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儒学批判-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③李石岑:《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民铎》3卷3号。

…… 135

    新儒学批判31

    个明白,也不完全是为了替孔子翻案。他的心绪总是系在时代的车轮上,其学术也总是带有工具性的色彩。因之,他为孔子说个明白,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开新,为了未来的中国建设。这种工具性的学术思想,大概也是从孔子那里来的。孔子倡导“克己复礼”

    ,把古代传说中的尧舜抬出来作为世人的行为榜样,同样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当时的中国开一剂新药,以治“礼崩乐坏”的文化病。

    正因为不是困在纯学术的宝塔尖里,梁漱溟才可能有后来的乡村建设之举。

    他的乡治实际上是他的文化哲学的落实。

    乡治的失败,亦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他的文化哲学理论的失败。

    1949年后,梁漱溟相比于冯友兰、贺麟等留在大陆的新儒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他基本上没有改变自己年轻时代所抱定的文化主张。即便在“批林批孔”的那段日子里,虽然不可能有替孔子说个明白的场合,但他还是把孔子学说作为自己思考社会、人生的理论根据。不管这种思想倾向是否可取,但梁漱溟“始终拿自己思想作主”的精神却是很值得敬重的。因为此种精神本是文化人所应该有的一种精神。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梁漱溟的文化哲学理论,看看他提出的新问题及其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一)中西印文化三路向鸦片战争后不久,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就有人开始将中西两方的文明作比较,由此有“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出现。新文化运动期间,东方文化派与西化派的论争,核心问题更是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之比较。也就是

…… 136

    411新儒学批判

    说,在梁漱溟之前,人们作文化比较,主要是东西或中西两方的比较,而梁漱溟则一反人们的往常思路,把印度文化插入进来,由两种文化比较变为三种文化比较。他的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是以此为立论基点的。

    在梁漱溟看来,所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式罢了”。

    ①而决定民族生活样式的便是“意欲”。因之,各民族文化之不同,实质上就是“意欲”的不同。他的推论是:人生即“意欲”的活动与表现,生活的过程就是“意欲”由不满足到满足再到不满足这样无穷延伸的过程。而文化作为民族生活的样式,也就是各民族解决“意欲”的要求与外界环境相碍之矛盾的方法。因而,文化的差异并不是什么玄乎的问题,其实就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意欲”或者说解决“意欲”与外界环境相碍之矛盾的方法不同。

    循着这一基本思路,梁漱溟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他称之为“三路向”。这就是:“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其思维特征是“直觉运用理智的”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

    ,其思维特征是“理智运用直觉的”

    ;“印度文化是意欲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其思维特征是“理智运用现量的”。

    ②

    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人由于“意欲向前”

    ,所以导出了民主与科学。

    “前一个是西方学术上的特别的精神,后一个是西方社会上的特别的精神”。他认为这是西方文化的两大“异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79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②《东文化及其哲学》,第15页。

…… 137

    新儒学批判51

    采“。而中国人由于”意欲自为调和持中“

    ,所以导不出民主与科学。具体的原因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就是“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满足”。

    ①为说明这一点,梁漱溟举了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住在一间又小又漏的屋子里,如果是西方人,他就会另外换一间屋子住;如果是中国人,他就不会想到换房子,只想到如何调和自己的意欲,从而心满意足地在这间又小又漏的屋子住下去。

    梁漱溟认为,中西文化这种差别,又可归结为西方人和中国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差异。西方人是“有对”的,中国人是“无对”的。

    “有对”致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在社会关系里看重个体的伸展;“无对”

    则致以天人合一和在社会关系里无个性之肯定。至于印度人的“意欲向后”

    ,梁漱溟的解释是:“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的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国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摆脱这个生活的;既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转向后。”

    ②

    从上述三种文化路向的基本内容看,似乎梁漱溟对西方文化最为推崇,中国次之,印度又次之。其实,在梁漱溟的具体阐述中,情况则刚好相反。在他看来,西方人的“意欲向前”

    ,所体现的是一种物质文化;中国人的“意欲自为调和持中”

    ,体现的是一种伦理文化;印度人的“意欲向后”

    ,体现的是一种宗教文化。这三种文化既为类型差别,又为先后

    ①《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15页。

    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66页。

…… 138

    611新儒学批判

    差别。即是说,三路向也是三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为宗教文化,伦理文化次之,物质文化又次之。请看梁漱溟对这三种文化的具体分析。

