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4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输速度快、是陆运的20倍以上。二是占用人员少、仅有陆运的20%左右。 用Y…14C与20吨标准载重卡车相比,1架只有2名飞行员的Y…14C能够在1天之内向1500千米外的战场运送100吨物资,而要达到同样的运输量,即便不考虑公路的里程比实际距离更远,也至少需要出动50辆载重卡车,以接力的方式向前线运送物资。由此可见,运输机节约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人力资源。虽然空运的成本比陆运高,Y…14C飞一个架次相当于10辆载重卡车跑同样的路程,但是在全面实现电动化之后,空运的成本已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在高强度军事作战中,空运节约下来的时间与人力,有降低成本的效果。综合计算,空运成本并不比陆运高多少。
  后勤保障效率提高,与基本战争思想没有多大关系。
  换句话说,前线指挥官仍然得首先考虑后勤保障。只有在确保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指挥官才能策划作战行动。
  对攻打新德里的作战行动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
  因为集中力量打赢东线决战,西线战场上的部队以驻防为主要任务,所以裴承毅命令西北战场上的3个军进入战备状态的时候,后勤保障根本没有到位。也就是说,就算裴承毅下达了进攻新德里的命令,3个军也到不了新德里。
  除了运输物资的后勤织障部队,还有作战物资的问题。
  按照总体战争计划,东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才开始向西线战场调动作战物资。因为需要同时调动作战部队,所以主要通过海运向西线运送作战物资,海运的周期最长,物资只能送到卡拉奇,再通过铁路送往前线。受印度海军几艘残存的潜艇影响,运送物资的船队将跟随舰队一同前往阿拉伯海。
  如此一来,舰队离开孟加拉湾之后,船队才会进入印度洋,作战物资最快也只能在9月上旬到达卡拉奇,在9月中旬送到前线部队手中。整个物资运送工作都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无法提前。
  也就是说,西线战场上的3个军连作战物资都不够。
  由此可见,不管裴承毅的野心有多大,也只能首先攻打博帕尔,攻打新德里的行动肯定无法在9月中旬之前开始。
  古吉拉德的推断根本不着边际,却正好对了鲁拉贾帕尼的胃口。
  中国军队大兵压境,守卫新德里成为首要任务,迁都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费尔南德斯等海空军将领的强烈要求下,鲁拉贾帕尼在29日夜间签署了将首都迁往海得巴拉的战时行政命令,迁都工作从30日上午开始,首先转移的不是总理府,而是印军最高指挥部与各军兵种司令部,然后是战争动员机构、中央政府各行政机构、总统府,最后才轮到总理府。
  可以说,迁都是不得不做出的决定,也是后果非常严重的决定。
  为了在天亮后让第一列运送人员的列车离开新德里,当天晚上,迁都的各项工作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虽然鲁拉要帕尼早已宣布将死守新德里,但是政府迁都仍然引发了更大的恐慌。
  总理都准备逃往海得巴拉,新德里还守得住吗?
  可以说,8月29日夜间是战争爆发以来,新德里最混乱的一个夜晚。
  为了防止暴徒冲击火车站,对迁都工作造成影响,鲁拉贾帕尼让新德里卫戍部队进驻火车站,授权卫戍部队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向冲击火车站的暴徒开火,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火车站的秩序。
  这道命令导致上千人在新德里火车站的军事封锁线外被枪杀。
  冲击火车站无望,绝望的市民开始向郊区扩散。
  问题是,此时新德里的印军正在加坚修建防御阵地,外围部队则在全力寻找中国陆军的突击部队,如果市民不受控制的涌向郊区,肯定会对修建阵地的工作造成影响,也会对搜寻突击部队的行动造成影响。
  不得已,鲁拉贾帕尼提高了戒严等级,只有持通行令的人员才能离开新德里。
  通行令是由总理府直接下发的,大部分都发给了卫戍部队,别说手无寸铁的平民,就连一般部队的军人都没有通行令。
  此时,鲁拉贾帕尼的意图已经暴露了出来。
  虽然很残酷,但是他没有别的选择。印度需要一场血淋淋的战斗,需要一场能够让所有印度人奋起抵抗的战斗,虽然牺牲新德里的千万市民非常残酷,但是能够以此让17亿印度人拿起武器,就算再牺牲1000万,也是物有所值。
  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苏军用机关枪逼着刚刚拿起武器的战士冲向德军的火力封锁线,那些军人前进是死、后退也是死。此时的印度,也需要一场斯大林格勒那样的保卫战,用印度人的鲜血唤醒印度人的斗志。
  不得不说,鲁拉贾帕尼开始拼命了。
  在他下达的戒严令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无差别对待”。
  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不管是有权的还是没权的,不管是贫民还是贵族,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儿童,不管是市民还是议员,只要没有获得总理府签发的通行令,没人能够通过卫戍部队的封锁线。
  按照外界的猜测,鲁拉贾帕尼这么做,多半想让占绝对多数的贫苦市民相信,留下来守卫新德里是每一个人的职责,和平时期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东西在战争中都没有价值,只要是新德里市民,就得留下来。
  问题是,这么做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效果?
