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士子风流-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而已,倒还不算什么难事,杨廷和沉思片刻,道:“应当不成问题。”

嘉靖又是满意地点头,这是他第一次有了一种一呼百应的畅快感,方才他一直没有做声,可是心理活动却是十分频繁,将满朝官员争执成一团,甚至看到毛纪也出了面,当时心里不禁发毛,而后,徐谦力挽狂澜,才让他真正放了心。

他实在过于清楚,徐谦今日廷议表面上侃侃而谈,风光无限,可在这背后,徐谦为了平倭这事不知做了多少的功课,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功固然夸张,可是当他心意已决,当大多数臣子对嘉靖的所谓平倭抱着质疑和罔顾的态度时,却唯有徐谦在花功夫揣摩,真正在理解他的平倭之策,甚至在嘉靖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单单这一点,嘉靖就对他刮目相看。

更不必说,徐谦今日廷议所承受的压力,慷慨激昂就注定要得罪别人,官场里的人,嘉靖是看透了,这些老油条,有哪个不是圆滑无比?让他们锦上添花容易,可是想让他们雪中送炭却是比登天还难,让他们顺势而为容易,让他们逆流而上,冒着得罪阁臣的危险为嘉靖力争,也只有徐谦一人而已。

嘉靖的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扫过,最终定格在徐谦的身上数秒,目光不由掠过一丝感激,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事情暂时就这么定了,一切都等内阁拟定了章程再说,若无其他事启奏,就退朝吧。”

今日争议的实在有点过火,所以本来想拿点鸡毛蒜皮来奏事的大臣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兴致,殿中鸦雀无声,见无人说话,嘉靖也变得慵懒起来,一场廷议也就此结束。

嘉靖已经动身去了暖阁,内阁的两个学士和三个翰林却是被太监们拦住,说是陛下还有要事请大家去暖阁商议。

杨廷和与其他人还好,毛纪却实在没什么兴趣,他心里猜测,陛下请人过去,多半是有些平倭的事想要交代罢了,这老脸刚刚因为平倭的事被人打了,哪里还有什么心情?

不过杨廷和却是应承下来,没有什么异议,见杨廷和如此,毛纪自然不敢反对,一行五人,谁也没有吭声,飞快取道暖阁,通报之后,待嘉靖准允,五人进入阁中行礼,道:“吾皇万岁。”

嘉靖已经脱了衮服,换上了一身便装,精神奕奕地道:“不必多礼,平身,来,给杨师傅、毛师傅赐坐。”

杨廷和和毛纪前身坐下,而徐谦、李时、杨慎三人却只能站着。

杨廷和率先道:“陛下召唤臣等前来,不知有何见教?”

嘉靖笑吟吟地道:“有这么一件事,蒋师傅在年前再三上了辞呈,说是年纪老迈、老眼昏花、不能致仕效忠,朕屡有挽留之意,无奈何蒋学士去意已决,看来是无能为力了,蒋师傅的辞呈,朕犹豫再三,还是决心恩准,朕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念之私而让蒋师傅为难。只是蒋师傅素有功劳,对国事无不殚精竭虑,朕就在想,既是请辞致仕,朝廷也不能亏待,他劳苦功高,敕命为太傅,准其还乡养老,不知可行吗?”

敕命太傅,对于致仕的官员来说算是很高的规格,不过嘉靖一直都将蒋冕的致仕奏疏留中不发,却在今日总算做出了决策,却是让人意外,因为此前宫里一点风声都没有透露,连杨廷和都不免愕然。

至于毛纪,本来心里很是不悦,可是现在听到蒋冕的事终于敲定,却不由喜出望外,按照规矩,蒋冕致仕,他的大学士就算正式成了次辅,内阁最讲究的是先来后到,毛纪眼看宫里没有动静,心里也在着急,现在内阁只剩下两个学士,按理说他确实已经是实际上的次辅,可是蒋冕一日不腾出户部尚书的缺出来,总是让毛纪的心有点悬着,现如今蒋冕终于可以收拾东西滚蛋,对毛纪来说实在是一件大大的喜事。

方才的不悦总算被喜讯冲淡一些,毛纪正要说话,却听杨廷和先道:“蒋大人为官多年,一直是微臣的左膀右臂,敕命太傅,实属实至名归,微臣没有什么意见。”

毛纪脸面道:“微臣附议。”

大明朝的官场就是如此,虽然平时争得你死我活,可是临到人家要走了,倒也不会痛打落水狗,大家争得无非是权而已,人既然垮台了,不会有什么妨碍,给一些殊荣待遇,又算什么?

