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耶稣基督与神话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2)中,可见出青年巴特的类似的”坚定的末世主义“。

    《圣经评论》(1905)

    ,第195页。 C D

    J。

    Duniélou在《基督学与末日论》,Ⅲ卷,第269—286页)

    C E看得很清楚并概括说明。 表面上看没有历史意义的chalcedon表达式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圣经》一教父的历史神学,而且明确提出,末世就是在两种自然本质统一中的基督,这一点支配着应许和实现的时间,其次,从本质上说——作为现实——是未来和最后的完美。柏拉图主义明显地统领了欧洲思想界和基督教思想,一直到C F近代(全部重点都在于“灵魂的不死”

    ,复活不过是一项几乎附加于本

…… 203

    今日末世论991

    质的、已经十分深入的“福祉”之可有可无的“偶然福气”)。但是,柏拉图主义的危机是随世界图景的变迁而扩展的。 虽然遇到整个哲学的争议(如斯多亚派和全部晚期希腊哲学所示)

    ,灵魂的躯体依然存在;希腊人和中世纪人事实上是不从宇宙观来思考的。 在世界观骤变之中,需要两种事物:死去的灵魂与世界的(整个)关系的突出表现(参见:拉纳:《论死亡神学》,载Joves:摘要3。

    《论死》,汉堡,1949,第87—112页;同拉纳:《论死亡神学》(1957)

    ,(第1—44页)和同样明显地进基督的人性(参拉纳:《耶稣人性对我们与上帝关系的永恒意义》,《精神生活》26,(1953)

    ,第279—288页)。

    K。拉纳:《肉体的复活》,《神学论著》Ⅱ,195,第221页。 C G《圣体》,《马太福音27。

    52—53研究》,1949,第385—345C H页。《基督徒的命运与保罗的末世论》(巴黎天主教学院,胶印C I版)

    :“天国是基督的光辉躯体,但是,这必须从新创造的前提来看,也就是说,实际上包括全部基督徒的光辉躯体。”

    (第34页)

    “与基督的合体是保罗末日论的基础”

    (第49页)

    ,参见:M。Feuilet:《天国与基督徒的命运》,《宗教研究》(1956)

    ,第161—192页。《基督的复活、拯救的秘密》,增补第2版,巴黎,1954,第C K431页。参见:P。Gaechter,《天主教神学学刊》,78(1956)

    ,第23—235页。我在《卡尔。 巴特神学描述与释义》(1951)中指出,巴特所C L创立的“坚定的基督中心论”也可以、而且必须从真正的天主教方面展开,还有,重要的天主教神学思想家今天多半都依照这条方针思考(第335页及下页)。

    A。Grilmeier:《冥府中的上帝之子,古代基督教传说中的降C M临说》,《天主教神学学刊》,71(1949)

    ,第1—53页;第184—204页。参见长期未得充分评价的重要著作:K。Krol:《上帝与地狱,C N

…… 204

    02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降地狱斗争的神话》,莱比锡—柏林,1932。

    Piriére对赎罪论的新历史评论。 O D

    W。Bieder:《关于耶稣。 基督地狱之行的观念》,苏黎士,O E1949。

    它当然具有一种关于彼岸概念的细致学说(参P。Volz:《新O F约时代犹太团体的末世论,据犹太长老、启示录和伪经文献资料描述》,图宾根,1934)。但是柏拉图已经有这样的学说。当然不能据此同意加尔文的学说,因为上帝在基督身上的持O G久的直观把他的地狱路程变成了不可比拟的、“原型景象的”

    、救恩三位一体的路程。

    M。Jugie可惜没有述明情况,他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显得O H滑稽)

    :“圣。 托马斯……认为救世主对冥府的这次造访不能改变针对净狱的神圣正义的正常程序”

    (《净狱与逃避净狱》,巴黎)。也不可能发生在第三和第四个地方:地狱边缘和地狱。 在“前地狱”

    ,超自然的希望也被想象为现存,但没有地方出现这种情况(从拯救事件的意义上看)。

    这离原来的基督教何等遥远!

