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顺便在陈县会见各路诸侯。陈县是韩信的地盘,他不能不来谒见。到时候要抓他,只要一个大力士就可以了。

瓮中捉鳖计定下了,韩信果然不知道。

但韩信是什么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是个超一流的军事统帅。我们知道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具有敏锐的直觉,尤其是预知危险的能力。

兵书是死的,兵法是死的,战争却是活的。

一百次战争,就有一百副面孔,从古至今,我们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场战争。在这个体性极强的战争面前,拥有敏锐的直觉,或者说预知危险的本能才是保障一场战斗胜利的根本。

尽管刘邦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皇帝公费旅游的队伍快到楚国时,韩信还是感觉到了危险。善战者对危险的第一反应就是先发制人。韩信不是白痴,早在蒯通给他进言时,他就用沉默表示了他的直觉。他似乎能预见自己的下场,可他不能确定。

反还是不反?这个问题韩信最终坚持了当日的选择。

他决定和命运作一次豪赌。输了,身首异处;赢了,也不过保持现状,封妻荫子。

唯一的筹码就是:我没有罪。

怎么看,这都不能算是个公平的赌局。但韩信还是赌了。

皇帝的旅游队伍到达陈县,给韩信送信,要求他来谒见。

这时候刘邦的保密措施再完善,也露出了些风言风语。没办法,陈县距离韩信的所在地实在是太近了。

去谒见还是不去?韩信再次陷入挣扎。

这时候有人给韩信出主意说:杀了钟离昧,皇帝一定高兴,您就会平安无事。

韩信听从了这个馊主意。他当即去找钟离昧,并做了件很绝的事,他将自己的处境和有人对他提的建议,原原本本说给钟离昧听。

之后,他问钟离昧:“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根本就是废话,人都是自私的。事实告诉我们,贤人们相为刎颈的友谊都靠不住,是时候大家要撕破脸皮了。

面对韩信的问题,钟离昧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说:汉王不敢发兵,那是因为我在你这里。你想逮捕我取悦他,我今天若死,你明日必亡。

这句话非常深奥,钟离昧拐了太多弯,也不知道韩信听明白没有。按下面情节看,韩某人应该没听懂。

钟离昧此言道出了刘邦的心声,看来只有敌人才能真正互相了解,那种秋毫必现的清晰度,朋友们永远及不上。

钟离昧是什么人?项羽麾下五大猛将之一,此人跟随霸王多年,忠心耿耿。项羽死,他逃逸,此刻说到刘邦,还是称他为汉王不肯称皇帝。由此可见,钟离昧恨刘邦。

韩信拥兵自重,早晚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一点大家都明白。所以,钟离昧很有可能会当一个策反者,仗着他和韩信的交情,做个意志力坚强的策反者。更甚至作个大胆的假设,钟离昧没有殉主,为的就是留着有用之躯为霸王报仇。

钟离昧一天留在韩信身边就会一天在他耳边说:造反吧,造刘老四的反吧。

而后者也确实有造反的本钱,陈平也说了,真打起来,刘邦吃瘪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只要钟离昧在韩信身边,韩信就是一座活火山,有随时造反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刘邦怎么敢先出手自取灭亡。

蒯通进言时,韩信有过反意;旅游队快到楚国时,韩信亦有过反意。这是两次证据确凿的,再加上没有证据的那些,甚至只是偶然间脑子里闪过一星半星残影。

可即便这样,韩信到现在依然没反!

刘邦考证后得出结论:这是个喜欢犹豫的人。

刘邦看穿了韩信,钟离昧看穿了刘邦。

他言辞恳切地将这道理分析给韩信听。可惜韩信不听。

没办法了。

钟离昧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韩信,你不厚道!”说完,拔剑自刎。

韩信割下钟离昧的头,用礼盒包装好,去陈县朝拜皇帝。

看都不看礼物,才见面,刘邦就命人将他捆了。

造型如同粽子的韩信这时候才大彻大悟,他大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面对韩信的放声疾呼,刘邦只回了四个字:人告公反!

有人告你谋反!

