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8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超过了苏制发动机。这也是抗联仿制这款发动机时间如此漫长的原因。

生产和制造航空工业产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也并不是人家给你图纸,你就有可能生产和制造出来。最起码一个各个部件工艺标准,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人家不给你工艺标准,就算有图纸,你也干瞪眼一样生产不出来合格的产品。

要想完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你就得一个个零件的摸索。锻造的零部件,需要多少淬火的工艺。精细零部件,需要怎么做才能延长寿命,这才是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最重要的因素。图纸并不是最关键的,技术和工艺才是最关键的。

也正是通过对这款液冷发动机仿制所积累的经验,抗联才解决对美制轰炸机使用的普惠大黄蜂发动机的最终仿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进口飞机发动机的依赖,并提高了自己工艺水平,以及带动了有色金属冶金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尽管仿制过程艰难无比,但是这款发动机的仿制成功,以及自产原材料的最终通过质量鉴定,却真正让中国人迈入了飞机发动机制造的门槛。而且通过高起点,带动了整个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随后仿制美制轰炸机积累的技术,在战后短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了对美国B二十九轰炸机,以及其使用的赖特发动机的仿制。只不过在战争期间美国人给的航空工业用铝使用完之后,因为无法自行加工所需的超薄铝合金,只能选择将全金属的轰炸机停产。

最后还是依靠苏联那位重轰炸机大师出面协助,才最后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只不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抗联只能将自己测绘的这款美国最先进的重轰炸机与苏联人分享。而且将仅有的一架通过坠落在东北的改型飞机残骸,拼凑出的B二十九轰炸机,转交给苏联人一同研究。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对这款飞机的生产,以及之前对伊尔二强击机,以及其使用的AM三八F发动机的仿制成功,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迈入了飞机制造国家的行列。虽说因为原材料还不能全部自产,生产的数量很有限,但是至少可以部分的满足自身的需要。

在这款发动机仿制过程之中,被杨震想办法留下的那位钱学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位专业本就侧重于航空材料研究的科学家,带着一帮初出茅庐的学生,从原材料工艺开始一点点的逆推,才最终解决了发动机所有的技术问题。

不过虽说这款雅克九超远程战斗机,除了部分发动机、风挡玻璃,以及轮胎户外,所有原材料基本上实现了自产,让中国人真正掌握了半现代化飞机的生产技术。但在侧面上也引起了其他的一个后果,让根据地的老百姓相当的不满。

只是这款飞机与伊尔二攻击机,主要的机体原料都是木制。所以在制造这些飞机的时候,抗联在整个东北根据地境内,动员了大批的木匠参加制造。虽说制造飞机的技术合格工人数量不多,但是东北根据地内能力很强的木匠还是不少的。

而为了修补以木制机身为主的苏制飞机,抗联航空兵部队从一开始就动员了不少木匠。没办法,米格三与雅克九的后机身都是木制的,伊尔二甚至连机翼都是木制的。没有合格的木匠,这些飞机一旦出现战损,根本就没有办法维修。

为了保证这些木制飞机的出勤率,抗联航空兵从一开始就有一批领薪金的士官。这些人拿着抗联军工产业标准技工工资,但是只被授予专业木匠技术士官军衔,军衔标志只是两根交叉木头外加以斧子代替金星的士官,在装备苏制飞机的部队数量不少。

而在开始生产这款雅克九超远程战斗机,以及伊尔二强击机之后,单靠军内的木匠数量已经远远不可能满足需要。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之下,为了满足远程护航需要的大批飞机,抗联动员了大量的合格木匠参与制造。

这又引发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根据地内的老百姓很长时间之内,在需要的时候很长时间之内都找不到好一些的木匠。而且不仅仅是东北,就连华北各个根据地也动员了大批的木匠到东北工作。

可这个时代的人只要条件尚可,结婚总是要打一两样家具作为嫁妆或是聘礼的。农村盖房子,也是需要大量熟练木匠的。绝大部分熟练木匠都被抗联拉去制造飞机了,剩下的那些半拉子木匠,打造出来的东西人家能满意吗?

