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宋帝国征服史》
作者:cuslaa
正文
瀛洲史话:定海古城墙记
中国人对城墙一般都不会陌生,假如你游览过长城、北京的紫禁城、南京的台城、苏州的盘门、嘉峪关的关城、蓬莱的水城后,会由此而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中国式的城墙,或蜿蜒山顶,或临踞水际,或横亘沙漠,或穿越林在平莽,并都以久历沧桑的遒劲姿态,向后人无声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朽的辉煌业绩。它们不但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和参与者,还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城墙的历史十分悠久,它的内涵也极为丰富。城墙,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厚度与高度、由土或砖石筑砌的刚性实体。它处于城市或建筑组群的周围,起着分割空间、阻隔内外的作用。还有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它的对外防御性。由于古代战争中的进攻手段一直相当原始,因此城墙这种并不十分先进的防御构筑物,在我国竟然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舟山虽孤悬于东海汪洋之中,但定海的古城垣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虽位列中国七大古城垣之后,但定海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垣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是有独特之海岛风韵的历史文物。
一、唐代:置翁山县后的第一次筑城
定海古城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定海在义页河首建翁山县。筑城后因义页河土轻,于是迁移到定海依锁山(南宋淳熙年间改称镇鳌山)东南麓始筑土石城墙,呈方形,城墙长5里,缺西北角约半里(跨越锁山部分),设四门。据民国《定海县志》载:“唐开元间,析鄮为翁山县,筑城于义页河,后以土轻,移镇鳌山旁,周广五里。”不过,到了唐大历元年(771),因袁晁海上聚义而废县。定海的古城也随之被废弃,此城仅存世三十三年。
二、宋代:城墙形成了城防体系
宋代的城墙总结了筑唐城的经验,形成了城防体系,有府城、子城两道。大致由城墙、城门、瓮城、马面、钟楼、鼓楼、望楼、弩台、敌楼、马道等组成。宋代城墙一般高度在11米左右,在城门外构筑有瓮城,多为方形或者半圆形,厚度与城墙相同。城墙上设置有女墙、雉堞、马面和弩台。马面(又名行城、敌台),这是依一定距离在城墙外侧建凸出的墩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与城墙合为一体,上设供士兵休息的战棚,战棚四周有木桩围护。因外观狭长如马面,故名。它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垣外表面8~20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内,特点是能够自上往下从三面攻击城下的敌人。(由于火器出现,宋、元以后的城墙,已很少使用这种构筑物了。但舟山在元、明代因战事频多,仍在使用这种构筑物。)
为了避免城门不致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下,常在城门外侧添筑城墙一道,以形成一区面积不大的防御性附郭,这就是所谓的瓮城。瓮城者,顾名思义,一旦敌人进入此处,就会遭到四面围攻,犹如瓮中之鳖。瓮城外设置壕沟,上设吊桥,沟通往来,壕沟内侧(靠近城墙侧)构筑有羊马墙。壕沟外测则设置有拒马枪和陷马坑,作用大致是防止敌军骑兵的快速冲击。北宋熙宁六年(1073)舟山恢复了县治,改翁山为昌国。依旧址扩筑城廊。城墙是土石结构,高2。4丈,址广1丈,长度也有所增加,延袤9里,北际山,东抱衙山(鳌山),西跨镇鳌(镇鳌山),自东南及西1260丈,围成一个0。8平方公里区域的城区。周城设东南西北四门,门楼上增设楼穴,沿城新挖壕河,置吊桥,并罗以月城(瓮城),规模比唐代古城大有扩展。但在建炎中期,毁于入侵的金人之手。
