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把对海搜索雷达装上海上巡逻机并不难,当时的好几种巡逻机都能装载雷达,但是原有的巡逻机并不是最好的载机。
    主要就是,这些巡逻机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安装对海搜索雷达。
    更重要的是,这些运输机的机体结构已经固定下来,因此要加装雷达,只能安装在机鼻处。
    这下,问题出来了。
    当时,能装在机鼻的雷达,性能都不会好到哪里去。主要就是,雷达的小型化技术并不成熟,如果只是用于反潜巡逻,把雷达装在机鼻处还算勉强过得去,可是要用这样的雷达来进行大范围搜索,那就行不通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反潜巡逻机难以执行大范围对海搜索任务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如此,对原有的巡逻机进行改进根本行不通。
    问题是,如果为此单独研制一种大型飞机,显然得不偿失。要知道,大战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而且海上巡逻机的产量肯定不会大到哪里去,海军能采购几百架已经很不错了,而任何一家飞机制造厂都不可能为此单独研制一种大型飞机。要知道,海军也肯定不会拿出太多的资金来采购海上巡逻机。
    当时。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就看清了这一点。
    研制新的平台不可能,而原有的海上巡逻机又不堪用,那就只能寻找一种现有的,更加合适的平台。
    有趣的是,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盯上的不是轰炸机,而是运输机。
    要知道,当时最有望获得海军订单的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就是以远程轰炸机为平台,改造出海上巡逻机。
    虽然西飞的方案也很不错。但是最终依然败下阵来。
    原因只有一个,轰炸机的造价过于高昂,在核算成本的时候,西飞方案的单价竟然是南飞的三倍!
    更重要的是,西飞方案的性能未必比南飞的好。
    结果就是,海军只选择了南飞一家进入工程试制阶段,并且在签署试制合同的时候就明确提到,只要样机达到了海军提出的最低指标,海军将在量产之前就签署采购合同,让南飞有足够的资金建造生产线。
    必须承认。南飞选择运输机为载机,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虽然海上巡逻机也是作战飞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很有可能遇到敌机,甚至会遭遇敌人的战斗机,但是与战斗机、轰炸机相比,海上巡逻机只是二线飞机,而且是属于部署在机场上的飞机,因此海军并没有要求海上巡逻机必须具备自卫能力,甚至不会太在乎海上巡逻机的生存能力。
    白了。海上巡逻机最主要的生存手段,就是利用机载雷达,在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之外发现敌舰,然后避开敌人的防空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配备了雷达的海上巡逻机主要在夜间活动。
    要知道,直到大战结束,也没有一种舰载战斗机能够在夜间升空拦截敌机,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夜间对海上巡逻机构成威胁。
    这样一来,海军对海上巡逻机的一些硬指标并没有太高的要求。
    事实上,在主要飞行性能中,海军只在乎两种,一是航程、二是最大持续飞行时间。
    相对而言,后者还要重要一些。
    主要就是,海上巡逻机不是侦察机,并非沿着固定航线飞行。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每一架海上巡逻机都会有一块巡逻区域,而且这块区域不会小到哪里去,所以海上巡逻机需要有足够的持续飞行时间。
    这样一来,海上巡逻机的飞行速度反而不益太高。
    原因很简单,飞行速度与油耗成正比,提高巡航飞行速度,就会增加油耗,也就缩短了持续飞行时间。
    显然,轰炸机的速度太快了。
    虽然重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并不短,当时已经达到了四千五百公里,但是其持续飞行时间不到二十个小时。
