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

    ⑤类的心

    ①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21页。

    ②同上,第159—160页。

    ③同上,第114页。

    ④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09页。

    ⑤同上,第128—129页。

…… 149

    241西方社会思想史

    灵和情欲在不知不觉的变坏中,变更了它们的本性。

    “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内心和意向的深处是如此的不同,以致造成文明人至高幸福的东西,反而会使野蛮人陷于绝望”。

    ①蛮人只喜爱安宁和自由;文明人则终日勤劳,为了利欲而不停地奔波和焦虑;野蛮人满足于他自己的真正需要,文明人永无止境的贪欲和野心,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真正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满足虚荣、浮华,并使自己高人一等以支配奴役别人的需要。野蛮人决不肯向枷锁低头,文明人则毫无怨声地带着他的枷锁。文明人尽管有那么多的哲学、仁义、礼仪和崇高的格言,但全部变成人为的造作的,残酷的生存竞争早已磨灭了他们的自然的怜悯心,“因此我们只有一种浮华的欺人的外表:缺乏道德的荣誉,缺乏智慧的理性以及缺乏幸福的快乐。”

    ②“上述情况决不是人类的原始状态;使我们一切天然倾向改变并败坏到这种程度的乃是社会的精神和由社会而产生的不平等。”

    ③

    要对卢梭描绘的这幅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对比图景提出批评意见是并不困难的,事实上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本书一问世,就立即遭到著名启蒙学者伏尔泰的批评。

    他讽刺道,“从没有人用过这么大的智慧企图把我们变成畜牲。读了你的书,真的令人渴慕用四只脚走路了”。

    ④卢

    ①同上,第147页。

    ②同上,第148页。

    ③同上,第148页。

    ④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31页。

…… 150

    第六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341

    梭反驳说他从没有想使人返回到野蛮状态中去,“难道必须毁灭社会,取消‘你的’和‘我的’这种区别,再返回到森林去和熊一起生活吗?

    这是按照我的论敌的想法得出的结论,我愿意先把它指出,也愿意我的论敌因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羞愧。“

    ①两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些人们仍在重复当年卢梭论敌的结论。让我们还是先放下这桩公案,看一看卢梭设定的自然与社会的这对对立概念中所包含的洞见。

    首先,卢梭讲了一段人类如何由平等自由和善良的状态变成不平等不自由和邪恶的历史,即所谓野蛮人变成社会人、文明人的历史。不论卢梭对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规定存在有多少错误(例如他认为野蛮人是完全孤独的,这就不符合原始人类也是群居的这一考古科学报告的结论)

    ,他把这一切变化视为私有制的产物,并把私有制的出现归结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类生产力、工艺和技术发展的产物(“冶金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发明,引起了这一巨大的变革。

    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

    ②)

    ,不是用人性人心、精神的力量来说明人的需要、情趣、性情、心理、人格乃至整个人性的改变,相反,他认为“这样的人和情欲乃是所有新生关系的产物,并没有任何真正的天然基础”

    ③;这些观点本质上是正确的,非常接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传统的人类本性中的一切,差

    ①同上,第16—167页。

    ②同上,第121页。

    ③同上,第147页。

…… 151

    41西方社会思想史

    不多都已经归属于历史的范畴。

    卢梭明明白白地说,“正是在事物的这种缓慢递嬗中(指历史——引者)

    ,他们将可以找到哲学家们所不能解决的伦理上和政治上的无数问题的答案“。

    ①样,卢梭就表明自然与社会的对立,实为人与历史的对立与统一。

    其次,卢梭设想了一种绝对孤立的自然人,借以说明社会人的一切需要、欲望、品质、心态、意识、价值、关系及制度都是在社会生活的交往中产生的,他的假设确是多余的,而他的说明则不仅是天才的,而且是极其有趣的,尤其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他的本意也许是不想让他的纯朴的自然人为社会人的一切恶劣情欲和品性负责,但他的自然人如此贫乏又如此浪漫化,而他描绘的社会人如此丰富,有血有肉,恰好证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请看他是怎样描述在一个既相互依赖又人人揣着损人利己之心的社会中人与他人是如何互动的,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塑造了什么样的人性:每个人都开始注意别人,也愿意别人注意自己。于是公众的重视具有了一种价值……从这些最初的爱好中,一