三、元代:为出入方便增设城门六所
宋以后,或因兵燹战火,或因风雨侵蚀,城墙屡毁屡建。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昌国为州,“增设城门六所”。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州城周广五里”,有“城门六所”。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筑之规模、数量常依城市的大小、形制、方位、用途等因素来确定。所以东隅有“东江门”,西隅有“西门”,南隅有“南门”,北隅有“上荣门”、西南隅有“舟山门”、东北隅有“艮门”,旧名虞家桥。比宋之古城多了两个城门,出入更为方便。
四、明代:改州为县后按旧址增修城池
史料佐证,明代仍多使用瓮城。明代,城墙屡毁屡建,明代制砖业的蓬勃发展,使陶砖普遍用于各种建筑。现存各地的砖城墙,几乎全部建于明代,特别是中期以后。虽然这些城墙绝大多数都是两侧包砖、中央填土的形式。但也有下部以条石上部用皆为由一般黏土所烧制的青灰城砖叠砌的。在定海建的防倭之城堡;其墙垣、炮台、雉堞皆用石砌。
据志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昌国改州为县,按旧址增修城池。址宽1丈,高2丈4尺。辟东南西北4门,上置楼,门前8~10丈拐弯增筑城门与城墙连接称“月城”,以固正门。有雉堞(齿状矮墙)2673个,警铺60座,城外自东南至西挖护城濠(后称濠河,西北有山未挖)长1260丈,城外是护城河(旧称“濠”),河上架有桥。水门于东南,各置吊桥。据清光绪《定海厅志》载:明洪武十二年,“增葺昌国城池,改州为县,旋复设卫所。……辟东西南北四门,于东南各置吊桥。”其中,“展跨鳌山,恢旧制,辟门四。”次年,接任的千户所许友展指挥续修,增筑西北角镇鳌山脚城墙半里。城门由六座改作四座,题名:“东曰丰阜,南曰文明,西曰太和,北曰永安。”封闭东北隅之艮门和西北隅之舟山门。至永乐十五年(1417),都指挥谷祥又一次加修。正统八年(1443)户部侍郎焦宏,以“城大兵少”为由,拓宽城壕,裁东北半里,并于四城门外增设木栅。《定海厅志》云:“南文明门壕桥外木栅曰‘迎恩’。东丰阜门外木栅曰‘宾旸’。西太和门外曰‘西安’,北永安门外曰‘北固’。”在城门外的8~10丈外,拐弯增筑城门与城墙相连接的“月城”,以固正门。西北城垣,跨越镇鳌山,东抱霞山,余皆平陆。成化年间,指挥张勇亦曾增修城垣。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入据,城池部分被毁。三十七年(1558);倭寇进犯定海;城中居民依靠城池誓死抵抗。平倭后,嘉靖四十年(1561),定海都督卢镗、海道谭纶重修城池,并增设敌台(炮台)20处,用的是“辛酉年置”城砖,后倾圯。至万历十三年(1585),副总兵张可大重修城垣,历时半年。并在南门外又增设一座20丈宽广的月城(瓮城),一座9丈宽的水门(随着跨河而建的水城的出现,供船舶往来的水门也产生了)。另外还增设了兵马司库房、总台铺各1座,增设4座箭楼、5座敌楼、38座窝铺。明代的定海城墙酷似中国七大古城墙之一的平遥城墙。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周长6公里,高8~10米,底宽8~12米,顶宽3~6米,墙身素土夯筑,外壁城砖,白灰包砌。环城辟城门6道,门外筑瓮城。平遥城墙马面多,造型美观,防御设施齐备,为中国历代筑城之仅有,并以筑城手法古拙著称于世。
五、清代:因兵燹战火所致城墙大修了五次
清代定海城墙大修了五次,定海城墙屡毁屡建,只是城墙总的格局未变,一直保持到上世纪50年代。
第一次:规模最大的一次筑城,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占舟山,“大兵再至,寇遂堕城而去”,城池被战火所毁。原明军将领、人称“陈铁头”的湖北利川人陈世凯,在三十年戎马生涯中以勇猛出名,他在顺治十六年(1659)投降清军后,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底抱病进京请求康熙准许募捐集资,修复定海城墙,结果客死京师。康熙皇帝被其精神所感动,遂同意修城。当时,沿海一带反清的武装已被荡平,康熙二十七年(1688)刚刚恢复定海县建制。因定海城池残破,百姓皆住草屋,且无县署,又乏税收。