  香港楼市虽然疲弱,新鸿基地产的楼宇销情稳定,新鸿基地产行政总裁郭炳湘、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江和副主席郭炳联,在最近公布业绩时指出,截至去年底,新鸿基地产除税后仍有31亿7700万港元盈利,较上一年度同期的5301亿元减少2124亿元,降幅四成,同期新鸿基地产售出楼宇总值7563亿元。

  新鸿基地产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谈及新鸿基地产致胜之道时曾表示,新鸿基地产的三大优势为卓越管理、强大品牌和优秀人才,三项元素互相配合,在逆市中取胜。新鸿基地产去年又被财经杂志《Euromoney》评选为“香港最佳公司”和“亚洲最佳地产公司”。

  在房地产市场无往不胜的郭氏兄弟2003年到2004年有些失意。投资上海陆家嘴美食城进展缓慢,入股长虹的计划又无绩而终,东北的房地产未必如预期中那样赚个衣钵满归。

  1999年轰动香港的(大富豪)绑架本地富商案,事件涉及被绑人物虽未被证实,但城内盛传新鸿基地产郭氏三兄弟中其中一人被掳,郭家为此付出数以亿元计的庞大赎金。事件虽已终结,但市场担心,假如郭氏兄弟中任何一人遭遇事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