    这纯粹是静态的,因为宇宙论化的末世论没有能力让基督的穿越事件通过赎罪再现。 在这方面,一个令人惊愕的例证(从神学上看可以容忍的诗歌特许)是但丁对基督“穿越”地狱的描写而没有发生任何神圣事件。载:《死的秘密及其祝庆》,巴黎,1951,德语版,法兰克福,O I195,第241页及下页。同上,第284页。 O K参见:Fulgentius:《论信仰》,第35条:“保持坚定的、不可O L动摇的信仰;不仅全部多神教徒,而且还有全部犹太人异教徒和分裂派教徒,虽然在天主教会之外结束生命,却要进入永恒之火,而火是为魔鬼和天使准备的。”

    但是,在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这论断的极端性,而是关于(这条!)审判后果作为信条得到阐述。

…… 205

    今日末世论102

    “因此,人们可以相信不寄以希望的事物。 有哪一个信徒不O M相信,例如(1)对不信上帝的人的惩罚呢?但是,他不希望如此……

    信仰也涉及善及恶,因为人能够相信善与恶,而且是抱着善、而不是恶的信仰的。“——奥古斯丁,Enchir,C。8。

    参见拙著,《Bernanos》(海格纳,1954)

    ,尤其是第224、291、O N385、414页及下页。例如《Palmyre之歌》。

    P D参见拙著,《Therese

    Von

    Lisieux》,(海格纳,1950)

    ,第P E231页。

    G。Murcl:《漂泊的人》,(奥比埃,194)

    ,参见《天主教知P F识界周刊》,1954。

    参见:C。Koepgen:《基督教的诺斯替》,1940;W。MichaelisP G《一切之和解》,1950。

    “也许不能确保没有地狱,但是可以对它不加考虑”

    (《上帝P H与真理》,Ⅺ,1956年5月,第330b页)。这是正确的,因为当今的“地狱神学”

    (及其相应的布道)一度得到十分谨慎的使用(虽属暂时性,但最好的文集是《地狱》,作者是Burdy,Carougos,Dorival,SpicgHéris和Guiton,巴黎,1950;同时人们对圣衣会研究文集《撒旦)

    ;1948年,持强烈保留态度)。多数神学家逃避这一论题,这只表明,他们意识到了神学上的困难。 凡研究神学的人,都同样熟悉整个《圣经》神学、历史神学和系统神学,而且,还必须明了一种“末世论陈述的神学认识论及其可能性的界限”

    ,以及关于“天堂”和“地狱”

    的陈述界限不需并列(K。拉纳:《教义学纲要》,《神学论集》Ⅰ,艾因西德伦,1954,第47页)。

    传统神学所谓没有领洗的婴儿死后的所居之所。 ——译者P I注。《未受洗礼的婴儿可能得救吗?

    》(《Downside评论》P K

…… 206

    202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1954],第342—458页,及文献)。

    《未受洗礼的婴儿,续篇》(同上,195,第317—346页)。在此,有更多的作者参加。

    K。拉纳:《耶稣人性对于我们与上帝关系的永恒意义》,《精P L神生活》,26(1953)

    ,第279—288页;《今日基督论问题》,《神学论集》Ⅰ,艾因西德伦,1954,第208页及下页。参见Gerfaux等:《等待救世主》,1954,文献颇丰。W。G。 P M居梅尔:《应许与完满,耶稣末世降临研究》,苏黎士,1945。

    参见:E。G。Rust:《圣经思想中的时间和永恒》,载《今日P N神学》,普林斯顿,10(1953)

