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的道德形而上学架构内又是一个不能有解的二律背反。在康德看来,历史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不能被理解为是个人的事业,而要被理解为是人类(族类)

    的事业,是在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尺度范围内求解的;它涉及的不是个人的善,而是人类的至善,其目标是把“社会团体转变为道德的整体”。而其实现过程类似于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的利己的个人的盲目追求,康德用了一个“反社会的社会性”

    (unsociable

    sociability)的概念来阐述他的这一极富创造性的历史进步观。

    人们在社会中既不像动物那样依本能而行动,也不是像理性世界的公民那样,按协调一致的计划和崇高的动机行动,而是按利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目的。表面看来人的行动似乎不受规律支配。但大量统计资料表明人的行为服从永恒的规

…… 187

    081西方社会思想史

    律,一如四时交替。康德在其《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撰写通史的想法》一书中写道,“每一个人,甚至整个民族都很少认识到,当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并往往损害着别人去追求自己的目的时,他们无意中被引向自然所欲的路线前进,并且不自觉地推进了这一目的;而这一目的,即使他们知道了,也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①按康德的观点,社会过程的合目的性就是必然和自由,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某种综合,表面上的合乎理性,是建立在偶然的(而在社会发展中,偶然的也就是自由的,即由个人自主的意志所决定的)事件的积累、挑选和总结的基础之上的。历史进程显示其理性的本质,与其说直接通过历史中个人的意志,不如说间接通过由所有个人的追求、奋斗、挣扎、努力的意志所汇总而成的人的族类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一种由对抗促进的发展。

    康德指出,“为了实现人的各种天赋的能力,自然所使用的手段是人在社会中的对抗(antagonism)

    ,因为就长久的发展来看,对抗乃是由规律支配的社会秩序的原因。“

    ②

    单是依赖个人的善意去实现合理的与和平的世界之目标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本性是与别人争夺而不是与之和谐共处。

    人是“反社会的社会性”动物。人既有过社会生活的倾向,同时伴随的是一种时时危及社会的抗拒(社会)的倾向。

    在康德看来,个人主义或反社会性的最深的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希望仅按自己的想法来安排一切事情。其结果,我们

    ①《康德政治著作选》,第41页。

    ②同上,第44页。

…… 188

    第八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社会思想181

    不难估计到其它个人会对我的这种自主欲望进行抵抗。如果每个人都是自我取向的,那么别人自然不会顺从我的愿望。

    吊诡地是,从历史的观点看,“正是这种抵抗激发了他的一切能力,迫使他克服天性的懒惰并且在虚荣心、权力欲或自私心的鼓舞下,在自己周围的人中间为自己取得地位,这些人诚然是他不能容忍的,但没有他们他又过不去。”

    ①人的“反社会的社会性”

    使人逐渐变成文明的、有技能的和有教养的人,通过与别人的竞争与合作,他发展了他的潜能,他也开始按社会的法则规范自己的追求;为了比别人更强,人类成长了,同时彼此更加类似了,一种共同的文化由于我们追求超过别人的成就而发展起来。

    ②果没有这种孤独性,没有相互的抵抗,人就不成其为人。人的各种自然禀赋都将蛰伏而不能发挥出来。另外,也许人们期望能协调一致,但自然知道什么对人更好;自然使人有自我,有激情,要竞争,由以发展他的自然潜能。在道德家看到的是人的恶劣情欲及其恶果的地方,康德看到的却是“睿智的造物主的计划”

    ,没有人顽固的独立的自主意识以及从中产生的斗争,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文明。

    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关于恶的作用的著名的话来说,

    ①《康德政治著作选》,第44页。

    ②同上。按W。

    A。

    加尔斯顿(W。

    A。

    Galston)的看法,“这种分析显然是大大受惠于自由主义的和卢梭的传统。

    霍布斯将虚荣心斥为人类一切罪恶境况的根源;而康德却赞美它为最有益的激情。卢梭强调自然人与文明人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并认定虚荣心对各种人性败坏的嬗变应负责任,他对虚荣心的谴责与霍布斯的一样生动有力。“参阅加尔斯顿《康德与历史问题》(芝加哥,1975年)第234—235页。

…… 189

    281西方社会思想史

    “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①用康德的话来说,“自然的历史是由善开始的,因为它是上帝的事情;自由的历史是由恶开始的,因为它是人的事情。对于在使用自己的自由时仅仅看着自己的人来说,这一变化意味着失;对于把自己的目的置于人之中而以人类为指归的自然来说,这意味着得。”

