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4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然,帝国海军以导弹为核心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不可否认,“威廉大帝”级巡洋舰非常强大,是大战之后战斗力仅次于航母的战舰,可是其局限性也极为明显,即要让反舰导弹发挥威力,就必须把交战距离缩短到六公里,甚至更近一些问题是,在海战中,以超级航母为核心的中国舰队,显然不可能给予对这样的机会要知道,在“威廉大帝”级巡洋舰形成战斗力的时候,中国海军的第四代舰载战斗机已经大规模装备部队,而J…78的作战半径高达一千二公里,即便是J…88的对海击距离也在八公里以上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的大型战舰是徒有其表
    此外,如果“威廉大帝”级巡洋舰真有帝国海军吹嘘的战斗力,那么帝国海军为什么要在八零年代开始建造大型航母呢?
    帝国海军的发展方式,产生了一个谁也不能忽略的影响
    这就是,在整个冷战期间,虽然帝国海军是中国海军最强大的对,在七零年代末与八零年代初,还对中国海军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但是直到冷战结束,帝国海军也没有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海军,更不具备挑战与战胜中国海军的实力,且始终没有能够对中国海军形成优势
    要知道,即便在危地马拉战争之后,中国进入了战略收缩期,中国海军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性海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帝国海军面临的问题与帝国空军战略航空兵非常相似
    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科技与经济实力上的局限性,使其在发展战略性军兵种的时候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技术与经济困难,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就算穷尽国力,也没有能够在冷战中获得压倒中国的战略优势
    别忘了,海军本身就是战略性军种,没有人会把海军限制在战术层面上
    这种科技与经济上的差距,根本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而这也就决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冷战中的最终结局这就是,在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最终将因为内部问题而崩溃中国在冷战期间的所作所为,最终都是为了点燃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内部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非战争段击对正是冷战的主要标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四十章 下坡路
    w在陆海空三大军种中,相对而言,德军在陆军上的差距最小。。)
    虽然在整个冷战期间,中国除于本土防御与全球利益,维持着一支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的陆军,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陆军拥有各方面的优势,甚至不表示中国陆军一定比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强大。
    事实上,冷战期间,中国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周边地区的地面部队并没有优势。
    主要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为了避免爆发直接冲突,二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研制出核武器之后,中国当局立即认识到,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任何级别的直接冲突都将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中国很难成为全面核战争的胜利者,因此必须尽量避免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发生直接冲突。
    显然,这直接决定了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就是非接触包围战略。
    根据这套战略,中国在大战结束之后,不惜以恢复英国的正常国家地位为代价,与英国建立了结盟关系。同时,中国还在土耳其投入了大量资源,并且以不过问土耳其国内问题为基础与土耳其建立起了同盟关系。此外,肢解俄国,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建立数个规模不大的国家也与围堵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关。控制直布罗陀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中东地区支持以色列。都是为了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
    关键就是,中国建立的包围圈并没有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相邻。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外围建立的包围圈,最大限度的避免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发生直接冲突。
    显然,在这套包围战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肯定不是陆军。
    事实上,整个冷战时期。对德战略包围的主力是海军与空军,特别是海军,陆军只起到了次要作用。在七零年代初。中国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周围一千公里范围内的陆军兵力不到一百万,到八零年代初的时候降低到了七十万,到九零年代初减少到五十万。在冷战结束前则不到四十万。
    相对于中**队的总兵力而言,这个比例根本不算高。
    如果跟德军总兵力相比,那就更是相形见绌了。
    要知道,在七零年代初,帝国陆军总兵力为三百五十万,八零年代初为四百万,九零年代初为三百万,冷战结束前则为三百二十万。
    显然,中国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周边地区的地面部队根本挡不住帝国陆军。
