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殖民体系中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印度的**运动已经变得不可收拾了。
    在一九四一年,因为印度的**运动引发的罢工等事件。导致印度的经济产值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当时,因为印度港口工人罢工。很多囤积在港口里的物资根本无法装船,也就无法运往英国。此外,因为印度的纺织工人大罢工,英国出现了棉纱与棉布紧缺的现象,不得不加大从美国的进口量。
    可以说,这个时候,换任何一个国家去统治印度,都要面对同样的难题。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并不主张占领印度,而是提出应该利用印度的民族**运动,把英国赶出印度,减轻中**队的作战负担。中国需要获得的,只是控制印度的部分城市,特别是港口城市,在印度洋北岸获取一些海军基地,为接下来进军中东打下基础,也为开辟前往地中海的航线做好准备。如果中国当局能够支持印度的**运动组织,并且承认印度是一个**国家,那么中国就很有可能以非常轻微的代价获得这些港口,而不是在印度打一场大规模战争。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冯承乾的观点。
    有人提出,既然不能在印度搞殖民地,为什么不直接吞并印度?
    要知道,中国现在的国力不比英国霸占印度的时候差,而且中国离印度更近,也更容易控制印度。
    问题是,中国吞并印度能得到什么,以及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显然,对于刚刚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中国来说,印度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因为印度有接近三亿人口,而且在遭受了英国近两百年的剥削之后,印度民众极为贫穷,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绝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文盲,而且印度还处于农耕时代。可以说,背上这个沉重的负担肯定会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个称霸全球的大国,都没有在领土上搞扩张,最多也就是获取海外殖民地。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以吞并的方式来侵占其他民族的土地,就等于背上了负担,对国家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可言,更不用说让国家发展壮大了。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吞并印度有足够多的好处,英国早就这么做了。
    英国没有吞并印度,而是把印度当成殖民地,把印度人当成殖民地居民,就是不想背上负担。
    显然,吞并印度是很不现实的想法。
    再说了,从历史上看,印度与中国非常相似,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且都曾经同化过入侵者。如果中国吞并了印度,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印度被中国同化,而是中国被印度同化。对于两个生命力同样顽强的民族来说,恐怕这两个结果都不会出现,而最有可能出现的是民族间无休止的纷争与斗争。
    最终,冯承乾的主张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
    当然,在出兵问题上,吴铁生等人有不同的观点,即在战争时期,中国很有必要控制印度全境。至于印度是否会成为一个**的国家,那是战后的事情,或者说可以成为用来拉拢印度**运动组织的筹码。
    如此一来,中国陆军就需要动用足够多的兵力。
    对此,冯承乾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并不是冯承乾不知道占领印度全境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是在政治上,中国绝对有必要占领印度全境。
    这个必要,就是战后的世界秩序。
    虽然在这场大战初期,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主导国,基本上所有的战略方针都是围绕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制订的,且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一九四二年,重心开始转移,中国起到的作用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了同盟国集团的主导国,而且中国的战略方针产生了更加重要的影响。
    可想而知,在同盟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之后,中国肯定会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
    这下,问题来了。
    中国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绝对不是一件事情、或者说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需要在国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中国还得在国际影响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得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
    为此,中国需要做很多事情。
    比如,控制印度洋。
    目光稍微放长远一点就能发现,在这场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印度洋肯定会取代大西洋成为“世界的中心海洋”。道理很简单,之前的强国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因此大西洋是世界的中心海洋,此后的世界强国则在欧亚大陆两端,而印度洋正是这些强国海上航线的必经之路。很明显,只要同盟国打赢了这场战争,太平洋将由中国控制,大西洋则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后院,只有印度洋处在中德之间。如此一来,谁控制了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边沿岸地区,谁就能主导世界秩序。
    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印度有多么重要的战略价值了。
    在控制印度之后,中国不但能够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向北能控制中亚、向西能够进军海湾与中东地区,往西南则是非洲大陆。此外,还等同于把中国的本土防卫圈向印度洋方向推进了数千公里。
