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寒而栗!

汉十一年,英布暗中使人部署,集结军队,守候并侦察邻郡的意外警急。

说到现在大家都知道,每位异姓王造反大事件前,都有个引子小事件。诸如,韩信之钟离昧、那位不知名的家臣胞弟;韩王信之马邑之为;彭越之太仆告密等等。

而英布造反这个引子事件,尤为荒诞搞笑。

事情是这样的。

就在英布纠集军队准备造反,或者准备自保的时候,他宠信的小妾生病了。生病了就要治,医生的家恰巧和中大夫贲赫的家住对门。

这真是个要人命的巧合。

英布小妾多次去医生家看病,这个引起了贲赫的注意,这位觉得自己是侍中,趁小妾来看病送去丰厚礼物,并随小妾在医家饮酒,想就此讨好英布。

小妾回去以后,偶然间就对淮南王英布说起贲赫,说这个人不错,忠厚老实。

这本来是做臣子的攀裙带关系,想讨好淮南王。可英布对此的反应竟然非常生气,他问小妾说:你怎么知道的?

小妾就把和贲赫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他。这回糟糕了,英布打翻了醋坛子,怀疑自己的小妾和贲赫有染。

消息传到贲赫处,贲赫惊惧,借口有病不去应班,对英布远而避之。

这简直就是欲盖弥彰,英布更加恼怒,就要逮捕贲赫。

为求自保,贲赫立刻逃跑,英布派人去追,可惜没追上。

贲赫跑到长安,就告状说英布要造反!并建议皇帝先下手为强。

刘邦立刻召丞相萧何商量对策。

对贲赫的建议,萧何持反对意见,他劝说刘邦道:英布不应该会造反。臣觉得是贲赫公报私仇,蓄意诬陷。

萧何建议先将贲赫关押,再派人暗中去查证英布到底有无反意。

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派人出使淮南。

萧何的建议是好的,可英布并不知道。贲赫畏罪潜逃,上书言变,英布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部署的事,现在汉使又来了。英布不再犹豫,他当即杀死贲赫全家,起兵造反。

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刘邦释放贲赫,并封他做了将军。贲某人全家死光,自己却加官晋爵,也不知道他是该哭还是该笑。

刘邦召集将领们,商议如何对付英布。

他问:英布造反,我们该怎么办?

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

早在贲赫密报英布造反之时,汝阴侯夏侯婴就曾找门客讨论过,他找的是原楚国令尹薛公。

当时夏侯婴对英布造反的消息十分不解,他就问令尹说:皇帝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已经这样了,他为什么反?

令尹指出症结说:皇帝杀了彭越,杀了韩信,此二人和英布功劳相当,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英布害怕祸患殃及本身,必定造反。

这时候刘邦召集大家商量对策,夏侯婴就推荐说可以找薛公来问。

刘邦依言召见薛公。

薛公说:英布造反正常不过。假使他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了;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

这话有点意思,刘邦立刻问:什么是上策?

薛公答: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

刘邦再问:什么是中策?

令尹再答: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庾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

刘邦接着问道:什么是下策?

薛公笑道: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没事了。

刘邦点头,问出了关键问题: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

薛公十分自信:必是下策。

这话更有意思,刘邦立刻追问原因。问他英布为什么有上、中策不用,独选下策?

薛公侃侃而论道:英布这个人,本来就是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为的就是自身的富贵。这个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既不考虑天下百姓,也不会为后代子孙筹谋。所以臣敢断定,他必定只选下策!

刘邦大悦,赞道:说得好!

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这两件事办完,刘邦调动军队,御驾亲征攻打英布。

这一年刘邦已经六十一岁高龄,竟然还有胆气、体力御驾亲征,不得不说老当益壮,这个皇帝不易当啊。

那边英布果然如薛公料想那样采用了造反下策。他先攻下荆国,杀了荆王刘贾,之后收编其部队,渡过淮河攻打楚国。击败楚国后,英布的军队向西挺进,在蕲县以西的会和刘邦军相遇。

由于英布军精锐,刘邦决定先避其锋芒,汉军躲进庸城壁垒,坚守不出。

英布在城外行军列阵,一如项羽旧貌。刘邦看到之后十分震怒。从这个小反应亦可看出当日西楚霸王何其厉害,死后多年余威犹在,吓得堂堂大汉天子先是震怒后是厌恶。

刘邦、英布隔着城壁遥遥对望,刘邦喊话问:何苦要造反呢?

英布也牛,现在反都造了,狂话还不敢说?他大喊说:我想当皇帝啊!

