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好丈夫-第5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若凡吁了口气;道:“所以不管太后本心如何;现在也已经无可奈何;她的选择只有一个;只有选你;才能保障张家乃至于她的利益。”
    柳乘风微微一笑;道:“你这个人;为何总是想的这么阴暗。”
    分明是死鸭子嘴硬。
    李若凡却是笑了;道:“因为我太了解你;我了解你就如我知道我自己一样。”
    柳乘风不置可否;突然问道:“皇上还好吗?”
    李若凡道:“他现在悠哉悠哉;倒是乐不思蜀了;倒是我为了维持他在那边的奢靡;家底都差点被他掏空;哎……这个家伙;实在有些没心没肺。”
    柳乘风叹了口气;道:“若是皇上稍微有一丁点的上进;我也不会出此下策;到了这个地步;也是无可奈何;其实我现在最想念的;是先帝在的时候;那个时候要看人脸色;可是什么事都不用担心;就算远在千里之外;也不必担心有人挑拨是非;不必担心有人使什么绊子;哎……只是到了现在;一切都要靠自己争取了。”
    李若凡吁了口气道:“靠人不如靠己;现在最紧要的;是名正言顺;你以外姓摄政;定然会招致一些人的反对;尤其是你们大明的读书人;若换做是我;便会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将读书人分化掉;其实你在楚国的开考取吏倒也不错;将读书人一分为二;未尝不是好办法。”
    开考取吏在楚国施行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可是在大明;却是障碍重重;不过一旦施展开来;确实是釜底抽薪;将读书人分化。
    要知道;读书人并非全是眼下科举的既得利益者;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中进士;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官;天下的秀才何其多;虽然大明朝给了一些特权;可是毕竟特权也不能吃饭;而一氮考取吏;这就意味着寻常的秀才都有了做官的希望;虽然道路曲折不少;可是比起那考试做官的独木桥来;却是要宽阔的多。
    柳乘风几乎可以预见;一旦施行这条国政;天下的读书人非要大乱不可;一方面;一屑试高手们定会捶胸跌足;呜呼哀哉;可是另一方面;占绝大多数的读书人却未必会反对;毕竟从此以后;再不是看你文章做得多好就能做官;而是看你能做多少事;单靠考试;绝大多数读书人未必能比得过那屑试高手;可是若改变了游戏规则;就不一定了。
    真要施行这种政策;还有许多问题要事先解决;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吏们吃上皇粮;并且有录入吏部名册的机会;只有给予生活上的足够保障;同时提高吏员的地位;才能吸引到读书人。
    设立门槛还是必要的;若是不设立门槛;又如何表现出吏员的与众不同之处;虽然吏员好考一些;比之万中取一的科举虽然要容易的多;可照样要有门槛;让能考进去的读书人有优越感。
    读书人就是如此;一向优越感爆棚;柳乘风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消除掉一些人的优越感;让更多的底层读书人获得不多的优越;如此一来;读书人定会产生分化;这项新政实述来;就会有人失去所得的利益;也会有人得到利益;当有人反对这项新的国策时;得利的读书人定会群起攻之。
    让他们折腾去吧。
    柳乘风莞尔一笑;道:“现在看来;确实是你了解我。”
    李若凡眨眨眼;道:“就是因为了解你;所以才恨透了你。”
    柳乘风不置可否;道:“为何我们商量事的时候总是要掺杂进儿女私情?就不能一直保持严肃一些的话题吗?”
    李若凡冷笑:“本来就是勾勾搭搭;还假装什么正经?”
    柳乘风被她打败了;蒙古人就是蒙古人;话太直接;让他这‘道貌岸然’的道德君子压力很大;他只得顾左右而言他道:“皇上在那边的开销;从此之后从我这里来领取吧;需要多少;尽管开口便是;十万、百万;千万;只要皇上高兴;要多少给多少。”
    李若凡道:“你是为了弥补亏欠吗?”
    柳乘风正色道:“你错了;我只是希望他永远是个孩子;永远无忧无虑;去做他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
    李若凡沉默。
    “你在想什么?”柳乘风见她默然不语。
    李若凡道:“那么现在;是不是你在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呢?”
    柳乘风哑然失笑;道:“为什么到最后;就总是要牵扯到我的身上?你既然问了;那么我不妨告诉你;你登过山吗?”