    可以说,只要占领了印度,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别想在战后跟中国争夺世界霸权。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对此也有极为清楚的认识,因此也希望能够成为印度的所有者。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暂时没有能力进军印度。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二百三十章 进军印度洋
    订下进军印度的战略方案并不难,难在如何实施。
    虽然吴铁生提出,在扫dàng中亚之后,首先攻占由英国控制的阿富汗,再从阿富汗南下进攻印度,但是连吴铁生自己都认为,这只是辅助进攻线路,根本不可能指望从中亚南下的军队能够占领整个印度。
    攻占印度全境需要投入数百万兵力,而为这些部队提供保障,就是最大的难题。
    显然,只有海运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首先就得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打通海上航线,然后还得组织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运输船队。
    相对而言,夺取制海权是最为简单的工作。
    英国皇家海军在印度只部署了一支近海舰队,主力是几艘在一战期间建造的内河炮舰与一些轻巡洋舰,数量最多的则是排水量在一千吨以内的小型驱逐舰与护卫舰,此外还有一些快艇与鱼雷艇。
    显然,这根本算不上是舰队。
    此外,在苏伊士运河被德意联军攻占后,从英国本土到印度的航线受阻,船队只能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运输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英国皇家海军的印度舰队再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补给,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
    对中国海军来说,击败一支这样的舰队,根本没有任何挑战xìng可言。
    当时,冯承乾认为,最多只需要出动一艘舰队航母,再加上一些巡洋舰,就能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随后。李向龙提出了建议,考虑到英国部署在印度的岸基战斗机,把舰队航母增加到两艘。
    事实上,这也没有多大影响。
    虽然在伦内尔岛海战中,第一战斗舰队有两艘舰队航母受创,而且“秦始皇”号的损伤情况较为严重,但是剩下的三艘舰队航母。足以控制住西南太平洋,没有必要继续向西南太平洋增派舰队航母。
    别忘了,已经有三艘“唐太宗”级建成,而且肯定能在几个月内加入战斗序列。
    也就是说,再过几个月,中国海军就能增加三艘舰队航母,到时候“秦始皇”号与“魏武帝”号都将修复。也就有五艘舰队航母可供分配。即便美国海军的“企业”号在这个时候归队,也只需要向西南太平洋战区增派一艘、最多两艘舰队航母,因此另外的舰队航母可以用来开辟印度洋战场。
    可以说,在兵力上,中国海军是相当充足的。
    别说出动两艘舰队航母,即便是安排三艘也没有多大问题。这样一来,在一九四二年之内,即便美国海军也向印度洋派遣舰队,而且动用全部舰队航母,也不见得能够击败中国海军。
    夺取制海权。基本上不会太大的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获得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事实上,欠缺运输船只,一直是中国海军的大难题,而且直到大战结束,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xìng解决。
    主要就是。中国并不是一个依靠海运立国的国家。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本土就有足够多的资源,而且几乎所有战略资源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对海运的依存度非常低。即便海运航线全被封死,中国的战争实力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此外。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根本算不上强大,或者说没有强大到可以蔑视一切敌人的地步。要知道,当时日本海军的实力就超过了中国海军,而在太平洋对岸,还有更加强大的美国海军。
    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涉及到战争的工业布局、资源生产等等,都以面向国内为主,即做好了在战争期间遭到封锁,无法获取外来资源、只能依靠国内资源的准备工作。
    结果就是,中国并不重视海运。
    大战爆发的时候,悬挂中国国旗、排水量在五千吨以上的大型运输船只总共还不到一千艘。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以运输船的载重吨为标准,中国的海运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在美国、英国、日本与荷兰之后。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中国当局也同样不太重视海运。
    当然,不是中国当局没有认识到海运的重要xìng。事实上,在击败日本海军,进攻日本本土的时候,中国当局就认识到了海运的重要xìng,而且知道战前对海运的忽视,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只是,中国没有能力建造太多的运输船只。
    主要就是,战争期间,首先得保证建造出足够多的战舰,即首先得满足海军对作战舰艇的需求,然后才是建造运输船只。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的需求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满足,即战舰的建造规模一直偏低。结果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建造运输船只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到了大战后期,中国当局甚至开始向盟国订购运输船只。在大战的最后一年,中国海军甚至让日本的神户造船厂、长崎造船厂、大阪造船厂与江户造船厂复工,并且聘用日本工人,建造运输船只。
    在决定进军印度洋的时候,中国海军直接管理的运输船只不到两千艘,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万吨级货轮,大部分都是载重吨在五千吨左右的中型货轮,还有不少是载重吨在两千吨以内的小型货轮。
    仅从数量上看,这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线上,美国与英国投入的运输船只总共也就只有两千多艘。
    问题是,中国的这两千多艘运输船,得照顾到所有战场。
