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然,这太低估美国了。
    不可否认,英国确实是美国的最后一个盟国,但是英国投降绝对不是美国投降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投降,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别忘了,一直以来,在美英关系中,美国扮演的都是支援者的角色,即美国是纯付出的一方,从英国获得的好处少之又少。换句话说,英国就是一个累赘,不但没有能够对美国起到帮助作用,反而给美国增添了不少的麻烦。
    战后,就有人评估,在英国战败之前,美国援助给英国的物资,足够建造二十艘舰队航母,以及所有的舰载机、配套的护航战舰,或者是武装十五个坦克师、二十个装甲师与三十个摩步师,或者是制造两万架战略轰炸机与三万架战斗机。甚至可以说。如果英国产生的拖累效应。美国甚至有能力守住澳大利亚。
    不可否认,失去英国之后,美国已经没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了。
    从战略格局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美国隔着大西洋,中国与美国隔着太平洋,即便美军能在大西洋与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甚至能够夺回主动权,也没有能力在短短数年之内越过这两道天然屏障,也就没有可能在这场大战中取胜。
    只是,美国肯定有机会保持不败。
    原因就是。德军要想在短期内跨过大西洋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而中**队就算攻占了夏威夷群岛,也难以在短期内攻打美国本土。依靠世界上最广袤的两个大洋,美国有足够的能力守住本土。
    只要美国守住了本土。就能迫使对手座下来谈判。
    有此可见,现在谈论胜利,显然为时太早。
    在这次高级将领会议上,冯承乾就强调了这一点,即迫使英国投降,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离最后的全面胜利还非常遥远。美国肯定不会投降,即便在本土遭到攻击之后,也未必会投降。因此,任何与速胜有关的思想都是有害无益的。也就必须做好再打几年的思想准备。
    显然,冯承乾在给所有人打预防针。
    必须承认,冯承乾的判断非常准确。
    关键就是,美国有没有能力坚持下去。
    除了在地理环境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外,美国在人口、以及自然资源上都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
    大战爆发前,美国的人口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为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与红俄。如果把加拿大算上,那么美国的人口数量还超过了红俄,为全球第二。当然。可以为美国所用的人力资源还不仅仅是加拿大,南面的墨西哥、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都与美国保持着良好关系,都能为美国提供一些帮助。这样一来,美国可用的人力资源接近三亿,与中国的四亿相差不大。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早在一九四一年,美国就开始利用拉美的人力资源。
    比如。从一九四二年开始,美国扩大了从拉美地区进口的资源,从而减轻国内资源生产压力。到了一九四二年底,美国扩大了从拉美地区进口资源的范围。到了一九四三年,美国还开始向墨西哥转移轻工业,即开始利用墨西哥的人力资源,为美国生产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到了一九四三年底,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轻工业产品,已经占到了美国总消耗量的百分之六十。别的不说,当时美军的被服就有一半是在墨西哥生产的,而提供给军队的罐头食品更是大部分都来自墨西哥。
    由此可见,美国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支持这场战争。
    保守估计,美国至少能把武装部队的规模扩充到一千五百万,如果充分利用了加拿大与墨西哥的人力资源,美军的总兵力甚至能突破两百万。此外,还有大约一百五十万加拿大军队可供美军调动。
    有了两千多万军队,美国显然不易被击败。
    当然,关键还是在资源上。
    要知道,美国是世界上三个能够在资源上做到自给自足的国家之一,而且在资源的种类与丰富程度上,丝毫不比另外两个,即中国与红俄差。依靠本土资源,美国就能支撑起整场战争。
    事实上,在某些关键物资的产量上,美国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比如,直到大战的最后一年,美国的原油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四成左右。
    此外,美国本土还拥有支持战争所需的全部战略资源。
    即便某些资源的产量不够大,比如天然橡胶,也可以同拉美地区获得,并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也就是说,美国具有把战争打下去的必要基础。
    除了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之外,美**民的斗志与士气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至少比英国强得多。主要就是,打到这个时候,美国本土并没有遭到攻击,而且在短期只内也不会受到严重威胁。
    更重要的是,从一九四四年初开始,美国就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
    在一九四四年底,美国联邦国会还通过了好几项与战争有关的法案,加强了以总统为首的战争委员会的权力。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全速运转。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在英国战败的时候,绝大部分美国民众并没受到战争的影响,或者说还没有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性。