    ①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46页。马克思发挥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文科学提出的问题可在历史中获得解决。凡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 152

    第六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541

    方面产生了虚荣和轻蔑,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惭和羡慕。

    ①

    人们一开始相互品评,尊重的观念一在他们心灵中形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被尊重的权利,而且一个人不为人尊重而不感到任何不便,已成为不可能的了。由此便产生了最初的礼让的义务。

    ②

    自己实际上是一种样子,但为了本身的利益,不得不显出另一种样子。于是,“实际是”和“看来是”变成迥然不同的两回事。

    由于有了这种区别便产生了浮夸的排场;欺人的诡计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邪恶。另一方面,从前本是自由、自主的人,如今由于无数新的需要,可以说已不得不受整个自然界的支配,特别是不得不受他的同类的支配。纵使他变成了他的同类的主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却同时也变成了他的同类的奴隶:富有,他就需要他们的服侍;贫穷,他就需要他们的援助;不穷不富也决不能不需要他们。于是他必须不断地设法使他们关心他的命运,并使他们在实际上或在表面上感到为他的利益服务,便可以获得他们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使得他对一部分人变得奸诈和虚伪;对另一部分变得专横和冷酷,并且,当他不能使一些人畏惧自己,或者当他认为服侍另一些人对他没有什么好处的时候,他便不得不

    ①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18页。

    ②同上。

…… 153

    641西方社会思想史

    欺骗他所需要的一切人。

    ①

    有一种人相当重视世界上所有其余的人对他们的看法,而他们所以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并对自己感到满意,与其说是根据自己的证明,毋宁说是根据别人的证明。实际上,野蛮人和社会的人所以有这一切差别,其真正的原因就是: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则终日惶惶,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生存的意义的看法都是从别人的判断中得来的。

    ②

    我们在这里所以不惜篇幅整段整段地引卢梭,是因为每一段都是人与社会互动论的妙文。卢梭具有一流社会心理学家的资质,这些引文便是明证。在这里,自然与社会的对立实质为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第三,卢梭并非一般地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他拿来与自然对立的是奴役性的不平等的私有制社会。自由是卢梭自然概念的第一要义,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

    ,“出卖自由就等于出卖生命”

    ,而奴役性的私有制社会最大的罪恶是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人们不仅是富人、强者和暴君的奴隶,而且还是其同伴的奴隶,自己的偏私、虚荣、贪欲、野心等的奴隶,在这样一个非损人不能利己甚至不能自保的社会中,人无往而不在必然性的枷锁之中。因此自然与社会的对立最终体现为自由与必然的对

    ①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24—125页。

    ②同上,第148页。

…… 154

    第六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741

    立。

    问题是这种对立是要被超越的,卢梭的目标不是回复到自然状态而是复归自由平等的人性。直到社会批判(《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的任务已经完成,建立一个自由人的共同体社会的任务提出时(《社会契约论》)

    ,自由与必然的对立便以一种反转的方式提了出来。

    自然等同于自由吗?

    卢梭为了批判文明人的有知有欲,唯利是图的迷妄,赞美了野蛮人的无知无欲的无拘无束;文明人的冷峻理性扼杀了人天然的怜悯心的冲动,使卢梭竟宣称“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

    ,①“冷酷的理性,决做不出卓越的事情”

    ,②并热烈赞美野蛮人所具有的天然道德情感。但正是卢梭本人清楚地知道,野蛮人的所作所为仅是服从本能,能把依从本能的行为称之为自由吗?

    本能的行为岂非受缚于自然的必然性?