    李若凡道:“原来这和登山也有典故。”
    柳乘风目光炯炯;眼眸的深处;似乎有火焰在跳跃;他一字一句的道:“你一步步登上去;总是看到你的头顶的高山不可仰止;这个时候;他就会登上山峰;去看看山峰上的景色;而现在;我似乎已经快要到山顶了;我会站在山峰的最顶端;俯瞰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将在我手里缔造。”(未完待续)(。。 )
第九百八十二章 :我即是国 国即是我
    柳乘风深吸一口气;这是他第一次;向人吐露自己的心事。
    作为一个当权者;一个主掌无数人生死的人;柳乘风想什么;是极少向人言的。
    作为一个丈夫;他只会捡着好听的;作为一个上司;他总是慷慨激昂;作为别人的仇敌;他也总是冷面无情。
    柳乘风有许多的面孔;不同的面孔对待不同的人;至于他本身是什么面孔;似乎早已忘记了。
    不过今日;那从前的面孔重新捡起;似曾相识又有几分陌生。
    柳乘风坐在椅上;继续道:“从前我听过一句话;叫做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这句话原本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可是后来;我却是知道;原来这世上竟有这么多一家笑而一路哭的事;既然有一人笑;却有十人哭;那么又何妨让这一人哭;让十人去笑?从此之后;当我渐渐握住了权柄;位极人臣;我已经意识到自己非要做些什么不可了;我不是圣人;治理不出什么万年的盛世;也不是大贤;做不到让让人人欢笑;我做的;不过是我力所能及;能够让多几个人吃饱一些、穿暖一些。”
    柳乘风虎目一张;正色道:“这就是我的理想;当然;这只是政治的抱负;我有私心;我甚至手脚还不干净;对钱财的渴望并不比别人少;所以我不是完人;我只是一个既想保护自己;同时也想做一些事的普通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令人厌恶;会遭人反感;甚至会遭到反对;喜欢我的人或许不至于爱戴到宁愿为我去死;可是我却知道;厌恶我的人恨不得寝我的皮、吃我的肉。”柳乘风冷笑:“所以这一路来;我注定了没有退路;注定了只能向高处攀爬;因为我要活着。我的命运不能掌握在别人手里;我要保护我的亲人;保护我的伙伴;保护那些值得我保护的人;可是现在这个时局;若是非要用什么来形容。那么我便想起了一句话。叫做千年未有之变局;从这变局中失去了好处的人;随时都想夺回他们的一切;从这变局中得益者;则宁死都要保护这一切。”
    柳乘风眯起眼来;道:“到底;所谓的变局;就是总要有人头落地;总要有人胜利。有人成为脚下的枯骨。”
    柳乘风傲然的抬起头;一字一句道:“失败者;绝不会是我;也绝不能是我;我不能输;也绝不言败。所以我才不择手段;所以我才需要比任何人都要坚韧;比任何人都要杀伐果断;到了这一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柳乘风站起;目光盯着李若凡。叹了口气;道:“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思;任何人都可以站在我的身后;而任何人千万不要站在我的对面。否则无论是谁;这个人一定会后悔。”
    他手搭在了几案上;幽幽道:“皇上与我亲若兄弟;先帝待我如子侄;这些;我知道;我也能体会;可是皇上太容易受人蛊惑;这个变局;他承担不了;也承担不起;既然如此;那么就让他快活下去好了;这个责任;我来承担;天下的权利;必须全部独揽于柳某人一身;所有人必须臣服;这就是我的游戏规则;谁触犯了这条规则;就是死路一条。”
    “从今以后;我将摄政;我的政令将与王朝的驰道一向通达四方;我的任何决策都将必须贯彻;我即是国;国即是我”
    柳乘风眼睛眯起来;掠过一丝杀机:“有的人糊涂;看不清时势;我会令他们家破人亡;有人聪明;能够认清好歹;那么我便给他无上富贵。本王选了这条路;从今日起;就该是这整个朝廷的百官;整个大明的宗室;整个大明的乡绅、权贵、商贾开始做出选择了;不知李夫人;何去何从?”
    李若凡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柳乘风;鬼使神差的道:“我还有的选吗?自是愿与殿下同甘共苦;共度时艰;共享富贵。”
    柳乘风微微一笑;笑容添了几分熙和;道:“你试探了我这么久;今日我只不妨把心里的话都了出来;你是不是觉得我很可怕?”