    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之不同,就科学而言,西方人重科学,东方人重艺术。重科学的结果便是学术日新月异,且将学与术分离开来,学独立于术之外,既有学又有术。而重艺术的中国人学术不分,或有术无学。学的阙如,致以术也难以发展起来。还有,西方人重“新知”

    ,重创造;中国人重“多识”

    ,少创造。西方人重视实验的科学方法,中国人重直觉的艺术方法,或曰玄学的方法。

    “玄学总是不变现状的看法,囫囵着看,整个着看,就拿那个东西当那个东西看;科学总是变更现状的看法,试换个样子来看,解析了看,不拿那个东西当那个东西看,却拿别的东西来作他看。”

    ①所以在梁漱溟看来,中国的许多学问,“根本不是科学,简直就是玄谈”。由于上述差别,梁漱溟认为,仅汉依靠中国文化内在的东西,是不可能发展起科学来的。他说:“假使西方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界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生出来。这句话就是说:中国人不是同西方人走一条路线,因为走得慢,比人家慢了几十里路,若是同一路线而少走些路,那么慢慢地终究有一天赶的上,若是各自走在别的路线上去,那么无论

    ①《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28页。

…… 139

    新儒学批判71

    走多远,也不会走到西方人达到的地点上去的。“

    ①

    但是,梁漱溟并未因此而得出西方文化之可取的结论。

    在他看来,尽管西方人在科学方面走在别的民族前头,作出了许多成就,但是“他们精神上也因此受了伤,生活上吃了苦”。因为他们的文化从整体上看是违背“生命本性”的。

    “当西洋人力持这态度以来,总是改造外面的环境以求满足,求诸外而不求诸内,求诸人而不求诸己,对着自然界就改造自然界,对着社会就改造社会,于是征服了自然,征服了权威,器物也日新,制度也日新,改造又改造,日新又日新,改造到社会大改造一步,理想的世界出现,这条路便走到了尽头。”

    ②这文中的“理想的世界”

    ,便是他所说的“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所以他预言,人类文化将发生根本的变化,“由第一路向变为第二路向,亦即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因为在他看来,中国文化就是一种符合“生命本性”的文化,由违背“生命本性”到符合“生命本性”是人类文化不可避免的发展步骤。

    梁漱溟认为,人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生活同老病死的关系。三个问题,三个层次。西方人解决的是第一个问题,中国人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印度人解决的是第三个问题。这三个层次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便是科学、伦理与宗教。

    因此,印度人的文化是层次最高的文化,是文化三层次发展的终点。

    但

    ①《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65页。

    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167页。

…… 140

    811新儒学批判

    是,梁漱溟劝西方人走中国文化之路,却不曾劝中国人走印度人的文化之路,认为“第三态度的提出,此刻还早得很”。

    因为印度文化是一种贵族文化,生计有安顿的人,才可在那上面用功夫,即“惟有在以后的世界大家的生计都有安顿,才得容人人来作。于自己于社会均没妨碍。这也是印度文化在人类文化中为不自然的,而要在某文化步段以后才顺理之证”。

    ①

    梁漱溟自己说,他把人类文化分成这么“三路向”

    ,“并非有意把他们弄得这般整齐好玩”

    ,而是人类生活中的问题实有这么三个层次,其文化的路径亦实有这么三个转折,且每一层次每一转折都是必然的。由此可看出,梁漱溟把印度文化放在第三层次上,并不是劝谕世人去过佛家生活,而是要中国人看重自己的文化,不要去仰慕西方文化,因为从文化发展的必然路径看,不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靠拢,而是相反。

    (二)中国文化早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梁漱溟采取的是寻根的方法,即从文明起源的方面讲中国文化的特质,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缺点都是从很早的时候就带下来了。这就是他的“中国文化早熟”说。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对何为文化早熟作了如下解释:“西洋文化是从身体出发,慢慢发展到心的,中国却有些径直从心发出来,而影响了全局。前者是循序而进,后

    ①《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201页。

…… 141

    新儒学批判91

    者便是早熟。

    ‘文化早熟’之意义在此。“

    ①因之,他有时又把“文化早熟”称为“理性早启”。从上引的文字里,很难看出这“文化早熟”究竟是什么意思,但如果联系他的“三路向”说,则就看得明白了。按他的“三路向”说,人类必经科学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三个阶段,而且这三者循序渐进,不可跳跃。但中国文化却没有经过科学文化阶段,一下子就从文明的初期进入到第二个层次。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好比一个人的心理发育,本当与其身体发育相应,或即谓心理当随身体的发育而发育,亦无不可。