    人区别于动物者在自由,在自作主宰,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自由中岂不必然包含有理性?卢梭悲哀的是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在一个邪恶的社会里成为人类不幸的根源,咎在滥用了这种能力。再来看道德问题。卢梭明确说过,野蛮人的行为是无所谓邪恶也无所谓美德的,“除非我们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些词,把那些能够帮助自我保存的性质叫作美德”

    ,除此意义外,“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也没有人所公认的义务”。

    ③卢梭明白承认“道德判断

    ①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79页。

    ②转引自《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第435页。

    ③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97页。

…… 155

    841西方社会思想史

    本身的真正功能乃是一种社会的功能,一种交往过程中的比较和评价的功能“

    ,①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按卢梭的辩证法,“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渴望别人颂扬自己,正是由于每个人都几乎终日如疯似狂地想出人头地,才产生了人间最好和最坏的东西:我们的美德和我们的恶行;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谬误。”

    ②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认为,把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等同于自由与必然的对立决非卢梭的全部思想。一方面,自由与必然的对立就在社会中,人类社会历史既以铁的必然性产生私有制(卢梭的说法是“那时一切事物已经发展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继续下去的地步了”。

    ③卢梭虽一再希望自然状态保持下去,④但他对人类自由本质的深刻领悟与对历史脉动的深刻敏感,使他的社会批判具有深远的文化批判的价值,而绝无复古主义的意图,这一点必须再三强调)

    ,人类的自由本质必会通过社会历史的条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在社会中确定的所有权、道德,以及由于生产、交往而日益发达的理性皆为人类自由的环节。

    ⑤因此在这里,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对于卢梭所欲建立的那个未来社会而言,必然性指的恰恰是自然状态,而自由正

    ①霍索恩:《启蒙运动与失望》,第23页。参阅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13—115页。

    ②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44页。

    ③同上,第111页。

    ④同上,第79页,第111页,第120页。

    ⑤参阅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4、51、71、72、81、82、91、94、103、104等节。

…… 156

    第六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941

    是社会状态的特征。任何解释也赶不上卢梭自己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一段重要论述: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人类便产生了一场最堪注目的变化;在他们的行为中正义代替了本能,而他们的行动也就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道德性。唯有当义务的呼声代替了生理的冲动,权利代替了嗜欲的时候,此前只知道关怀一己的人类才发现自己不得不按照另外的原则行事,并且在听从自己的欲望之前,先要请教自己的理性。

    虽然在这种状态中,他被剥夺了他所得之于自然的许多便利,然而他却从这里面重新得到了如此之巨大的收获;他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他的思想开阔了,他的感情高尚了,他的灵魂整个提高到这样的地步,以致于——若不是对新处境的滥用使他往往堕落得比原来的出发点更糟的话——对于从此使得他永远脱离自然状态,使他从一个愚昧的、局限的动物一变而为一个智慧的生物,一变而为一个人的那个幸福的时刻,他一定会是感恩不尽的。

    ……我们还应该在社会状态的收益栏内再加上道德的自由,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①

    这个社会所有成员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社会就是一个合乎道德的好社会。这种法律不是出于个人的意志而

    ①卢梭:《社会契约论》,第29—30页。

…… 157

    051西方社会思想史

    是集中体现各个人意志的公意,是对社会成员需要的完美反映,因而在根本上是与个人的意志相一致的。它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所以公民服从法律,就是服从公意,也就是服从真正的个人意志,并且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因为他不是屈从于任何别人的意志,而只服从他自己为自己立的法。在这种情况下,人也是平等的,因为没有人对人的奴役。

    随着自由、平等的实现,由奴役与不平等带来的恶行也就随之消失了。作为社会契约的结果,一个民主的利维坦出现了,这是一个其部分与整体不可分的社会有机体。

    以上的讨论表明,卢梭的著作实包含了两个独立的社会概念:一个是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大加批判的奴役性的社会概念,另一个是他在《社会契约论》中为之辩护的平等的契约性的社会概念。对卢梭的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思想的不少误解,在我们看来,部分地出自于未能分辨卢梭的这两个不同的社会概念。对前一个社会的批判,是对其奴役、压迫、及不平等性质的批判。而他对不平等的否定,不是回到文明发祥前的“自然”

    ,“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所拥有的旧的自发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

    ①卢梭的后一个社会概念,即契约的平等的社会概念,固然承继了十七世纪的自然法思想,但卢梭的阐发,使之更具价值,更有胆识与勇气,把法国革命推进到不得不爆发的理论边缘。可以说,卢梭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于十八世纪欧洲社会的进程的影响,超过了启蒙时代的大部分思想家。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0页。

…… 158

    第六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151

    64法国唯物主义A法国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尔维修、狄德罗和霍尔巴赫(Holbach,1723—1789)等。