只是三个翰林,表情各是不一,徐谦倒是还好,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虽然不知道嘉靖为什么会在今日决断,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杨慎对于蒋冕的事显然不是很关心,虽然他曾是上书弹劾蒋冕的主力,可现在也是无可不可的态度。

只是李时的表情就有点值得玩味了,他的态度竟是很激动,脸色都红润了几分,甚至于呼吸都不由急促起来。

第三百二十六章:重赏

嘉靖笑吟吟地看着每个人,深沉的眼眸打量着每一个人,看到李时时,他不由目光一沉,这个人,嘉靖没有什么印象,只是觉得有些面熟,连姓什么都叫不出来,可是这个人的反应怎的有些古怪?

嘉靖的心思一转,笑了笑又道:“眼下内阁缺人,这内阁只怕要新晋一位大臣,也省得杨先生和毛先生日夜操劳,朕的意思是,过些时日就让诸位爱卿推荐一个,朕刚刚登基,这人是好是坏却也未必能分辨,还要有劳诸卿。”

毛纪心里一琢磨,本来按流程来说,内阁大学士是依靠廷推来举荐的,可是陛下却说了一句由诸位爱卿推荐,这就意味深长了。有资格推荐入阁的大臣只有两个,一个是杨廷和,另一个就是毛纪,等于是说,这新阁臣的人选大有可能由杨廷和和毛纪二人之间商议出来,毛纪现在稳稳已经是次辅,欠缺的就是一封旨意而已,若是能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的人推荐入阁,岂不是实力大增?

想到这里,毛纪心头火热,人到了一个地步,自然不免会滋生野心,所谓得陇望蜀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有了这个机会,若是不争取,那才是无药可救了。

可是杨廷和不同,杨廷和感觉到了不妥,流程是廷推,怎么转眼就成了举荐?

这里头的蹊跷实在太多,因为杨廷和是首辅,而更重要的是,他在朝中的影响力惊人,所以如果只是按着流程来走,那么以他的影响足以能左右廷推的结果,只要是廷推,杨廷和想让谁上就是谁上,所以举荐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必要。

以嘉靖的聪明,杨廷和不相信嘉靖不明白这个内情,而现在嘉靖却是如此做,只怕是包藏了祸心。

杨廷和的目光瞥了跃跃欲试的毛纪一眼,心里顿时明白怎么回事了,若是廷推,根本就没有毛纪的份,可是现在举荐,毛纪就有分一杯羹的可能,当然,毛纪对他马首是瞻、唯唯诺诺,按照常理来说,还是杨廷和来拿主意。可是举荐阁臣的获益更大,若是能举荐自己的死党入阁,这好处自不必言说,毛纪还会对自己马首是瞻吗?

一个念头闪过杨廷和的脑海,他深深地看了嘉靖一眼,见嘉靖面若常态,杨廷和轻轻吁了口气,自蒋冕这件事之后,嘉靖终于从惶恐不安中渐渐站稳脚跟,看他的架势,似乎是想反扑了。

徐谦站在毛纪的身后,听了嘉靖的话也觉得愕然,可是他也很快明白了嘉靖的用心,徐谦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毛纪,朝嘉靖挤了挤眼睛,这意思是:“陛下高明。”

嘉靖对徐谦抛来的眼色无动于衷,又道:“还有,平倭之事既然已经有了决断,自然不能再耽误了,尽快拟出章程来吧。朕乏了,你们下去。”

杨廷和心事重重,起身道:“微臣告退。”

众人纷纷退去,嘉靖方才还自称乏了,可是杨廷和等人一走,他顿时精神百倍起来,激动得满脸通红,喃喃道:“这事终于成了,朕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说完这句话,他的脸色一沉,提高声音道:“黄伴伴,进来说话。”

黄锦一直在外头候着,听到嘉靖召唤,连忙小跑进来,小心翼翼地道:“奴婢在。”

嘉靖轻描淡写地看了他一眼,道:“这一次,徐谦立了大功,只是升赏不易,朕有打算重赏徐昌,徐昌现在在路政局做得还好吧?”

黄锦心里想:“不过是在廷议中争取了平倭而已,平倭就当真如此重要?只是耍几句嘴皮子就是大功?这大功来得也太过容易了。”

心里腹诽一番,正要回答,可是黄锦却发现嘉靖的目光幽幽地看着他,冷冷地对他道:“怎么?朕看你的样子,似乎心里不痛快?”