    李若凡摇头;道:“殿下不可怕;我已过;殿下就是狼;只有孱弱的羔羊;才害怕殿下。”
    柳乘风呵呵笑道:“不错;是该给这些羊一些教训了。”
    ………………………………………………………………………………………………………………………………………………………………………………
    太后的懿旨是在次日清早放出的;确切的是这应当是先帝的遗诏;诏书的内容很简单;假若皇上出现变故;则以柳乘风监国。
    先帝的这份遗诏;其实是为了防范未然;他当然知道朱厚照是什么人;也知道朱厚照的性子;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害怕出现臣大欺主的情况;毕竟这满朝的文武;绝不是朱厚照能够驾驭;还有那些貌似忠厚;却是祸国殃民的太监;谁也不能保证最后会闹出什么东西出来;而柳乘风与朱厚照关系匪浅;况且柳乘风又是外姓;由外姓监国;确实比同宗更好一些。
    这就是大明的体制;同宗来监国;最容易发生变故;而外姓根基不稳;就算想造反;也未必能得到全天下藩王和朝廷大臣的一致认同;因此反而外姓更加容易得到信任。
    当然;先帝显然不会想到;事情会到这个地步;从前所预料的情况;和现在虽有些相似;却又全然不同。
    旨意出来;顿时天下哗然。
    有先帝的遗诏;至少给了柳乘风足够的正当性;谁外姓不能监国;这是先帝的意思;不服气;可以找先帝理去。
    而柳乘风显然也想将那些理的人送去先帝面前慢慢的讲道理;摄政之后;他随即便颁布了诏书;命令厂卫四处出动;以防有人借机滋事。
    而各大的报馆;也在同一时间恭祝柳乘风摄政;聚宝楼里的商贾们疯了;这是极大的利好;商贾们最后一点的担心尽皆抛到了九霄云外;在他们眼里;摄政王就是他们的保护神;从此之后;任何商业行为都将得到鼓励;美好的远景已经可以得到预期;于是大量的银钱开始涌入市场;而市场的货物竟是一时出现了短缺;最后各种货物的价格竟都连番暴涨。
    货价日益高涨;这就是膨胀的征兆;这就明货物的价值增加;使得商贾们有了更多投入到生产货物的热情中去;从而带动繁荣;引起各地的工坊不停扩张;使得劳工越来越炙手可热;最后导致薪水的增加。
    不过今次的暴涨与从前不同;这一次来的太过猛烈;以至于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甚至是那些乡间的土财主;竟然也知道这世上的生财之道只有开作坊;生产货物;于是不得不将床底下一坛坛的金银取出;投入到这既是投机;又是一充轰烈烈的扩张运动中去。
    不过物价增长;倒是对寻常的百姓有了不少的影响;只是好处却也可以预期;毕竟各地的作坊都在疯狂扩建;导致用工的短缺;作坊主们投入了资本;却是招募不到足够的人手;除了大力从乡间吸引佃农和脓之外;也不得不增加一些薪俸;以保证用工。
    只是这旨意传到内阁时;内阁中的两位大臣却是惊呆了。
    他们想到了诸多可能的情况;甚至想过太后颁布懿旨请柳乘风去摄政;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居然连先帝都搀和了一脚。
    杨廷和对柳乘风已是厌恶到了极点;可同时也是畏惧到了极点;这个时候;他已经显出了万般的无奈和灰心丧气;向李东阳道:“李公;事已至此;似已无力回天了;哈哈……真是可笑;可笑啊;都先帝圣明、圣明;却宁愿将江山托付豺狼;也不愿轻信宗室。”
    李东阳心里却不认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皇上草拟这份遗诏;确实是可行的;且不谁的关系和皇家最近;最重要的是柳乘风只是个外姓;而当时柳乘风不过是个藩王;在朝中的所谓影响力;也不过只是锦衣卫而已;皇上如何能预料到今日这个局面;在当时;柳乘风确实是最好的人选。至少比起号召力强大的宗室们来;却是稳当的多。
    他已经注意到了杨廷和的无奈心情;不禁道:“杨公有何打算。”
    杨廷和道:“还能如何;事到如今;只能致仕告老;这庙堂里的事;再和老夫无关。只是社稷何辜、百姓何辜;哎;老夫心里总是放不下。”
    李东阳却是道:“是该要放下了;若是不放下;则是血流成河;这又是何必?其实从大明门那日的事发生之后;你我就已经输了;愿赌服输。”(未完待续)(。。 )
第九百八十三章 :楚王摄政
    输……
    杨廷和有些不甘;他总是觉得;在这个关头;自己该要做什么?