刘邦大怒,破口大骂,双方越骂越火,随即两军大战。

英布军战败逃走,渡过淮河。逃跑途中英布军又和汉军几次交战,皆不顺利,等到逃到长江南面,英布身边只剩下一百多人,可谓大势已去。

长江以南是长沙王吴芮的地盘,吴芮正是英布的老丈人。从英布战败哪里都不逃只往这里逃来看,就是想投靠这位老丈人。

吴芮知道女婿的意图,他也十分体贴,立刻派人联系英布表示愿意和女婿一同逃亡,英布深信不疑,随同带人来到番阳。这就是英布的生命终结站。

英布来到和吴芮约好的民宅接头,吴芮没有来,来的是一群手持凶器的当地居民。居民们群殴杀死了英布。

到死他才知道,自己是被老丈人给卖了。

可惜英布没看过《鹿鼎记》,否则应该知道“就算是亲生老爸,有了好处也会骗你”这句经典台词。

现实点来说吴芮出卖英布也是情非得已,他不死,吴芮就得死。大家不要忘记,先前几个造反的诸侯王,被诛的同时,还会被灭三族。三族分别是父族、母族、妻族。吴芮这条池鱼正是妻组成员。

长沙王吴芮最终因为卖了女婿英布,得以苟安,算是异姓王中下场较好的——寿终正寝。

余波

陈造反,好比一块石头入水,激起层层余波。此余波先波及彭越,再波及英布。这二位反也反了,平也平了,事情本该了了,可余波还不肯平息。

同年,陈降将归汉后,密报说在陈造反时,燕王卢绾曾经派人到陈那里跟他密谋。

这下矛头又指向了卢绾。

卢绾是在前燕王臧荼被诛后才继任的。继任原因:这位和刘邦的关系非常之好。

说来颇有点神奇的味道。卢绾的父亲和刘太公是至交好友,卢绾和刘邦又是同一天生,两个好朋友同一天生儿子,这在当地被引为佳话,乡亲们专门送酒上门以示庆贺。

之后刘邦长大了,卢绾也长大了,这两个同日出生的孩子竟然也如他们父亲那样非常要好。相邻们再次轰动了,更引为佳话,二次送酒上门以示庆贺。

之后刘邦起兵造反,卢绾一直跟随在侧,但由于能力问题,这位一直都没立什么大功。到刘邦登基后,也不好封赏。一直到,剿灭燕王臧荼战斗中,卢绾终于立下军功。这时候刘邦终于逮到机会封赏他的好友。

卢绾摇身一变成了燕王。

二人就是这样好的关系,有人一说卢绾造反,刘邦立刻派辟阳侯郦食其召卢绾进京。卢绾害怕,不得不怕啊,异姓王就剩他一个了,就推说有病不来。

郦食其回来后,详细报告说,卢绾谋反。

二月,高祖派樊哙、周勃带兵讨伐燕王卢绾。

赦免了燕地参与造反的官吏与百姓。立皇子刘建为燕王。

自此,刘邦终于消除心头隐患,完成了汉帝国初建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异姓王隐患。

铲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就是刘邦拥立同姓王的过程,已经做到这样刘邦还不放心。

为了警示后世子孙,巩固中央政权,刘邦和群臣刑白马之盟下,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自此国之天下终成刘氏天下。

刘邦耗费十年时间心力铲除异姓王,自己也在平叛英布的战役中身中流矢,最终送命,可谓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这么下血本,以为给后世子孙扫清障碍,刘家江山得以永固。

可万万想不到,再精密的构想也只能是构想。

正是因为刘邦分封刘姓子孙,这些皇族贵胄有了“非刘氏不王”的金牌护身,汉惠帝死后其势力就开始积聚膨胀,他们占据大片封地,掌有封地军政、财政大权,到了文帝时期,已成国家之患,最终在景帝时,爆发了差点颠覆汉王朝的“七国之乱”。

这既是刘邦老人家好心办错事,又是历史车轮绝不会因个人之力而停滞转向的力证。

第二十一章 汉初建制发展

汉初百废待举,秦末的诸侯混战使得民生凋敝,摆在刘邦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恢复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巩固政权。

人民吃饱饭了自然不会造反,国家富强别人自然不敢欺负。

面对这一迫切要求,刘邦采用“无为而治”作为汉初治国方略。

“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务在宽厚、约法省刑”这四个词可以用来概括无为而治的精义。

无为而治出自老子道德经。

老子说:遵循道的法则来治国的人,不明确告诉老百姓应该怎么做,不故意表彰那些所谓的“善”事,而是(自己)要以愚民之心对待之,老百姓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和君主一样有智慧,所以以自己一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随意妄为)是国家的不幸,而不以自己的智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气。