    ,第327—356页。比较《圣经》的和希腊的时间观念的众多著作,只提及一部Q D即可,J。

    Guiton:《柏拉图与圣奥古斯丁的时间和永恒》,巴黎,193。

    F。NoAtscher:《古代东方的和旧约的复活观念》,沃茨堡,Q E1926。

    J。

    Bonsirven:《基督时代的巴勒斯坦犹太教》,Ⅰ,巴黎,l934;Q FJ。

    B。Frey:《耶稣时代犹太人观念中的彼岸生活》,1932;Y。Tréemel:《新约中人进入死亡和复活》,载:《圣灵不死》,195。

    这也说明了新约中关于“中间状态”的学说的值得注意的欠Q G缺,这种学说在同时代的犹太教中已经表现出来。《先知的信仰》,苏黎士,1950。

    “隐藏在它(先知的灾难说Q H法)

    之后的替换说法,没有被引入启示(亦即:“如果你们不悔改”)

    中,因此,只有圣言才能触及心灵深处,能够触及行为的最外在表现:返回。“(第150页)当然”选择使用“在完全绝对言论中被超过(如《申命记》)

    (第299页)。

    参见拙著《托马斯与神授能力)

    (1954)

    ,第251—464页。 Q I从《圣经》角度看完全无法理解的还有E。Bruner的在神秘Q K主义与上帝之间的选择《神秘主义与上帝》,1924)

    ,一如先知的祈祷和神秘主义的祈祷之间的选择(《祈祷》,1918)。

…… 207

    今日末世论302

    F。J。

    Schierse:《应许与踢福的实现》,《慕尼黑神学研究》,Q LⅡ。。Ⅰ,9,195。

    在末世论中,拉纳对教义史专著的评论最为肯切:“这些著作Q M的大部分都是反思性的。 它们没有从过去汲取教义学前途的动力。 这些著作指出,适用于今天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神学论集》,Ⅰ,第16页)。

    Niederhuber的《Ambrosius的末世论》(1907)是何等枯燥,还有Eger论奥古斯丁的书(193)

    ;在这里,奥古斯丁的公开的质疑论提出了许多最重要、意义深远的问题!同样,托马斯。 阿奎那天才的、对他那时代有创造性的末世论,见于他的命题评论,但是其整体还没有得到历史的、系统的深入研究。对于据罗马书6的洗礼理论有几条补充(参见D。O。 Q NRouseu:《进入地狱,基督教洗礼的救恩论基础》,巴黎,1952,第273—291页)

    ,关于末世论圣餐的补充(参见:Pascher:《圣餐,形式与过程》,慕尼黑,l983;O。Cul-man:《原基督教与礼拜》,巴塞尔,l94;M。Schmaus:《末世》,1948,第234页)

    ;Daniélou:《历史的秘密》)。但是,迄今还缺乏对忏悔和复活关系的研究,缺乏对坚信礼和精神赐予、对标准圣事和末世关系的研究,拉纳提出了关于最后涂油礼以及死亡神学的新见解。

    Fr。Meister:《在神人的牺牲中世界趋于完成》,弗莱堡,R D1938。

    对经院学而言,依然是超自然的(N。kuAbel:《大阿尔贝拉R E斯关于死后复活的学说》,1952,第279—318页)。

    V。Paucel:《尘世的神秘:Ⅰ为肉体辩护,P。Claudel。ⅡR F世界的寓言》,巴黎,1937,1939。

    G。Sienerth:《人及其肉体》,1953;《圣言和图像》,1952;R G《感知与圣言》,1956。

    拉纳:《世界中的精神》(1939)。

    H。André:《论生活的意义。 R H

…… 208

    402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信仰根源本体论》和《教会是世界神圣化的胚胎。 生物学观点的秩序构建概貌》,还有H。Conrad—Murtius的著作,在历史领域有F。Her的著作;他认为基督教世界史和教会史的全部魅力是以抽象地、即从躯体、“阴司”

