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6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俄罗斯当局绝对无法容忍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为了阻止乌克兰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2008年的时候,俄罗斯悍然出兵,策划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独立,教训了同样希望加入北约,并且与俄罗斯渐行渐远的格鲁吉亚,以此杀鸡儆猴,让乌克兰老实了许多。为了“降伏”乌克兰,俄罗斯还采取了其他很多办法,比如天然气加价,推高乌克兰的物价,搞垮乌克兰的经济,让亲西方的政府失去支持。正是如此,2年之后的2010年,亲俄政党在大选中获胜,乌克兰加入北约集团的事情也就此结束。
  问题是,一个拥有5000多万人口的国家,绝对不会任由他国摆布。
  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自然资源等方面来看,乌克兰在欧洲都是大国,而且是有影响力的大国。也就是说,乌克兰不会轻易臣服于任何一个国家。更加重要的是,10年代末的大萧条彻底打乱了俄罗斯的扩张步伐,让乌克兰再次走向“独立自主”。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日渐衰微,而且俄罗斯一直将北约当成头号敌人,所以乌克兰当局选择了加入欧盟。
  21世纪20年代初,乌克兰就成为了欧盟的“观察国”。
  为了加入欧盟,乌克兰当局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承诺绝不在任何时候切断过境输往欧盟的天然气,并且在国防安全上采用欧盟的标准。为此,乌克兰军队从2024年开始接收由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耍成员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并且以此逐步淘汰俄制武器,以及当年由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
  对欧盟来说,乌克兰入盟绝对是件好事。
  站在欧盟的立场上,哪怕乌克兰一穷二白三落后,其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与5000万人口都是个不小的诱惑。要知道,欧盟在综合实力上,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都很吃亏,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欧盟难以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本原因。
  虽然在21世纪中期,国土面积对国家实力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但是人口数量绝对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哪个人口稀少的国家能够成为世界大国。可以说,俄罗斯长期萎靡不振,就是因为人口过于稀少。以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以及自然资源,比较合理的人口数量为4亿,而不是1亿。
  对欧盟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人口稀少,毕竟欧盟人口数量仅次于印度与共和国,比美国还要多。关键是,欧盟的老龄化问题,特别是法德意等几个经济发达的主要成员国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
  受民族思想、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因素影响,欧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通过接受移民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早在21世纪初,欧盟就推出了“蓝卡”制度(相对美国的“绿卡”而言),逐步放宽移民制度,希望吸收更多的人才解决老龄化问题。问题是,欧盟并没有吸收移民的有利条件,也就没有办法用移民来解决社会问题。
  可以说,在吸引移民方面,欧盟的处境与共和国非常相似,即政策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受文化思想等因素影响,欧盟与共和国多不是移民首选国。
  与欧盟相比,乌克兰就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在20年代初,可控聚变核电站还没有正式推广,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仍然是主要能源,而欧盟所需的天然气中,八成来自俄罗斯,而其中又有八成由经过乌克兰的管道输送。也就是说,欧盟所需的天然气中,大约有65%需要从乌克兰过境。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欧盟也应该吸收乌克兰。
  总而言之,对欧盟来说,乌克兰既是一个重要的,又是一个必要的潜在成员国。
  问题是,在俄罗斯面前,欧盟的政治影响力太弱了。全球性大萧条期间,乌克兰没有投入欧盟的怀抱,而是倒向了俄罗斯,归根结底,除了俄罗斯情报机构在乌克兰策划的一系列行动,以及俄罗斯当局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坚定立场(2025年,俄罗斯还威胁要出兵乌克兰),最主要的就是俄罗斯的政治影响力。
  随着乌克兰重回独联体,欧盟东扩的步伐也嘎然而止。
  甚至可以说,乌克兰成为了欧盟东扩的终结者。要知道,正是因为乌克兰最终选择了与俄罗斯结盟,摩尔多瓦与塞黑等几个曾经试图加入欧盟的国家才“回心转意”,最终投入了俄罗斯的怀抱。
  事实上,政治影响力还不是欧盟最大的短板。
  虽然东扩的步伐在俄罗斯的铜墙铁壁前停了下来,但是在南下战略中,欧盟的政治影响力仍然比较突出。如果不是几个东欧成员国反对吸收伊斯兰文明的突尼斯,欧盟很有可能已经迈出欧洲,成为一个跨洲际的国家集团。当然,欧盟也没有放弃突尼斯,只是要求突尼斯推行民主政治,降低宗教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在东南方向上,随着希腊正式宣布退出北约集团,法国正在积极游说希腊当局,希望这个成员国能够在土耳其入盟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德国与意大利则在积极游说土耳其,希望土耳其能够从塞浦路斯撤军。总而言之,土耳其没有放弃加入欧盟的努力,而欧盟的几个主要成员国也希望通过土耳其,在中东地区获得发言权。事实上,从2042年开始,欧盟的几个主要成员国就帮助土耳其进行战后重建,希望借此机会改变土耳其。