黄锦连忙道:“奴婢岂敢。”

“口是心非。”嘉靖断然道,脸色也越来越冷,继续道:“你是不是想说,徐谦何德何能,只是在殿中说几句话就是大功一件?而你日夜在朕身边伺候,反而不及他?”

黄锦跪倒在地,道:“陛下圣明,陛下前头的话说对了,奴婢心里是有疑问,为何这也算是大功。可是奴婢绝没有和徐谦攀比之心,奴婢是阉人,陪在陛下身边伺候乃是奴婢的本份,奴婢只是尽忠职守而已,岂敢和徐谦争宠?”

嘉靖哂然一笑,道:“其实你一个太监能明白这里头的蹊跷那才怪了。也罢,朕今日心里高兴,索性就说给你听吧,你以为朕极力平倭、裁撤卫所、招募兵勇是为了什么?”

黄锦忙道:“自是陛下宅心仁厚,不忍黎民百姓惨遭倭寇残害。”

嘉靖慢悠悠地道:“这……只是一个原由,朕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军制,到了将来,朕要裁撤相当一部分的卫所,而原先的官军都改为征募。你可知道,这个主意是谁出的?”

黄锦苦笑道:“定是徐谦。”

嘉靖莞尔一笑道:“不错,就是徐谦,他出这个主意既是为了强军,也是为了朕,你可知道,为何许多时候,天子的政令不能出宫禁?就算出去了,也是阳奉阴违,被人曲解,最后好事最终成了坏事?”

黄锦岂会明白?迷迷糊糊地摇头道:“奴婢不知道。”

嘉靖突然冷笑,道:“你当然不知道,这是因为大明朝的官员都受吏部节制,大明朝的俸禄都由户部发放,大明朝的武官都受兵部统属,你明白了吗?内阁一手抓住了财权,一手抓住了功考任命,抓住了天下官员的前程。正因如此,内阁权利越来越大,已经有尾大难掉之势,朕不是正德,自然不能让人随意摆布,因此……就必须有权,徐昌父子如今为朕聚财,单单一个路政局,这半年多已经积攒了纹银近百万两,往后,想来只会越来越多,可是单单有钱是不成的,这些钱首先就要转化为军马,有了心腹军马才会有大权。平倭就是朕的第二个步骤,这个步骤是徐谦提出的,他曾言道:天下各卫军马,钱粮都是就地补给,和宫中没有关系,人事也是由朝廷任免功考,又和宫中没有关系,不捏住别人的钱袋子,不抓住人事任免大权,天下兵马虽多,有带甲之士三百余万,可是朕真正能引以为心腹,真正能随时调用的,也不过是亲军和勇士营而已。内阁和宫中要平衡,单靠这些亲军和勇士营可不成,必须牢牢抓住军权,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才能让有些人心生忌惮,才肯屈服。”

黄锦还是不明白,道:“可是裁撤卫所和军权又有什么关系?”

嘉靖微笑道:“怎么会没有关系?一旦卫所改为募兵,那么每年的军饷至少要增加七倍、八倍,以往的时候,朝廷每年调拨数十万两银子便可养足这数百万大军,可是一旦募兵,那么每年花费的钱粮至少也在百万之上。朕问你,朝廷拿得出这笔银子吗?”

黄锦摇头道:“自然不能。”

嘉靖目光一转,道:“这便是了,既然不能,巧妇无米之炊,这笔银子从哪里来?最后只能求助于内库,也就是说,从此之后,大明朝的官军再不是单纯的由朝廷供养,这些官兵都将由大明朝的内帑供养才是。”

黄锦似懂非懂,道:“陛下的意思是,宫里等于捏住了钱袋子,各部军马吃喝拉撒都离不开皇上,皇上一声令下,他们就要饿死,官兵们能有饭吃有衣穿都必须感念陛下恩德?”

嘉靖微微笑道:“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的是谁最好是分清楚,分不清,则用兵之时,大家听谁的呢?况且,一旦招募官兵,从前世袭的军制就要改变,所有的武官任免,虽然还是有兵部插手,可是至少这决定权还在朕的手里,朕若是不批红可不成。世袭,世袭……这些人世袭来的官只感激自己的祖宗,感激祖宗给他们挣来的基业,又有谁会感念于朕,归根到底,平倭只是表,而真正的目的,却是控制军权,借着平倭,重新改革军制,手里有了刀剑,朕的话才有人听,才有人不敢不从。”