康熙在十二月十六日颁旨拨皇银31287两,建定海城,宁波府知府、同知和定海县知县周圣化以及周边诸县县丞、典史、巡检等,分别被授为总裁、监造、营造、管工各官,周边诸县还要提供城砖等筑城物资。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十六日动工,定海县知县周圣化为实际上的总承造官,经16个月辛劳,于三十年(1691)八月十六日竣工,共动支正项钱粮31287两。新城规模循旧址建筑,计周长1216丈,此城高一丈,址广1。5丈五。罗月城4座,城身48丈。齿状雉堞(即”女儿墙”)1280个,城堞高四尺18砖厚;7砖宽;堞孔为三砖宽;。设东南西北四门,门上各建飞楼一座,宽1。6丈,深3。6丈,高1。2丈;又建窠铺三十八座,分布四门。城南设水门一座,门外围绕城濠。后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希望用贸易敲开我们这个富庶的东方古国的大门。舟山群岛是英国使团进入中国后所到的第一处,舟山总兵派了兵士护卫英使团在城中游览。城门是英国使团最初踏上中国土地即浙江定海见到的第一种建筑。在英国副使斯当东的眼里:“定海城墙高三十尺,高过城内所有房子。整个城好似一座大监狱。城墙上每四百码距离即有一方形石头碉楼。雉堞上有箭眼。除了城门口有几个破旧的熟铁炮而外,全城没有其它火力武器。城门以内有一岗哨房,里面住着一些军队,四壁挂着弓箭、长矛和火绳枪,这就是他们使用的武器。”随马戛尔尼同行的有一个画家叫威廉-亚历山大,他在中国期间速写了大量的风景风俗素描稿。在亚历山大画笔下,定海城门上挂着彩绸,有马车和小贩进城,城墙外的民房里,还有妇女孩子扒墙观望西洋景,一派其乐融融。英国著名建筑师、插画设计家、水彩画家阿罗姆(1804-1872),他主要借用了威廉-亚历山大的素描稿,重新画了大清国的风景风俗,成了一部集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国地域风景、民俗风情画之大成。其中《舟山山谷》描绘了临海建筑的有6英里逶迤城墙的定海城,城外是港口、船帆和一座座悬水的岛屿。
第二次:嘉庆十八年(1813);因城池年久失修,多处坍毁,知县沈泰筹划重修,于二十一年正式动工,至二十二年八月告竣,耗银4000余两。
第三次:此后又经多次战乱,城墙毁损严重。道光二十年、二十一年(1840、1841)英军两次攻占定海,城毁。南京条约签署,鸦片战争结束,定海城光复,钦差大臣裕谦在二十七年(1847)奏请朝廷批准后,又一次对定海古城进行全面重修。新任的定海知县受命叫匠人专门烧制城砖,修葺城身及东、南、北3门。砖长28。5厘米,宽19厘米,厚9。5厘米,每块砖上刻有“定海城砖”、“丁未年置”字样。
第四次:定海城墙第四次修建在清同治十年(1871)四月。厅同知左征向当地绅民募银1。4万两,4月开工,修城垣210余丈,重修城垛1206个,登城石阶2处,加高北城3尺及窝铺、盘诘厅、瞭望楼,新置北喉水门,十一月竣工。志书载:“厅同知左征具详绅民,捐修城身210余丈,城垛1260个,左右石梯2处,加高北城3尺,及窝铺、盘诘厅、瞭望楼,并开北喉。工料费用了1400多,是年四月初一日兴工,至十一月十五日完竣。”
第五次:定海古城的最后一次修建。定海城墙第五次修建在光绪年间,当时定海修城烧制城墙专用砖“丙子年”城砖,边上有“定海县”款,系清光绪二年(1876)烧制,砖体较小。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官府烧制“光绪城砖”,以修葺西、南城墙所用。砖上印刻有“定海县二十一年”字样,砖体小巧,平滑整洁,特别是字款细腻清爽,当时烧制数量不多。东南西北四城城墙经修葺后,城墙内处两侧皆砌城砖。
六、城外之城墙——衜头土城
衜头土城,又名泥城,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4月所筑。系钦差大臣裕谦因”厅城三面皆环山;南道头独滨海无藩蔽”奏请朝廷批准;由善后局所建。当初由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具体主持修筑,东自青垒山西至竹山;总长1436丈;高1丈及丈余不等;土城设2门;东门曰”久安”;西门曰”长治”;城上设有炮位;后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巡抚梁宝常奏清朝廷批准,加高培宽土城;并作土垛72堵;中留垛口71个;安置炮位;由定海镇标右营官兵把守。定海道头土城在1841年9月26日英军复攻定海时,土城毁。二十六年巡抚梁宝常加高增宽,筑土垛72堵,安设炮位。