娶妻嫁女无法打造合格的家具,无疑是一个很丢面子的事情。这让根据地内根本不知道这些木匠被政府动员哪去的老百姓,自然而然是有些不满了。甚至有的人认为,这些人都被派去老毛子那里,去给苏联人做家具以换回飞机大炮。

不过在多年之后当年制定的保密期限已过,很多问题都公开之后。当年这些被动员去了工厂,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木匠,也有很大牛逼可以吹:“别看老子是木匠,当年可是造过飞机的,老子的手艺也为打鬼子出了大力的。”

只是这些后来才制造自己当时是在做什么的木匠,制造飞机生涯很是短暂,在抗联掌握铝制机体的技术,以及随着日本人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抚顺的收复,在经过全力抢修后抚顺铝厂恢复生产,这些木匠的飞机工人生涯也就到了头。

第1824章老子当年也造过飞机

毕竟使用金属作为飞机材料,是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很难承受大过载,以及坚固性和耐用性很差的木制机体,被淘汰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苏联人使用木材制造飞机,是因为缺乏足够合格数量的合格航空工业铝合金。以及对飞机只不过是一个消耗品,尽可能的减低大规模量产费用的认识。

而对于抗联来说之所以当初还是使用木材,主要是因为在美援的航空用铝数量不足,只能用在轰炸机生产和制造上,抗联又无法提炼自己的铝制品的一个无奈之举。

这款雅克九战斗机还是按照苏联设计来,以钢管、帆布作为机体主要结构,采用木制机翼为主。而抗联制造的伊尔二攻击机也是一样,机身后半部采取木制。只不过与苏军在后期生产的伊尔二连机翼都是木制的不同,抗联制造的伊尔二机翼还是铝制的。

不过在收复抚顺之后,抗联立即调集人手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在丰收者行动之中被破坏,始终未能恢复生产的抚顺铝厂恢复生产。并通过生产B二十四轰炸机和C四七运输机,掌握了金属制造飞机的工艺之后。便将这款雅克九战斗机和伊尔二攻击机,全部改为金属结构。

所以这批木匠生产飞机的时间并不长,但也足够这些人在若干年后有吹嘘的资本了。尽管他们当时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做的那些木匠活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只知道的是,当年的木头很硬,要求的工艺很高,不是老手根本就满足不了需要。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木匠对这两款飞机的投产,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老木匠的参与,这两款飞机投产的时间恐怕会遥遥无期。毕竟飞机图纸有了,发动机虽说也有一定数量现货,但这并不代表着飞机马上就可以投产。

一架飞机从设计到制造,不仅需要的是设计能力,更需要的生产能力。抗联的制造工艺水平太低,如果全部用金属铝制造,即便美国人能够满足航空用铝合金的需要,恐怕以四三年的抗联技术能力也生产不出来。

抗联真正形成全金属飞机生产能力,还是去苏联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进修的第三、第四批工人返回之后。以及美国人向抗联转让B二十四轰炸机制造技术之后,抗联才形成了自己的全金属飞机制造能力。

但美国人在航空用铝的援助上,却始终控制着数量。即让你可以制造出B二四轰炸机来,但是又严格限制你的生产数量。航空用铝合金制品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以及工艺标准,更是对抗联实施严格的封锁。让你即便有技术,也因为缺乏原材料而生产不出来飞机。

对于抗联提出订购一万两千吨锻模液压机的要求,毫不犹豫的给予拒绝。而在发现抗联对技术能力吸收之快,短时间之内便掌握了这两种飞机的制造技术。并依托从南满抢运出来的工人和设备,正在抓紧时间建设自己的铝合金工厂之后。

其航空工业,从上游到下游的体系建设,已经陆续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雏形。尽管这个雏形还相当的稚嫩,大部分的工厂还没有投产。但感觉到很可能会引起自己中国政策麻烦的美国人,立即收紧了口子,不在向抗联转让任何的航空和动力技术。