行了,什么都不必说了。

一路带着刑具,韩信随刘邦回到洛阳,之后谋反的罪名被赦,为了表示皇帝爱护功臣不计前嫌,刘邦改封韩信为淮阴侯。

封什么都无所谓了,只要把你放在我的势力范围内困死,你再厉害又如何?

韩信空挂了个封号,被刘邦滞留在长安。这段日子是韩信生涯中最痛苦郁闷的日子,相比之下当初的胯下之辱实在不算什么。

他知道皇帝忌惮他的才能,就开始和光同尘,常常请病假闭门不出。但相比寂寞,切身的羞耻感更让人不堪忍受。因为刘邦总是要找他聊天。

韩信很郁闷,他真的没什么话和刘邦说。无奈皇帝兴致很好,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常常找韩信来议论将军们的高下。

有一次,刘邦说到兴处就问韩信:你说像我这样的人能统帅多少兵马?

韩信答:不多过十万。

刘邦又问:你呢?

韩信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刘邦口出讥讽: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还被我俘虏?

这句话是相当气人的,刘邦的流氓本色再次暴露。

对此韩信只是平静回答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所以被俘的原因。

言下之意就是说:打仗你不行,政治我不行,大家不过是各有所长,你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又如何?

大家听听,这实在不像是帝王和臣子之间的谈话。

这种日子韩信过了一段时间,寂寞怨愤,还有刘邦偶有兴致时的羞辱。

终于,韩信在煎熬中等到了机会。

陈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即将赴任。临行前陈特别来向韩信辞别。

此举颇具深意。

韩信拉着陈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中漫步。陈见状知道下面的谈话必定非常重要,他知道自己来对了。

韩信仰天叹息道:您可以听听我的心里话吗?有些话,我只能和您说。

陈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这才坦告之,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之所;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正因如此,陛下才放心将巨鹿交给您。可一旦有人密报说您造反,你说陛下会怎样呢?第一次,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第二次,陛下就会怀疑;到了第三次,陛下必然深信不疑,亲自率兵前来围剿。

说到这里,韩信停顿了下,接着他说出了句貌似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可得。

这番话别人说出来,陈可能会心疑、惊恐。

可说这段反动言论的恰恰是韩信。韩某人的脸上深深烙印着四个大字:兔死狗烹,他说出的话不由人不信不从。

有句话叫物伤其类,大家同为刘邦的臣子,韩信这样的功臣都落得如此下场,他陈就算现在受宠,谁又能保证皇帝下一刻不会翻脸。陈赴任前专门来找韩信,为的就是未雨绸缪。

陈慎重答复道:受教了!

前197年,汉高祖十年,陈果然起兵造反。

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去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他留下来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韩信先让人快马加鞭,绝对要赶在刘邦之前到太原,给陈送了一封信,书信很短只有几个字:放心造反,一切有我!

接着韩信立刻展开部署,刘邦亲征,这样的机会不多,如若抓不住,他将是一辈子的淮阴侯,这个一辈子可能很短,短到朝不保夕。

韩信的造反计划是: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罪犯和奴隶,再发动这些人闯宫,杀吕后和太子刘盈。这招不可谓不狠,釜底抽薪,用最少的投入,给对手最致命的打击,端刘邦的老巢。

一切部署完毕后,韩信开始等。他必须等到陈的造反成功的消息,这样才能里应外合。

等待消息的日子向来不好过,每一天都担惊受怕,却又翘首以盼,心怀希冀。大概是这种等待的日子太难过了,就在这时候,他犯了个错误。

韩信处置了一位家臣。该家臣因不知明原因得罪了韩信(只是得罪),韩信将他囚禁,准备杀掉。

韩信此生犯过无数次错,有心的无心的,唯独这一次,是他所有错误中最愚蠢、造成后果最严重,而且也是最冤枉的。

有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他现在在忙什么,忙造反大事呢,这种非常时刻行事作风都应该格外低调谨慎,特别要杜绝节外生枝的突变。

