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下,英国皇家海军的处境有点尴尬了。
    要知道,大型巡洋舰的造价再高,也肯定低于吨位大得多的快速战列舰,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可以用同样多的经费,建造更多的大型巡洋舰,而英国皇家海军不可能用昂贵的快速战列舰去追击大型巡洋舰。
    也就是说,英国皇家海军需要一种价格低廉,但是能够追上大型巡洋舰,并且击败大型巡洋舰的战舰。
    显然,这就是战列巡洋舰。
    问题是,战列巡洋舰的造价依然极为高昂。
    别的不说,在大战后完工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造价就差不多是“伊丽莎白女王”级的两倍。
    英国皇家海军的唯一选择就是降低战列巡洋舰的吨位,从而降低建造价格。
    这就是大型巡洋舰。
    当然,英国皇家海军对大型巡洋舰的战术用途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完全不一样。按照英国皇家海军制订的战术,战争时期,大型巡洋舰将作为一种加强力量,编入以快速战列舰为核心的主力舰队,其主要任务就是随同快速战列舰追击那些进入大洋的敌舰,从而降低快速战列舰的作战负担。
    也就是说,英国皇家海军的大型巡洋舰并不重视防空,也不是防空战舰。(!。
第四十五章 特立独行
    一九三十年,英国启动了“伦敦…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工作。为了追求高于德舰的防护水准,该舰上的三座三联装十二英寸主炮炮塔全部置于舰桥前方,与“纳尔逊”级战列舰非常相似。
    甚至可以说“伦敦”级就是“纳尔逊”级的缩小版。
    问题是,即便缩小了一大圈“伦敦”级的造价依然过于高昂,英国皇家海军最后只订购了两艘,即“伦敦”号与“曼切斯特”号。
    到一九四零年,英国皇家海军启动了“朴茨茅斯”号的建造计划。
    这种战舰只配备了三座双联装十二英寸主炮炮塔,而且采用前二后一的典型配置,由此把标准排水量降低到了一万八千吨,造价仅为“伦敦”级的百分之七十,基本上能够为皇家海军接受。
    因为英美关系较为良好,而且为了对抗德意志第二帝国,英国早就放下架子,开始向美国靠拢,所以英国皇家海军大力建造大型巡洋舰,没有对美国海军造成影响,美国海军也没有跟风。
    可以说,在一九三八年,美国是最“淡定”的国家。
    在大西洋这边,英德没有放弃宿怨,因此英国成了美国的前沿阵地。在太平洋这边,中日已是冤家路窄,〖日〗本心甘情愿的充当了美国打手。也就是说,在两个最主要的战略方向上都没有足够明显的威胁。
    也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能按部就班的建造新式战舰。
    此时,在主力舰上,世界各国海军都形成了统一认识,即集火力、
    防护与速度于一身的快速战列舰将取代所有主力舰。
    对此美国海军的认识最为深刻。
    早在一九三零,也就是各国主力舰的最高速度还在二十二节与二十四节之间时,美国海军就秘密启动了“北卡罗来纳”级的设计工作,而这种战列舰的设计航速为二十七节,后来还提高到了二十八节。
    从设计时间上看“北卡罗来纳”级是世界上第一种快速战列舰。
    可惜的是,受“华盛顿条约“限制,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到一九子八年才开工。
    只是,这并没有对美国海军的后继发展计划产生太大的影响。
    仅仅一年之后,美国海军就动工建造了四艘最高航速为二十八节的“南达科他”级快速战列舰,并且批准了“依阿华”级的建造工作,并且在一九四零年就为前四艘“依阿华”级争取到了拨款。
    也就是说仅仅三年,美国就开工了十艘快速战列舰。
    这个规模绝对是世界第一。
    要知道,在这三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国只开工了两艘快速战列舰、
    英国皇家海军也只开工了四艘快速战列舰〖日〗本仅有两艘,〖中〗国海军则没有建造主力舰,即便把法国与意大利算上,其他国家的总和也仅与美国相当。
    美国海军如此大手笔,显然与美国无与伦比的工业实力有关。
    只是美国把重点放在快速战列舰上,而没有急于建造大型巡洋舰,也与其军事需求有直接关系。
    美国在后条约时期建造的主力舰,都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续航力惊人。
    “北卡罗来纳”级在十五节航速时的续航力为一万七千五百海里“南达科他”级为一万五千海里,而设计中的“依阿华”级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两万海里差不多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了。
    美国海军主力舰需要如此大的续航力,与其地理位置有极大的关系。
    到一九三八年,美英同盟与美日同盟已见雏形,美国俨然成为了西方传统列强集团中的老大是欧洲导亚洲盟友的大后方。在军事上,给美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对美国海军来说,其首要任务不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或者是〖中〗国海军决战。
    别忘了,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上,各有英国与〖日〗本在前面冲锋陷阵呢。
    美国海军的主要使命,实际上驰援这两个国家。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战争爆发,英国与〖日〗本肯定会首当其冲,美国海军不会在第一时间参战,但是需要尽快为盟友提供支持,也就需要尽快赶到战争。如此一来,美国海军自然需要速度快、续航力大的主力舰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海军重视快速战列舰的主要原因。
    一九三八年,美国海军制订了一份战术计划书,其中明确提到,大西洋舰队必须具备在一周之内横跨北大西洋、太平洋舰队得在半个月内到达东京。从诺福克海军基地到朴茨茅斯的航线大概为六千五百海里,而从旧金山到东京的航线大概为一万海里。如此一来,就要求美国海军的战舰得拥有二十四节以上的航速。
