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题是。美军已经开始从瓦胡岛撤退了。
    也就是说,美军已经准备放弃瓦胡岛。那么,中国海军攻打瓦胡岛,就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这样一来。还有必要攻打毛伊岛吗?
    要知道,在夏威夷群岛东部的四座岛屿中,瓦胡岛上的基础设施最为完善,而且拥有群岛中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
    可以说,只要能够轻易攻占瓦胡岛。中国海军就没有理由攻打其他岛屿。
    那么,中国舰队继续轰炸毛伊岛,显然有点说不过去。
    显然,只要美军指挥官稍微多个心思。就应该察觉到,中国海军的目标肯定不是缺乏基础设施的毛伊岛。
    白了。中国舰队打击毛伊岛,就是要让美军相信攻击目标就是毛伊岛。
    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迫使美军从瓦胡岛撤走,不然留在瓦胡岛上的美军都将丧失再次作战的机会。
    显然,顾祝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只是,如果美军在这个时候停止撤退,那么顾祝同的目的就将落空。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美军主动撤离瓦胡岛是一个极端错误的战略决定,因为这等于让中国海军至少提前三个月占领了整个夏威夷群岛,而美军死守瓦胡岛的话,中**队说不定要到年底才有望攻占夏威夷群岛。这几个月的时间差,显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整场战争的结局。
    问题是,就算美军死守瓦胡岛,结果会有变化吗?
    要知道,从一开始,顾祝同就做了两手准备。别忘了,在夏威夷海战之前,顾祝同就让后勤部门策划修建一座临时性港口。也就是说,如果美军死守瓦胡岛,中国海军就肯定不会攻打瓦胡岛。
    如果中国海军攻占毛伊岛,最终依然能够拿下整个夏威夷群岛。
    这一点,在顾祝同的部署中体现得非常明确。
    这就是,直到登陆开始前的第三天,顾祝同都没有决定攻打哪座岛屿,而是让陆战队同时制订了两套作战计划。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是针对两种不同的打法而准备的,即顾祝同要到最后时刻才会确定攻击目标。
    到了六月三十日,顾祝同把登陆时间推迟了五天。
    不是陆战队没有做好登陆准备,也不是后勤保障不到位,而是他掌握的情报表明,美军的撤退工作还没结束呢。
    在过去的几天里,美军已经从瓦胡岛撤出了近五万名官兵。
    只是,瓦胡岛上的美军太多了。
    即便美军快马加鞭,至少需要十天才能完成撤离工作,而最终能够撤走的美军不会超过十五万。
    也就是说,最后瓦胡岛上仍然会有几万美军。
    到了七月五日,顾祝同再次推迟了登陆行动。
    白了,顾祝同就没有打算攻打毛伊岛。
    到这个时候,就算美军醒悟过来,也太晚了。
    要知道,到七月五日,已有将近十万美军撤离了瓦胡岛,而此时留在瓦胡岛上的美军仍然有十多万,只是作战人员已经不足三万了。原因很简单,首先撤走的就是作战部队,而只有作战部队能够保卫本土。
    也就是说,就算尼米兹猜到中国海军将攻打瓦胡岛、而不是毛伊岛,留在瓦胡岛上的美军也守不住瓦胡岛,而把已经撤出来作战部队派回去,显然更加不可能,因此美军只能继续从瓦胡岛撤军。
    只是,尼米兹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
    这就是,在最后时刻破坏瓦胡岛上的基础设施,销毁囤积的物资。
    六月六日,美军就开始销毁储存的燃油。
    在美军囤积的所有作战物资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燃油。主要就是,美军与中**队武器装备的标准不同,美军采用的是英制单位,而中**队采用的是公制单位,因此大部分弹药都不能通用。当时,中美军队使用的弹药中,只有两种弹药可以通用,即四十毫米高射炮与二十毫米机关炮的炮弹。原因很简单,这两种口径的高射炮,都不是中国、或者美国研制出来的,而是舶来品。
    瓦胡岛上的大火,立即引起了顾祝同的注意。
    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后,顾祝同意识到,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七月七日,顾祝同下达了登陆作战命令,要求陆战队在十二个小时内做好准备,登陆行动在七月八日开始。
    当然,前提是天气良好。
    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
    受天气影响,登陆行动推迟了足足两天。
    直到七月十日,天气才有所好转,达到了发起登陆作战的最低标准。
    当天清晨,登陆瓦胡岛的战斗开始。