乱世之中人命如蝼蚁,这件事放在任何时候都无伤大雅,可偏偏现在就不行。因为这个要送命的家臣,有个要人命的弟弟。

家臣的弟弟将韩信的计划报告给了吕后。

一般女人听到有人要造反,而且是造自己的反,估计都会方寸大乱,甚至痛哭流涕。可吕雉不是一般女人。

接到密报,吕后立刻想召韩信进宫,这个女人竟然不知道怕字怎么写。召韩信进宫目的无非有二,一是询问是否确有其事,以示警告;二,先下手为强,召进来就宰。

最终吕后打消了召韩信进宫的念头,转而找来丞相萧何商量对策。

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的就是这里。

当日韩信发迹多仰仗萧何执意力荐,现在韩信落幕也是萧何一手导演。

萧何给吕后出主意说,先派人放出假消息说皇帝平叛成功,陈兵败已经被俘处死。之后大家集体按剧本演戏,要做出迎接圣驾还朝,大肆庆贺的样子。传令列侯大臣们都进宫祝贺。

吕后按部就班,一切就绪后给大臣们传信。当然,尤其不能忘的就是去传韩信。

消息传到韩信处,韩信大惊,这时候传信召他入朝的使者也到了。韩信以本人身体不好为由拒不入宫。

这时候萧何亲自跑来,对韩信说:这样的大事,即使有病也要打起精神入宫。一切等去了再说吧,事情没有侯爷想的那么糟糕。

对于萧何,韩信向来是信任又心存感激的。

他听从了萧何的话,入宫进谏。

入了宫才发现,什么庆贺典礼根本连影子都没有。迎接他的是武士、绳索,韩信又一次被捆成了粽子。这回没有那么幸运了,吕后在长乐宫钟室砍下了他的脑袋,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临斩前,韩信悔不当初,他喊道:悔不纳蒯通之言,今死妇人女子手,天意!

总结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

其出生平民,少时声名不佳,乞食漂母、胯下之辱。投身造反洪流后,际遇坎坷,先侍项梁后侍项羽,屡不得志,及转投刘邦后中年发迹,登坛拜将。

先还定三秦之战、再破代、攻赵、降燕、伐齐,开辟楚汉之争北方战场,最后在垓下全歼楚军。

其中三秦之战暗度陈仓;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拔帜易帜;潍水之战以水冲敌、半渡而击;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为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典故的同时,亦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为历代兵家所推敬借荐。

他兔死狗烹的下场,既是汉初统治的需要,又是其性格特点、人格缺憾的必然。

韩信,无论你为人如何。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将永远被人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回来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就问吕后,他有什么遗言?

吕后就将韩信遗言中提到悔不听蒯通之言的话转述给刘邦。

刘邦听后诏令齐国逮捕蒯通。

蒯通被带到,皇帝说:是你唆使韩信造反吗?

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自取灭亡。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今天倒霉的就是陛下。

刘邦听后大怒,立刻下令要煮了蒯通。

这时候蒯通先生十分聪明地高喊: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蒯通给刘邦打了个比方,关于狗的比方。

他说,有一条狗向着上古贤君舜帝狂吠,并不是因为舜是小偷。

而是这条狗的主人不是舜。

我给韩信出主意的时候,我的主人是韩信而不是您。

所以说,我冤枉,我不该死!

蒯通先生果然厉害,甘心被比作狗是其次,他这个比喻向刘邦灌输了一个重要的观念:

我是忠臣,我忠于我的主人韩信,却间接悖逆了你,大家立场不同,却更能说明我是忠诚的。

你应该放了我,借此向天下人表彰忠诚这种美德,因为这是你身为皇帝最需要的,你需要天下人都忠诚于你。

刘邦听懂了蒯通的话外音,他赦免蒯通。聪明的蒯先生最终全身而退,人才啊。

韩信虽死,留下余波万顷,即便刘邦故作大方赦免蒯通,想借此安抚其他异姓诸王,其余波亦不能平。

韩信被俘,降为淮阴侯后,刘邦曾大赦天下。

这种时候大赦天下说明什么?皇帝大赦天下,一般在登基、立太子,或者皇族重要成员,比如太后、皇帝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才会下诏大赦天下,以示皇帝今天大喜,罪犯们也跟着沾光,全国上下只要是个人都得同庆。

刘邦大概是高兴过了头,此举无疑告诉天下人:刘某人必灭异姓王!

