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百家姓谱-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省城合肥54公里。合九铁路、206国道、沪蓉高速公路横穿境内,长江、巢湖等水运航道方便快捷,可直达华东、华中各大中城市。

郡望堂号。1、郡望: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治所在舒城,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西南一带。巨鹿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巨鹿,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平乡至晋县一带。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至华县一带。

2、堂号:阆风堂:宋朝时,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灭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读书于阆风台,著有《阆风集》200余卷堂号还有“京兆堂”、“紫阳堂”、“兰藻堂”、“厚德堂”等。

舒姓另有束、疏、蜀、菽、黍、术、淑、殊、曙、沭、枢、恕、书等十三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8、祝

始祖:有史便有祝,三皇族均有巫祝。历史名人:晋名女祝英台;元书法家祝峋;明诗人祝时泰;明才子,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枝山);清画家祝昌等。姓氏源流:祝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裔。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子孙以地为氏。

2、出自己姓,祝融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祝融之后有以官职命姓者。远古时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领。

3、以官职为姓。据《姓谱》、《路史》所载,古有巫史祝祀之官,其子孙以官为氏。又远古时,巫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官职很高,称为巫史,或者称为祝史。远古时以官职为姓的习惯,祝史的后代,往往继承官职,并世代姓祝。

4、出自他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北魏叱卢(吐缶)氏之后有祝姓;清朝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等之后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为图腾的麻打息氏族汉姓为祝;今满、瑶、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轩辕。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又称有熊氏,因长居姬水,改姓姬。初为轩辕氏部落首领,在坂泉(在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二为一。经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因其子孙在周武王时封于祝,遂产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亦为黄帝后裔,故祝姓尊黄帝为祝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姓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

三、历史名人:祝融:帝颛顼的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杀而不尽。帝以庚寅日杀重黎,以其弟吴回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为火神。祝午:西汉齐人,齐王刘襄的郎中令。吕后死后,其亲属欲作乱。祝午献计给齐王,将琅邪王诱骗到齐国,而尽发琅邪国之兵。祝恬:中山卢奴人,东汉大臣。初任司隶校尉,后迁光禄大夫、司徒。祝嘉:浙江省秀水人,字明甫,号西涧,清代诗人、画家。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会试屡不中,闲门力学。善画梅,工诗。有《西涧诗钞》。祝英台:东晋会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装,与会稽梁山伯同游学三年。后梁山伯知其为女儿身,欲娶为妻,而英台已许配他人,遂郁悒而终。次年,英台出嫁过山伯墓,其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山伯同穴。宰相谢安上奏朝廷,封为义妇冢。祝钦明:京兆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唐代大臣。中六经科选,为太子率更令。中宗复位,擢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宰相),历刑部、礼部尚书,后以崇文馆学士卒。祝象器:宋代五经博士。乐善好施,名闻州郡。家财万贯,几乎有州郡的一半,时称“祝半州”。祝可久:信州铅山(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名士。立功边陲,官至贵州刺史。父亡后归隐山林,乐于行义事,与弟祝可大共建乡校,士林称之。

祝梦熊: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大臣。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因得罪权臣韩胄,被贬职。后被农民起义军所杀。

祝世禄:江西省德兴人,明代学者。万历进士,官至尚宝司卿。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环碧斋小言》、《环碧斋诗集》等。祝允明: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因生枝指(即六指),故自号枝山。举人出身,曾任广东兴宁知县,应天通判。他博览群籍,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小楷、狂草无一不精。与唐伯虎、徐真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有《前闻记》、《九朝野记》、《苏材小纂》、《祝氏集略》30卷、《怀星堂集》30卷等。祝世昌:辽阳(今属辽宁省)人,明末清初将领。原为明将,后降后金(清),隶汉军镶红旗。入关后,授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祝维诰:浙江秀水人,清代诗人。举人出身,官内阁中书。工诗,有《绿溪诗稿》。祝德麟:浙江海宁人,清代官吏、诗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御史,以言事不合黜归。工诗,以性灵为主。有《悦亲楼诗钞》。祝大椿:江苏无锡人,清末资本家。怡和洋行及上海电气电车有限公司买办。开设源昌号,经营煤铁五金,兼营轮船运输,航线远至新加坡、日本,又经营房地产。从1888年起,独资开办源昌机器碾米厂、机器缫丝厂、机器五金厂,合资兴办华兴机器面粉公司、公益机器纺织公司等。工业资本总额达一百万元,男女工4000余人

四、郡望堂号。1、郡望: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太原郡:秦代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据《姓纂)记载:古有巫史祝之官,其子孙因以为氏。

2、堂号:祝姓的主要堂号有:“怀星堂”、“太原堂”、“河南堂”等。

祝姓另有诸、竺、著、茱、烛等五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9、郁

始祖:伏羲,远古西域伏羲族人,立有郁国。历史名人:宋名臣郁倮善;明画家郁勋;清古文字学家郁禾,清藏书家郁松年;清画家郁文名等。

郁姓郁氏在宋版百家姓一书中列为第一百八十一姓。

一、寻根溯祖。

1、西陵嫘祖之后: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如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鲧,鲧生大禹。