  对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市民来说,他们只想带着仅有的一点财产离开新德里,而不是替那些往常作威作福的官员,替那些榨取他们血汗钱的贵族卖命。对往常掌握着印度命脉的利益集团来说,他们也只想离开新德里,而不是听从总理的召唤,与那些身无分文的贫民并肩保卫新德里。
  无差别对待不能改变印度人的思想观念,只能将某些人逼入死境。
  对于绝望的人来说,他们的敌人不是远在几百千米之外的中国军队,而是阻止他们离开新德里,让他们留下来送死的总理。
  现实很残酷,鲁拉贾帕尼玩过头了。
  虽然局势还没有发展到最糟糕的地步,毕竟卫戍部队仍然听从总理的指挥,部署在郊外的野战部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对总理的愤怒逐渐升温,随着共和国陆军步步逼近,局势迟早会失去控制。
  对鲁拉贾帕尼来说,他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
  以当时的情况,鲁拉贾帕尼首要关注的就是那支神出鬼没的突击部队。
  按照古吉拉德的判断,突击部队的主要任务不是攻打新德里,而是吸引注意力。只要突击部队牵制住了新德里守军,在北面与西面虎视眈眈的3个主力野战军就将出发,以最快的速度攻到新德里城外。
  应对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消灭突击部队。
  只有这样,才能在敌人的主力到达之前重新部署防线,将新德里变成中国军人的坟墓。
  鲁拉贾帕尼听从了古吉拉德的建议,让新德里南面的全部守军参加搜寻与围剿突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不惜一切代价歼灭突击部队。
  毫无疑问,鲁拉贾帕尼比古吉拉德还要悲观。
  新德里市民的剧痛告诉鲁拉贾帕尼,别说3个主力军,就算突击部队进入新德里,除了绝对效忠的卫戍部队之外,新德里的军民会立即放弃抵抗。如果不能把突击部队挡在新德里市区之外,新德里就不是中国军人的坟墓,而是印度中央政权的终结地。
  正是如此,在鲁拉贾帕尼看来,干掉突击部队比守住博帕尔重要百倍。
  问题是,印军有能力干掉突击部队吗?
  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收到与突击部队有关的消息。
  直到天色放亮,鲁拉贾帕尼才收到陆军司令部发来的消息,突击部队找到了,准确的说是突击部队主动现身了!