铲除异姓王只是第一步,刘邦的终极目标另有其他。

这时候,有个叫田肯的大臣,十分体贴地向皇帝进言,他废话连篇地向皇帝阐明了齐地的战略位置及其重要性,就在刘邦快不耐烦的时候,这位终于说出重点,他说:这么重要的地方,臣建议,非刘姓嫡亲子弟,不能做齐王!

皇帝答复:好!

田肯抓住把握时机,代刘邦表达心中所愿,得赏金五百斤。

刘邦将韩信的封地,分为两个侯国。封将军刘贾(堂兄)为荆王,统治淮水以东。封刘交(弟弟)为楚王统治淮水以西。封刘肥(儿子)为齐王,统辖七十多座城。

这下,连原先心存犹豫,不想造反的异姓王们都赫然惊醒。

刘邦的心理大白天下。

这就是亲疏之别。甭管你战功多大,为臣多忠,对我老刘家来说也只是个外人。我刘家的江山,怎么能便宜了外人。

皇帝要将“国之天下”变为“刘家天下”的决心,最终坚定了异姓王们造反的决心。

面对终将被取代的命运,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韩王信造反

分封三刘后,刘邦借机评定功绩,进行封赏。同时,让韩王信迁徙都太原郡。

刘邦登基后,韩王信就封韩王,封地颍川。

颍川这个地方,北面靠近巩县、洛阳,南面逼近宛县、叶县,东面则是军事重镇淮阳。这个地方和天下的战略要地如此靠近,这让刘邦很不放心。

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以匈奴扰边为由,让韩王信迁往太原以北地区,建都晋阳,以抵抗匈奴。

韩王信十分郁闷地从颍川迁徙到太原郡。到了以后他才发现,麻烦才刚刚开始。太原郡紧靠地盘,基本上就是匈奴嘴边的一块肥肉,匈奴多次入侵,杀人抢劫。而韩王信的都城晋阳又远离边境,往往消息传到韩王信处,匈奴已经吃干抹尽打道回府了。

消息的延迟性,极其不利于抗击匈奴。

韩王信就给皇帝上书,陈述理由,希望皇帝答应他迁都马邑。

马邑这个地方是连接汉与匈奴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后的汉武帝时期,马邑之谋就在此处。

刘邦同意了韩王信的请求。

迁都马邑后,果然对匈奴稍起遏制效用,但是好景不长。

前201年,汉高祖七年秋,匈奴单于冒顿,率四十万大军突袭马邑,把韩王信团团包围。

匈奴的问题历来是老生常谈,他们居住塞外,生产力极度匮乏,以游牧为主生,以滋扰边界打秋风为副业。当日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帝国,击败匈奴后,大费周章修筑长城就是为了抵抗这群强盗。

之后秦末诸侯混战,守长城的王离军都被抽调去镇压反秦军,到此匈奴的气焰再次嚣张。秦帝国内打得火热他们也没闲着,这个单于冒顿就是那时崛起的一代雄主。

此人的发迹极其彪悍。他依靠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弟弟,登上单于的位置后,向东击败了当时最强盛的东胡,向西打败了月氏,向南吞掉了楼烦和白羊河南王,纵兵尽取秦将蒙恬曾经夺取的河套一带。以汉原河南塞为界,到达朝那、肤施,进而侵入燕、代两地。

总之农民起义多少年,他就趁机白抢了多少年。

现在你刘邦登基为帝了,就说不让匈奴抢?这不可能。

当抢劫已成习惯,就会变得天经地义,当白吃已成传统,就无法更改。

韩王信迁都马邑后,扼断匈奴和汉的通道,口中食被夺,匈奴岂肯善罢甘休。

到了被围困,韩王信才后悔自己捅了马蜂窝,之前他实在想不到这班抢了就跑、习惯小打小闹的强盗,这次竟然玩大的。

马邑被围,匈奴人多势众,打是打不赢,韩王信没办法只好多次派人去求和,同时给刘邦送信求救。

汉援军到达后,打听到韩王信多次派人向匈奴求和,于是密报给皇帝。刘邦派人指责韩王信。

这下韩王信害怕了,他怕自己成为下一个韩信。

朝中传言皇帝要铲除异姓王改立刘姓王的风闻,最终坚定了韩王信的决心。

他又派出了使者,只不过这次不是去求和了。双方很快谈妥条件,相约去造反。

条件:韩王信将马邑献给匈奴,匈奴派兵帮忙韩王信攻打太原。

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冬,刘邦亲自率军平叛,攻打韩王信。

双方在铜这个地方交战,韩王信败走,其部将王喜被斩杀。

战败的韩王信逃跑去投奔匈奴。与此同时,他的部将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收集残兵重新拉起支队伍。三方碰头后开始商议联兵攻打汉朝。这是个相当疯狂的决定。