    显然,耽搁的这两天,对战斗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此期间,美军把最后一批作战部队撤了出来,而留在瓦胡岛上的全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非战斗人员。
    更重要的是,在这几天内,美军完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即破坏瓦胡岛上的基础设施。
    当时,遭到美军破坏的,不仅仅有军事设施,还有大量公共基础设施。比如,美军把所有地雷都埋到了公路上,甚至制造了大量简易触发爆炸装置,给登陆后占领瓦胡岛的中**队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只是,最大的问题,还是军事设施遭到破坏。
    几座机场就不用说了,不但跑道被彻底毁坏,连一些无关紧要的设施,比如露天停机坪都被推土机钏坏。
    损坏最严重的是珍珠港。
    在最后一批美军作战部队撤走之后,留下来的美军港口守卫部队的官兵,不但炸毁了珍珠港里的所有码头、船坞、船台、仓库、燃油库,还破坏了官兵宿舍、道路,甚至连食堂与娱乐中心都被炸毁了。
    更重要的是,美军凿沉了所有没有撤走的船只,而且这些船只全部沉在主航道里。
    万幸的是,美军没有在港口里布设多少水雷。
    不是美军不想用水雷来瘫痪港口,而是没有太多的库存。当时,瓦胡岛上总共只有四百多枚水雷,而这些水雷全被美军丢进了珍珠港。如果这个数量再多上几倍,那么中国海军得到的就是一座不能使用的港口。
    要知道,清除水雷要比清除航道上的沉船困难得多。
    主要就是,美军凿沉的大多是一些小型船只,当时大型船只都已撤走,剩下的都是不具备远航能力的小型船只。
    美军铁了心要抛弃瓦胡岛。
    那么,攻占瓦胡岛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当天,陆战队就在海滩上站稳了脚跟,到日落的时候,上岸的部队已经达到了两个陆战师,而且第三个陆战师也将在夜间上岸。
    美军几乎没有抵抗,或者说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七月十一日清晨,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就开进了珍珠港,留守的美军在进行了象征性的微弱抵抗之后就投降了。
    接下来的战斗几乎如出一辙。
    大部分美军没有直接投降,但是只要中国陆战队的主力到达,美军也不会死扛,最终都会缴械投降。
    仅仅四天,中国战队就攻占了瓦胡岛。
第四百四十章 前进的动力
    攻占瓦胡岛之后,中**队没有驻足不前。
    接下来,中**队又攻打了毛伊岛与考爱岛,但是没有攻打夏威夷岛,直到一九四六年中期,夏威夷岛上的美军才主动投降。
    当然,攻打其他岛屿,花了一些时间。
    事实上,顾祝同并不赞成攻打毛伊岛与考爱岛,毕竟瓦胡岛已经足够大了,可以部署数十万部队,美军修建的六座机场能够部署上千架作战飞机,而珍珠港则完全能够容下整个第三舰队。
    只是,海军司令部的参谋,或者说冯承乾认为有这个必要。
    主要就是,瓦胡岛离中**队占领的其他岛屿太远了,难以相互掩护,也就有必要攻占另外一座岛屿。
    最理想的选择,就是攻占毛伊岛。
    别忘了,在攻打瓦胡岛之前,中国舰队已经轰炸了毛伊岛,因此攻打毛伊岛的难度并不大。此外,毛伊岛上的美军损失惨重,士气与斗志都极为低落,也就不可能积极应付登陆的中**队。
    只是,毛伊岛在瓦胡岛东面。
    也就是说,即便占领了毛伊岛,也无法与群岛西部的岛屿连接起来,至少需要在瓦胡岛西面攻占一座岛屿。
    相对而言,尼华岛是更好的选择。
    只是,尼华岛太小了,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没有太大的帮助。
    这样一来,海军司令部就选择了考爱岛。
    攻打毛伊岛没有遇到多大的麻烦,直花了四天。陆战队就迫使守卫毛伊岛的军队放下了武器。
    在考爱岛,战斗打得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大规模地面战斗持续了十二天,随后残存的美军又坚持了半个多月,直到九月中旬。最后一股美军才被歼灭。
    在这座岛屿上,中国陆战队付出了两千多名官兵阵亡的惨重代价。
    要知道,这是一九四五年里,中国陆战队在岛屿登陆作战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也是太平洋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岛屿争夺战。
    此战之后,美军彻底的退出了太平洋。
    准确的说,是美军撤退到了本土西海岸地区,再也没有能力深入太平洋了。
    只是。中**队依然在前进。
    当然,不是向东推进,而是向南挺进。
    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国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扫荡太平洋上残存的美军,而主要就是在夏威夷群岛南面的群岛上。