    、原物质中得出的、自由浮动的精神为依据的。

    p。

    claudel:《诗艺,论上帝的存在,对神意的感受》,见《表R I现与先知》,1942。这里还应提出J。

    Pinsk:《圣事的世界》,1941,在这里,超自然的具体化问题开始走向末世之物。R。Guardini:《感觉与宗教认识》,1950。

    《身体与末世》,195;《死亡与完成》(1938年修订)。

    R K同上书,第18页。 R L“因此,超自然的解释必定……包含自然说的完整性,而超R M自然说明的质量特征无须乎等于自然的说明。”'奇+书+网'

    参见:Riesenfeld的优秀研究著作:《进入死亡》,1950,该书R N简要展示了神学概貌的多样性。除了已举出的L。Pieper和Daniélou的著作,至少还可提出:S DTh。Haecker:《基督与历史》(1935)

    ;K。Weis:《论历史上的客西马尼))

    (1919)

    ;P。

    Wust:《精神辩证法)

    (1928)

    ;J。

    Bernhart:《历史的涵义》(1931)。

…… 209

    [瑞士]施密特(Martin

    A。Schmidt)

    感官沉迷与感性

    刁承俊 译

…… 210

    一

    方济各的传记作者(切拉诺的)

    托马斯谈到方济各时说,他亲眼看到:“有时,当圣灵在他内心深处回响着甜美的曲调时,他便用一首法语歌曲来表达这种曲调。 于是,他的耳朵悄悄感受到的、神灵低语的气息骤然间变成了一首用法语唱出的欢悦的颂歌。 就像我亲眼见到的那样,有时候他还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柴,把它放在左臂上,然后再拿起一把绷上细线的小弓,犹如搭在小提琴上似的,搭在木柴上。紧接着,便一面拉来拉去,一面用法语歌唱上帝。 这些愉快的场面往往都以眼泪告终,而欢悦的颂歌也都转化为对耶稣基督受难的同情。 这时,圣徒便会不断地叹息。 他的悲叹使他不能自己,以至他最终忘记自己手里拿着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以至他出神入迷。”

    方济各是怎样看待这些情形的呢?在上文稍后一点,我们找到一个提到欢愉行为之处:“教友们应当避免在他们外部的举止行为中表现出郁郁寡欢的神情,避免显得像一个悲伤

…… 211

    感官沉迷与感性702

    的伪善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应当证明自己是人,是在上帝的怀抱中感到愉悦、开朗、快乐、可爱,而且其行为举止又都恰如其分的人。“方济各本人在那些”欢悦的颂歌“和”欢悦的场面“中,已经把他在这里溢于言表的要求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我们大概也可以说,”欢悦的场面“

    就是欢悦的舞蹈吧。 在这里,我们首先谈到的恰恰就是这些颂歌和场面,正是它们被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方济各既然是一个人,所以对他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有用言词来表达的一切,而且还有在可感觉的描述和体验中所发生的一切。 当方济各在他的遗嘱中再一次总结那些支配他的一生,并使之转向效法耶稣基督的一种新生活时,他从一开始就使用了用来表述生活转向的、传统的基督教词语,即“悔改”。但他同时也写道,自己身上的这种生活转向是以一种纯属私人的、非常明显的方式进行的:“就这样,主赐予了我——方济各教友开始悔改的生命,因为我正处于罪之中,因此我才感到看见痳疯病患者是极其痛苦的事情。 更何况是上帝本人把我引到他们当中去的,所以我也就向他们表示怜悯。”悔改这个词在《福音书》中一再出现,它意味着“改变主意”或者——按照如今常用的说法——“改变想法”。方济各确实改变了想法,当他走向自己在以前连看也不愿意看一眼的痳疯病患者时,他甚至还去照料他们,这里他所谈的就不仅仅是改变想法了。 就这样,他在实际行动中克服了自己对于这些病人的厌恶情绪。 但是,他的悔改不仅仅表现在他对他们的看法上,不仅仅是他对他们的态度迥然不同,而是他对痳疯病的感官的(印象)感觉最终有了变化:“当我离开