七、造城不易拆城易
从民国二十一年(1932)开始拆除南门月城,道路成直。翌年,又拆东西北月城。三十一年(1943),侵华日军掘东、西城墙以通军车,毁部分城垣。三十八年(1949)五月,国民党军挖城墙砖石筑工事,除南城墙外,东、西、北城墙均成残壁。1955年冬,学校组织学生跟机关干部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拆除西门一带的城墙。1956年,南城墙被拆改筑为解放路,至1959年完竣。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定海城墙陆续拆除完毕,拆除后的城墙墙址成了环城东路、解放路、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的一段。
八、一座仿制的定海古城墙
“定海城”是一座仿制的定海古城墙,位于桃花岛鹁鸪门后门沙滩上,是电影《鸦片战争》舟山摄制地主要景点之一,整个城墙长230米,宽12米,最高处12米,设城楼、古炮位、箭垛、旗杆等设施,飞檐翘角,黑瓦红墙,整座城墙古朴典雅,雄伟壮丽。
宋代户数探研
宋代户数问题是解开宋代人口数量之谜的关键环节。关于宋代户数,传世有大量的统计数据;我们所要考证研究的是,这些数据是否客观或比较客观地反映着真实情况?哪些数据是不全面、不可靠的?澄清这一问题的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对此,已有一些学者做了有价值的研究,并取得了新成果,以葛剑雄教授《宋代人口新证》(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及何忠礼教授《宋代户部人口统计考察》(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为代表。本文再做探讨,以为新证,并有重要问题揭示。
一、户数在宋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个政府存在的基础和规模,决定于人口,人口生存和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家庭数量还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母奶---赋役的征调,因为赋役主要是以户为单位征调的。宋朝各级政府对户数的掌握十分重视,对地方政府、地方官员而言,户数的多少更与切身利益密切关联。
1.定诸县等级。
自唐代以来,为便于管理,将各州县制定了等级。县一级大体为7等,依次为:赤、畿、望、紧、上、中、下。其中赤、畿两等,通常是京师、大都会及附近的县,属特殊的政治地位,其余5等,均按户数确定。宋太祖刚登基的建隆元年冬,为适应新形势和户口变化,即诏天下除赤、畿外,重新制定诸县等级:4000户以上为望县,3000户以上为紧县,2000户以上为上县,1000户以上为中县,1000户以下为中下县。并自此每3年升降一次。'1'(卷1建隆元年十月壬申);'2'(《职官》11之58)以此可知县的大小及地位,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户数。林駉指出:“建隆之元年也,版籍来上,严定升降;至明年也,户口增耗,申严殿最。夫开基立极,岂无急政?一则曰定版籍之升降,二则曰严户口之殿最者,深知本固邦宁之意欤!”'3'(卷10《户口》)由此急迫性可知各县户数多少及变化,对于稳定局势、加强统治的重要性。
2.定州县官编制。
地方官员的编制,各地并不统一,而是根据户数确定的。如州一级的通判,只设于万户以上的州郡。宋真宗景德三年,“复置解州通判一员。旧制:州不及万户者省其通判,此时(解)州户盈万数”'1'(卷64景德三年十月庚寅)。解州原来曾有通判,由于户数减少丧失了资格,至此又按制度重设。可见这一制度是切实执行的。400户以下的小县则不设县令,由主簿兼知县事。宋神宗时,令20000户以上的县增设县丞一员,宋徽宗崇宁时各县均设,但至大观三年,除万户以上县或虽不足万户但有山泽、坑冶之利的县之外,其余皆罢去。主簿之设遵循同样原则,开宝三年规定千户以下、400户以上县不设主簿。'4'(卷167)当然,地方官品位的高低,也与所出任的地方户数相适应。如宋真宗天禧元年规定,江南诸县5000户以上者,派京朝官担任长官。'1'(卷90天禧元年十一月乙未)
3.定州县官俸禄。