    此外,美国与英国拥有的运输船只总量接近一万艘,用在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当时,为了维持驻日军队,就至少需要三百艘万吨级货轮。为了向西南太平洋战区运送兵力与物资,大概需要八百艘万吨级货轮。此外,在南洋航线上,还需要大约四百艘万吨级货轮。如果把中型与小型货轮以吨位折算的话,那么中国的海运力量非常紧张,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非常有限。
    根据海军提供的统计数据,当时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最多只能为三十万地面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显然,攻占印度全境,三十万地面部队远远不够。
    按照吴铁生的估计,如果要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三百万军队。
    当然,补给三十万地面部队,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即这些部队都在以港口为中心的沿海地区活动。如果深入到印度腹地,则海运发挥不了作用,因此由海运提供的补给能力也将大大降低。
    这下,问题来了。
    如果按照海运能力计算,陆军就得缩小作战范围,至少在海运能力增强之前,把重点放在沿海地区,以夺取港口为主要目的。只有在等待海运实力增强之后,才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向印度腹地进军。
    按照海军的规划,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建造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问题是,陆军不可能等到一九四四年。
    用吴铁生的话来说,如果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战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有很大的把握在一九四四年之前击败英国,或者使英国变得无足轻重。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如果中国陆军不能赶在此之前攻占印度,并且以印度为跳板向西推进,那就将失去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中东与海湾地区的机会。
    中东与海湾地区有多么重要,冯承乾心里非常有数。
    虽然此时中国的资源还足够多,能够满足战争需要,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依然足够。事实上,就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仅仅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就不够用了。到时候,中国最缺的就是能源,而海湾是石油储备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的能源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战后的世界里,谁控制了中东与海湾,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吴铁生想要借印度进军中东,冯承乾也有类似的想法。
    这样一来,在兵力投送能力、或者说是维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只能在用兵上做文章了。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如何使用好这三十万地面部队。
    冯承乾在这个时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这批部队不但要为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打下基础,还得为今后控制印度全境做好准备,因此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应该尽可能的扩大占领范围。
    照此,陆军提出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首先需要控制的,就是印度河与恒河河口附近的大型港口,其次是阿拉伯海沿岸地区控制几座主要港口、以及可以用来驻军的前进基地。如果还有富余兵力,则应该集中使用在bō斯湾方向上,比如占领bō斯湾附近的某座港口。至于向中东与海湾地区进军,还得看海运能力能否支持。
    对此,冯承乾没有提出异议。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可以唯一具有可行xìng的作战方案,而且不会对海军与陆军造成太大的负担。
    只是,战争是互动的,并非中**方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
第二百三十一章 第二印度洋舰队
    中国高层在考虑进军印度洋的时候,美英当局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
    因为第三舰队在伦内尔岛海战中遭受惨重损失,几乎全军覆没,所以在出兵印度洋的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得不承认现实,即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把这个难题交到了英国人手里。
    客观的讲,这个时候,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出兵印度洋。
    说白了,就算英国当局知道中国即将进军印度洋,也肯定是束手无策,根本不可能出兵去守卫印度。
    问题是,在这个时候,罗斯福给了英国人一个非常大的jī励。
    这就是,在提出美国海军无力出兵印度洋之后,罗斯福就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如果英国皇家海军肯派遣兵力前往印度洋作战,美国将在大西洋上投入更多的兵力,比如安排两艘快速战列舰前往北海,协助英国皇家海军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以及增强北大西洋上的护航兵力。
    结果就是,丘吉尔觉得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在北海方向上,皇家海军的压力并不大,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并不具备夺取制海权的兵力优势。关键,还是在北大西洋的护航作战上,即北大西洋航线直接决定了英国的命运。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较为重视海军建设,而且帝国高层也知道,能否在下一场大战中取胜,关键也是能够在海洋战场上取胜。因此,在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建设的速度并不慢。而且维持着一支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强大舰队,具有足够的战斗力。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现实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把重心偏向陆军与空军。