    ②

    但康德对历史进化的前景并不像法国启蒙学者那样乐观。首先他认为无限进化的思想是使人不愉快的。我们既然假定进化是向至善无限接近,就不得不也假定:我们注定不能有满意的感觉,“人现时所处的状态,同他准备进入的那种更好的状态比较起来,将始终是恶,所以,向最终目的无限进化的观念,同时又是恶的无限系列的前景……”

    ③

    其次,“在人类的进化中,才能、技巧和趣味(以及这一切的后果即奢侈)

    的文化,很自然地走在道德的发展前面。

    而这种状态对道德来说(同样也对实际的善来说)是沉重而危险的,因为需求的增长比满足需求的手段增长得快。“

    ④

    最后,只有对人本身的信仰,把人永远视为目的而非手段,才是历史的条件。但迄今为止,在最好的情况下,个人仅仅是实现世界历史目的的被动的和无知无觉的工具。归根到底,“我们的道德状况是不受任何短暂变化支配的,它的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3页。

    ②转引自《辩证法史》,第93页。

    ③同上,第94页。

    ④同上,第95页。

…… 190

    第八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社会思想381

    活是在苍天之上渡过的。“

    ①康德走了一圈,最后又回到自由和必然、个体和族类、个人和社会相对立的二元观。个人只有作为整体(族类)的一员才能发现世界历史所具有的惊人的智慧和合目的性。要么个性为普遍性作牺牲,只有在历史的总体性至善中才表现出个体的“绝对独立的、本身就是永恒的”和“无限宝贵的”东西。康德最后曾说,进化“不是靠事物的(自然)过程自下而上,而是自上而下”来实现的,就是说,“是按照最高权力的深思熟虑的计划”

    来实现的。

    ②再不就是无力的和无可奈何的个体的悲剧性:个人在最高义务(至善)

    支配下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注定是一个恶的无限系列。与通常的观点不一样,哲学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不是叔本华(Schopenhauers,178—1860)

    ,而是康德。齐美尔(G。

    Simel,1858—1918)以及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的悲观主义无疑与康德有着甚深的渊源关系。

    康德思想对欧洲社会思想的影响是深且广的。他的关于人的二元论(自由与必然)已成为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核心,这一区分经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H。

    Rickert,1863—1936)的系统阐述,已成为公认的分析范式。

    康德提出并试图解决的关于自然秩序(必然性)与人内在的道德秩序(自由)

    的和谐统一问题至今仍是争讼不休的问题,涂尔干社会学的重大主题部分是从这里产生的。最后,康德的形式伦理学预示了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因为他提出的思

    ①同上,第95页。

    ②同上,第96页。

…… 191

    481西方社会思想史

    考人类行为的任务,既不求诸于个人的心理动机,又使之与历史的脉络相脱离。因此,康德的思想仍是社会思想的一个有活力的启发性源泉,“它唤起别人的思想。

    它变成了许多人的财富……它发掘出现实的新层次“。

    ①

    82海德尔:文化科学A海德尔(Herder,174—1803)

    曾是康德的学生,并且坚定地相信他的研究工作是对老师哲学的合乎逻辑的发挥。但是他的主要著作《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却令康德不安,海德尔以康德名义讨论的许多论点都是康德所反对的。事实上老师和学生确非一脉相承。康德代表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壮丽日出,而海德尔的著作则代表了前浪漫主义运动观念的最初发展:人类文化差异观;民族精神;各民族在历史中的地位等,是其关心的焦点问题。海德尔的地位固然远比康德为低,但他在社会思想史却占有重要一席,因为他代表了现代历史主义学派的先河。

    同维科一样,海德尔的思想也在18世纪一般思潮之外,许多作者认为他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认为他的思想除与孟德斯鸠及其他论证“民族精神”的思想家有亲缘关系外,与理性时代的其它思想没有关系。

    萨基将海德尔与法国启蒙学者的争论概括为三个问题:

    ①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中译本,第310页。

…… 192

    第八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社会思想581

    世界秩序的有机论与机械论的对立;历史进步的多元论与一元论的对立;理性与行动的对立。第一,海德尔虽然赞同牛顿创立的科学研究模式,但他反对用机械论观点看待世界秩序,他主张用生机论或有机论取而代之。这必然导致对自然的一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在他看来表征自然特征的不是划一的规律而是其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第二,他信奉进步和人类概念,但反对其最流行的那种表述。他宣称,他与那种轻视其它时代的智慧,把人类视为一同质的类并相信人类的进步意味着渐进的一元化或同质化的进步观是对立的。