黄锦惊喜道:“如此说来,这平倭对陛下果然是关系重大,这也难怪陛下说徐谦立下了大功,这事儿被徐谦促成,岂不等于陛下的计划已经完成了八成?陛下,可喜可贺哪。”

嘉靖也笑了,道:“正是这个道理,有大功就要重赏,别人都说朕薄凉,可是你可曾听说过朕对自己人薄凉?至于怎么赏,朕把你叫来,就是希望你能给朕参详一二,你有什么想法,不妨和朕说说,朕用以参考便是。”

第三百二十七章:恩旨

嘉靖自然是个极有主见的人,这样的人除非是自己最信服的人,否则绝不会去听取别人意见。

而偏偏……黄锦虽然算是嘉靖还算亲近的内侍,可是信服二字却是无从谈起。

现在他来征询黄锦的意见,无非就是两个原因,其一:他现在依然举棋不定。其二:他心情极好,不免想分享一下喜悦。

又或者这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只是不管如何,黄锦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握嘉靖的脉搏,猜测嘉靖的心思,做出得体的回答。

沉吟片刻,黄锦道:“既然是重赏,无非就是封爵和升官而已,徐家新近封了伯,他们暂时没有战功,现在加封很是不妥。以奴婢之见,也该升官了。”

见嘉靖的脸色如常,对他的话并不反感,黄锦就预料到,嘉靖似乎对自己的话也颇为认同,因此有了一些信心,继续道:“可是他是路政局掌印百户,若是晋升寻常千户,这路政局该怎么办?奴婢想来想去,路政局一向是徐家人操办过手的,而陛下内帑都出自路政局,万不能有丝毫差池,若是让其他人接手,出了什么岔子,只怕要坏了陛下的大计,所以这路政局必须还得由徐伯爷管辖。”

嘉靖微微颌首,欣赏地看了黄锦一眼,他最纠结的就是这个,升了千户,路政局掌印就肯定要换人,可是路政局过于重要,放手给别人去终究不放心,就算是有几个放心的人,嘉靖也担心接任者能力不足,到时候出了差错,钱粮一断,他的养兵大计就要夭折,好不容易换来了平倭之议的胜利,这个政治风险,是他绝对承担不起的。

可要是仍掌路政局,只是把百户提为千户,就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这是忽悠呀,大家都不是傻子,说是给人升官,可是职责仍然是那个职责,只是俸禄稍许变了,还谈得上什么重赏?

嘉靖一时沉吟不定,愁眉不展地道:“你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黄锦连忙开动脑筋,苦笑道:“奴婢在想,何不如这样,照样是升任千户,也督管路政局,若是还有什么差事也可让徐伯爷兼任起来,如这路政局乃是百户衙门,可要是再设几个百户衙门,其上再设千户衙门对其进行管理,这问题岂不是正好解决了?”

嘉靖淡淡地道:“你的这个想法,朕不是没有想到,问题其实也在这里,新设百户衙门,这百户衙门去做什么?担当的是什么干系?”

黄锦哑口无言,苦笑道:“这个……这个……”

嘉靖不由微晃脑袋,满是头痛地道:“朕是许诺了要重赏的,况且这次徐家劳苦功高,尤其是徐谦,与毛纪争锋相对,这份忠心,朕若是食言而肥,如何给人交代?朕来问你,这亲军里头,眼下最缺的是什么?”

厂卫不分家,虽然这厂卫之间也有许多龌龊,可是要说了解锦衣卫亲军的,怕只有东厂了,黄锦沉默一下,道:“眼下亲军散漫风气太盛,管理也是松散,尤其是江彬被诛之后,整个锦衣卫亲军已是形同虚设,所以奴婢以为,眼下锦衣卫亲军最大的问题在于吏治。”

黄锦当然不敢对着嘉靖说谎,若换做是在正德朝,他就是刘瑾,因为正德皇帝好忽悠,不忽悠你忽悠谁?可嘉靖不同,嘉靖太聪明,只有他忽悠你,哪有你忽悠他的份儿?其实换句话来说,就算是刘瑾生在嘉靖朝,估摸着也会成为老实人。

其实太监的好坏,又或者是嚣张跋扈还是老实忠厚,都取决于天子,天子的性格决定了太监的性格。

嘉靖要黄锦说一下眼下锦衣卫的问题,黄锦连想都不想,就老实答了。

他说的倒是实情,锦衣卫全盛时期就是正德朝时江彬任指挥使的时候,那时候的锦衣卫在江彬的带领下风光无限,任谁都没有放在眼里,就算是内阁,也对其畏如蛇蝎。

可是江彬处死之后,锦衣卫随之而来便进行了一场清洗,几乎所有的高级武官纷纷以江彬党羽的罪名下狱、处死,而填补真空期的武官却又大多数是嘉靖的人,这些人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有过在兴献王府办差的经历,让他们乖乖听话可以,可是一旦受到重用,让他们立即管事,就有点能力不足了,比如朱宸,他身为都指挥使,固然是对嘉靖忠心耿耿,可他从前在王府就是个下级的侍卫首领,你能指望他能有什么手腕?