    虽然只有两年,但是这两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到一九四二年初,英国皇家海军增添了四艘战列舰与三艘舰队航母。
    这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增加了两艘战列舰与一艘舰队航母。
    显然,在舰队规模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远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了。如果考虑到美国参战,向英国派遣的远征舰队,那么德英海军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甚至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失去了决战的基础。
    如此一来。英国皇家海军就能抽调部分主力舰,用于其他战场。
    以当时的情况,在罗斯福答应派遣两艘快速战列舰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就算抽调三到四艘战列舰前往印度洋,也不会对北海的局面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有一艘舰队航母在编,而且北海过于狭窄。天气状况又不大好,并不适合舰队航母作战。英国皇家海军还能向印度洋派遣数艘舰队航母。
    六月六日,丘吉尔就签署了组建“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首相令。
    次日,第二印度洋舰队在朴茨茅斯港宣告成立。
    担任第二印度洋舰队司令官的是斯科特海军中将,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当中。
    只是,此人绝对不可以小觑。
    一九四一年,“鹰”号航母在北海被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击沉后,斯科特就被任命为本土舰队的舰队航母编队司令官。上任之后,斯科特花了三年时间整顿军纪与军风。一九四一年底,斯科特率领由三艘舰队航母组成的航母战斗群,出其不意的偷袭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威廉港,炸伤了在这里进行维修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以及正在舾装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遭受了开战之后最沉重的打击,而斯科特也因此一战成名。
    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斯科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航空作战指挥官。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是一支非常传统的海军,而且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十分重视主力舰。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的国力大不如前,根本无法维持一支足够庞大的舰队,但是依然建造了“纳尔逊”级与“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还完成了“前卫”级的设计工作。
    结果就是,在大战爆发前,英国皇家海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舰龄最短的主力舰舰队。
    受此影响,英国在发展舰队航母的时候,很不得力,或者说有点力不从心。
    此外,在英国皇家海军上下,就没有几个人认清舰队航母的价值,即便在日本海军完败之后,依然有不少的英国海军将领认为,英国皇家海军不需要太多的舰队航母,决定北大西洋制海权的依然是主力舰。为此,这些将领还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北大西洋的天气比太平洋糟糕得多,舰队航母的活动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又比如,北大西洋上有数量众多的岛屿,而部署在这些岛屿上的岸基航空兵足以夺取制空权,因此舰队航母在北大西洋上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
    当然,这也与“鹰”号被击沉有关。
    要知道,在“鹰”号被击沉之后,有部分海军将领呼吁停止建造舰队航母,集中力量建造“前卫”级与“狮”级快速战列舰。当时,甚至有一部分海军将领认为,应该派舰队航母去执行护航任务。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出现斯科特这种精通航空作战的舰队指挥官,绝对是个奇迹。
    只是,斯科特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将领圈子里并不受待见,还被很多人看成了异类,毕竟他一直认为舰队航母才是海军的发展方向,继续建造主力舰没有任何意义,也一直在呼吁停止建造主力舰。
    安排斯科特担任第二印度洋舰队司令官,与该舰队的组成有很大关系。
    在第二印度洋舰队中,有四艘大型战舰,即两艘舰队航母与两艘快速战列舰,此外还有四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在到达印度洋之前,英国皇家海军还将为其增加两艘弹药运输船与两艘油水补给舰。
    显然,这是一支典型的航母战斗群。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分别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与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服役的“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快速战列舰是毫无疑问的主力。要知道,在当时,只有美国海军的“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综合xìng能超过了这两艘战舰,中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与之相比都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但是,真正的主力绝对是那两艘舰队航母。
    这就是“光辉”号与“胜利”号。
    严格说来,“光辉”级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种舰队航母,之前的航母,要么是改造而来的、要么是吨位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