老子的这番话说的就是无为而治。

说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才是无为而治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多半文字都是以无为而治为中心的,“无为”即不去改变道的法则,而道是无形的,人们怎么才能遵循它的法则而不出错呢,那就是法律。

再结合老子提倡统治者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人民换位思考。

我们可以直白地解释成:汉初的无为而治,就是制定出人性化律法,用这种律法营造出治安良好的安定环境,这样发挥空间有了,再将人民放进这个发挥空间,就甭管了。

人民向来很聪明很勤劳,只要你给他安定的条件,给他块地,他就会好好干活积极向上。

这就是汉初的治国方略“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务在宽厚、约法省刑。

无为而治所需的这套人性化法律由萧何编撰。

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简明。

无为而治、萧规曹随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萧何继任丞相。不过这时,萧何年事已高。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

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代之?

接着惠帝又问:曹参如何?

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道:陛下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

惠帝亲自来问萧何老丞相,其实是知道萧何和曹参向来有宿怨,这两个人不对盘。惠帝敬重老丞相,这才亲自来问。当他得到萧何竟然举荐曹参后真是感动非常。

举贤不避仇,说的就是这个吧。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一切公务都按萧何在世时制定的模式处理,国家被治理的很好。

曹丞相每天喝酒作乐日子十分的悠闲,时间一长,丞相过于懒散悠闲就引起了大臣们的非议。

渐渐地开始有人给皇帝打小报告了,惠帝开始听了一笑置之,可天天听天天听,他也有点受不了,有一天就跑去曹参家实地考察。进入一看,曹参果然正在榻上喝酒,这下惠帝有点不高兴了,就问他:丞相为什么每天不办公,反而日日这么懒散?

曹参这才放下杯盏,他笑着反问惠帝:请问陛下,您自己觉得和高祖比,谁贤明?

惠帝被问得涨红了脸,说:我年纪轻,阅历浅,比不上高祖。

曹参又问:那陛下看,臣的能力比得上萧丞相吗?

惠帝安慰:似乎也比不上。

这时候曹参才语重心长地劝慰道:

陛下说的正是!既然你我为君为臣,才能都比不上前人,而国家因为高祖和萧丞相的治理已经百业复苏,国力正在增强。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只要能够奉公守法,遵照旧章,能继旧业,就非常好了。

如果自作聪明,推翻成法,必致上下紊乱,到时候再要求现在这样的太平盛世就难了啊。

到此惠帝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来历。

就这样,曹参位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最终才有日后的文景之治,大汉国力强极一时。

叔孙通

叔孙通,薛县人。秦朝时因文笔好会写文章,被征召入宫。

此人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陈胜、吴广刚造反那会儿。

那时候谒者向胡亥报告说山东有人造反。

胡亥闻讯就找博士们来商量:楚人占领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是怎么个看法?

众博士、儒生共三十多人异口同声建议:他们是在造反,请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

胡亥听到当即发火,脸色立刻就变了。

这时候叔孙通走上前对胡亥说道:各位儒生的话都不对。他们不是造反,只不过是群小毛贼,占山为寇,陛下只要派当地治安部门进行管理就行了。

这话真是动听啊,甚合上意。

胡亥现在只想听这个。他称赞了叔孙通,又挨个询问众儒生博士。这下有人聪明了,说是强盗不是造反,有人还转不过弯来依旧说是造反。

胡亥没有再和他们争辩到底是强盗还是造反,他直接让官员记录下每个人的答案。凡是说造反的全部治罪,凡是说盗贼的全部免职。

唯独赏赐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新服装,并授给他博士职位。

谢恩叩赏后,叔孙通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收拾包袱闪人。

之后此人先投项梁,再跟项羽,最终到了刘邦旗下。

前面说刘敬。提到刘敬初见刘邦,穿了套又破又脏的羊皮袄,却坚决不肯更换。这里叔孙通也有件关于衣服的小事。这位总是穿一身儒服,而刘邦最讨厌的就是酸儒。

叔孙通见刘邦每次见他都露出厌恶之色就去打听,打听的结果原来是汉王(当时还是)最厌儒生,于是这位立刻脱下儒服,穿上短袄。该短袄还是按刘邦的家乡款式定制的。

这下刘邦终于高兴了,叔孙通也放心了。

两件小事就将叔孙先生的秉性暴露无余,这是个阿谀的人,惯常见风使舵。然而事实证明,越是这样的人越吃得开,没办法。如果此人仅仅是个卑鄙小人,那么我们到此可以鄙视他了,无奈此人虽然人格问题,却有真本事。