暴发户终究是暴发户,再加上嘉靖登基,为了保持贤明形象,对厂卫并不待见,锦衣卫的权势日渐没落,从前是他们欺人,现在却是过街老鼠,连个御使都不敢轻易得罪。

问题也就来了,权利少了,油水也少了,而新任的武官又管理混乱,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锦衣卫内部十分混乱,人人离心离德,大家各自捞取自己的好处,早把身上的职责丢去了爪哇国。

这样下去,自然不是办法。

嘉靖似乎也对锦衣卫近日的表现不太满意,他不由苦笑道:“有本事的,朕不放心,可是朕放心的,却总是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哎……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朕毕竟是藩王身份进的京,不比那些太子,身边围着这么多忠实且又能力出众之人,朕信得过的,都是兴献王府的老人,而这些人大多都在安陆这穷山恶岭呆了近半辈子,耳目早已闭塞,指望他们办事,不如求他们不要把事办砸了好。”

这其实也嘉靖的症结之处,他是个有疑心的人,别人不放心,可他又不是正常登基,若他是太子,那么势必会按照接班人来培养,他将住在詹事府,在他的身边,势必围绕着最顶尖的人才。

嘉靖围着暖阁踱了几步,最后重重叹口气,似乎想起来了什么,慢吞吞的道:“朕明白了,朕眼下最缺的是人,锦衣卫最缺乏的,也是能干的亲信。”

黄锦突然想起什么,道:“陛下,既然如此,不妨将亲信的子弟们进行培养,从前兴献王府的这些人,他们都是仰仗陛下才有今日,不妨效仿内书堂,将他们的亲信子弟聚集起来,设一个亲军书堂,也是百户的编制,由徐伯爷辖制?”

“内书堂……”嘉靖突然来了兴趣。

内书堂的设立,确实是大明朝的一个奇景,到了大明朝的中期,由于权柄逐渐向内阁转移,而皇帝大多懒惰,为了制衡朝廷大臣,皇帝渐渐开始信任身边的太监,并给予太监们一定的权柄,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太监一般都不识字,也不读书,若是家世良好,能读书写字,谁肯来做太监?靠一群文盲来分割文武百官的权利,本身就是个笑话,于是内书堂就出现了,内书堂出现之后,确实优化了太监的队伍,也培育出了一代代有才的阉货,几乎所有权倾一时的太监,都曾在内书堂读过书,当然,他们的培养方式和寻常的读书人是不同的,内书堂培养太监的目的就是为了皇帝服务,这些太监或许并非博学多才,但也是因材施教,正是因为如此,从内书堂出来的太监很会来事,至少皇帝的目的达到,利用这些来事的太监,确实达到了节制日渐膨胀的文官集团的目的。

而现在,嘉靖这个半路出现的‘和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手中无人,宫里的太监,除了黄锦,还真没几个可以信任,而亲军就更悲剧了,终其嘉靖一朝,锦衣卫的高官更迭很快,骆安、王佐、陈寅都是嘉靖在安陆兴王府的旧人,嘉靖对他们也很是倚重,可是每隔一些时日,总是因为这些人能力不足,最后无奈换上其他人替换,可问题在于,新换上来的指挥使比前任也好不到哪里去,直到陆炳掌握了锦衣卫,才渐渐使得锦衣卫渐渐兴起,将这些人凝聚起来。

从嘉靖朝对锦衣卫指挥使的任命来看,嘉靖绝不会将锦衣卫轻易交给外人,他深知锦衣卫的份量,与其同时,他的选择面又极其的小,在这个小圈子里,充斥的都是一群低下武官侍卫,根本没有受过训练和培养,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眼下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不过黄锦却是给了嘉靖一个提示,既然身边没有这样的亲信,何不如像内书堂一样,对自己的亲信进行培养呢?

嘉靖不由欣赏的看了黄锦一眼,对黄锦很是满意的点点头,随即道:“由你来拟定旨意,于亲军十二卫中增设学堂,百户衔。再升任徐昌为锦衣卫千户,辖制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7 1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