  相对而言,欧盟最大的问题还是军事实力。
  虽然在21世纪初,法国与德国就成立了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欧洲军团”,并且多次以该身份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甚至参与了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军事行动,但是与其他任何一个国际组织相比,欧盟与“军事同盟组织”的距离最为遥远,或者说,最不像是以安全为目的的同盟组织。正是如此,欧盟的军事一体化并不顺利。
  阻止欧盟实现军事一体化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北约集团,二是《伦敦条约》。
  在2015年之前,北约是欧盟军事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为绝大部分欧盟成员国都是北约集团成员国,并不需要另外一个安全机构,所以这些国家都认为,没有必要在欧盟搞军事一体化。更本质的原因还不仅仅是没有必要搞两个几乎完全重合的安全机构,而是在欧盟内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美国那样,为其他成员国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也就是说,欧盟缺乏一个具有领导地位的核心国家。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法德意结成更加紧密的联盟,就是因为只有这三个国家联合起来,欧盟才具有向心力。也正是如此,法国与德国才会最先成立欧洲军团,法德意也才在2040年成立了“部长联合会议”,向政治一体化迈出了最为坚实的一步。
  北约集团逐渐衰微之后,《伦敦条约》成了欧盟军事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为在该条约的框架范围内,欧盟受到的战略威胁将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没有严重的战略威胁,也就没有必要维持一支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自然不需要实现军事一体化。正是如此,在《伦敦条约》谈判期间,法国才与俄罗斯站在了一块,成为了最坚定的反对者。问题是,欧盟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法国最终签署了《伦敦条约》,就是因为德国与意大利都支持该条约,并且向法国施加了压力,而德意支持该条约的主要原因就是可以借此机会削弱法国,从而提高两国在欧盟的地位。
  当然,德国与意大利并不是反对实现军事一体化。
  从长远来看,德国与意大利都能成为军事一体化的受益国。也正是如此,德国与意大利才会积极军事一体化,并且与法国一同推进军事一体化。
  问题是,受种种因素影响,欧盟的军事力量仍然远比不上共和国与美国。
  2043年,阿尔及利亚爆发军事政变,伊斯兰学生组织推翻了亲欧的民选政府,宣布在阿实施伊斯兰法典。面对这一突变,欧盟的第一反映是撤出外交人员与侨民,并且发表外交抗议,然后才开始讨论军事干预。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巴基斯坦或者沙特,共和国与美国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抗议,而是把航母战斗群派过去,然后命令驻扎在该地的部队前去刹灭叛乱组织。
  更重要的是,把是否进行军事干预提交到欧盟委员会审议,绝对是一场比军事政变还要大的灾难。要知道,按照欧盟的制度,只有在所有成员国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以欧盟的名义出兵,哪怕只有一个成员国不同意,比如只有几万人的卢森堡认为出兵会毁坏欧盟的形象,那么拥有几千万人的法国就只能干瞪眼。
  正是如此,在欧盟委员会就是否出兵的问题犹豫不决的时候,法国政府决定单干。原因很简单,阿尔及利亚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而且是法国最大的殖民地,而法国又是阿尔及利亚的主要移民对象国,生活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超过了1000万,所以法国觉得有义务出兵,帮助阿尔及利亚民选政府度过难关。
  随着法国决定出兵,不甘落后的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波兰与捷克也先后表示愿意出兵,并且通过欧盟委员会正式照会法国,希望能够以多国部队的方式,在阿尔及利亚展开军事行动。这些国家表现积极的原因也很简单,即不希望法国独大,让欧盟的安全问题变成欧盟的事情,而不是法国的事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等到泣几个欧盟成员国做好了出兵准备的时候,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学生组织自己倒台了,军事政变突然爆发,也突然结束。导致伊斯兰学生组织突然倒台的原因也很简单,暗中提供支持的伊朗发生政治动荡,掌权的“务实派”遵照与共和国达成的秘密协议,不再支持任何极端组织。
  也就是说,改变阿尔及利亚命运的不是欧盟大军,而是共和国与伊朗的秘密协议。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次事件也不完全是坏事。
  虽然共和国当局并不承认与阿尔及利亚的政变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借此机会捞功,毕竟共和国与伊朗签署的是秘密协议,而不是公开条约,但是欧盟成员国都知道,如果不是共和国的影响力,恐怕会有成千上万的欧洲军人倒在北非的沙漠与地中海南岸的城市中,成为欧盟军事一体化进程严重滞后的牺牲品。
  正是如此,2044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波兰与捷克在欧盟内部成立了非正式化的“国防部长会议”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并且在当年年底就拿出了统一军事力量的计划书,要求7个国家首先统一主战装备与后勤标准,然后再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基础上统一军事指挥机构。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的军事一体化进入快车道,不再要求所有成员国都加入军事一体化进程。
  4年之后,欧盟的军事一体化初见成效。