    也就是说,陆军并不是封锁与包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力。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陆军也不是中**队的主力,特别是在争夺战略弹道导弹部队的斗争中败给了空军之后,陆军在中**事力量中的地位急剧降低,甚至一度沦落到了与陆战队同等的地步。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基本安全环境有关。
    这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击败了周边地区的所有敌国与潜在敌国,通过肢解俄国在大陆方向上建立起了纵深超过一千公里的安全区,并且以战胜国的身份解决了所有关系到本土安全的边境问题,依靠强大的战略打击力量消除了所有潜在威胁。获得了自建国之后最为理想的周边环境。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大战之后已经没有来自陆地方向上的威胁了。
    显然,以本土安全为目的,中国没有必要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甚至没有必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陆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陆军已经沦落到了战略预备队的地步。
    这就是,哪怕爆发全面战争,凭借国境线以外上千公里的战略防御空间,中国都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战争准备时间,也就有足够的把握在敌人攻到国境线上的时候,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地面部队。
    结果就是,在和平时期,中国没有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
    当然,在对外扩张上,陆军也是次要角色。
    这就是,在维持战后的国际秩序上,或者说是在巩固战争期间夺得的势力范围上,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海军,其次是空军。
    更重要的是,即便需要地面部队,也有陆战队可选。
    可以说,陆战队在战后成为独立兵种,对陆军的存在构成了最为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要知道,在中国的军事结构中,陆军的首要职责是保卫本土,而陆战队才是对外扩张的急先锋。
    显然,陆战队的提升,让陆军失去了成为对外扩张主要力量的机会。
    可以说,在战后的历次军事改革中,陆军都是受害者,而陆军的兵力规模与装备水平也在逐年下降。
    到冷战结束的时候,陆军在三大军种中已经名利末席,地位仅在陆战队之上。
    当然,除了军事上的需求,政治上的需求也是打压陆军的主要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原因起到的作用最大。
    主要就是,在大战结束前,冯承乾发起了军事改革,并且希望通过改革来削弱军人的政治影响力,为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打下基础。在冯承乾推行的改革中,来自陆军的阻力差点使改革前功尽弃。
    别忘了,当初为了让刘伯恩下台,冯承乾差点就发起了军事政变。
    发生在一九五零年的事情,让冯承乾坚信,如果陆军过于强大,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就将胎死腹中。
    结果就是,在冯承乾退役之前,军事改革就以打压陆军为主。
    在大幅度削减陆军兵力的同时,冯承乾还在国民议会推动通过了数部与限制陆军、或者是限制军队有关的法案。最重要的一部法案在一九五一年正式生效,即在和平时期,正规军不得驻扎在城市与城市周边地区,不得参与与介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安行动,且正规军的调动均需要获得国民议会授权,总统在和平时期仅能调动正规军执行境外任务,不得调动正规军在国内执行任务。
    这部法案的核心就是阻止总统调动军队来对付国内的政治势力。
    当然,后来该法案还多了一部修正案,即在之前的预备役军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地方武装力量性质的武装警察部队,并且赋予武装警察部队在和平时期维持国内秩序、打击国内严重犯罪的职责。关键的是,武装警察部队只在战时听从中央指挥与调配,和平时期则接受地方政府领导。
    这一系列的改革,均大幅度削弱了陆军的影响力,降低了陆军的地位。
    主要目的就是防止陆军中的野心家篡夺政治权力,防止出现军人独裁的事情发生,以及预防军事政变。
    也正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冯承乾才正式宣布退役。
    只是,陆军遭到的打压并没因此结束。
    在冯承乾退役之后,顾祝同以海军参谋长、参谋长会议主席的身份,主导中**事力量近十年。在这十年中,顾祝同秉承了冯承乾的军事改革政策,在积极把中**队建设成一支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压缩了陆军的生存空间,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陆战队的地位。
    正是在顾祝同担任海军参谋长期间,陆战队的独立兵种地位得到了巩固。
    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这几年里,陆战队成为了中国对外扩张的急先锋,以及最为主要的地面力量。
    别忘了,危地马拉战争爆发的时候,陆战队是最先介入的地面部队。
    事实上,在当时的几乎每一场涉外冲突中,陆战队都走在陆军前面,而且很多时候仅由陆战队承担地面作战任务。
    显然,对中国陆军来说,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到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陆军的总兵力已经降低到了八十万,而陆战队的总兵力则增加到了四十万。也就是说,陆战队的兵力规模相当于陆军的一半。要知道,大战结束时,陆战队的兵力规模仅有陆军的七分之一。
    兵力规模的对比,决定了陆军的地位。
    地位降低,反过来对陆军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是,陆军在很多装备项目上都丧失了主导权。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中国陆军在冷战期间不再是地面军事力量的主导者。
    至少在很多重大装备项目上,陆军没有太多的发言权,而且由陆军主导的装备项目受到的重视程度非常低。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七零年代中期,才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
    关键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原因就是,在这场以色列挑战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战争中,依靠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以色列陆军在战争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且大多与装备性能有关,从而反映出了中国陆军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让中国当局认识到,在局部战争中,陆军有着极高的价值。