    第三,他重视理性观念,但这是依浪漫主义的观点定义的理性。他把理性与人的其他机能相联系。

    他所讨论的主体,是参与行动,体验人生,表达自己生命感受的活的人格,而不是仅仅接受刺激并对材料加以思辩处理的抽象主体。

    ①他的思想具有诗性的精神,他也是个用诗写作的诗化哲学家。

    海德尔的社会理论与其整个哲学是很难分开的,因此,我们应该先来考察一下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假设。他的本体论将宇宙视为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皆内在地联结在一起,流行于其间的是无处不在的非知性的生命力量。

    认识过程在他看来决不是对世界的静观,把世界视为是外在于认知主体的现象总和,而是主动地参与世界的创生过程,以一种近乎宗教的虔敬态度去体验它。人所以有能力认识这个大宇宙,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因此,海德尔的人的力量、行动与冲动的自然史基本不同于18世纪创制的其它的

    ①参阅萨基:《社会学思想史》,第87页。

…… 193

    681西方社会思想史

    人的自然史理论。

    社会不是按机械原则构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有机体,它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其个体特性,但彼此又互相依赖不可或缺。社会由个体组成,但不可仅仅归结为个体;个人也不能仅仅被视为社会的一个被动的部件,因为个人有其独立的、不可还原、不可取代的价值。这样,海德尔的有机论就不同于保守主义的有机论,后者反对个体原则并把社会机体各部分的差异性归结为分配给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功能的差异性。不过,无论如何社会是个人的自然状态;从他一降生,他就生活于共同体之中,家庭、宗族、民族、国家等等。

    海德尔认为民族(Volk)是最重要的人类共同体。它在时间上先于个人。

    Volk这个词对他来说,与其说是在一共同地域内服从于同一的法律的人群的集合体,不如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历史进程塑造而成,并用语言来表达其精神的。

    语言问题在海德尔的社会哲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语言问题早就引起不少思想家的注意,但德国学者似乎对此问题更着迷、更具悟性。

    1784年,海曼(Haman)写信给海德尔,“如果我像狄莫西尼斯①一样雄辩,我要一再重复的就是一句话:理性就是语言,就是逻各斯,我会吸吮语言的精髓,至死方休。”

    ②海德尔无保留地赞同海曼的论点。他常说语言

    ①古希腊演说家,以雄辩著称。

    ②转引自霍索恩:《启蒙运动与失望》,第38页。

…… 194

    第八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社会思想781

    不是语法家的禁脔,“每一个民族都以其思考的方式说话,以其说话的方式思考”。

    ①语言是任何民族的同一性的基本因素,语言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特性,只要语言还支持着凝结于语言中的传统,民族特性就不会丧失。

    这并不是说海德尔不重视政治组织。他相信政治组织乃是某种自然而成的事物,但他视它为第二位的,是受文化因素决定的。国家的本质不是主权的存在,而是一种人类的共同体,因其需要而发展出政治组织。国家的力量依赖于共同体的力量,当后者虚弱时,最强大的政府也无能为力。优良的法律不是有国家力量为后盾的法律,而是基于古老民族风习的法律,这观点与孟德斯鸠相合,但他没有给睿智的立法者留下多少余地,而这是萦绕孟氏挥之不去的思虑之事,因此海德尔的观点似更加一致。

    但他也不是现存政治的辩护士,民族国家的有机体理念正是他用来而与现存事物秩序相对抗的乌托邦。

    海德尔认为,人类历史乃是民族的历史并且是被包含在后者之中的。这一信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结论:任务不在于展示一个单一的发展模式,而是去把握历史事件的全部多样性,历史的财富决定了人类的财富。同时这也暗含了一种值得赞赏的谨慎,即怀疑把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区分成高级的和低级的做法是否明智,因每一个民族有其自己衡量完美的尺度,切不可将这些不同的标准混同起来。因此他的《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更关注事实的多样性,天命的意图是在具

    ①转引自萨基:《社会学思想史》,第88页。

…… 195

    81西方社会思想史

    体的事件中随缘体现的,而非一种划一的历史规律。只有自然的总目的是划一的。

    在社会思想史上,海德尔首先是文化科学的先驱之一。

    他对文化的反省开启了两条思路,(a)