    更重要的是,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上,美国并没有太多的基地,也就不大可能让战舰在航行途中频繁补充燃油,因此需要战舰具有足够大的续航力。
    这份战术计划…书,还对美国海军的基地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一直把德意志第二帝国视为最大威胁,而且英国皇家海军没有恢复元气,加上中日战争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所以美国海军一直侧重于大西洋。在一九三八年,美国海军百分之六十的战舰、以及百分之六十五的主力舰,都部署在大西洋。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在更加广袤的太平洋上,美国海军没有足够多的战舰,而〖日〗本海军后继乏力,〖中〗国海军却后势强劲。
    要用有限的战舰发挥出足够大的战斗力,就得建立更多的海军基地。
    原有的基地体系,显然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战略需求。
    别的不说,不管美国舰队从旧金山、还是靠近墨西哥的圣迭戈出发,前往〖日〗本与菲律宾都过于遥远,中途没有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的海军基地。如此一来,等到美国舰队跨越了太平洋,到达战区的时候,恐怕也没有多少战斗力了。别忘了,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就是这么覆灭的。
    一九三九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立法,把原本属于自治领的夏威夷群岛升级为美国的第四十九个州(阿拉斯加在二战后才升级为州)。随后,美国海军就宣布将把珍珠港建设成为太平洋舰队的母港。
    随后几年,借助大搞基础建设的浪潮,珍珠港的基础设施迅速完善,
    到大战爆发前,已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母港。
    美固太平洋舰队转移到珍珠港,等于把前往西太平洋的航程缩短了数千海里。
    当然,从珍珠港到东京、与到马尼拉的距离,都超过了从诺福克到朴茨茅斯的距离,美国海军依然需要高航速、大续航力的战舰。
    如此一来,美国海军的主力舰就不可能早得太小。
    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海军发展大型巡洋舰,要在航速与续航力上达到要求,吨位就不会小到哪里去。由此就会产生一个极为明显的结果,即大型巡洋舰的造价难以降低,还不如建造快速战列舰。
    这个问题,在“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上表现得极为突出。
    当美国海军准备建造大型巡洋舰的时候,这种标准排水窭为三万吨、满载排水量超过三万四千吨,配备了九门十二英寸主炮的大型巡洋舰的造价,几乎是“依阿华”级快速战列舰的百分之八十。
    这是个什么概念?
    “依阿华”级的排水量超过了四万吨,而且拥有九门十六英寸主炮,装甲防护更是远超过大型巡洋舰。
    从作战效能上讲“阿拉斯加”级还不到“依阿华”级的一半。
    正是如此“阿拉斯加、,级最终只建造了三艘。美国海军在取消了后三艘的订单后,增购了两艘“依阿华”级。
    显然,美国海军根本看不起大型巡洋舰。
    有趣的是,〖日〗本海军最初也看不起大型巡洋舰。
    虽然这与〖日〗本的财政有很大关系,即两艘堪称空前绝后的“大和”级战列舰几乎掏空了〖日〗本政府的腰包,加上持续五年的战争赔款,〖日〗本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建造价格并不算低的大型巡洋舰,但是这也与〖日〗本海军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即〖日〗本海军认为重巡洋舰就能胜任大型巡洋舰所承担的任务。
    事实上,〖日〗本海军根本没有认清大型巡洋舰为何物。
    要知道,从一开始,冯承乾就给了大型巡洋舰极为明确的战术定位,即这只是一种高效率的防空作战平台,其主要使命就是为防空火力薄弱的舰队航母提供防空掩护,而不是去与主力舰决战。
    可惜的是,〖日〗本海军把大型巡洋舰看成了“主力舰”或者说是高于重巡洋舰的“次主力舰”。
    从这个观点看,〖日〗本海军的认识也没错。
    不管怎么说,大型巡洋舰肯定不是主力舰的对手,在对付重巡洋舰的时候也占不到多大的便宜,自然没有理由耗费宝贵的资源。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前,〖日〗本没有建造大型巡洋舰。
    等〖日〗本海军认清楚大型巡洋舰的战术价值时,〖日〗本已经没有能力建造大型巡洋舰了。!。
第四十六章 欧陆变局
    一九三八年“华盛顿条约”作废后,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开幕。
    在这场bō及到所有强国的军备竞赛中,有两个国家不那么起眼,却不得不提到,这就是法国与意大利。
    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而且也是损失最惨重的国家之一。别忘了,大战的西线战场几乎全部在法国境内,到法国投降的时候,巴黎以北地区全部变成了废墟。在这场战争中,法国损失了近八百万人,其中近六百万是年纪在十六岁到四十五岁的男xìng,仅直接战死者就高达四百四十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大战爆发前,法国的人口总量还不到五千万。也就是说,在这场大战中,每六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战死、或者因战争而死亡。
    更重要的是,法国损失的是最宝贵的壮年劳动力。