    做为全球头号军事强国,中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至少是一支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陆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
第二百四十一章 奋起直追
    w第三次中东战争,成为了中国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分水岭。。)
    当然,这并不表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中国就不重视陆军的军备建设,毕竟在以全面军事对抗为主的冷战中,任何一个军兵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陆军又是国防力量的主要支柱,也就不可能不受重视。
    只是,重视本身也分成了好几个级别。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方就发现,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拥有比中国陆军更加精良的武器装备。虽然在经历了大陆战争之后,中国陆军已经拥有规模超过德军的装甲部队,但是在装备性能上,中国陆军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大战结束的时候,从步兵最基本的武器步枪到重型坦克,德军的装备都有着明显的性能优势。比如,当时最先进的重型坦克与中型坦克都属于德军。除此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拥有性能最好的坦克炮与大口径榴弹炮,最好的反坦克火箭筒,乃至最好的火箭炮。
    可以说,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装备优势最为明显。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五种坦克的生产技术,还引进了高压坦克炮的生产技术,甚至购买了坦克炮使用的穿甲弹,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坦克,保留了大量德制坦克的特点。事实上,即便到战后,在从俄国、英国与美国获得了大量坦克生产技术之后。中国陆军研制的新式坦克也秉承了德制传统,自有的特色并不明显。
    战后,中国也试图摆脱德制坦克的影响,只是很多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此外,中国在战后研制的很多陆军主战装备,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性能上都无法与同期的德制装备相比。
    比如中国在战后研制的第一种主战坦克。采用的是九十毫米坦克炮,而德军在大战末期研制的中型坦克就已经开始配备一百毫米坦克炮,其战后的第一代主战坦克配备的是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在防护上。中国的第一种主战坦克只达到了大战末期中型坦克的水准,而德军的第一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超过了大战期间的所有中型坦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大战期间的重型坦克。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七零年代中期。
    当时,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研制,而且最后采用了由英国生产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才得以问世,而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坦克炮不但达到了一百一十五毫米,而且是滑膛炮,穿甲威力远超过一百零五毫米线膛炮。此外,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与机动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这两项性能上的提升都极为有限。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中国坦克的性能缺陷暴露得一览无余。
    事实上,在这场决定了中东地区未来数十年基本局面的战争中。如果不是以色列空军表现出色,恐怕以色列国防军就已经被击败了,也许连以色列都已灭亡,而以色列陆军取得的胜利,更多的是依靠官兵奋勇作战。
    更要命的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已经问世。
    在停火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为叙利亚提供了能够装备一个营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而随后在戈兰高地的战斗中,这支装备了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叙利亚军队,差一点就改变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局。
    当时。以军的所有反坦克武器都无法击穿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以军就后撤了十多公里,叙利亚军队则占领了戈兰高地半数以上的阵地。打到最为艰难的时候,以色列国防军几乎都要绝望了。如果不是叙利亚军队在已成强弩之末,没能抓住机会突破以军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在以军的增援部队到达前,叙利亚军队就能占领整个戈兰高地。
    在这场战斗中,配备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采用了复合装甲的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斗中,以军根本无法从正面摧毁这些坦克。
    当时,有一辆坦克在被三枚穿甲弹与两枚反坦克导弹击中之后,依然能够战斗,直到被以军埋设的地雷炸断履带才停了下来。
    相比之下,以军装备的坦克根本就无法抵挡第三代主战坦克打出的穿甲弹。
    这场战斗,让中国陆军的将领发现了一个让人非常绝望的问题,即中国陆军的所有坦克在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面前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说白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坦克也不是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对手。
    这一发现,让中**方开始重视陆军装备,也开始加强陆军主战装备的研制工作。