    他是大明中枢;是内阁大学士;内阁二字;是何等的光鲜;这个从皇帝秘书渐渐成长而成的机构;在经历了百年的沧海桑田;早已成了整个大明朝的中心;而大学士;更是贵不可言。
    怎么能输;家国社稷;难道能弃之不顾吗?
    杨廷和脸色犹豫不定。
    而他的一切情绪;都被李东阳看在眼里;李东阳表情凝重;道:“杨公还看不开吗?现在大明朝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若是杨公仍然不肯干休;可曾想过;到时候会有多少人头落地?不要让别人再抱有希望了;这样做只会流更多的血;会死更多的人;与其如此;不如回到田间;远离庙堂;采菊东篱之下;颐养天年。老夫已经想好了;辞呈明日就递上;无论朝廷准不准;也要挂冠而去;大明朝;已经不是我们的大明朝;这是奈何?”
    他长身而起;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将眼睛微微闭上;嘴唇颤抖;杨廷和不肯放手;他何尝又舍得放;可是正如他所;不要再给别人希望;若是因为他和杨廷和的鼓动;让人生出希望;到了那时;以柳乘风的手段;定是不知要染红多少条河流;急流勇退;既是保全自己;也是保全别人。
    “老夫有笑了;今日先告假;至于杨公有什么打算;老夫亦不好多言;只是希望杨公能以苍生为念;以社稷为重。”
    杨廷和不肯罢休的道:“是谁不肯以苍生为念;不肯以社稷为重?是那柳乘风;是那篡权的楚王”
    “可是闹下去呢?”李东阳不得不驻足;道:“闹下去会如何?闹下去之后;各地以为京师之中有足够多的反柳势力。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就会有人发动叛乱;到了那时;就是叛乱和平叛;这要死多少人?又要流多少血;你我固然死不足惜;可是为此而涂炭生灵;就算是天下重新到了姓朱的手上。又能如何?到了那时;已是满目疮痍;盛世不再;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这就是杨公所期望的吗?老夫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希望;不要助长更多人的野心;一切到了这里;就已经结束了。”
    李东阳罢;拂袖而去。
    他固然心痛;可是他是理智的;他诡计多端;最终还是决心用最直接的办法给这个朝廷出最后一点的力。
    他出了内阁;阳光让他有些头晕眼花。留下了孤独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从这里走出来;十几年如一日;他始终的准时在这里出现;可是今日;背对着身后的青砖白瓦;背对着那熟悉的案牍笔架;李东阳走的很坚决;他没有回头。尽管身体微颤。也没有逗留。
    杨廷和则是呆呆的坐在值房;一动不动。
    此时的他想了太多太多。他有抱负;甚至他有治国的理念;他有让人青眼相看的资历;天下读书人该有的;他都有;别人没有的;也都幸运的集合在他的身上。
    可是现在;他却感觉有些冷;那个从前谋国的阁臣不见了;那个坚决果断的中枢似乎也不见了踪影;现在的他只是一个老人;垂垂老矣。
    他叹了口气;浊气出来;让他的心反而有些绞痛;李东阳的话固然是不错;可是他的心;似乎总是迈不过这个坎;他从不认输;也从不服输;可是……
    他也站了起来;起身便走;只不过他的脚步有些椅;走了几步突然驻足;回眸去看那还未熟悉的值房;又是叹息。
    放不下啊;他为此奋斗了一辈子;从四五岁起;为了这个目标;他就开始摇头晃脑的用功苦读;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青灯为伴;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那些统统都是骗人的;而他则是一心苦读;因为他知道;他读的越多;就能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一步。
    他做到了;可是也没有做到;他到达了人生的顶峰;同时也走到了理想的尽头;理想之后是得偿所愿;得偿所愿之后是处处受制;从一生的希望到瞬间的绝望;这个过程实在太短太短;以至于他还没有回过味来;就已经过眼云烟。
    “哎……”浑浊的眼眸中;居然闪动着泪花;他是个性格坚强的人;读书的时候;先生打他的板子他都未曾哭过;他的儿子夭折他也强忍着没有流过眼泪;可是今日;那泪花却是扑簌而下。
    似乎……真的已经结束。
    “何苦;这又是何苦……”他长叹;随即咬牙;旋身便走。
    日落黄昏;点点的余晖不尽的惨淡……
    …………………………………………………………………………………………………………………………………………………………………………………………………………
    内阁两大大学士的辞呈直接递到了柳乘风的案头;柳乘风只是冷漠的扫视了奏书一眼;随即将奏书递给了一边的焦芳;语气平淡的道:“胜者为王;败者未必是寇;不必穷追了。”
    焦芳在一旁心翼翼的道:“殿下打算如何处置?”