  按照“简氏防务周刊”估计,由法德意荷比波捷7国组成的“欧洲军事联盟”的军事实力仅次于共和国与美国,已经超过俄罗斯,全球排名第三。当然,这个“第三”并不值得骄傲,因为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共和国的四成。即便以整个欧盟为单位衡量,欧盟的军事实力也仅相当于美国的七成,共和国的56%,比前两个差远了。
  受政治实力与军事实力影响,欧盟在其他方面的实力也不如人意。
  比如在外交上,欧盟的影响力就不够大。2041年的中东战争中,欧盟根本没有发挥与其经济规模相应的影响力。要知道,欧盟是土耳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以色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叙利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伊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如果不是外交影响力太差的话,欧盟肯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欧盟最差的还是科技实力。
  因为分散成了20多个国家,所以欧盟很难像共和国与美国那样,把力量集中在某些尖端领域,其科技总投入也不如共和国与美国。
  总而言之,欧盟给人的印象是远没有外表那么强大。
  用俗话来说,就是“外强中干”,空有一副庞大的身躯。
  问题是,没人敢于怀疑欧盟的潜力。只要欧盟能够解决阻挠其进步主要问题,就能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三极,彻底改变世界格局!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46章 特殊存在
  对共和国而言,欧盟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欧盟与美国同宗同源,即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又有相近的宗教信仰、甚至连语言都相差不大(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葡萄牙语都属于拉丁语系),属于“西方世界”,是美国的天然盟友,按照敌人的盟友就是敌人的原则,欧盟自然是共和国的敌人,但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密切,共同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并不能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德国与奥地利都是日耳曼国家、东亚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拉美国家都通行拉丁语、非洲大部分国家都有类似的文化,而这些地区并没因此成为同一个国家、或者结成国家联盟。
  严格说来,欧盟统一进程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美国。
  按照西方通行的民主体制,美国联郏政府与国会都只向本国选民负责,而不向盟国负责。也就是说,美国所作所为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而不会为了维护盟友的利益而损失美国的利益。事实上,从独立战争开始,美国的所作所为就完美的证明了“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至理名言。当初,被流放到新大陆的囚徒与一贫如洗的探险家能够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再向国王效忠,法国提供的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竖立在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就是最好的证据,而法国并不是美国真正的盟友,甚至算不上是盟友,不然美国也不会在英法战争中保持中立,不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等到法国流出最后一滴鲜血后才参战,也不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年保持中立,更不会在战后一度与法国反目。总而言之,美国当局绝对不会为了欧洲的利盖而损失美国的利益。
  也许有人会认为,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就是欧洲国家的坚强后盾。
  不可否认,正是美国的存在,让盛极一时的红色帝国放下了西进的步伐,最终没有能够越过两德的边境线,并且倒在了冷战的阴霾之中。虽然在此期间,美国为了确保欧洲盟国的安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美国从中获得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欧洲盟国构成的威胁,让前苏联不得不在冷战中面对数个强大的对手,并且让美国以最小的代价包围了对手,最终用一场不流血的和平演变搞垮对手。
  用共和国知名社会学家和维庸先生的话来说,美国才是彻头彻尾的犹太人国家。
  可以说,在利益问题上,美国人最为精明,也最会算计。
  问题是,欧洲国家也不是吃素的。
  可以说,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均源自古希腊文明,而现代民主政治的源头是法国大革命。也就是说,美国的政治体制的基础在欧洲。虽然不能排除青出于蓝的可能性,但是在拥有相似体制的情况下,欧洲国家在利益问题上也不含糊。
  可以说,美国与欧洲一直就龌龊不断。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同为战胜国的美国就与英法等欧洲盟国分道扬镳,标志性事件就是在国会的阻挠下,美国没有能够加入由威尔逊总统倡导成立的国盟,让这个原本应该促进和平与稳定发挥重大作用的国际机构成为了几个欧洲列强用来宰割战败国,以及掠夺全球利益的工具,“孤立主义”也因此主宰了美国,并且对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为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能够在国盟发挥关键作用,导致以法国为首的几个欧洲大陆国家过分压榨德国,加深了法德两国的仇恨,让纳粹获得了上台机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设想一下,如果美国能够像20多年后那样,在国际社会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恐怕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至少不会那么快爆发了。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也有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国在20世纪50年代退出北约集团,并且凭借自身的努力拥有了核武器,成为核大国。正是如此,法国才有资格在成为“钢铁联盟”的核心国,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欧盟,为欧洲成为世界第三极打下了基础。