  卷十 龙腾九天 第149章 左冲右突
  打了快2个小时,觉得附近的印军快要赶到后,凌云霄才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让后卫变前锋、前锋变后卫,率领突击部队一溜烟的离开了珀勒德布尔,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绕了个大圈子,回头杀往马图拉。
  突击部队离开后大约30分钟,第一支印军装甲部队到达珀勒德布尔。
  不得不说,突击部队撤得很及时,也跑得很快。虽然印军装甲部队从珀勒德布尔守军那里得知突击部队向北去了,但是派出的侦察部队一直追到亚纳河都没追上突击部队,并且在河岸上失去了追踪线索。
  此时,突击部队正在亚纳河东岸向马图拉挺进。
  印军侦察部队丢掉线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渡过亚纳河的时候,凌云霄玩了很多花招,一是让部队五次渡河,在河岸上留下了很多车辙印,让印军侦察兵根本不知道哪些车辙印是最后留下的,也就无从推断突击部队到底是在亚纳河东岸,还是在西岸。二是让侦察部队与一个加强营在第二次渡过亚纳河,也就是回到西岸后,继续向北前进,在戈西(位于马图拉与新德里之间)附近再次渡过亚纳河,最后到马图拉附近与主力汇合,从而给印军制造突击部队正在杀往戈西的假象。三是在亚纳河西岸洒了不少润滑油,留下部队在西岸休整过的迹象,从而让印军断定突击部队还在亚纳河西岸,不再继续向东追击。
  当然,这些方法不是凌云霄一个人想到的,而是他的参谋军官想到的。
  实际上,在29日夜间到30日凌晨的突击行动中,凌云霄带来的那几个作战参谋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
  离开空投场之前,凌云霄首先想到攻打马图拉。
  裴承毅说得很清楚,突击部队必须摆出攻打新德里的架势,而要攻打新德里,首先就得攻打马图拉。突击部队出现在马图拉城外,肯定能让印军感到恐慌,从而迫使印军集中兵力守卫马图拉。
  凌云霄的这一判断没有错,却忽视了当前的局势。
  突击部队突破阿格拉的防线之后,印军已经开始向马图拉集结,而且驻守马图拉的印军并未离开防御阵的。此举表明,印军已经意识到突击部队将攻打马图拉,所以让南面的部队北上围剿突击部队,而让马图拉成为攻不破的铜墙铁壁。如果突击部队按照凌云霄的计划前去攻打马图拉,等于主动进入印军布下的天罗地网。虽然以突击部队的实力,能够轻松突破印军的包围圈,但是也将失去攻打新德里的机会,让印军不再担心新德里的安全。毫无疑问,突击部队无法完成前线总指挥下达的作战任务。
  针对这一情况,凌云霄手下的一名作战参谋建议部队向南运动,从印军扫荡部队的东面穿到南面去,然后再向西运动,攻打位于马图拉东南的珀勒德布尔。虽然珀勒德布尔距离新德里更远,而且要前往新德里,还得经过马图拉,但是通过攻打珀勒德布尔,能够把印军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然后利用突击部队的越野机动能力,迅速返回马图拉,在印军回过神来之前好好打上一仗。
  照这个打法,就算打不下马图拉,也会让印军胆战心惊。
  换句话说,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印军知道,突击部队不但能够在道路上机动作战,还能在野外行军。这要印军想把突击部队挡在新德里的大门之外,不但要守住所有路口,还要守住所有平原。结果很明显,印军必须分兵防守,能够集中行动的兵力将非常有限。印军不能集中行动,除了无法对突击部队构成致命的威胁之外,还能为突击部队提供更多的机会。只要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歼灭几支印军,就算突击部队不向新德里迈进,也能让印军拼出全力,投入更多的兵力对付突击部队。也就是说,突击部队能在不用继续向新德里突击的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
  凌云霄不是那种固共自封的将军,认为参谋的建议更有可行性之后,立即加以采纳。
  正是如此,突击部队才在夜间绕过了印军的搜剿部队,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印军身后绕向珀勒德布尔,并且在天亮前发起进攻。
  因为没有计划打下珀勒德布尔,所以战斗打得并不激烈。