    要知道,海军对海上巡逻机的要求是达到二十四小时。
    此外,“超级空中霸王”要持续飞行二十个小时,还对飞行高度有严格要求,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飞这么久。
    能够达到持续飞行二十四小时的,也就只有大型运输机了。
    当然,运输机并非作战飞机。
    要知道,在大战期间,军队更重视武器装备的产量,而不是质量与性能。
    结果就是,中**队的所有运输机,都是按照最低标准制造的。虽然这在战斗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在执行空投任务的时候,运输机的损失率非常高,导致了大批空降兵与飞行员伤亡,但是这也保证了足够多的产量,让中国空军能够一次空投数个师的兵力,从而提高了总体作战能力。
    使用运输机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造价低廉。
    当然,这还不是最突出的好处。
    事实上,当时西飞方案的造价也在海军的接受范围之内。
    真正的好处,在于运输机庞大的机体。
    白了,就是不用把雷达装在机鼻,而是把运输机的机舱改造成专门用来安装雷达设备的舱室,然后在腹部开一扇门,在使用的时候把雷达天线伸出去,而不使用的时候则收入机体里面。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
    当然,也只有运输机的大肚皮能够装上硕大的雷达天线。
    要知道,如果要达到海军对巡逻机探测能力的最低要求,雷达天线的尺寸就不会小到哪里去。虽然在西飞的方案中,“超级空中霸王”在经过改进之后,其机身弹舱也能够容纳雷达天线,但是没有足够多的地方容纳其他设备,比如为雷达供电的发电机,还有操作雷达的十多名官兵。
    显然,大型运输机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当时,南飞采用的是被称为“空中货轮”的四发重型运输机,其货舱能够装载两辆陆军的吉普车,或者是一辆二十吨内的装甲车。如果运送空降兵的话,能够一次搭载一个空降连的一百多名官兵。执行运送伤员的任务时,可以安放七十八具担架床。只要有长度在两千米以上的跑道,还能载着三十四吨的货物升空。
    如此强的运载能力,用来运载一部雷达与操作雷达的十多名官兵,现在是绰绰有余。
    事实上,南飞在设计的时候,还考虑到了长时间飞行对飞行员与乘员造成的影响,专门设置了一个有六张床位的休息舱,一个双人洗手间与一个有冰箱、电热炉等必要设备的小厨房。
    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多载六名乘员。
    一般情况下,会多搭载两名飞行员与四名雷达操作员,以便在飞行途中替换,确保所有人都有充足的精力。
    得益于巨大的内部空间,这种巡逻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这就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可以把雷达天线收回来,然后进行简单的维护保养,以及排除一些小故障。
    要知道,当时的雷达都不怎么可靠。
    虽然中国的雷达技术领先于美国,但是性能最好的雷达,在持续工作十个小时之后,也随时都有可能出故障。
    在战舰上,这不是什么问题。
    当时,中国海军的所有大型战舰上,雷达都有备份,比如火控雷达就有两部,而对空搜索雷达与对海搜索雷达互为备份。此外,战舰很少单独活动,往往都编在舰队里面,因此即便某艘战舰上的雷达出了故障,其他战舰也能弥补。更重要的是,战舰是大型平台,有足够多的空间来设置维修车间,因此可以在航行途中对雷达进行维修,甚至可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换掉出故障的雷达。
    显然,在巡逻机上,这些有利条件都不存在。
    巡逻机上只有一部雷达,而且往往单独活动,如果雷达出了问题,哪怕只是很小的故障也等于让巡逻机丧失了价值。
    这样一来,如果能够进行维护保养,排除一些小故障,巡逻机的价值自然就不一样了。
    事实上,当时海军看中的就是这一点。
    要知道,一架巡航时间为二十四小时的巡逻机,即便扣除往返飞行时间,在战区内巡逻的时间也在十个小时以上。如果巡逻海域离基地不到两千公里,那么巡逻机在战区内的巡逻时间在十四个小时以上。
    也就是说,雷达得持续工作十四个小时。
    以当时的技术,还没有一种雷达的平均故障时间高于十四个小时!
