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5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情况下,发动除核心国之外的其他成员国,启动集团的集体防御机制。正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被称为“第二个北约”的西约集团实际上远远比不上当初的北约集团,因为在北约集团中,任何一个成员国的利益受到侵犯后,其他成员国都有责任与义务为其提供实质性援助。
  当然,形成如此复杂局势的原因更加复杂。
  总体而言,西约集团的所有问题都与现实有关。与之相比,当初北约集团能够形成“集体安全”,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来自东方(指苏联)的威胁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所有北约成员国都受到了苏联的威胁,因此有必要通过“集体安全”捍卫所有成员国,最大限度的确保所有成员国的安全。西约集团成立时,不是所有成员国受到同一个敌人的威胁,甚至没有几个成员国受到威胁,催生西约集团的不是安全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等有别于传统安全的战略问题。在没有共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自然没有必要推广“集体安全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西约集团更像是一个在“电力革命”背景下诞生的经济利益集团,而不是安全利益集团。
  事实上,作为创始国之一的英国,也在西约集团成立的时候反对过“集体安全”。
  原因很简单,西约集团成立时,英国的经济状况正在好转,国防实力达到了本世纪的巅峰状态。美国则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与共和国明争暗斗: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与伊朗战争让英国吃够了苦头,为了避免再次被美国卷入战争,执政的英国保守党一改工党的对外政策,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从而在“集体安全”问题上持保留意见。
  连英国都反对“集体安全”,其他西约创始国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除了美国、澳大利亚与菲律宾之外,包括英国、加拿大、墨西哥、新西兰、新几内亚在内的另外19个创始国均反对施行“集体安全”政策,更加希望美国在关键技术、特别是在与电力革命相关的几项重要技术方面向集团成员国全面开放。虽然在美国的坚决主张下,西约集团成立时,并没完全排除“集体安全”政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特殊事件采取“集体安全行动”,但是按照相关规定,除了不涉及其他成员国的“双边安全行动”之外,只要有3个及其以上成员国参与的“集体安全行动”就需要获得集团成员国的一致赞同。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如此严厉的“集体安全规则”既是维护普通成员国利益的基石,又是制约集团发展的绊脚石。西约集团成立之后,美国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改变“集体安全”现状,甚至一度效仿共和国,希望像集约集团那样,通过妥协与让步,形成一套最最基本的“集体安全”体制。美国的努力没有任何收获,原因很简单,作为与历史上的国际利益集团不一样的西约集团,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维护核心国利益,集团其他成员国都是依附在核心国之上的“附庸国”,所以在集团内部,其他成员国既无主动权,又没多少发言权,再在“集体安全”问题上作出让步,等于放弃制约核心国的唯一手段,彻底沦落为核心国手里的棋子,最终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
  事实上,同样的问题在共和国主导的集约集团也存在。虽然与西约集团相比,因为共和国的领导人有先见之明,加上较为有利的形势,所以集约集团成立时,打的就是“集体安全”的牌子,从而使集约集团在“集体安全”方面走得更远,但是从根本上讲,集约集团也存在相似的问题。比如在阿根廷入约的问题上,不管共和国做了多大努力,其他成员国都坚持按“原则”办事,绝对不会“特事特办”,即阿根廷必须解决与他国的领土、领海等国际争端。这一硬性规定,就是集约集团各成员国对抗核心国的“尚方宝剑”,也是限制核心国利用集团的唯一手段。
  暂且不考虑别的问题,仅此一点就足以让英国首相有所取舍了。
  当然,乔治还得考虑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是英国在西约集团的特殊地位,二是马岛争端对其他成员国的影响。
  作为集团中唯一的欧洲国家,英国在西约集团的地位恐怕仅比远在太平洋对岸的菲律宾稍微高一点。这里所说的“地位”,不是由国家实力与战略地位决定,而是由成员国对维护集团利益所起到的作用决定。毋庸置疑,英国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在不是最为重要的安全问题上,因为美国能够为所有成员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所以英国对其他成员国的意义并不大。在最为重要的经济领域,因为英国“脚踏两只船”,更像欧盟国家,所以没有几个成员国对英国抱太大的希望。在非常重要的科技领域,因为没有掌握多少与电力革命相关的核心技术,所以英国仍然是可有可无。在对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因为英国已经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本土资源又极为稀少,所以英国的地位同样非常尴尬,甚至被部分成员国认为拖了集团的后腿。
  相对而言,马岛对其他成员国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作为“西半球集团”(因为西约集团的大部分成员国都在西半球,所以有了这个戏称)。在22个创始国与17个加盟国中,美洲国家就有31个,除掉美国与加拿大,另外29个全是拉美与加勒比国家。由此可见,西约集团的绝大部分成员国都与阿根廷有着不错的关系,至少在历史、文化、传统等等方面更加偏向于阿根廷,而不是英国。虽然受美国的影响,没有几个西约国家承认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更没有哪个成员国敢于支持阿根廷收复马岛,但是在国内民意的影响下,肯定不会有多少拉美与加勒比国家的政府会明目张胆的支持英国。