宋代州县官的俸禄,主要由朝廷格式司“用《十道图》较郡县上下紧望,以定俸给”'1'(卷81大中祥符六年十月丁亥)。例如:50000户以上的州录事参军20千(即贯),30000户以上的州录事18千,10000户以上的州录事15千,5000户以上的州录事12千,不满5000户的州录事10千。又如:10000户以上的县令20千,主簿、县尉12千;7000户以上的县令18千,主簿、县尉10千;5000户以上的县令15千,主簿、县尉8千;3000户以上的县令12千,主簿、县尉7千;不满3000户的县令10千,主簿、县尉6千。'4'(卷171)俸钱之外的职田也是如此。如县令职田:10000户以上者6顷,5000户以上者5顷,不满5000户者4顷。主簿、县尉的职田是:10000户以上者3顷,5000户以上者2.5顷,不满5000户者2顷。'4'(卷172)户数的多少,与地方官的收入多少直接挂钩。
4.定州县赋役。
赋役来自人户,主要是按户等高下为标准征调的,其前提当然是官府对户数的掌握,勿需多言。在此主要介绍州县的差役数量。直接为地方官府服务的州县吏人、弓手等,朝廷并不允许地方随意抽调、招募,而是有定额限制,定额的标准仍是户数。如州郡吏人,开宝六年确定为30000户以上州80人;散从官,咸平年间确定为30000户以上州100人。诸县吏人数额规定的更详细。如诸县曹司吏人,20000户以上县30人,10000户以上县25人,7000户以上县20人,5000户以上县17人,3000户以上县15人,1000户以上县12人,不满1000户县10人。'5'(卷12)建隆年间用法令形式规定的还有弓手数额:10000户以上县50人,7000户以上县40人,5000户以上县30人,3000户以上县25人,2000户以上县20人,1000户以上县15人,不满1000户县10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又依次递增20至10人。'6'(卷13《州县役人》)显然,户数决定着统治的力度和工作量。
此外,地方常平、广惠等仓的设置规模,也因户数多少而不同。如宋仁宗嘉右二年在全国设广惠仓,规定10000户以下州留田租1000石,10000户以上州2000石,20000户以上州3000石,30000户以上州4000石,40000户以上州5000石,50000户以上州6000石,70000户以上州8000石。100000户以上州10000石。'4'(卷176)
5.考核地方官。
宋政府把户数的增减列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指标。地方官在任期内若户数增加,会受到提前升迁、加俸等奖励,反之则会受到延缓升迁等责罚。宋代初年“初著令:州县户口准见户十分增一,刺史、县令进考;若耗一分,降一等。”建隆三年又规定:“凡千户以下(县)能增百户,(主要官员)减一选。减及三选以上,令赐章服,主簿升秩进阶。”'4'(卷160)宋仁宗皇祐元年,三司制定了考课转运使、副的5项指标,第l项即“户口之登耗”,规定考核等级为6等,考入上上第1等者,“与转官升陟差遣”,考入下下最低等者,“与展磨勘及降差遣”'1'(卷166皇祐元年二月戊辰)。在整个两宋时代,屡屡有专以户数或户口增减为唯一考核指标的规定,灾荒及战乱年代尤为重视。
以上事实表明,户数对于各级政府、各地方官是极为重要的。口数固然也至关紧要,但口一般不是赋役征收单位,而且“口尤难计”'7'(卷上《户口》),所以相比而言,宋代的户数统计更规范认真。宋太宗至道元年重造版籍时颁于天下的格式,主要即“凡一县管几户夏秋二税”'1'(卷38至道元年六月己卯),而不计口数。宋孝宗时衢州司户赵希言曾“合郡民以计,表其里,标其户数,为图以献于守,守才之”'4'(卷247《赵希言传》)。所计也是户数。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宋代的人口数量,最宜于从户数而不是从口数统计资料入手
二、宋代户数统计评估
众所周知,宋代户数统计也存在许多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就是其突出的表现。
其一,官方问题。一些地方官吏不能按时清查统计,或统计时敷衍塞责,还有的地方官吏为升迁加俸,虚报户数,导致户数不准确和不能反映增减变化。再者即多系统户口统计,目的不一,导致同一地方、同一时期的户数差异较大。一些数据不做考证辩别难以适从。
其二,诡名户问题。形势户尤其是官户,为逃避赋役,用种种手段弄虚作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