匈奴派左右贤王各领一万精骑和王黄等人驻扎在广武以南地区,双方准备开打。

刘邦率军赶到晋阳时,消息走漏,刘邦大怒。双方就在晋阳开打。

此战,匈奴大败,汉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离石这个地方追上匈奴逃军,双方再次开打。匈奴二次大败。

之后匈奴纠集败军,在楼烦西部地区再次和汉军开战。刘邦命战车部队和骑兵将其击败。

此后,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匈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到此,我们很有理由怀疑这里边有问题。否则,匈奴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哪来这么多败军可以纠集,纠集完还能投入下一次战斗,且每败走必顺利逃脱,之后再纠集,再打,再逃……这是个诡异的循环。

刘邦也意识到这一点。当时他驻军晋阳,冒顿驻军代谷。刘邦当即派出侦查人员去探听对方虚实。这么做原因有二:一是刘邦怀疑匈奴有问题;二就是这么多次小打小闹的战斗过后,刘邦的耐心快消磨光了,他迫切的需要给予对手致命一击,以求一劳永逸。

很快侦查人员回来报告说:可以出击!

真是这样?刘邦不相信,他第二次派出密探再去查探,结果依旧是:可以出击。

刘邦还是不信,他第三次又派出了密探,答案还是一样。

事不过三,换作一般人可能就信了。可刘邦还是不信,一直到他派人密探了十次,得到的答案都完全相同后,他还是只肯半信半疑。

不得不佩服皇帝这种生物的疑心病。

在下达进攻冒顿命令前,刘邦必须先过自己这关,得让自己心里有底。既然十次密探的结果都一样,那么这次就换个调查方式吧。

他找来了一个人,让他以使者的身份,光明正大出使冒顿大营。

这个人就是刘敬。献策迁都成功后,刘敬被赐国姓任郎中官职,那时开始刘邦就记住了这个人,他知道这个人可堪一用。

自此,刘敬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刘邦很快就知道,此人不是可堪一用,而是可堪重用。

第二十章 白登之围和和亲制度

刘敬以汉使者的身份去代山访问冒顿,冒顿接见了他。刘敬在代山徘徊几日,他发现有问题。辞别冒顿后,刘敬火速赶回汉营,进谏刘邦说:

陛下,匈奴很有问题,千万不能出兵!

皇帝用古怪的目光看着他。

刘敬将出使的情况对刘邦作了番描述。

说一到代谷,就发现里面全部都是老弱残兵。冒顿流着眼泪握着他的手,泣不成声地告诉他,匈奴这几年的收成不好,手底下人都吃不饱饭,连自己这个单于也已经饿了几天了,让你们家皇帝赶快撤兵,别再追了。

这话,刘邦不陌生,之前派出的十人都是这么回复的。

这时候刘敬说道:陛下难道不觉得有蹊跷吗?两国交兵,正是应该炫耀自己长处的时候。冒顿知道我是汉使,更应调配精兵展示,可我看到的都是老弱残兵,完全没有战斗力。您再想想几次和匈奴交兵的情况,对方每战必败,败后又再邀战。您不觉得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情况吗?汉军不适应这里的寒冷气候,很多人被冻掉手指,情况对我军很不利,可即便这样我们竟然连战连胜,可见冒顿这次一定是用诱敌之计,他示弱,一定会打埋伏,出奇制胜。

臣以为坚决不能出兵匈奴!

刘敬这个人真是有先见之明,可刘邦听到这番话却是大怒,刘敬说这话的时候,二十万汉军已经越过句注山,正往代谷前进。

其实刘邦早就相信了匈奴兵弱可取的话。他派刘敬去,只是想从他口中听到相同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