    柳乘风眯着眼;从牙缝中蹦出两个字:“挽留。”
    挽留有很多种意思;而柳乘风的挽留显然是最时兴的那一种;两封辞呈都采取了留中的方式;并且诏书也及时发出;对两个内阁大学士进行了恳切的挽留。
    紧接着;按照程序;第二封辞呈递上;柳乘风依旧下诏挽留。
    用不了几天;第三封奏书终于又是到了;而这一次;诏命传出;准许李东阳、杨廷和致仕回乡;诏命称许李东阳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加太子太师。杨廷和力除时弊、博学鸿毅;赠太保。
    其中以对杨廷和的诏书最为耐人寻味;诏书之中特意点明了力除时弊四字;从某种意义上;对杨廷和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自此;一个崭新的时代悄然揭开了帷幕。
    很快;内阁的人选已经出来;其中楚国领议政李东栋入京;随即拜为户部尚书兼任文渊阁大学士。紧接着便是总制三边的杨一清入京;拜为兵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
    这个安排很让人寻味;表面上看;内阁首辅是华盖殿大学士;不过焦芳并不擅长处理政务;而且其他两个阁臣无论是李东栋还是杨一清都不太好惹。
    李东栋不必;虽然他入京拜相招致了许多人的反对;可是天下人谁不知道;摄政王就是李东栋;李东栋就是摄政王;二人关系如漆似胶;比如楚王的内宅寻常人都不得出入;唯有李东栋能不受拘束;单单这层关系;精明如焦芳;又怎么敢对李东栋指手画脚。
    而这杨一清;其实也大有来头;他最先是管理马政;隶属兵部事务;据当年新军缺马;楚王指了名让杨一清交出健马若干;而杨一清居然没有推辞;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此后他开始崭露头角;在刘大夏的推荐下总制三边。
    总制三边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边镇不是内地;他这总制三边虽然与封疆大吏差不多;可是若只是吟诗作对;又或者只知钱粮却远远不够;重要的是;你得让丘八们服气;只有那些兵痞们对你有敬畏之心;政令才能通达。
    这就需要点手腕了;一个读书人;想要得到丘八的尊敬显然有些难;不过杨一清做到了;而且还做的很出色;甚至是军伍经验较为丰富的柳乘风;对这个人都有很高的评价。
    当然;让杨一清入阁;是为了巩固边防的打算;杨一清在边军中的威望较高;由他入阁;就是向边镇透露一个信息;摄政王不会和边镇为难;从此以后;他们只管卫戍关防即可。
    杨一清这种人;当然不是软柿子;也不是焦芳想拿捏就拿捏。
    结果就是;虽然内阁大臣有了三六九等;可事实上却各有各自的底蕴。
    有了自己的班底;而接下来;柳乘风的诏书就是开始对读书人动手了;这些读书人;这些时日骂也骂够了;对柳乘风可谓深痛恶绝;而开考取吏;一下子在读书人之中顿时引起了哗然。
    诏书一出;各家报馆争先报导;先只是复述诏书中的内容;随即便是分析开考取吏的利弊;最后就是相互对骂;反对者自是理直气壮;支持者似乎也渐渐有些市场;绝不肯吃亏。
    只不过骂归骂;骂来骂去还是读书人骂读书人;似乎和柳乘风也没太大的关系;至少相当一段时间内;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不过既然是第一件拿来抓的头等大事;自然绝不容有差错;好在有楚国的经验在;而内阁学士李东栋显然对此事有许多的经验;因此这个重担;也就交在了他的身上。
    一场变革;在无数的骂声和欢呼之中蹒跚而行;这似乎……早已是大明朝改不了的积习。(。。 )
第九百八十四章 :盛极之世
    无论多少人咒骂;该来的还是来了;三年一次的科考;终于撤销;礼部那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1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