    当然,这只是扫荡性质的作战行动。
    除了在极个别的岛屿上遇到了顽强抵抗之外,绝大部分战斗都是以美军主动投降的方式宣告结束。
    只是,被美军控制的岛屿实在是太多了。
    要知道。在攻占夏威夷群岛的时候,中**队只把战线推进到了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图瓦卢群岛与斐济群岛一线,再往西,就是由美军控制的岛屿了。因此美军的实际控制区域大约相当于太平洋的三分之二。
    更重要的是,在中**队实际控制线以东。岛屿分布的极为稀疏。
    显然,这也是最大的问题。
    要知道。中国海军最为欠缺的就是运输力量,即后勤保障是中国海军最大的确信,而向东推进,考验的就是中国海军的保障能力。
    可以说,如果美军能够顽强一点,中国海军肯定会遇到大麻烦。
    别的不说,把一个陆战师送到一万多公里的地方作战,为其提供后勤保障的人员就超过了全师总兵力。
    相对而言,人员还是次要问题。
    不管怎么说,中国不缺乏人力资源,中**队也从不缺少官兵。
    最大的问题,还是运输力量。
    直到一九四五年底,中国海军拥有的运输船只还不到五千艘,而且其中只有大约两千艘是远洋货轮。
    显然,这支运输力量太单薄了。
    要知道,当时美军的运输船只超过了一万艘,其中仅按照标准模板建造的万吨级货轮就超过了六千艘。
    按照中国海军的估计,要向跨过太平洋攻打美国本土,即便以夏威夷群岛为跳板,也至少需要一万艘运输船,而且其中至少得有一半是具备跨大洋航行的远航货轮,且运载量不能低于一万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中国海军停止所有战舰的建造工作,全力建造运输船,而且建造效率达到美军建造万吨轮的水准,也要花上两年才能建造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这一点,在中国海军扫荡中太平洋与南太平洋的时候就暴露了出来。
    要知道,这场扫荡战,一直持续到一九四六年中期,最后一座由美军控制的岛屿才被中**队占领。
    所幸的是,到一九四五年底,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已经有所解决。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中德意三国就占领英国的问题达成了最后的协议,中国放弃了在英国的占领区,但是获得了两样东西。一是与德意分享斯卡帕湾的驻扎权、与意大利分享朴茨茅斯港、以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分享英国南部地区的空军基地。当然,中国不是正式派兵驻扎在这些地方,而是安排勤务人员,从而在必要的时候,能让中国舰队与航空兵能够依靠这些基地作战。二是获得了英国剩下的所有非军用船只,即所有在英国港口内、属于英国的运输船都将交付给中国海军,而英国皇家海军残余的战舰、包括那些没有建成的,将由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瓜分。
    这下,中国海军获得了近千艘万吨级运输船。
    要知道,这可是一笔无价之宝。
    有趣的是,这些运输船,几乎都是由美国建造的,而且是在战争期间以无偿援助的方式交付给了英国。
    英国战败之前,或者说是同盟国集团接受英国投降,就是要英国当局封锁所有港口,禁止一切舰船出海,然后在正式投降之后,把这些舰船全部移交给同盟国集团,而同盟国集团将以此抵偿部分战争赔款。
    英国人没有选择,只能照做。
    当时,美军收到消息的时候,英国人已经开始行动。在最后关头,美军只来得及把派遣到皇家海军本土舰队里的几艘大型战舰撤走,其他滞留在英国的舰船全部被扣留,最后都移交给了同盟国集团。
    也就是说,当时英国移交给中国的运输船只中,有一部分属于美国所有。
    显然,很多美国人都没想到,他们花大力气建造的万吨轮会落到中**队手里,而且成为中**队攻打美国本土的主要力量。
    要知道,美国建造的万吨轮,也就是“自由轮”与“胜利轮”是大战期间性能最好的远洋货轮。
    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也没能建造出能与之媲美的远洋货轮。
    准确的说,是没有达到那么大的建造规模。
    早在一九四一年,美国就开始建造第一批“自由轮”与“胜利轮”,虽然随后进行过多次改进,但是基本设计一直没有变。正是如此,“自由轮”与“胜利轮”的建造工作很快就形成了产线化。在一九四四年底,美国有近三十家造船厂参与了建造工作,“自由轮”的平均船台周期不到半个月,“胜利轮”也只有半个月出头,而舾装周期更短,总体建造周期在一个月以内。
    显然,这是非常惊人的建造能力。
    在巅峰时期,美国每个月能建造差不多三百五十艘“自由轮”与“万吨轮”。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这两种货轮的建造总量超过了一万艘,而且到最后还有大约三千艘在航。
    如果以标准排水量为准,这两种货轮的总排水量超过了大战期间全世界建造的其他所有舰船的总和!