    但中国则仿佛一个聪明的孩子,身体发育未全,而智慧早开了。即由其智慧之早开,转而抑阻其身体的发育,复由其身体发育之不健全,而智慧遂亦不得发育圆满良好“。

    ②他将中国文化这种由于智慧早开致以心身均欠健全,概括为“五大病”。

    (1)

    “幼稚——中国文化实是一成熟了的文化,然而形态间又时或显露幼稚。”

    (2)

    “老衰——中国文化本来极富生趣,比任何社会有过之无不及,传到后来,生趣渐薄。”

    (3)

    “不落实——西洋文化从身体出发,很合于现实。中国文化有些从心发出来,便不免理想多过事实,有不落实之病。”

    (4)

    “落于消极亦再没有前途”。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267页,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267页,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 142

    021新儒学批判

    (5)

    “暧昧而不明爽”。

    梁漱溟与同时代的守旧派如辜鸿铭等人不同的是,他不是一味地为传统文化护短,而是给予了批判。

    甚至可以说,他对传统文化的负面认识有时比陈独秀和胡适还要深刻,尤其对传统文化里缺乏民主与科学,更是痛惜。而且他还明确主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是中国人所应该学的。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把自己看作陈、胡的“同路人”

    ,认为他们都是在做着同一件事,即谋求中国文化的出路。但是,梁漱溟的整个文化理论却不是对西方文化的迎受,而是对其拒斥;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在于批判,而是在于护卫。

    (三)中国文化要义在中、西、印三种文化路向面前,梁漱溟所选择的是中国文化。而在中国文化里,又独钟儒家文化。可以说,他将人类文化分界为三路向,其立足点便在于中国儒家文化。即是说,他手上所持的文化评价尺度就是儒家的道德尺度。在这一尺度的衡量下,他认为不仅西方文化有不可救药的病根,就是最高层次的印度文化也是违背“生命本性”的。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的“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之优点,在于它避免了西方人和印度人有关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按照他的分析,中国的形而上学,有着自己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的是变化的抽象的道理,很少去过问具体的问题。比如,中国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只是就抽象的意义而言的。而西方人讲水火和印度人讲地水风火四大,则是指具体的物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人不是拿抽象的玄理去推断经验事物,而是在体会玄理的基础上,借

…… 143

    新儒学批判121

    凭直觉把握文化内质。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这种形上学说,虽然为诸多学派所共有,但集中体现者则是《周易》,发挥得最好的是孔子。

    梁漱溟注重中国的形而上学,主旨并不在纯哲学意义上的研究,而是在于指明儒家文化的形上根据。他说:“我很看得明孔子这派的人生哲学完全是从这种形而上学产生出来的。

    孔子的话没有一句不是说这个的。

    始终只是这一个意思,并无别的好多意思。“

    ①而且在梁漱溟看来,孔子的形上学说与他的伦理学说又决非是二分的,伦理不仅是形上学说的落实,而且与其一体。相应的,孔子主张直觉亦决非一种认识方法,而是一种人生艺术。在孔子的学说里,人生是生生不息的流行之体;人的生活就是走那最妥贴最适当的道路,其实质就是变化,就是流衍。在这一变化与流衍中,人生须得适中与调和。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在孔子那里则集中体现为一个“仁”字。

    由以上反推过来,梁漱溟认为,孔子的“仁”

    ,即敏锐的直觉。孔子劝世人“求仁”

    ,也就是直指直觉敏锐。尽管孔子在解释“仁”的时候,给予多种含义,但本旨却在于“直觉”二字,即一任直觉,随遇而安,并在此种心态下生发出一个生机的境界。这一境界,按梁漱溟的理解,是一种“极有活力而稳静平衡”的心理状态。

    梁漱溟认为,孔子儒学所倡行的“极有活动而稳静平衡”的境界,意义之伟大就在于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身心