2、古郁国之后:据《姓考》云,古有郁国,春秋时为吴国大夫采邑。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3、郁贡之后:春秋时鲁相郁贡之后。胶东有郁秩县(在今山东省平度县),为鲁贵族封地,或以地名为氏。

4、汉代郡县郁夷居民之后:郁夷属北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及陇县一带。

5、汉代郡县郁致居民之后:郁致属北地,在今甘肃省庆阳一带。

6、汉代西域之郁立国国民之后:郁立国在今新疆奇台县之西北。

二、迁徙分布、南宋建炎初,郁孙随宋室南渡定居嘉善。自迁善第四世起分为三支:长房郁信为北支,二房郁行为南支,小房郁璋为中支。此后子孙繁衍,明清两代有中科甲者。今存《嘉善郁氏家乘》?册和《凤溪郁氏家乘》1册。

1、上海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郁姓是个人口稀少的小姓,但在上海地区,它却是个影响较大的姓氏。相传郁氏,有因郁国或郁立国,以国得姓;有因郁夷和郁秩地名得姓。郁氏人居上海地区,有1000多年了。最早进入上海的郁姓家族聚居于嘉定外岗(嘉善青浦一带),唐代有郁朝泰官居上柱国;青浦出土过葬于唐永泰二年(766)的郁姓墓碑,墓主郁楚荣,由山东兖州迁来;唐咸通二年(861)所刻的亭林石经幢记,亦有郁姓。宋元以后,郁姓渐向东南海滩地带开拓。到明代,上海、华亭、青浦、奉贤和浦东,都已有郁姓的足迹。

1994年底,上海有郁姓2。55万人,居全市第87位。在嘉定,1987年时居第57位。自明代起,上海地区郁氏迭出文化名人,如郁文博和郁松年,两人都是著名藏书家。郁文博,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湖广副使,酷爱藏书校书,筑有“万卷楼”;致仕后,潜心于楼中校书,陶宗仪所编《说郛》,就是他校勘的。郁松年,字万枝,号泰丰,清道光间人,购书数十万卷,精选宋元珍本,刊为《宜稼堂丛书》,抢救、保存了不少珍稀古籍,如宋代大数学家秦九韶、杨辉的算书,宋单常和元郝经的两种《续后汉书》。清末的郁锡麒,是位出色的园林专家,贯通中西园林之长,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就是他设计的。民国年问,有名记者郁慕侠,他的《上海麟爪》,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上海滩方方面面的众生相。有些郁姓人士投身经营活动。鸦片战争前后,在上海众多沙船行中,南翔郁家开设的郁森盛,是跻身当时号称八大家之一的大船行,行址今南市乔家浜,经营棉布、大豆等南北货运输和贸易。经营棉纱、洋布的是郁怀智、郁锡璜父子,并由此发迹,郁怀智被选为南市总工程局董事和华商会议会副总董,成为商界领袖。在攻打制造局的商团队伍中,郁怀智父子所率商余学会和洋布商团,占有很大比重。由于郁怀智在光复上海中的积极表现,即被委为沪军都督府财政司副司长。以工商发迹的那些郁姓实业家,他们对文化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仅郁怀智创办或资助过的中华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等各类学校,就有25所,他捐银18599两,捐市2409元,临终还嘱付子孙“继续办理,毋??隐先志”。青浦郁厚坤,是夏瑞芳创办商务印书馆的左右手。此外,他们还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郁怀智设“郁良心”国药号,以“良药利病,心田积善”为宗旨,还曾对同仁辅元堂与慈善公益组织,捐纳银钱。外冈郁代,曾以医名著世,传到明末清初的郁士魁,己有20代。崇祯十四、十五年,地方上流行瘟疫,郁士魁悉心救治病人,救活病人无数。《嘉定县志》中所记郁氏名医,尚有郁士魁的儿子郁履豫,孙子郁维禄,曾孙郁廷钧,玄孙郁汉京,以及郁璞等。以刀针治溃疡尤是郁氏世医的一绝。一些外省来沪的郁姓人士,在上海也崭露头角,如富阳人郁华、郁达夫兄弟。郁达夫,留学日本,著名文学家,上海是他长期居住和成名的地方。他哥哥郁华任公共租界内中国特区法院庭长,面对日伪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暗杀于善钟路(今常熟路)寓所附近。《郁华烈士殉国纪实》

现今知名的郁姓,有著名画家郁风,郁华之女。1916年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富阳。她是黄苗子夫人,更是我国著名的老艺术家、画家、美术评论家、散文家。全国劳动模范郁广初,上海工业系统负责人郁品芳,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郁贤皓(《辞海》修订者之一),热心扶持上海足球运动的申花集团董事长郁知非,著名歌唱家郁钧剑等。曾为郁姓聚居而冠以郁姓的地名,有嘉定南翔镇南的南郁村,浦东洋径镇西郁家巷桥,真如镇的郁家弄,今延安东路1264弄旧名为郁家宅。颇有趣的是崇明郁姓,于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了“有子祠”,祭拜孔子高徒有子,称他们是有子后裔,并将郁姓改为有姓。