  除了尽量利用炮火支援之外,凌云霄做得最多的就是让进攻部队尽量不要与印军争夺防御阵地,打够了就撤下来,必须尽一切努力减少伤亡。
  物资可以空投,伤员却无法送回去。
  不管怎么样,控制伤亡比击毙更多的敌人更加重要。
  利用实时更新的战场信息,突击部队赶在印军的增援部队到达之前离开了珀勒德布尔。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前面已经介绍了,凌云霄率领突击部队杀向马图拉的时候,印军还在亚纳河西岸搜寻突击部队。
  虽然有迹象表明突击部队去了亚纳河东岸,但是印军仍然把搜索重点放在了西岸。
  这也可以理解,突击部队突然袭击珀勒德布尔,证明了其强大的越野突击能力。虽然从珀勒德布尔前往新德里的公路经过马图拉,但是突击部队很有可能选择越野机动,绕过马图拉攻打新德里。从珀勒德布尔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不到150千米,如果突击部队在亚纳河西岸北上,前方就是一望无椎的平原,没有任何天然障碍。也就是说,如果突击部队的目的是攻打新德里,很有可能直接北上。在印军眼里,突击部队在亚纳河两岸留下迹象,很有可能想把追击部队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为奔袭新德里创造机会。
  显然,凌云霄在亚纳河畔做的手脚有点多余。
  因为亚纳河不是一条大河,最深处也不过3米,两岸近岸部分的水深不到1米,所以在印军看来,突击部队很有可能在水上行军,不留下车辙银,让追击部队无法判断其正确的行军方向。换句话说,就算凌云霄在亚纳河畔什么都不做,印军也会认为突击部队正在杀向新德里。
  不管怎么说,复杂的战场环境给突击部队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印军追不上突击部队,也不能怪其行军速度,主要是印军缺乏有效的战术侦察手段与战场监视能力。换个角度看,如果印军拥有共和国军队那样的战术侦察手段,也不会在各个战线上一败涂地了。
  战术行动中,美国提供的战略情报根本起不了作用。
  军事侦察卫星每过2个小时才从战场上空掠过一次,每次仅能监视5分钟,就算美国的情报分析人员能够在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上找到突击部队的身影,因为突击部队一直在运动,所以在美国的情报分析人员将消息发给五角大楼的时候,情报已经过时,不具有引导印军作战的价值。
  找不到突击部队,凭什么围剿突击部队呢?
  印军也想过解决办法,比如派出更多的地面侦察部队,提高搜索密度。问题是,制空权掌握在共和国军队手里,制电磁权也掌握在共和国军队手里。战斗开始后,数十架电子战机轮番到战场上空巡逻,使印军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全面瘫痪。虽然电磁压制无法完全阻断印军的通信联络,至少对有线通信没有多大影响,但是侦察兵不可能带着有线电台执行侦察任务,只能以最原始的方法传递情报。
  事实上,印军好几次差点发现突击部队。
  为了最大限度的确保突击的隐秘性,凌云霄不但加强了侦察部队,还在突击行动中让侦察部队始终负责外围突击任务,用侦察兵对付侦察兵。这一部署的效果很突出,部队向珀勒德布尔推进的时候,侦察兵就干掉了好几支印军侦察部队。
  侦察部队突然夫踪,肯定是不正常的事情。
  问题是,印军不可能立即发现哪支侦察部队遭到了袭击,也就是说,等到印军反应过来的时候,突击部队已经走远了。
  与印军最原始的战术侦察手段相比,突击部队的优势就太明显了。
  从始至终,突击部队都获得了实时战场信息支援,时刻掌握着印军的调动情况。
  部队渡过亚纳河,向马图拉挺进的时候,凌云霄就发现,到达珀勒德布尔的印军竟然转向北上。更让他有点不敢相信的是,南面正在北上的印军也转向了珀勒德布尔,似乎准备跟随北上。
  不管凌云霄有没有搞清楚局势,对他来说,这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印军向亚纳河西岸集中,等于把马图拉让了出来。
  虽然驻扎在马图拉的几十万印军并没离开,但是对突击部队来说,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能在马图拉好好打上一仗。
  快到中午的时候,凌云霄让部队停了下来,再次请求空投补给。