    在英国投降之前,美国本土基本上没有遭到攻击。
    虽然早在一九四一年,中**方就开始寻找攻击美国本土的办法,除了动用舰队发起偷袭、以及攻占离美国本土较近的基地实施战略轰炸之外,还提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方案,比如用热气球运载炸弹,利用平流层较为稳定的气流,让炸弹漂到美国本土上空,然后再依靠定时装置解脱,来轰炸美国本土。又比如,在蝙蝠身上安装小型燃烧弹,去对付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场。
    当然,这些离奇的方案都只停留在纸面上。
    在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之前,对美国本土威胁最大的是德军潜艇。美国参战之后,德军潜艇就开始袭击美国本土东海岸地区。在一九四三年,德军潜艇还数次进入墨西哥湾,袭击美国南部地区的海上钻油平台。
    只是,这些袭击都无关痛痒。
    在英国战败之前,针对美国本土规模最大的一次袭击行动就是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
    不可否认,这次袭击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与破坏,甚至导致美军加强夏威夷群岛防御的部署工作没能按时完成。问题是,相对于整个美国而言,旧金山根本算不了什么,遭受的损失也算不了什么。
    此外,这次袭击,反而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热情。
    在美国的宣传机器的鼓吹下,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被美国民众看成了是可耻的战争行为,或者说是不光明的战争行为。借此,美国当局开始大肆鼓吹爱国主义,鼓励更多的美国人参军服役。
    可以说,在英国投降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丧失取胜的信心。
    此外,美国民众的基本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要知道,在英国投降的时候,美国都没有实施配给制,民众依然能够在自由市场上购买到生活物资。
    事实上,美国在食品、纺织品与药品的生产与供应上,一直没有出现问题。
    对美国民众来说,战争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乡村里的美国人,他们对战争的最为直接感受,除了税收有所增高之外,主要就是某个亲戚、或者朋友在遥远的战场上阵亡、或者是负伤,以及邻居在收到阵亡通知书的时候,前去慰问与吊唁。
    正是因为没有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所以绝大部分美国民众都没有强烈的反战情绪。
    这一点,与英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要知道,在英国当局决定投降的时候,几乎所有英国民众都产生了强烈的发展情绪,只是大部分人没有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美国还没有到必须投降的地步。
    在拥有足够多的人力资源、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民意支持的情况下,美国肯定不会在一九四五年投降。
    当然,同盟国集团也不可能在一九四五年攻打美国本土,更不可能攻占美国全境。
    这样一来,战争就不可能在一九四五年结束。(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八章 进占英国
    二月二十八日,英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荷兰的海牙举行。
    代表英国前来投降的是英国外交大臣斯托克顿勋爵,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是西欧战区司令海因里希元帅、代表中国的是驻欧远征军司令章孝年上将、代表意大利的是远征舰队司令皮埃尔上将。此外,荷兰、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芬兰、保加利亚、泰国等同盟国成员国也各自派遣了代表。
    签字仪式在海牙郊外的一座德军军营内举行。
    过程非常简短,在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内,所有国家的代表都在英、德、中、意等四国语言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英国的投降协议总共有五十六分,四种语言各十四分,所有国家都将各保留一份,此外同盟国集团还将各保留三份。
    《海牙条约》,成为了英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
    这份条约,也正式结束了英国的“光荣史”,让这个曾经称霸全球两百多年,被誉为“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国家沦落成了二流国家。从此之后,英国不再是世界级的强国,甚至连地区强国都算不上。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投降条约。
    虽然在这个时候,关于如何处置英国,在同盟国集团内部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英国只能无条件投降。也就是说,在投降之后。英国将丧失包括主权在内的所有权力。其未来由战胜者决定。
    事实上,这个时候,在如何占领英国的问题上,同盟国集团内部都存在很大分歧。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希望独占英国。二十八日下午,第一支德军部队就通过空运进驻英国,象征性的占领了伦敦。
    问题是,别说意大利、连中国都不希望由德军独占英国。
    三月一日,意大利远征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就开进了斯卡帕湾,控制了英国皇家海军最重要的海军基地。第二天。意大利战舰随同德军舰队开进了朴茨茅斯,与德军一同占领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母港。