    法国唯物主义从感觉主义、功利主义观点将人视为有着确定不变的人性及需要的生物体;又从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一切表象,一切概念和感觉都是周围环境对他发生作用的结果。这样,人的缺点也是为环境所决定的,如果你想和他的缺点斗争,那末你就应该相应地改变他的周围环境。而问题正是在于改变社会环境,因为自然界是不会使人变恶或变善的。将人们放在合理的社会关系中,即放在各人自保的本能不再推动他与别人作斗争的条件下,协调个人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德行便会自行出现。德行不需要说教而要以社会关系的合理制度来培育。他们把社会环境影响的全部总和名之为“教育”

    ,爱尔维修说“人完全依赖于教育”

    ,“环境支配意见”。而他们认为,环境的最重要因素是法律,法律有强有力的教育作用。个人的恶习不能单纯由个人负责,主要应归咎于政府,特别是立法;在立法的深处隐藏着一个民族的恶习,应该在那里挖掘、拔除产生恶习的根源。爱尔维修说,“假如制定了良好的法律,这些法律将会让公民们顺着他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把他们很自然地引导到公共幸福上去。造成各个民族的不幸的,并不是人们的卑劣、邪恶和不

…… 159

    251西方社会思想史

    正,而是他们的法律不完善,……法律造成一切“。

    ①“法律则决定我们的风俗和美德”。

    ②道德在他们那里全部变为政治。

    问题是,良好的法律靠谁制定?进而要问法律一般地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按法国唯物主义的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论,人们认为那些对他们有利的社会关系是好的,那些对他们有害的关系是坏的。如果立法者彻底贯彻这一原则,法律不仍然是偏私和激情的产物?爱尔维修曾明确讲“那些为了公众利益牺牲自己的癖好和自己的强烈情欲的人,并不是具有美德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的”。

    ③样他们就面临一个理论上的重大困难,要诉诸好的法律,只有求助于那些不再是欲望、利益之因果必然性的被动的被决定者,而是一些“热衷于一种新的荣誉,要想以人们的朋友这个称号留芳于后世”

    ④天纵英明,他们愿意造就一些幸福的人,不愿造成一批奴隶,他们以社会福利为鹄的,而无自私之心,这样的天才显然是与凡人皆自爱的人性论相矛盾的。好的法律有待于伟大的立法者;好的教育有待于英明的教育者,这种观点又必然把人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人在聪明智慧以及道德品质方面大大超过另一部分,而这又同法国唯物主义的人的平等观相冲突。我们知道法国唯物主义者不是坐而论道的书斋哲人,他们是“百科全书派”的主将,他们都积极投身于批判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537—538页。

    ②同上,第526页。

    ③转引自赫。恩。蒙让:《爱尔维修的哲学》中译本,第377页。

    ④《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534页。

…… 160

    第六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351

    旧制度,传播自由平等理性思想的启蒙运动。

    “环境决定人”

    的观点引导他们得出必须改造旧制度的进步主张。但他们对环境的理解既不全面(决定性的是法律)

    ,更不知道何为决定环境的深层力量,结果在实践观上背叛了自己的理论观的唯物主义,陷入了环境决定意见,天才人物决定环境,意见决定环境的循环论证、自相矛盾的困境中。

    他们之中最杰出的是爱尔维修,他已经感到上述的二律背反在理论上方法上的弱点,他力求走出这个怪论。他感到似乎有某种更根本的力量或原因,“可能,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与其说是天才的事业,不如说是时代和必然性的事业。这仿佛得到所有国家中同样的科学发展过程的证实。事实上,如果像休谟所指出的,所有的民族只有在他们获得善于写诗的本领以后才能学会善于写散文的话,那么我觉得,同样的人类理性过程就是某种共同的和隐蔽的原因的结果。”

    ①循着这一思路,他认为伟人的产生不是出于偶然性,而是同时代有密切的联系,“产生伟大人物和伟大情欲的世纪,也是人民真正赞赏崇高和英勇的情操的时代。”

    ②马克思肯定了爱尔维修,他指出,“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③但是当爱尔维修具体讨论伟人与时代关系时,仍陷

    ①爱尔维修:《论人》,转引自《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附录ⅩⅥ,第210页。

    ②转引自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第337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