…… 212

    802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他们时,恰恰是那种使我感到痛苦的东西,变成了心灵和肉体的甜蜜。“因此可以说,在那里不只是改变主意,而是改变感觉,是”痛苦“的感性质转变为”甜蜜“的感性质。 对于方济各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由言论和思想转变为行动,还在于让感官处处都能感觉到这一悔改。在他开始新生活时,他不仅在接济自己先前不愿有任何交往的穷人的过程中”改变想法“——不仅改变想法,而且还”改变感觉“。

    也许还有很多例证,说明方济各身上的这种可感觉的东西。 这关系到已经感受到的对救世主的追随。 这种追随并不是惟妙惟肖地去模仿耶稣的言论和行动,而是要想起救世主的整个道路。 不仅仅在精神上,而且,甚至要把耶稣基督的痛苦与受难也一起纳入身体的各种感官里。 因此——按照最初听到的描述——事情并不停留于欢乐的场面和欢悦的颂歌。 使他感到如此愉快的救世主的在场,同时也促使他仿效受难,去“同感耶稣基督的受难”。这种情况——在同一文中——既使人痛哭流涕,又使人心醉神迷。 方济各所追随的主的这种苦难,最后竟渗入到他肉体的感官之中,使他在自己手上、脚上和身体一侧感到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者的伤疤,就是他同现在已经复活的那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者之间的亲密关系的、令人痛苦的标记。这么说来,我们这里就有了一位很明显是经历过耶稣信仰的伟大代表。 可是,这一点是否就足以使人们在此谈论“可感性”一词呢?另一个词是“感官”。这里所举出的两个词在用“sin”①复合而成的形容词和名词中,属于这样一些词,这些词与表示抽象意义的“sin”无关(如“生活的意

…… 213

    感官沉迷与感性902

    义“)

    ,而与肉体的“感官”有关。 例如,属于第一类的有:“sinreich”(富有意义的)

    、“sinvol”(充满意味的)

    、“sinhaft”

    (有意义的)

    ,还有“sinig”

    (富有意义的)

    ;属于第二类的有:“sinbetoArend”(感官麻木的)

    、sinestaAuschung“(感官错觉)——前面举出的两个分别由形容词”感官的“和”显意义的“组成的名词恰好就是这种情形。 我在《杜登词典》中没有找到取代”sinfaAlig“

    (可感的)

    、“sinBnenfaAlig”

    (明显感觉到的)的变体。 但这种变体却出现在诸如德语的托马斯版本中:“可是这却符合人类的本性,就是说,人类能够通过明显感觉到的事物认识超感觉的事物……因为如今以圣事为标志的圣物是精神的和超感觉的事物。 由于有了这些东西,人才会变得神圣。 这样做,就可以通过可感觉到的事物来实现圣事的标记职能——尽管在《圣经》中,可感觉的比喻会把精神事物向我们描绘出来。”

    因此,圣事属于可感的比喻或者标记这一类型,我们在德语中用“象征”一词表示此意。 在中世纪,各种象征比比皆是。 它遍布在神圣的弥撒中、艺术中,甚至社会生活和政治中(人们还记得皇帝和国王讲究礼仪的自我表现。 后来甚至市民也是如此,比如在各行各业的节日当中注重礼节的自我表现)。

    这类象征应当使某种有意义的、含义深刻的东西,在可感之物的领域里变得可以耳闻目睹,并借助于可感的表现,使它们转向思想意义,转向有关事物的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中世纪,象征和比喻简直俯拾即是(在这一点上与我们滥用比喻的当今时代还不能完全同日而语)。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会不会也被各种象征所淹没呢?

    人们一味失散而不收集这许多比喻,以

…… 214

    012生存神学与末世论

    致于宁可变得愚昧无知,也不愿给自己解释生活的意义——我们能不能认真对待这一危险呢?非形象化倾向不仅在中世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