    显然,南飞交出的一份优秀的答卷,而“鹰眼”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巡逻机,甚至在战后的十年之内,也是最先进的巡逻机。
第四百七十三章 全体出动
    海上巡逻机准备妥当之后,顾祝同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鹰眼”能够飞到离基地两千公里的地方,执行十个小时的巡逻任务,而且在巡逻期间发现敌舰的话,还能跟踪敌舰四个小时。如果把巡逻时间订为十二个小时,那么每天只需要出动两批巡逻机。
    也就是说,顾祝同可以一次动用三十架巡逻机。
    合理安排这三十架巡逻机,就能监视百慕大群岛到亚速尔群岛之间的海域,让美军舰队无处可藏。
    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让战斗舰队前出执行侦察警戒任务。
    六月二十二日,海上巡逻机开始出动。
    同一天,顾祝同把三支航空战斗舰队撤了回来,把三支舰队全都在亚速尔群岛西面大约四百公里处待命。
    第41舰队依然留在亚速尔群岛。
    没有绝对的必要,顾祝同并不打算让第41舰队上场。主要是,该舰队的核心是四艘快速战列舰。所谓的决定必要,就是美军舰队没有从西面杀来,而是已经绕到了亚速尔群岛的北面或者南面,甚至是东面,在其他战斗舰队鞭长莫及的情况西,才需要第41舰队去争取时间。
    如果顾祝同的猜测没有错,第41舰队根本就没有上场的机会。
    这仍然是一场典型的、以空中打击为主的海战,双方的战舰在进入视线之前,舰载航空兵就会决出胜负。
    当然,前提是史蒂文森很保守,没有想过偷袭聚集在亚速尔群岛附近的中国舰队。
    对此。顾祝同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在上一次亚速尔群岛海战中,史蒂文森就没有偷袭德意联合舰队,而是等到德意联军登上了亚速尔群岛才发起攻击。也正是如此,史蒂文森在打赢了海战的情况下,却没有能够夺回亚速尔群岛。
    显然。史蒂文森没有胆量偷袭中国舰队。
    准确的说,是没有机会偷袭中国舰队。
    事实上,史蒂文森并不缺乏胆量。
    顾祝同在亚速尔群岛等待的时候,史蒂文森就想过偷袭中国舰队,只是他一直没有获得这样的机会。
    严格说来。史蒂文森根本就不清楚中国舰队的部署情况。
    当时,他只知道,中国舰队至少在两个方向上活动,即在亚速尔群岛西面与北面,却不清楚具体的情况。比如说,在这两个方向上各有几艘航母,以及这两支舰队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多少。
    受此影响。史蒂文森没有贸然采取行动。
    更重要的是,史蒂文森也因此率领舰队向西航行,即退回到了百慕大群岛附近,没有继续寻找决战机会。
    可以说,史蒂文森在这里错过了第一个宝贵机会。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当时史蒂文森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率领舰队从南面绕过亚速尔群岛,那么在六月二十日左右,他就有机会偷袭中国舰队,至少有机会干掉其中的一支航空战斗舰队。即便到了六月二十二日。在中国海军的巡逻机投入使用之后,他依然有机会偷袭驻留在亚速尔群岛的第41舰队、轰炸亚速尔群岛上的机场,赶在中国海军的三支航空战斗舰队返回之前溜之大吉。或者趁此机会与中国舰队进行决战。要知道,只要他轰炸了亚速尔群岛上的机场,就能铲除最大的威胁,即那些配备了大型对海搜索雷达的巡逻机,获得偷袭中国舰队的机会。
    问题是,这只是从时候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结论。
    在当时。要史蒂文森这么做,就得让他有先见之明。甚至能够预测未来,而他并不是占卜师,也就不可能预测未来。
    在战场局势不够明朗的情况下,史蒂文森的选择并没有错。
    要知道,如果他率领舰队南下,又正好撞上了中国舰队的话,那他别说偷袭,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从战略的层面上看,史蒂文森这么做也没有错。
    别忘了,美军的目的只是拖延时间,而不是打一场漂亮的海战,更不是用惨痛的代价去换取胜利。
    史蒂文森率领舰队退到百慕大群岛,获得的正是时间。