    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法国在战后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一九二零年到一九二九年间,至少有五百万法国fù女远走他乡,其中半数远嫁到美国。根据〖中〗国政府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大约有二十万法国女xìng入了〖中〗国国籍,而且几乎都是以婚嫁的责式,跟随旅欧侨民回国。这些法国fù女中,大约有十万在上海定居(当时上海是归国侨民的主要聚居地,后来上海也因此成为〖中〗央直辖市),并且形成了极为独特的法国文化圈,而当时侨〖民〗主要定居的虹口区,更是充斥着法国的文化原素。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几于是在废墟上开始国家重建。
    所幸的是,法国并不孤独,在战后得到了英美的大力支持。这也可以理解,法德两国的仇恨并没有随着战火熄灭而消散,反而因为残酷的战争,变得更加强烈。虽然法国已经被德意志第二帝国击败与征服,但是法国民众并没屈服,高傲的法兰西也不会长期受德意志的欺凌与压迫。
    更重要的是,德皇腓特烈三世在法国投降的时候,并没有强加不平等条约。
    别的不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没有让法国承担战争赔款,只是象征xìng的为在西线阵亡的帝国将士家属支付了十亿法郎的赔偿金。
    正是如此,战后的法固,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到一九三零年,法国基本上修复了战争创伤,而且在一九二二年就迎来了战后的第一轮生育高峰。
    根据法国政府统计,到一九三零年,法国的人口总量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准。
    经济高速发展,为法国重振军备打下了基础。
    虽然受“德法凡尔登和约”影响,法国的陆军总兵力不得超过二十万,不得拥有坦克与重炮、机关枪的总量不得超过一万tǐng、不得发展空军、不得在德法与比法边境地区修筑工事群等等,但是条约中没有对法国海军做出明确限制,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海军就不算强大。
    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没法扩大陆军规模、没法建设空军的情况下,法国不得不把重点放在海军上,力求打造一支超越对手的海军。
    做为“华盛顿条约”的缔约国,法国的海权地位得到了承认。
    虽然法国分到的配额不算多,只有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三分之一,但是其影响也不会小到哪里去。
    别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得面对两个同级别的对手。
    问题是,法国的造船能力远不如英德。
    受此影响,法国首先在一九三二年,通过让“科尔贝尔,级战列舰退役,建造了“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严格说来“敦刻尔克”级是战列巡洋舰,而不是战列舰。
    这种配备了八门三百三十毫米主炮,最高航速接近三十节的主力舰,其装甲防护水准远没达到战列舰的级别,甚至不如“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只是法国没有现代战列舰,才将其定xìng为战列舰。
    最初,法国准备建造四艘“敦刻尔克”级,以取代四艘退役的“科尔贝尔”级。
    问题是“敦刻尔克”级着实不够先进,在动工建造的时候就落后了,别说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精锐主力舰对抗,能否打过“德意志”级装甲巡洋舰都是个问题,比后来的“沙恩霍斯特”级更是差了一大截。
    最后,法国海军只订购了两艘。
    两艘“敦刻尔克”级建成后,法国海军手里还有大约四万五千吨的主力舰吨位余量,显然不够建造两艘,而建造一艘由过于勉强。受此影响,法国海军在一九三五年让三艘“普罗旺斯”级战列舰退役,空出了六万多吨的排水量,使主力舰吨位余量超过了十万吨,足以按照条约上限建造三艘主力舰。
    这九是三艘“黎寒留”级战列舰。
    毫无疑问“黎塞留”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
    受设计能力、以及法国海军的战术思想影响“黎塞留”级基本上就是“敦刻尔克”级的放大版,比如两座四联装主炮炮塔都置于舰桥前方,三座三联装副炮炮塔位于后方,舰桥与烟囱等上层建筑集中布置在舰体〖中〗央稍微靠后一点的位置上。在主炮口径上,法国海军没有追随潮流,而是直接盯住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得知“俾斯麦”级战列舰依然配备的是三百八十毫米口径主炮后,法国海军就为“黎塞留”级选择了相同口径的主炮,而且在数量上也与“俾斯麦”级一样。
    当然“黎塞留”级也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
    严格说来,法国海军也是“两洋海军”即其大西洋舰队与地中海舰队被隔开,得考虑在两个方向上作战。与美国海军不同的是,地中海不是大洋,只是夹在亚欧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如此一来,法国海军对战舰的续航力就没有太大的要求,只对战舰的航速,即在两个战场上转移的速度有较高的要求。
    受此影响“黎塞留”级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快速战列舰,其最高航速接近三十节。
    问题是“黎塞留”级对法国的工业实力与造船能力来说,确实太高了一点。
    “黎塞留”号在一九三五年就开工建造,直到一九三九年才下水,到一九四零年才完成舾装。“让一巴尔”号在一九三六年开工,在一九四零年下水,到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时候都没建成。“克莱méng棱”号受经费不足影响,一直拖到一九三九年才开工,结果还没离开船台就成了德军的战利品。后来,这艘战舰由德意志第二帝国建成,成为了帝国海军手中的利器。
    显然,法国海军的野心大于实际能力。
    大概是对法国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法国海军的扩充行动,并没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造成太大影响。