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命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

当时的情况,刘邦将秦朝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自己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来替代。

这就体现了文化素质的差异,刘邦制定的代用规矩实在是太简陋了,很多地方疏漏、很多地方不清楚。当时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喝高了之后,有的狂呼乱叫,有的拔出剑来到处乱砍,刘邦这才恨当初怎么不好好读书,为此事大感头疼。

这时候,叔孙通体贴地向皇帝进言,他向刘邦提出一个重要的观念。

他告诉刘邦,开国靠武将,守成必须靠儒生。

并请求征召鲁地一些儒生,以及自己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仪。

这个建议刘邦基本上表示同意,但出于闲散的本性,又怕制定出繁烦琐难奈的礼仪法度。

这时候,叔孙通强调道,礼仪是国家立威的根本,一定要详细制定。

只不过,礼法这种东西,必须遵从旧历,但又不用完全遵从旧历,他表示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

叔孙通的话最终打动了刘邦,刘邦表示可以试着去办,但有个前提。

前提就是,所制定的新法必须通俗易懂,必须他能接受做到。

这话一出刘邦的秉性再次暴露,这实在是个社会底层的人。

叔孙通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汇报,请刘邦来审阅。

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最终同意了新法。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这时正巧是十月,能进行岁首朝会的实际排练。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

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

谒者传呼“小步快走”。

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

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

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

大家现在看汉朝题材的历史电视剧,剧中场景就如上所述,比方说《汉武大帝》。

大典审理结束后,刘邦非常得意,他又说了句大跌身份的话: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到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原来是这种滋味!

叔孙通制朝仪有功,封太常官职,掌管宗庙礼仪,赏赐黄金五百斤。

到汉高帝去世,孝惠帝即位,叔孙通又被调任太常官职,制定了宗庙的仪礼法规。此后又陆续地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这些都是叔孙太常在位时的功绩。

这位不但制定许多汉初仪法,还在无意中开创了后世的进贡礼仪。

第二十二章 诸吕专权

归程

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终于在甄这个地方击败了英布,镇压了叛乱。可是在战斗中,却不幸误中流矢。这一年,他六十一岁。

刘邦在率领大军回长安的途中途经沛县。这里是他的故乡,大军停驻下来,刘邦举办宴席,宴请父老乡亲。看着自己曾经的伙伴,都垂垂老矣白发苍苍,刘邦不无感慨。他弹击筑琴,留下了苍凉悲壮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唱到伤心处,刘邦落下泪来,他想到了自己的一生。就是在这里,以沛公的身份起兵,以布衣之身,夺取万乘之位。天下在自己手中一统,异姓王已经全部平定,生平大敌项羽早已作古多年。自己的大好年华,那些峥嵘岁月,都随着霸业的成就而远逝。

做得已经够了,已经足够了。

刘邦觉得此生无憾,到时候该休息了。

回到了长安之后,刘邦卧病。吕后为他请来医生,刘邦却摇头拒绝。

他说:以我一个平民的身份,手提三尺青锋却取得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既然天命要我如此,就算是扁鹊来了,又能怎么样?

说完赏赐医生五十斤黄金,执意不肯就治。

吕后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到此她也知道皇帝去意已决。

既然决意去死,那么就先安排好身后事吧。

吕后问刘邦之后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

刘邦回答:“让曹参上吧。”

吕后再问,曹参之后呢?

刘邦强打起精神说:“曹参之后,王陵可以接任,但是王陵这个人略显迂愚刚直,所以要让陈平辅助他;可陈平智慧有余,却难以独自决断大事担当重任。还有周勃,他虽然不善言谈,但为人忠厚,将来安定天下的人一定是他,就让他做太尉吧。”

吕后非常仔细地把刘邦的话记下,再问以后的安排。

刘邦看了吕后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刘邦崩于长乐宫。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刘邦的军事才能

对于打战这一方面,后世人很多人认为刘邦之所以可以在战场上咸鱼翻身,靠的就是韩信——这个说法对,但不全面。

刘邦也是一个很能打仗的统帅。

之所以大家觉得刘邦不擅兵,大部分是因为楚霸王项羽的缘故。在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骑兵击败了近六十万的诸侯联军后,刘邦“不善战”之名铁证如山。可纵观刘邦一生,真正吃过大亏的,也就在项羽身上。

项羽是谁?史上唯一一位亲自操刀斩敌超过千人的统帅,西楚霸王已经超越了人的极限,是独一无二的传奇。

章邯是秦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