三、郡望(郁氏堂号)

1、黎阳:在今河南省中部浚县一带。黎阳郡:西汉置黎阳县,北魏改置郡。

2、胶东:在今山东省东部平度县一带。

3、鲁国:自句容迁崇明。

4、高平:郁姓望族居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

5、宜家:嘉定县南翔乡

6、敦本:先世迁吴地,数传至日新,始居常熟沙溪。始迁祖开宗,明成化间自沙溪迁锡邑青城乡泉州後塘沧,後代分迁邑之太平桥、大池、蠡桥及宜兴、昆山、常熟、常州、江阴、蓟州等地。

四、历代名人:1、春秋时:鲁相郁贡。2、宋代:名医郁继善。深于医术,为时所重。3、明代:户部尚书郁新:明代临淮人。字敦本。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征,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规划甚备。校勘家郁文博。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画家郁勋:字元绩。弘治九年(一四九六)进士。善画。《虞山画志补编》4、清代:诗人郁贞:女,字兰隐,浙江平湖人。载瑛姊。性纯孝,能画,写墨兰颇有致。工诗,著吟香阁诗钞。《平湖县志…味雪斋诗钞》画家郁文名:字雷门,江苏吴江人。善画花鸟,山水亦工。家贫甚,不肯以画市。遇友所善,欣然挥洒。《江震续志稿》旅游家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详。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5、现代:小说家与散文家郁达夫。著名作家郁钿。新党主席郁慕明。

五、郁氏辈分:1、“锡汝树焕在,锦洪桂柄堂。”仔细看你会发现这是按照五行来排列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反复循环。

郁姓另有玉、虞、鱼、庾、豫、毓、煜、彧等八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10、洪

始祖:伏羲臣洪。历史名人:汉文学家洪迈;宋相洪适;清戏剧家洪升;清书法家洪上庠;清义军领袖洪秀全等。

洪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来源相当复杂,源于黄帝的有两支,具体情况如下:

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子孙后代便以翁为氏,世代沿袭。下传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人人都有出息,先后进士及第,他便让六个儿子一个人姓一个姓,除老三继续姓翁之外,其他五个儿子都改了姓,从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龚、汪,老大处厚易姓为洪,并繁衍至今。这六个姓的血缘关系,被姓氏学者称为“六桂联堂”。很显然,出自翁乾度长子之后的这一支洪姓,理所当然是黄帝后裔。

二、山东省汶上县、河南省偃师市《姬氏志》都介绍:“洪姓,系出安乐郡,姬姓,卫大夫弘演之后。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讳,改为洪姓。”此支洪姓显然也是黄帝后裔。

三、其他来源:1、出自共氏,为炎帝之后。2、古代共工氏部落后裔,由祁连山一带逐步往东迁徙至河南灵宝以至朝鲜、日本,有的姓共,后来又有的加一个三点水,姓了洪。譬如:汉武帝时,共工氏后裔共勋之子共普,为躲避朝廷内乱,去敦煌后改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为避讳唐太子宏而改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赵弘,江西、江苏的弘姓人、刘姓人因避讳,改为洪姓。

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浩之孙迁居广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娇、兄长洪仁达、洪仁发,亲属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儿子洪天贵福,都是广东花县人。起义失败后,纷纷逃至南洋、美国。

洪姓名人还有:

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妹妹嫁给洪家生第四子,长子洪朋随黄庭坚学诗法,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的诗文都不错,被誉为“四洪”。洪普后裔、宋朝洪皓与金人谈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有成就,洪迈担任龙图阁学士,著有历代政治家所钟爱的《容斋随笔》。宋代重臣洪咨夔、

学者洪兴祖,明朝万历进士、崇祯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清朝文学家洪亮吉,戏曲家洪升,出任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大使的洪钧,当代将军洪学智,党政要员洪虎、洪兰友、洪陆东、洪绂(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东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号:双忠堂(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皓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洪姓适用楹联: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宗山拱秀隆伟业;星斗长明映画堂(台湾南头县洪姓家庙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学也恢弘敦煌之遗风(洪姓祖公棚对联。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布村的艰苦历程)。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三洪名满天下(宋朝名医洪适、洪遵、洪迈,先后中词科,由“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宋朝卫州知府洪梦炎,宝庆进士,高沙兵变时,他开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天帝次子声威远(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脉长(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宋朝洪适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宋朝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清朝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书赠联)。六桂家声(指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氏联缘);敦煌世泽(指共普避祸去敦煌后改名为洪普)。才称四子(指北宋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四兄弟);书列三奇(指书法出奇的洪觉范)。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洪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京、津等地。

洪姓另有红、弘、宏、虹、鸿、唝等六种同音而不同字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正文 中华百家姓谱16、鬰(y…)——20

16、鬰(y…)

始祖:大禹师鬰华,伏羲族人,鬰与郁同音。历史名人:待考。姓氏源流:鬰(Y…)姓源出有一:出自上古时,有一位叫郁华的人,很有见识才能,大禹王称他为师,向他学能耐。这位郁华就是郁姓的先祖。因为先祖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