    有趣的是,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意大利海军。
    做为战胜国,意大利却没有在战后成为世界大国。一是意大利参战的似乎件太晚了,二是在参战之前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讨价还价的次数太多,三是意大利本身的工业实力就远不如其他欧洲强国。
    战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的关系一度疏远。
    在一九二九年之前,意大利甚至较为倾白英美集团。
    只是,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危机,改变了意大利的政治立场。
    在欧陆强国中,意大利与美国的经济往来最为密切,甚至不亚于英国,因此意大利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一九二九年底,独裁者墨索里尼上台,意大利的政治秩序被彻底颠覆了。
    次年,墨索里尼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发动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这个时候,大概是对意大利的独裁政治极为反感,英美不但没有在国联支持意大利,反而带头开始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比如,美国在意军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后,就宣布不再向意大利出口石油。
    受到英美制裁,墨索里尼别无选择,只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求援。
    有趣的是,德皇对意大利也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德皇没有让帝国制裁意大利,但是也没有明着帮助意大利,只是准许意大利从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控制的罗马尼亚等地进口急需的石油。
    仅次一举,意大利就再次成为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忠实盟友”
    当然,意大利靠拢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与法国有关。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退出地中海之后,意大利就把自己当成了地中海的主人,而在这个陆间海里能够挑战意大利的,也就只有法国。
    英美积极拉拢法国,自然让意大利倒向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法国扩充海军,也让意大利别无选择。
    一九三四年,在“黎塞留”级开工之前,意大利海军就开工建造了两艘“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战列舰。
    单从火力、防护与速度上讲“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绝对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
    这种配备了九门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的战列舰,不但拥有最高三十节的航速,还拥有三百五十毫米厚的主装甲带。要知道,晚一年开工建造的“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带厚度只有三百三十毫米,最高速度也稍微低一些。
    只不过,意大利海军也遇到了与法国海军相似的同题。!。
第四十七章 风波不歇
    从国力与工业实力上讲,标准排水量都趁过了四万吨的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战列舰对意大利来说,确实“太重”了一些。要知道,在一九三五年的时候,意大利的工业实力就已经被〖中〗国超越。
    有趣的是,当时意大利谎称“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标准排水量只有三万五千吨。
    按照“华盛顿条约”规定,所有缔约国在条约有效期内建造的主力舰,都得公布相信的吨位表,并且接受条约组织审核。虽然意大利不按常理办事,但是有理由相信,条约组织的审核人员没有那么容易欺骗。也就是说“维托里奥维内托”级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标准排水量肯定在三万五千吨以内,在详细设计阶段,才发现在三万五千吨内,根本无法满足意大利海军提出的技术标准,才不得不添油加醋的进行修改,最终使得这种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突破了四万吨。
    显然,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只要基本设计定下来,战舰的一些重要技术指标就确定了下来,根本不可能在后期修改。
    “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的最大问题,就是干舷过低。
    产生这个问题的,就是排水量被放尖,导致吃水加深,从而使得干舷降低。
    对战列舰来说,这就意味着在恶劣海况下的作战能力大受影响,甚至会因为甲板上浪而导致无法作战。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隐患,即储备浮力过低。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建成后,就主要在地中海活动,很少离开地中海主要原因就是不大适合在大西洋上作战。要知道,地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