    自然与所有人化环境中事物的区别乃是人的行动所致;(b)清楚地认识到人化环境的历史的与空间上的分化与差异。他比他的所有同代人都更充分地认识到这两类问题。

    83黑格尔:市民社会A黑格尔哲学代表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最高成就。他把宇宙视为一逻辑体系;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显现。绝对精神仅在人类历史中方才达到自我认识,人的文化代表了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因此,从哲学过渡到社会、国家领域乃是黑格尔体系的内在行程。

    黑格尔的社会理论主要见之于其《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以及《精神哲学》的相应部分。

    黑格尔的社会及国家理论向来被认为是十分保守的。他反对把哲学当作私人艺术来研究,肯定哲学是社会现象,是“与公众有关的存在”

    ,并公开声明哲学“是为国家服务的”

    政治目的,在当时,就是要使哲学成为普鲁士官方的哲学。他的许多观点与18、19世纪保守主义的议论颇为相似。

    例如他批评社会原子主义,崇尚社会整体主义,他为社会划分为等级进行辩护等。

…… 196

    第八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社会思想981

    但是,黑格尔的社会学说,如同康德、费希特的学说一样,负有为德意志资产阶级革命进行理论准备的使命,本质上是与保守主义相对立的。他是个理性主义者,反对把社会生活视为非理性的,他的理想是理性的法律,而非保守派所津津乐道的民俗。

    他相信历史的进步。

    反对把过去加以神化,他认为过去只是在构成为精神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的限度内才有合理性,“但是把木乃伊带到活人里面去是不能在那里支持很久的”。

    ①他对法国革命抱着热烈赞美的态度,视其为“一次灿烂辉煌的日出”。这与保守派人士对法国革命的仇视态度大相径庭。

    黑格尔对其同时代的自由主义有诸多批评,主要涉及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构成社会整体的因素究竟是什么等问题。黑格尔排除了任何原子主义的回答,也怀疑社会契约论的任何变种以及功利主义的概念。他认为自由主义的错误在于把社会整体放在诸如个人意愿、个人利益等如此不确定及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但黑格尔仍然肯定个人的自主性,并不主张将这种自主性完全消溶在社会整体之中。同时,他从未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简化为二择一的问题:不站在个人一极,就要站在国家或社会整体一极。黑格尔认为最有趣的问题恰恰是超越这种黑白二分的观点。

    (1)市民社会与国家

    黑格尔的社会分析在两个不同的基本层面上展开:社会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49页。

…… 197

    091西方社会思想史

    经济关系层面(市民社会)与政治道德关系层面(国家)

    ,而在他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思想中这两层关系很少分开加以讨论。通常是二择一(独立的个人对主权国家)政治的两种要素在这里被认为是社会化的两种形式,或两个阶段。与保守主义不同,黑格尔并不认为从个人的自我利益发展出来的关系不存在任何社会联系的纽带,他把这种关系视为社会联系的特定形式。他也不像自由主义,视这种关系为最完美的社会联系。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综合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但其出发点既非自由主义,也非作为一种确定的政治立场的保守主义,确切地说,是将自由派的政治经济学及市民社会概念与主要由孟德斯鸠提出的国家观调和而成的某种观点。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视为个人在其中经历社会化的环境之一,其基础是利益。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

    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没有人能够满足其利益,除非他同时满足其它人的利益要求。从动机看其行动时,个人完全是独立的原子;但从其实际的社会作用看其行动时,个人又是多方依赖于别人。然而他之依赖于他人,并非有意选择的结果。这是为了满足各种需要的结果:社会生产基于劳动分工,没有谁能满足其需要,如果他得不到别人的帮助,或不向别人提供帮助。这里包含了市民社会的两个原则:“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来说,他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但是特殊的人在本质上是同另一

…… 198

    第八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社会思想191

    些这种特殊性相关的,所以每一个特殊的人都是通过他人的中介,同时也无条件地通过普遍性的形式的中介,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满足。这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会的另一个原则。“

    ①“个别的人……都把本身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只能按普遍方式来规定他们的知识、意志和活动,并使自己成为社会联系的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②此外,个人的生存也依赖于所有与其有关的其它个人是否尊重其所有的权利,以换取对他们各自权利的尊重。这特别适用于对财产的保障。这样,市民社会不仅是一个通过劳动和交换过程自发形成的人们的相互联系的体系,而且还是一个制度保障体系,以保障个人的利益、财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