    三月三日,中**队也加入了占领英国的行列。
    当天,中国远征军组织了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靠空运占领了英国南部地区的几座空军基地。
    有趣的是,中国海军的远征舰队没有加入进来。
    在到达卡萨布兰卡之后,第四舰队就改编成了第六舰队。随后,英国投降,中国海军以最快的速度夺取了英国在印度洋与南大西洋上的海军基地,并且在开普敦重新组建了以在南大西洋上活动为主的第四舰队。
    远征舰队没有采取行动,主要是后勤保障不到位。
    虽然英国在一月二十一日就宣布投降,但是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英军并没有正式向同盟国集团的军队投降。直到二月二十四日,在双方确定了签署投降协议的细节问题后。英军才陆续投降。
    也就是说,到二月二十四日,同盟**队才能去接管英军控制的地区。
    在此之前,中**队为了夺取开普敦,甚至与英军发生过低烈度交火,所幸的是开普敦的英军没有顽抗到底。
    这样一来,到英国正式投降的时候,中国海军还没有建立起通往北大西洋的补给线。
    事实上,当时中国海军能用的,也就只有大西洋航线。主要就是。即便中东地区的英军投降了,也需要花上不少时间才能扫除苏伊士运河里的水雷,在此之前,所有前往北大西洋的船只都只能绕道好望角。
    显然,这是一条极为漫长的补给线。
    即便中**队控制了德班、开普敦与阿森松岛。还能够利用西非的弗里敦,船只从中国本土南方的港口出发。到卡萨布兰卡的航线长度也超过了两万公里,不但得在中途停靠三次以上,还要经过美国海军的潜艇封锁区。
    这时候,中国海军欠缺反潜护航能力的弊端暴露了出来。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海军从来没有过如此漫长的海运航线,而且也从来没有必要向如此遥远的地方运送物资与兵力。
    在此之前,中国海军的主要航线集中在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与北印度洋上。
    这些航线,不但不够长,而且沿途有众多的军事基地,特别是海军基地,可以部署大量的反潜巡逻机。
    可以说,中国海军的主要反潜力量就是反潜巡逻机,而不是护航战舰。
    不可否认,反潜巡逻机的作战效率非常高。根据中国海军的统计数据,反潜巡逻机的作战效率是反潜战舰的五倍。如果能够得到反潜战舰的有效配合,反潜巡逻机的作战效率还能提高不少。
    问题是,反潜巡逻机的部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就是,在航线附近,必须要有可以部署反潜巡逻机的基地,而且这些基地必须具备足够的维持能力。
    显然,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具备这样的条件。
    比如,在广袤的中太平洋上,反潜巡逻机就无法完全取代反潜战舰,甚至不是反潜的主要力量。
    当然,在广袤的南印度洋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至于在南大西洋上,就更是如此了。
    在南印度洋上,可供中国海军使用的基地并不多,而且就算能够在航线附近占领一些海军基地,基础设施也不足以为反潜巡逻机提供长久支持,只能做临时部署,也就无法把反潜巡逻机的战斗力发挥出来。在南大西洋上,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除了开普敦与阿森松岛,就没有合适部署反潜巡逻机的地方了,而这两地的距离在五千公里以上,远远超过了反潜巡逻机的最大巡逻半径。再往北,能够供中国海军所用的就是弗里敦了,而该地离阿森松岛也在五千公里左右。
    也就是说,即便能够解决部署反潜巡逻机的保障问题,也无法用反潜巡逻机掩护整条航线。
    这样一来,就必须以护航战舰为主。
    显然,这也正是问题所在。
    如果仅仅需要反潜战舰,问题还不是很大。
    不管怎么说,中国海军还是拥有不少反潜战舰的。在英国投降之后,中国海军的反潜战舰总量仅次于美国。
    关键在于,这些反潜战舰都有了用武之地。
    别忘了,中国海军一直在为攻占整个夏威夷群岛做准备,而且在英国投降之后,攻占夏威夷群岛东部的大型岛屿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此外,在中太平洋航线上,反潜巡逻机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结果就是,中国海军的大部分反潜战舰都编在第三舰队里面。
    这些反潜战舰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那些从中国本土、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港口前往夏威夷群岛的船只护航。
    此外,第五舰队也需要反潜战舰来掩护前往澳洲的运输船队。
    即便在北印度洋上,反潜战舰的价值也不小。
    当时,中国海军能够派望南印度洋与南大西洋的反潜战舰非常有限,也就无法为船队提供有效的保护。
    受此影响,中国海军采取了另外一种补给方式。
    这就是,先通过海运把物资送到埃及在红海边上的港口,然后通过陆路送往埃及在地中海方向上的港口,比如亚历山大港,再借助意大利的船只,送往摩洛哥,或者是直接运送到卡萨布兰卡。
    事实上,这条补给线的长度要短得多。
    问题是,这条补给线并不是完全走海运,而且还要受制于人。
    要知道,埃及境内没有发达的铁路线,而且没有一条铁路从亚历山大港直接通到红海方向上的港口。如此一来,就只能依靠公路运输。显然,公路运输不但效率低下,还无法运送大型设备。
    最大的问题,还是受制于人。
    虽然最初是意大利当局发出邀请,让中国派遣远征舰队,但是在中国海军的远征舰队到达卡萨布兰卡之后,意大利当局猛然意识到,这是引狼入室的做法,中国舰队不大不可能帮助意大利占领英国,反而会成为意大利舰队的对手。说得简单一些,意大利舰队不再是不可否缺的了。
    结果就是,意大利当局反悔了。
    只是,木已成舟,中国舰队已经开进了卡萨布兰卡,总不能向中国开战吧。
    为了遏制中国,意大利当局就只能在后勤保障上做文章,即想方设法的让中国舰队无法获得足够的后勤保障。
    到二月底,由意大利船只运送到卡萨布兰卡的物资总共还不到两万吨。
    要知道,当时囤积在印度洋港口里,准备运送到卡萨布兰卡的军事物资已经超过了五十万吨!