不仅是航空工业涉及的技术,包括有色金属冶炼、特种钢材冶炼,甚至是石油开采技术的转让,也逐步开始收缩规模。除了石油勘探和钻探设备,以及煤矿开采设备之外,其余的工业设备的提供之上,也始终严格的控制规模。

而在日本人正式宣布投降,抗联在日本与登陆日本美军发生对峙,以及日本海军残存舰艇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人立即要求所有在东北工作的两千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立即离开东北返回国内。其命令和态度之强硬,几乎为美国历史所罕见。

美国政府警告那些来东北工作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如果一个月之内不离开中国境内将受到开除国籍严厉处罚。而那些前来东北工作的中国在美留学生,如果拒绝返回美国或是返回重庆,将终生不得在踏入美国领土一步。

同时要求抗联以及东北人民政府驻美国秘密代表,立即离开美国领土。限制中国在美国的留学人员返回国内,无论是去国统区还是敌后根据地,一律不再放行。严厉禁止美国所有企业,向东北以及华北出口任何的工业设备。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美国人再想收紧了曾经敞开的口子,已经是来不及了。当初一直认为即便中国人有了这两种飞机的全套图纸,但是以中国人的技术能力,绝对不是短时间能够真正掌握制造技术的,小看了中国人的美国人。

根本就不知道一手策划了这些的杨震,心中的决心究竟有多大。在仿制灰背隼发动机最艰难的时候,很多人甚至都想放弃的时候,杨震亲自找那些初出茅庐的技术人员谈话,鼓励他们将所有的计划进行下去。

当飞机生产技术上出现问题,又是杨震通过交换的手段派出一大批的工人,去苏联采取免费劳务输出的办法,学习到飞机制造工艺。又不惜代价的选派大批留学生,去苏联学习航空工程。甚至花费了不菲的代价,从苏联人那里搞来了大批的德国技术工人出身的战俘。

尽管在美国人转让这两种飞机制造技术的时候,留苏的学生才刚刚开始陆续回国。但底子已经打下来的中国人,不在是只能停留在对飞机零部件组装的阶段,已经开始陆续掌握飞机制造的工艺以及技术。

同时又通过仿制飓风四型战斗机使用的灰背隼二七发动机,掌握了西方先进的发动机制造工艺。也正是有了这些底子,抗联才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吸收了这两种飞机的制造技术,初步具备了大型飞机的生产能力。

即便美国人拒绝了抗联订购一部万吨锻模液压机的要求,而之前进口的十二部上千到五千吨级别的锻模液压机,也逐步解决了大型飞机制造所需锻造构件的问题。等到美国人想起收紧口子,却是已经来不及了。身子骨虽说还远不能说是硬朗,但是不久之后腾飞的翅膀却是已经长了出来。

至于那些为中国人自己生产飞机,做出了相应贡献的木匠,杨震也没有忘记他们。虽说无法给予他们太高的薪金,但是却给予了很大的荣誉。在这些人全部退出飞机制造一线之后,由东北人民政府给这些人,全部发放了一等红旗建设奖章和三级特等劳动模范勋章。

这两种勋章和奖章,是东北局专门设计用来授予在工业和农业生产建设之中,有突出贡献的工人而设立的。一等红旗奖章是奖章之中最高的,三级特等劳动模范勋章虽说是勋章之中最低的一档,但是授予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这些奖章和勋章,是在抗联与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商议之后,给予这些作为中国航空发展奠基石人群之中,一个特殊人群特有的待遇。以表彰他们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做出的应有贡献。

而在眼下对于杨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夯实这最基本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管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这个基础必须要现在就打好。所以在此战结束之后,抗联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采取守势以恢复元气的情况之下。

整个四二年下半年至四三年上半年,杨震除了将精力放在部队扩编,人员的调整和补充、装备制造与更新之外。很大一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对航空工业、军工产业整顿,以及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上。

美国人虽说给的装备不多,但是在这一阶段的军工原料和设备提供上,还是基本上达到了抗联的要求。除了重轰炸机之外,抗联将很大一部分的援助份额改为了机器设备。这一点,也正是被重庆接连抗议搞的焦头烂额的美国人所乐见的。