    原因很简单,除非顾祝同不计后果的把六十架巡逻机全部派出去,而且让这些巡逻机飞行到二千五百公里之外,不然他就不可能发现美军舰队,而且就算这么做了,发现美军舰队的概率也不到百分之五十。只要保持两千公里的巡逻半径,那么顾祝同就不可能发现藏在百慕大群岛附近的美军舰队。
    这样一来,顾祝同也会按兵不动。
    要知道,顾祝同也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在不清楚敌人行踪的情况下,他肯定不会贸然离开亚速尔群岛。
    事实上,这也正是他把第41舰队留在亚速尔群岛的主要原因。
    在顾祝同看来,只要史蒂文森察觉到了那些巡逻机构成的重大威胁,他就会想方设法的炸毁亚速尔群岛上的机场。这样一来,美军舰队就会采取行动,而且多半会从其他方向上发起突击。
    同样的道理,在搞清楚美军舰队行踪之前,顾祝同肯定会耐心等待。
    显然,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肯定对美军舰队更有利。
    得简单一些,只要拖上几天、也许是十多天,顾祝同的耐心就会消磨一空,然后就会采取行动。
    到这个时候,史蒂文森同样能够获得击败中国舰队的机会。
    问题是,这样的局势并没有持续下去。
    六月二十三日,史蒂文森犯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即给百慕大群岛守备司令部发了一封电报,让其安排舰艇护送补给舰船与舰队会合,准备在百慕大群岛西南海域让舰队进行燃油补给。
    必须承认,史蒂文森此举是未雨绸缪。
    要知道,美军舰队出发才十多天,而美军战舰的续航力本来就很强,因此根本不需要在这个时候进行燃油补给。
    当时,美军舰队中,连驱逐舰上都还有三分之二的燃油。
    史蒂文森安排补给,大概是觉得决战即将到来,而他不想在与中国舰队纠缠的时候为燃油发愁。
    这也可以理解,即舰队在作战时的燃油消耗率要比平时高得多。
    史蒂文森发出的电报没有让他暴露行踪,毕竟附近没有中国的军事基地,也没有同盟国的军事基地,而设在亚速尔群岛上的无线电监听站也不可能截获两千多公里外的短波,至于那些巡逻机,根本就没有配备无线电监听设备。
    引来麻烦的是百慕大群岛守军的行动。
    次日,顾祝同就收到了消息,驻守百慕大群岛的美军派出了十多艘护航战舰,其中有两艘是能够搭载十多架飞机的护航航母。
    在两年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当时,北大西洋上的船队往返穿梭,随时都有上千艘船只在跨北大西洋航线上航行,驻百慕大群岛的美军护航战舰调动频繁。
    问题是,现在的北大西洋上,已经没有这么繁忙了。
    显然,这些护航战舰不是去掩护运输船队的,因为当时附近根本就没有运输船队,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都是同盟国集团的运输船队。至于让这些战舰去执行破交任务,那更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因为航速慢得出奇的护航航母根本就不适合执行破交任务,甚至追不上一些快速货轮。
    顾祝同首先想到,这些战舰将去掩护补给舰队。
    次日,他的猜测得到了证实,一支由十多艘补给舰组成的舰队已经进入百慕大群岛,正在向东航行。
    更重要的是,这支补给舰队并没有去百慕大群岛中的任何一座港口。
    这下,任何人都能想到,这支补给舰队是在为史蒂文森的美军舰队服务,将为那些美军战舰提供补给。
    当时,顾祝同也有点疑惑。
    要知道,美军舰队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进行补给,即便再巡逻一个月,也有足够的燃油返回切萨皮克湾。如果美军舰队就在百慕大群岛附近活动,那么甚至可以拖上一个半月,再进行燃油补给。
    总而言之,史蒂文森完全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冒险。
    只是,顾祝同也找不到其他的理由来解释美军的做法,而且当务之急是要找到藏匿起来的美军舰队。
    六月二十八日,顾祝同调整了侦察巡逻战术。
    按照他的安排,六十架巡逻机在当天上午全部出动,每架巡逻机都有一处固定的巡逻海域,其中飞得最远的一架要飞行三千二百公里,飞得最近的一架也要飞行二千四百公里,它们将在战区执行六到十个小时的巡逻任务。