    受这些因素影响,中国海军的远征舰队就只能留在卡萨布兰卡。
    当然,这也早在冯承乾的预料之中。
    让舰队留在卡萨布兰卡,也不是没有好处。这就是,中国舰队不需要直接面对来自大西洋对岸的威胁。
    别忘了,在英国投降的时候,已有三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正式服役。
    如果中国舰队在这个时候离开卡萨布兰卡,保不准会引来美军舰队,而没有舰队航母的远征舰队显然不是美军舰队的对手。(未完待续)rq
第四百一十九章 矛盾
    显然,在一九四五年的上半年,瓜分英国是同盟国集团最重要的事情。
    事实上,如何处置英国,准确的说是谁充当占领军的主角,还关系到了同盟国集团能否继续存在下去。
    表面上,矛盾主体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
    关键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曾经承诺让意大利参与攻占英国的作战行动,并且答应在战后与意大利共同管理英国。问题是,在英国突然宣布投降之后,意大利舰队的重要xìng大幅度降低,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想利用这一点,压制住意大利,让意大利无法在战后的欧洲充当主角。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反悔了。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给出的理由是,英国是在本土没有遭到直接攻击的情况下向同盟国集团投降的,因此德意联军并没有攻打英国本土,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没有必要兑现之前做出的承诺。
    显然,这个理由极为牵强。
    不可否认,英国确实是在本土遭到攻击之前投降的,但是导致英国投降的直接原因是制海权落入了德意联合舰队手里,使英国丧失了保卫本土的基础,因此本土遭到攻击也就无法避免。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没有意大利舰队,就不可能夺取北海的制海权,哪怕意大利舰队没有参加多佛海战,也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是导致本土舰队出港作战、并且进入多佛海峡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意大利舰队。就算公海舰队在多佛海战中打了大胜仗,德军也未必能够攻打英国本土。
    显然,在迫使英国投降的关键xìng因素中,就包括了意大利舰队。
    这样一来,意大利就为迫使英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就有理由要求在英国获得利益,即获得占领区。
    问题是,意大利有能力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抗吗?
    不可否认,在这场大战中,意大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从重要xìng上讲,意大利并不是集团中必不可少的成员。
    同盟国集团中,必不可少的只有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
    也就是说,意大利在同盟国集团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特别是到了大战后期,当胜利在望的时候,意大利的地位就更低了。
    事实上,在大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表现也算不上出sè。
    比如,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军队就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等到德军出马,才算稳住了阵脚,并且取得了随后的重大胜利。在其他战场上。意大利几乎没有做出贡献,只是在德俄战场上投入了大约三十万兵力。
    显然,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高层看来,即便没有意大利,他们也能取胜。
    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自然会处处排挤意大利。
    至于战后的欧洲格局,意大利的影响力就更加有限了。
    大战已经证明,战后的国际秩序由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而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相比,意大利简直是微不足道。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意大利的综合国力连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根据双方政府的统计数据,在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年,意大利的工业规模仅相当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五分之一,工业产值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六分之一,农业生产规模也只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三分之一。此外。在技术领域,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更大。在看不见的软实力方面。比如政治影响力,外交关系等方面,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有如云泥。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就不会把意大利放在眼里。
    根据后来披lù的资料,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就针对战后的欧洲秩序制订了一份极为宏伟的计划。这其中,关键就是打压意大利,不让意大利成为欧洲强国,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同盟集团内的一个重要盟友。
    为此,德意志第二帝国自然要阻止意大利在获取红利阶段坐大。
    问题是,德意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