  综合这三点因素,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用《泰晤士报》在3月16日的专题评论中的话来说,乔治去华盛顿的主要目的不是参加首脑会晤,更不是寻求西约集田的帮助,而是借此机会与布兰迪诺单独会面,争取获得美国的单方面援助。
  不得不说,英国媒体的评论很到位。
  白天的会议结束后,英国首相就忙不跌的“单独拜访”了美国总统。
  似乎都猜到布兰迪诺会首先与乔治进行单独会晤,所以当天晚上,没有其他国家的首脑要求与美国总统面谈。
  因为乔治没有带随行的内阁官员,所以布兰迪诺也只叫上了几名顾问。
  会谈一开始,气氛就有点紧张。
  作为工党领袖,乔治首先明确了英国的立场,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英国都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也是最值得美国信赖的盟友。虽然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商榷,毕竟现在的工党早就不是30年前的工党,任何政党都要根据选民的喜好调整政治纲领,连续输掉好几届大选之后,如果不是积极主动的调整了政治路线,工党也不可能成为执政党。但是从乔治的态度来看,至少他个人的诚意值得信任。更重要的是,根据CIA提供的情报,在前来参加首脑会晤之前,乔治与法国总统、德国总理、意大利总理、以及欧盟轮值主席荷兰首相进行了大约2个小时的视频会议。从乔治在白宫的表现来看,欧盟内部并未就马岛争端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说没有在是否给予英国支持的问题上做出最终决定,不然英国首相也不会在美国总统面前表现得如此“谦恭”。
  英国首相的表现,让布兰迪诺与杜奇威都暗自松了口气。
  在欧盟没有采取积极行动的情况下,英国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投靠”美国。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南大西洋局势继续恶化,在战争变得显而易见的时候,欧盟就会采取行动,而且是积极果断的行动。但是必须承认,不管什么行动,不可能一开始就收到预期的效果,总有一个效应积累期。如果欧盟等到战争爆发前、甚至战争爆发后才采取行动,肯定无法让英国感到满意。抓住这个机会,就能让英国“脱离”欧盟,在瓦解“统一欧洲”的行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为CIA提供了准确情报,所以布兰迪诺与杜奇威早就做好了准备。
  面对英国首相的请求,布兰迪诺的态度不是很积极,不断通过言语、举动表达出某种担忧。
  “首相阁下,我们必须更加深入的探讨南大西洋的问题。”轮到杜奇威开口的时候,安全顾问没有让总统失望,“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情报,早在伦敦会议之前,中国国家元首就数次向阿根廷总统担保,在阿根廷收复马岛的军事行动中,中国肯定会提供某种程度上的支持与援助。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早在二十年前,也就是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中国前元首纪佑国在访问布宜诺斯艾利斯,与阿根廷签署了第一份价值数百亿元的军火销售合同的时候,就对阿根廷做出了某种程度上的保证,不然阿根廷也不会义无返顾的投入数以千亿元的巨额资金,历经数届政府,用二十年建立起了整个拉美地区、甚至算得上整个南半球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听杜奇威说完,乔治并没急着开口。
  作为英国首相,乔治不可能不知道杜奇威在白宫的影响力,也不可能不知道这番冗长的开场白的真实含义。
  与其急着表明态度,还不如让杜奇威继续说下去,搞清楚“总统传话筒”的意图后,再表态也不迟。
  “当然,问题也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严重。”杜奇威也看出了乔治的心思,没有继续纠缠无关紧要的话题,转口说道,“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冲突规模有限,中国就不会直接介入,甚至不会在战争期间为阿根廷提供物质上的援助。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在南大西洋冲突中的作用,更不能低估中国的决心与意志。事实上,马岛争端能够搁置这么多年,与中国的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马岛争端在这个时候升温,本来就是中国因素产生作用的结果。”
  “将军,你的意思是,美国会因此抛弃最重要的盟友?”乔治有点忍不住了。虽然杜奇威还没有说到关键点上,但是在英国首相看来,如果让杜奇威继续说下去,恐怕布兰迪诺会顺水推舟,把援助英国的问题搁置起来。
  杜奇凤淡淡一笑,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了总统。
  让英国首相激动起来,杜奇威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
  “乔治,你误解了将军的意思。”布兰迪诺轻描淡写的化解了稍微有点紧张的气氛,说道,“不管怎么样,美国都不会抛弃英国。将军的意思是,在中国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必须考虑周全,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绝对不能被动迎战。最让我们担忧的还不是中国会不会介入南大西洋冲突,而是中国会用什么方式来发挥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说,中国介入马岛冲突才是我们最想得到的好消息。事实一再证明,在对外政策上中国领导人拥有惊人智慧,总能给我们制造意想不到的麻烦。”
  “王元庆不可能一直干下去,迟早得换人。”乔治嘀咕了一句。
  布兰迪诺苦笑了一下,说道:“我们已经收到情报,中国的换届选举工作很有可能推迟数个月。即便照常举行,王元庆也会利用刚刚发起的‘修宪运动’继续发挥作用。对一个敢于提出‘宪法修正案’的领袖来说,多发挥几个月的影响力,甚至在领袖的位置上多呆几个月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也就是说,战争将在几个月内爆发?”