    ①《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120—121页。

…… 144

    21新儒学批判

    关系问题。

    在他看来,身心关系实为困恼人类的第一难题。

    因为,“人类生活既进入理智之一境,知行之间往往很有间隔;间隔渺远者离知于行,为知而知。其在感情方面既可以大哭大笑,亦复可以喜怒不形于外;其行事既可持之以恒,一贯不移其志,亦或动念隐微,终于嘿尔而息。身心之间非定一致。

    特别是人有自觉的内心生活,时时感受自己矛盾冲突“。

    ①

    对于这种身心的矛盾冲突,三种文化路向有三种解决方法。

    大体说来,西方人注重身的肯定,把个世界物质化,追求感官的满足,奉行功利主义。印度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抑制其来自身体的要求,实行禁欲主义。只有中国的儒家学说,身心“无对”

    ,内外“无碍”

    ,既可避免功利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又可避免禁欲主义对生命本性的强抑。

    梁漱溟指出,孔子的人生道理原本是最好的,只可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被后代儒生弄歪了,弄偏了,糟贱了孔子学说的真义。

    他认为,当下最要紧的不是去向别人学习,而是复原孔子学说的真貌真义。这是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社会就会有希望。正因为这样,梁漱溟才坚持要给孔子说个明白。所谓“说个明白”

    ,也就是把被后代儒生曲解了的东西予以澄清,给孔子的学说还个清白。

    然而,在梁漱溟看来,即便后代儒生丢失了孔子学说的真义,但相比于西方学术和印度佛教,儒学还是最为可取的。

    他说:“孔子的人生,既未实现,于是我们要看中国人生大概是怎样的呢?大概言之,却都还是我们所谓人生第二路向。”

    ①《人心与人生》,第105页。

…… 145

    新儒学批判321

    而在他的文化三路向的比较中,这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

    为特征的第二路向,不管怎么说,都是当下中国人所应该选择的。为说明这一点,梁漱溟从如下三个方面作了论证。

    第一,物质生活方面。梁漱溟认为:“中国人虽不能像孔子所谓的‘自得’,却是很少向前要求有所取得的意思。”他们安分知足,享受他们眼前所有的那一点,而不作更多的奢望,所以在物质生活方面,始终是简单朴素,没有那种种发明创造。梁漱溟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物质文明之不发达”。而且,他还看到,“物质上的不进步并不单是一个物质的不进步,一切的文物制度,也都因此不得开发出来”。然而,梁漱溟话头一转,认为物质文明的不发达,既是中国人的不足,又是他们“莫大之大幸”。下面这段话,是他的具体阐述。

    “因为从此种态度即不会产生西洋近世的经济状况。

    西洋近百年来的经济变迁,表面非常富丽,而骨子里其人苦痛甚深;中国人就没有受著。

    虽然中国人的车不如西洋人的车,中国人的船不如西洋人的船,……中国人的一切起居享用都不如西洋人,而中国人在物质上所享受的幸福,实在倒比西洋人多。盖我们的幸福乐趣,在我们能享受的一面,而不在所享受的东西上,——穿锦绣的未必便愉快,穿破布的或许很乐;中国人以其与自然融洽游乐的态度,有一点就享受一点,而西洋人风驰电掣的向前追求,以致精神沦丧苦闷,所得虽多,实在未曾从容享受。“

    ①

    ①《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151—152页。

…… 146

    421新儒学批判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由于儒家礼法的约束,“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但是,梁漱溟说到此处,话头又是一转,认为中国人没有个性自由,并非坏事,而是好事。西方人“各个人间的彼此界限要划得很清,开口就是权利义务,法律关系,谁同谁都是要算账,甚至于父子夫妇之间也都如此;这样生活,实在不合理,实在太苦”。而中国人不同,“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不讲权利义务,所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

    ,致以在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一种情趣,不是冷漠敌对,算帐的样子,于人生的活气有不少的培养,不能不算一种优长与胜利”。

    ①

    第三,在精神生活方面。在梁漱溟之前,许多传统主义卫护人都认为西方为物质文明,中国为精神文明,二者比较,后者自然优于前者。梁漱溟则认为,情况恰恰相反,中国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是失败的,他说:“中国人的那般人与自然浑融的样子,和那从容享乐的物质生活态度,的确是对的,是可贵的。比较西洋人要算一个真胜利。中国人的那般人与人浑融的样子,和那淳厚礼让的社会生活态度,的确是对的,是可贵的,比较西洋人也要算一个真胜利。至于精神生活乃无可数;情志一边的宗教,本土所有,只是出于低等动机的所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