    一九七五年,中国陆军就启动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
    要知道,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一九六八年设计定型,一九七一年量产,在一九七五年的时候,总共也就装备了不到两千辆,服役时间仅仅四年,而其设计服役时间为二十年。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中国陆军没有理由在一九七五年研制新式坦克。
    问题是,启动研制计划,不等于能够立即研制成功。以中国研制坦克的技术实力,没有个十年八年,肯定无法收到结果。
    显然,中国陆军不可能等上十年八年,而且众多的盟国也不可能等这么久。
    别忘了,当时以色列刚刚打赢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与约旦还没有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下一场中东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以色列国防军显然不会指望继续使用中国制造的坦克来对付敌人的先进坦克。
    受此影响,以色列在一九七五年也启动了其坦克研制计划。
    对中国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坦克被最需要坦克的盟友所抛弃。
    显然,中国陆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坦克进行改进。
    做为应急计划,中国陆军开始对刚刚服役的第二代主战坦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进,以增强火力与提高防护能力为主。
    说白了,就算第二代主战坦克无法与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相提并论,也必须拥有能够击穿德军主战坦克的能力,以及更加优良的防护性能。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具备与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一搏的能力。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一大特点。
    这就是,以t…69为代表的第二代主战坦克总共有十多种改进型号,其最后一种改进型号在一九八七年诞生,不但配备了性能更好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还安装了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
    当然,这些改进措施也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就是,在进入八零年代之后,中国陆军一方面采购第三代主战坦克,一方面继续对第二代主战坦克进行改进,而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中国陆军同时大规模装备了两种属于不同时代的主战坦克。
    当然,大规模改进第二代主战坦克,也反过来限制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装备量。
    此外,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陆军失去了头号敌人,而且中国的盟国也不再需要维持庞大的军备,所以中国开始向外界大量倾销过剩军事物资,很多第二代主战坦克被做为过剩装备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了友好国家,甚至被无偿赠送给友好国家,使得中国陆军投资开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罕有对外销售记录。
    当然,在经过了多次改进之后,t…69在很多方面都不比第三代主战坦克差。
    比如,在换上了新式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t…69的火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贫铀合金穿甲弹问世之后,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的威力超过了一百一十五毫米滑膛炮,甚至达到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初期型号的水准,能够击穿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早期型号,对付同时代的坦克更加不是问题。
    只是,在第三代主战坦克,即t…88问世之前,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确实比德军的差了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说,在t…88服役之前,中国陆军主要依靠空中支援来应对挑战,坦克在陆军中的地位并不高。
    当时就有人提出,如果中德在八零年代初期爆发战争,德军的装甲部队能够在一个月之内扫荡中国的战略缓冲区,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相反,中国的装甲部队在地面战场上只能执行占领任务。
    所幸的是,这一局面只持续了十多年。
    更加幸运的是,在中国陆军处于劣势的这十多年里,中国已经由战略防守转为了战略进攻,而且凭借核威胁获得了较为稳固的安全环境,因此中**队在地面战场上并没有遇到难以战胜的敌人。
    至于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全面战争,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t…88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陆军不如德军的局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一举超越
    w对中国陆军来说,t…88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原因就是,t…88被中国陆军当成了中兴计划的支柱,即t…88是陆军走向复兴的关键性标志。
    为此,陆军在t…88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整个t…88项目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火力。
    主要就是,中国陆军在此之前研制的所有坦克存在一个通病,即火力弱于同一时期的德军坦克。比如德军在第一代主战坦克上使用了一百毫米与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而中国陆军的第一代主战坦克的坦克炮只有九十毫米,而德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使用的是一百一十五毫米滑膛炮,而中国陆军的是一百零五毫米线膛炮。虽然通过提高弹药性能,甚至是研制一些特种弹药,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