  布兰迪诺点了点头,给杜奇威递了个眼神。
  “这就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如果战争在几个月内爆发……”
  “阁下……”乔治打断了杜奇威的话,对布兰迪诺说道,“总统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按兵不动,等到局势明朗后再采取行动?”
  “当然不是,因为这么做,等于放弃主动权。”布兰迪诺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事实上,冲突的另外一方不会等到我们做好准备才采取行动。不管用什么办法,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我的意思是,英国必须采取积极果断的行动,但是不要背上制造争端、挑起战争的骂名。在局势明朗之前,或者说在中国采取公开行动之前,我们不可能为英国提供任何公开援助,但是可以提供贵国所需要的一切支援。我可以保证,只要中国越过红线,不管情况如何,我们都会给予英国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最大限度的支援。这也是我能做出的最大限度的保证。”
  等布兰迪诺说完,乔治沉思了一阵,才露出了笑容。
  显然,他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虽然布兰迪诺的说辞有点烦琐,但是意义很明确,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美国不会介入马岛战争,最多为英国提供一些秘密支援。只要第三方介入,不管局势如何,美国都会介入,甚至派兵参战。
  毫无疑问,这确实是布兰迪诺能够做出的最大限度的保证。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38章 自主决策
  西约集团首脑会晤进行了3天,军情局的特工与情报分析人员也忙了3天。
  自从李存勋接替潘云生担任军情局长,相关资料逐渐解密,神秘面纱一层层揭开,军情局的真实面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按照国际社会公认的说法,在国家安全领域,军情局是当之无愧的“头号情报机构”,实力远超CIA、MI5、MSD、SG9等等西方情报机构。即便如此,军情局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3天下来,军情局的收获非常有限。
  因为西约集团首脑会晤的意义非常重大,所以李存勋没让刘晓宾单独承担重任,亲自部署了搜集相关情报的工作。
  从现实情况出发,要想搞到与南大西洋有关的情报,最佳选择是在英国寻找突破口。
  直到3月24日,也就是西约集团首脑会晤结束后的第五天,军情局才从英国获得了需要的重要情报。
  当天,相关资料就通过刘晓宾安排的渠道送到了裴承毅手上。
  因为提前接到了刘晓宾的电话,所以收到情报之后,裴承毅并未感到震惊。
  对其他任何人来说,军情局送来的这份情报都有足够的震撼性。
  英国正在为战争做准备!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乔治回到伦敦后,再次与几个欧盟主要成员国的首脑取得了联系,并且派遣外交大臣与国防大臣参加了于3月2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洲外交与安全会议”,在此期间与其他几个国家的部长进行了闭门磋商。虽然军情局没能在英国外交部与国防部获得具有足够说服力的情报,但是通过一名安插在法国外交部的“鼹鼠”获得了一份足以让李存勋做出判断的情报,即英国外长在会见法国外长时明确提出,如果南大西洋的紧张局势演变为冲突或者战争,希望法国能够在外交上给予支援,至少应该像上次马岛战争那样,保持偏向于英国的中立立场。
  仅仅如此的话,李存勋还不会让刘晓宾紧急联系裴承毅。
  在法国外交部取得突破之后,军情局先后在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取得进展,获得了几份类似的情报。虽然李存勋从来没有怀疑军情局特工的能力,但是也从来不会高估特工的能耐,毕竟他曾经是军情局最厉害的间谍。更重要的是,几份重要情报都是“鼹鼠”主动送上门来的,其可信程度有待商榷。
  以李存勋对情报工作的了解程度,他不可能不产生怀疑。
  有了怀疑,自然有所行动。
  针对这一情况,李存勋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在英国取得突破,只有第一手资料才能证明英国的企图。
  直到牺牲了数名情报人员,真相终于摆在了李存勋的面前。
  事实上,真相并不复杂。
  在与欧洲国家接触前,MI5就警告过英国首相,因为“大陆国家”一度在政治一体化进程中与共和国走得过近,早就成为了军情局重点渗透的对象,所以任何传达给“大陆国家”的信息都有可能落入军情局的手中。英国政府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利用了这个问题,通过欧洲国家故意透露了这些信息。
  关键是,信息本身并没错。
  积极联系欧洲国家,希望获得欧盟的支持,表明英国在为战争做准备。事实上,英国也确实在为战争做准备!