    关键是,在保持如此大的建造规模的前提下,这两种货轮的性能还非常突出。
    要知道,“自由轮”与“胜利轮”都是标准的快速货轮,在执行跨大西洋运输任务的时候能够全程以二十节的速度航行,且不需要中途停留加油。即便在执行跨太平洋的运输任务时,也能全程保持十四节的航行速度。
    要到一九四六年,中国才建造出了性能相当的快速货轮。
    在不得不佩服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的时候,也必须承认,这也是逼出来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美英在大西洋航线上的损失太惨重了,如果美国不花大力气建造运输船只的话,英国在一九四三年就会战败。也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打败美国的不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英国。要知道,如果把建造万吨轮的力量花一半去建造快速舰队航母等战舰,美国就不会输掉这场战争。
    当然,这也仅仅是战后的评价。
    同样的,这也等于提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在大西洋上神出鬼没的德军潜艇。
    说白了,如果没有德军的破交作战,美国也没有必要大量建造运输船只。
    这样一来,美军建造的将是足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战舰。
    当然,如果英国在一九四三年战败,美国同样也没有多大的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最多只能迫使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坐下来谈判。也许,这算不上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不可避免。
第四百四十一章 双赢合作
    从英国获得了近千艘万吨轮,只算得上是解了燃眉之急。
    要知道,当时中国海运力量缺口大约相当于四千艘万吨轮,因此不到一千艘万吨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而且必须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显然,这也是中国海军无法凭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
    为此,就不得不让中国政府出面了。
    在与德意解决了瓜分英国的问题后,中国当局在同盟国集团外长级会议上明确提出,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彻底打败美国,而中国愿意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并且为所有有许要的盟友提供帮助。
    这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坐不住了。
    要知道,中国当局的这份声明,摆明了要充当同盟国集团的老大,而德意志第二帝国显然不甘心当老二。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做了类似的声明,即彻底打败美国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能只做同样的表示,要想压倒中国,获得更多盟友的支持与认同,就得做出更多的贡献。
    说白了,现在已经到了分割战争红利的时候了。
    虽然美国还没有战败,但是所有人都相信,美国战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是否战败的问题。
    当然,关键正是同盟国集团,特别是集团内部主要成员国是否愿意出力。
    更重要的是。此时谁出的力最多,那么在战后就能分到最多的好处,甚至将直接决定战争红利的分配方式。
    原因很简单,美国才是同盟国集团最大的敌人。
    说白了,美国的实力就超过了其他所有敌国实力的总和。因此击败美国要比击败其他所有敌国都要困难。
    在中德均明确表态之后,同盟国集团就得采取一致行动了。
    到这个时候。中国当局才表露出了真正的意图。
    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底,同盟国集团的最后一次外长级会议上,中国外长就明确提到应该以太平洋战场为重。
    为此。中国不但承诺单独承担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任务。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不会答应。
    要知道,这等于让中国坐上头号交椅。
    对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外长提出,必须为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建立联军司令部,即统一指挥所有作战行动,而不是分成太平洋方向与大西洋方向,更不是让每个国家的军队单独作战。
    必须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提议没有错。
    问题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行得通。
    要知道。即便成立联合司令部,也要划分战区与作战方向,而这些指挥机构不可能采取民主的方式,让各**队平分指挥权,必须由某一个国家的军队掌握主要权力,其他国家的军队只提供配合。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人与外交家也明白这个道理。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建议,就是希望借此机会获得与中**队同等的指挥权。
    也就是说,将由中**队主宰太平洋方向上的进攻行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负责大西洋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对此,中德双方的外交家都心知肚明。
    随后,双方就指挥权的分配问题进行了双边磋商。
    到一九四六年初,等到中德双方在指挥权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之后,中国当局才提出了最主要的要求。
    这就是,太平洋比大西洋大得多,跨越太平洋的航线将近两万公里,而横跨大西洋的航线只有六千公里,因此同盟国集团必须在太平洋上投入更多的运输力量,即便考虑到美国的核心是东部地区,太平洋上的运输力量也应该是大西洋上的两倍,才能保证同盟**队能够顺利登上美国西海岸地区。
    说得简单一点,德意等国得把部分运输船派往太平洋,交给中国海军使用。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提出的唯一要求。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中德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即德意志第二帝国支持中国在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而中国则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在击败美国之后,获得在美国东部地区的主导地位。
    显然,这份协议摆明了把其他盟国都抛在了一边。
    战后,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妥协,因为中国做出的让步明显大于收获。
    说得简单一些,即便没有这份秘密协议,到了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得把击败美国的希望放到中国身上,并且承认中国是击败美国的主要力量,没有中国就不可能击败美国。
    要知道,拖下去的话,首先坚持不住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以当时的情况,别说击败美国,如果英国没有在一九四五年初投降,而是多坚持了一年半载,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要遇到大麻烦。说得简单一些,在英国投降前夕,德意志第二帝国离内乱已经不远了。
    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把配给额度降到了最低限度。
    当时,一个成年男性公民,在每周工作六天半、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的情况下,每个月仅能获得七十五公斤面粉、六公斤鲜肉、八公斤鸡蛋与半公斤食用油,此外还能领到其他一些生活必须物资。这点物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