    这些巡逻海域,严密的分布在百慕大群岛的南面、东面与北面。
    也就是说,除非美军舰队退到了百慕大群岛西面,不然就肯定会在二十八日夜间,或者二十九日凌晨被发现。
    为了确保巡逻机的安全,巡逻任务将在二十九日天亮之前结束。
    当时,顾祝同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就是,如果依然没有找到美军舰队,他就继续等上几天。当然,顾祝同也做好了最好的打算。这就是,如果找到了美军舰队,他就得主动找美军舰队决战。
第四百七十四章 各有所
    顾祝同的部署,很快就有了收获。
    二十八日深夜,一架飞往百慕大群岛东面的巡逻机率先发现了美军舰队,并且立即报告了情况。
    四个小时之后,也就是二十九日凌晨,附近的另外一架巡逻机也发现了美军舰队。
    到此,顾祝同基本上可以肯定,美军舰队就在百慕大群岛东面活动,而且很有可能有两支航空战斗舰队。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美军有六艘舰队航母,完全可以编成两支战斗舰队。正常情况下,这两支舰队不会离得太近,以免被同时发现。
    天还没亮,顾祝同就下达了作战命令。
    按照他的部署,三支航空战斗舰队同时向西航行,第43舰队在最前面,第42舰队在其东南方向上,第44舰队则在其东北方向上。进入战场之后,将由第43舰队承担大部分侦察任务,第42舰队与第44舰队则尽量保持隐蔽。如果美军舰队依然在百慕大群岛东面,那么首先接敌的肯定是第43舰队。
    显然,顾祝同的战术非常简单。
    第43舰队拥有三艘舰队航母,是三支航空战斗舰队中实力最强大的,也肯定会成为美军的重点打击对象。
    也就是说,如果美军首先发现了第43舰队,就肯定会发起攻击。
    相反,如果美军首先发现的是只有两艘舰队航母的第42舰队、或者第44舰队,未必会立即发起攻击。
    显然,第43舰队是诱饵,目的是要让美军舰队前来决战。
    只是,这个诱饵并不好对付。
    第43舰队拥有三艘舰队航母,而且在二十九日上午,跟部署在亚速尔群岛的岸基航空兵做了调整,四个舰载机中队中有两个是战斗机中队。因此总共拥有六个战斗机中队,拥有一百二十多架战斗机。
    显然,要想突破一百二十多架战斗机组成的防空网,绝对不是一件易事。
    当时,顾祝同掌握的情报是,美军舰队依然非常重视攻击,因此六艘美军航母都是按照制海作战的标准搭载舰载机。因此六艘美军舰队航母上,最多也只有一百二十架战斗机。并不比第43舰队多。
    这样一来,美军的攻击就不会强到哪里去。
    要知道,美军不可能让所有舰载战斗机都执行护航任务,肯定会留下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舰载战斗机执行防空任务。按照顾祝同的判断,在第42舰队与第44舰队行踪不明的情况下,史蒂文森能够派出四十架战斗机执行护航任务就很不错了。而这四十架护航战斗机要面对的是一百二十架防空战斗机。
    显然,如此悬殊的差距,美军根本不可能占到便宜。
    可以说,顾祝同对第43舰队有足够的信心,只要能够及时发现美军机群,第43舰队就能守住头顶上的天空。
    事实上,顾祝同也希望美军集中力量打击第43舰队。
    原因很简单,只有这样,美军舰队才会疏于防范,也才有机可趁。
    也就是说。顾祝同打算利用美军舰队攻击第43舰队的机会,让第42舰队与第44舰队发起攻击。
    只要突击得手,就能获得大西洋的制海权。
    也许有人认为,顾祝同打得太保守了。
    要知道,他手里拥有七艘舰队航母,兵力比美军舰队多,而且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战斗力也明显强于美军。事实上,在各个方面。中国舰队都强于美军舰队,因此顾祝同完全可以打得更加积极一点。
    比如,让三支航空战斗舰队展开搜索。
    显然。有这种认识的人,缺乏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这就是。以舰载航空兵为核心的海战中,兵力、甚至官兵素质都不是决定胜败的头号因素。
    在这种以突击为主的战斗中,决定胜败的就是主动权,即谁先发起攻击。
    只前的海战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谁能首先发现对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