  虽然按照突击部队的标准,坚持战斗3天不成问题,但是在珀勒德布尔,为了打出气势,减少战斗伤亡,凌云霄没有在乎弹药消耗情况。当然,最需要补给的还是电能。越野行军的能量消耗非常惊人,是公路行军的3倍左右。也就是说,在公路上能够跑1000千米的战车在野外只能跑300多千米。出于安全考虑,不可用光电池里的电能再停下来充电。按照标准作战守则,必须在剩余20%电能之前进行充电。因为突击部队深入敌后,谁也不知道要在什么时候逃命,所以凌云霄把剩余电能的标准提高到了40%。越野行军还会对战车的行走机构产生更大的磨损,正常维护周期大大缩短。
  以突击部队的活动强度,每天停下来休整一次已经是最低限度了。
  等待空投补给的时候,部队官兵抓紧时间养神。
  凌云霄再次与裴承毅通了电话,汇报了前面的战斗情况,以及攻打马图拉的计划。
  裴承毅没有反对攻打马图拉,只是提醒凌云霄,正在搜寻突击部队的印军已经超过30万,算上马图拉的守军,战场上的印军超过50万。如果攻打马图拉的行动不太顺利,绝对不能恋战,应该尽快撤退。为了让凌云霄重视这个问题,裴承毅还提到,突击部队最好向东撤退,拉开战线,使印军不得不分散兵力。
  即便不用裴承毅提醒,凌云霄也知道,攻打马图拉之后,突击部队只能向东前进。
  13点20分,运输机群投下了突击部队急需的弹药物资。
  3个小时后,突击部队离开空投场,杀向马图拉。
  此时,用来对付突击部队的印军主力部队还在亚纳河西岸向北推进,为了堵截突击部队,印军在戈西集结了大约10个师的兵力,在防线两翼投入了上百支侦察分队,还在整条防线上建立了有线通信网络。只要突击部队进入侦察分队的视野,就能通过有线通信网络将情报发给其他作战部队。
  问题是,突击部队根本没有去戈西。
  傍晚,担任突前任务的侦察兵到达马图拉郊外。
  按照凌云霄的请求,炮击从18点3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19点30分。
  炮击结束的时候,突击部队的主力已经在马图拉外面摆好了阵列,进攻随即开始。
  突击部队突然出现在马图拉,印军的第一反应就是死守马图拉,随后命令亚纳河西岸的围剿部队向马图拉前进。
  问题是,突击部队为什么要放弃进军新德里的机会,攻打戈西南面的马图拉?
  不管古吉拉德怎么想,突击部队攻打马图拉不是好兆头。
  戈西只是一座小镇,而且位于防线后方,就算突击部队打下了戈西,也会被马图拉的守军围剿。更重要的是,突击部队缠着马图拉打,很有可能是在为进攻新德里做准备,不是真的想攻打新德里。这一判断让古吉拉德相信,突击部队的任务是诱敌,让印军把新德里的主力部队派到南面去,为北面的3个军创造攻打新德里的机会。戈西距离新德里太近,印军很快就能回防,要想达到诱敌的目的,就得把战场选远一点,让印军无法及时回防。毫无疑问,马图拉是最理想的选择。
  这一判断,让古吉拉德坚定了歼灭突击部队的决心。
  不干掉那支左冲右突的装甲部队,新德里就永无宁日。
  古吉拉德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裴承毅也在观察着战场上的变化。
  实际上,早在30日凌晨,裴承毅就发现印军开始加强新德里北面防线,似乎更加担心驻扎在西线战场上的3个野战军。
  最初的时候,裴承毅还不大相信印军会如此愚蠢。
  不管怎么说,北面3个军对新德里没有多大威胁。如果能用3个军打下新德里,裴承毅早就采取行动了,何必让“敢死队”在南面折腾呢?
  直到突击部队在珀勒德布尔暴露行踪,印军还在加强新德里北面防线,裴承毅才不得不相信,印军一直盯着北面3个军,没有把突击部队当作主要威胁。在南面集中兵力围剿突击部队,也是不得已之举。对印军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在北面的3个军南下之前,干掉南面的突击部队,避免腹背受敌。
  既然如此,裴承毅采取了将计就计的对策。
  30日清晨,他就让66军、62军与61军进入进攻阵地,摆出进入印度境内的架势。
  此举果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但新德里的守军向北面集中,整个西北战场上的印军都进入了战斗状态。
  当然,仅仅做做样子是不够的。
  与凌云霄通电话的时候,得知突击部队将去攻打马图拉,裴承毅没有反对,正是因为攻打马图拉能够让印军继续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