  红色帝国解体之后,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出现转折。虽然美国当局利用“北约东扩”来增强北约集团的影响力,从而约束欧洲盟国,限制了欧盟在欧洲的影响力,也让法德意等欧洲强国没有办法与美国抗衡,但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不是欧洲国家愿意看到的,几场不太顺利的战争更是暴露出了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严重不满。海湾战争后,美国独霸海湾地区的格局已经形成,虽然有部分欧洲企业从中获益,比如英国石油公司就在科威特拿到了几座油田的开采权,但是这些企业均与美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战争中出兵出钱的欧洲国家并没获得多少好处。随后的伊拉克战争,更是把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推向巅峰,而这次没有出兵出力的欧洲国家更是没有得到半点好处。
  归根结底,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并不对等。
  在不对等合作中,欧洲国家别想占到便宜,至少不可能占大头。
  问题是,在2015年之前,欧洲国家没有选择的余地。从事后的角度来看,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美国打击包括共和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在内的所有“二流势力”的一次杰作。虽然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在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战争开支过于庞大,必须有人为战争买单,而且绝对不是让美国买单,所以美国的利益集团,特别是金融利益集团需要用一次金融危机来掠夺其他国家。但是从影响上看,美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的最大收获就是“打压”了所有竞争对手与潜在对手。毫无疑问,欧盟也不例外。金融危机期间,欧盟各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不但让绝大部分欧洲国家受到拖累,即便像德国这种抵抗力超强与国家债务相对健康的国家也没能全身而退,而这场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后果就是,欧盟的一体化进程至少倒退20年!
  正是这场金融危机,让几个欧洲强国幡然醒悟。
  即便同宗同源、即便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即便说一样的语言、即便信一个上帝,在国家利益面前,都显得无比的苍白。一家独大的局面,只会使世界局势失去控制,只会让除了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沦落为霸权的牺牲品。
  以2010年时的情况,如果没有奇迹发生,美国独大的局面至少会持续20年,甚至有可能持续50年以上。如果考虑到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针对各个主要对手与主要潜在对手的打压政策,共和国与俄罗斯很有可能在20到30年内出现社会动荡,日本肯定会长期萎靡不振,欧盟则不大可能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总而言之,只有奇迹,才有可能改变美国独霸全球的局面。
  事实上,确实是“电力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
  随着共和国迅速崛起,通过“电力革命”掌握了与美国抗衡的资本,并且在数场对外战争中取胜,欧盟迅速调整了对外策略。大约在20年代中期,法德意三国结成“钢铁三角”的时候,就把与共和国修好,利用共和国抗衡美国,以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定为欧盟的主要战略。
  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的引导下,欧盟在大萧条期间采取了偏向于共和国的策略。
  可以说,欧盟能够在30年代末,也大箭条结束的时候,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全球“第三极”,与其在大萧条期间的很多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的,正是欧盟与共和国这种半结盟的关系,逐步瓦解了美国独霸的局面。虽然在此期间,美国也试图与欧盟改善关系,利用欧盟制衡共和国,但是与100年前相比,因为美国没有掌握先进技术,也没有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上地缘优势的作用日益降低,所以没有能够达到目的,也就没有办法把欧盟当成挡箭牌。
  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欧盟主要价值没有体现在经济上,而是体现在政治上。
  作为新兴大国,共和国的战略目的就是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在这各大陆上,不管共和国拥有多么得天独厚的优势,哪怕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也要尽量避免孤军奋战。可以说,美国走上衰败之路,就是因为单独称霸,得罪了所有国家。共和国还没有达到美国的境界,更得拉拢能够拉拢的国家。正是如此,大萧条期间,共和国才非常“无私”的向包括欧盟在内的众多国家开放国内市场,只把美国、以及部分美国的铁杆盟国当成贸易战的主要打击对象。
  对共和国而言,欧盟能够成为“第三极”,绝对是最大的好事。
  虽然从长远来看,一个强大的欧盟会对共和国构成威胁,甚至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共和国的头号威胁,但是在实现近期目标之前,共和国当局还考虑不了那么长远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