  从英国获得的情报,证明了李存勋的猜测。
  英国政府玩的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乔治回到伦敦之后,立即签署了一份秘密行政令,批准了2037年度的特别预算,并且将预算经费由最初的128亿提高到了377亿,足足增加了249亿。虽然在战争爆发前,英国增加主要用于情报机构的特别预算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不管怎么算,英国的几家情报机构都不需要如此多的特别预算。也就是说,英国政府通利用了特别预算不透明的特点,通过情报机构进行战争准备。
  用刘晓宾的话来说,新增特别预算的很大一部分落入了军火企业手中。
  当然,特别预算不是战争费用,也不是用来采购军火。
  现代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耗费惊人,别说战争,一场规模有限的冲突都能耗光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以藏南冲突为例,在这场规模非常有限的冲突中,共和国军队的开支竟然超过了1万亿。由此可见,哪怕马岛冲突的规模非常有限,377亿特别预算恐怕连1周的消耗都顶不上。用来采购军火也不现实,根据英国的国防预算,377亿特别预算最多只能购买8艘战舰、或者40架战斗机,连组建1支航母战斗群都不够。再说了,武器装备的生产与建造有一定的周期,如果战争很快就会爆发,除非国家进行战争动员,不然按照正常方式采购军火都来不及了。
  毋庸置疑,这笔特别预算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意义非凡。
  刘晓宾在电话中明确提到,李存勋已经根据这一情况,断定英国已经在进行有限的战争动员了。
  也就是说,英国将对国防军事工业进行调整。
  377亿特别预算中的大部分都将用来支持军火企业提高生产能力。
  这里,已经涉及到了战争动员。
  在只考虑英国的基本国情,不考虑外界因素的情况下,英国政府此举就能理解了。作为五个核大国,英国拥有相对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即便放眼全球,英国的军事工业也不算落后。问题是,英国的军事工业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高度“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妄图恢复“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力,提出了“全面振兴计划”,但是在残酷现实的影响下,不但提出“铁幕政策”的首相被选民赶出了唐宁街10号,英国的“帝国梦”也就此破灭,从此搭上了美国战车,成为美国最忠实的盟友。美苏冷战期间,根据北约集团的需要,英国的军事工业体系成了美国的有效补充,取得了一些至今都让英国人倍感骄傲的成就,比如“3V轰炸机”、“鹞式战斗机”、“无敌级航母”、“挑战者坦克”等等。进入“后冷战时期”,因为最大的外来威胁突然消失,不但英国的军事工业失去了发展方向,以北约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受此影响,整个西方世界的军事工业迅速萎缩。为了避免因此导致国家安全体系崩溃,欧洲国家率先通过“国际化”整合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庞大军事工业体系。得益于雄厚的基础实力,英国与法国、德国一道成为了这场“吞并运动”的赢家。进入21世纪,英国的军事工业已经全面“国际化”,几乎所有军事项目中都存在国际合作的背景,连被誉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军事工程”的“乔治五世”级航母的设计与建造工作都是在与法国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法国没按当初的承诺采购“希拉克”级航母(“乔治五世”级的法国版),但是很多关键技术来自法国,很多合同也转包给了法国企业。
  既然是“国际合作”,自然离不开贸易。
  问题就在这里,英国的军事工业规模庞大,却不够独立自主。
  和平时期,这个问题并不严重,毕竟在基本游戏规则下,加大国际合作不但能够降低开发风险与制造成本,还能开拓新的市场、增加销量。
  战争时期,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虽然在任何人看来,因为英国在马岛争端中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挑起战争的肯定不是英国,西方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制裁“战争受害国”,更不可能像当初对付阿根廷那样,用“军事禁运”对付英国,但是只要战争爆发,不管英国是不是“战争受害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在国际局势没有明朗的情况下,这些国家肯定不会公开支持英国。如此一来,英国必须为战争做好准备,即在众多西方国家不会积极表态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奠定胜利的基础,从而使国际局势明朗化。
  为此,英国必须在战争爆发前加强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即进行有限战争动员。
  提到战争动员,麻烦就多了。
  别的不说,如果没有确切的好处,没有任何私营军火企业愿意跟着政府一同冒险。用李存勋的话来说,英国政府必须做好一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