美国人真正收起口子,那是四五年初发现中国人已经完全掌握B二四轰炸机制造技术后的事情了。至于四三年和四四年两年,美国人在工业设备以及转让一些技术方面,口子还远没有那么的紧。

尽可能的完善抗联自身的军工制造能力,加强其在战争期间自身造血功能,这无疑会极大的减轻美国在外交方面的压力。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四四年的下半年,美国方面在工业设备,以及技术转让方面虽说慢了一些,也没有完全的按照协议来,但总体看来应该说还是比较大方的。

作战装备主要集中在坦克、各种战术飞机上,真正用于步兵的火炮一类的装备,反倒是可有可无。而杨震对于美国人的这个做法,自然是乐观其成的。从苏联人那里搞来的三手装备,虽说是三手的,但是对付日本人还是足够了。

同样要占据份额,那么还不如将主要的项目放在工业设备上。只要苏联人能提供足够的德国战利品,他不在乎美国人在装备上的违约。他知道与美国人翻脸是早晚的事情,趁着这个机会多搞些机器设备,相对东北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

尽管对杨震那个丰收者行动带来的后果,相当不满意。但是对于那些熟练工人,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还是欢迎的。在剔除了部分不可靠的工人之后,剩余的大批工人在东北工业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正像杨震当初判断的那样,这批熟练工人虽说其中的技术工人不多,但是却缓解了工厂建设合格工人数量不足,培养的速度也赶不上工厂建设的缺口。这批工人抵达之后,原来一直无法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汽车、坦克制造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坦克和飞机制造工业,那些从奉天南满飞机株式会社,以及九一八坦克大修厂抢运出来的工人,解决了大问题。中国人第一辆自己制造的坦克,第一架自己制造的飞机,都是从这些人手中生产出来的。

第1825章天方夜谭?

只不过这些工人即便加上抗联自己培养的工人数量,对于满足一场战争巨大需要来说还相当的不足。毕竟在日本人的工厂里面,真正的技术工人还是以日本人为主。中国人不是没有,但是无论是日本人在奉天设置的飞机厂,还是坦克大修厂,所谓的满籍技术工人并不多。

大部分所谓的满籍工人,干的都是一些体力活。真正的技术工人,数量并不是很多。即便在接收南满的工人之后,两个工厂虽说总算是完成了投产。但因为工人数量还是显得不足,而产能也很有限。真正形成量产,还是前两批去苏联劳务输出的工人返回之后。

而相对于飞机等军事技术装备生产,进展相对缓慢一些等整体态势。其他的工业建设,在这批南满工人抵达之后,进度明显加快了很多。没办法再不想办法解决那十几万人的安置,这些人的衣食住行,真的就快要让东北人民政府紧巴巴的财政破产了。

关键是长期让这么多人无所事事下去,不仅给东北财政带来异常沉重的压力,也不利于这些工人以及家属的安稳。除了在矿工和力工之中,动员了两万多十八到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补充进部队之外。剩下的十几万人如何安置,成了东北人民政府的首要任务。

原来工人数量不够,只能自己想办法高薪聘请美国人培养。但现在一下子多出这么多,却多少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加快安置节奏,稳定工人情绪,同时抓紧时间让一批已经处在建设尾端的工厂投产,减少部分投入以减轻财政压力,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东北重工业部,利用从奉天和抚顺拆卸来的特钢设备以及工人,与原来位于富拉尔基的那个日本人建设的特种钢材厂合并。同时因为被日本人拆卸的过狠,自从被接收以来一直无法恢复生产的通化钢厂。所有经过维修之后还能使用的设备,也全部并入到了这个特殊钢厂之中。

在抢修日本人撤退之前破坏的通化钢厂设备的时候,李明瑞从南满抢回来的零部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没有这批零部件,根本就无力维修这些设备。好在当初接手齐齐哈尔钢厂的时候,便一直在做着扩大的准备。虽说没有设备,但是动力以及管线都始终在扩大。

当初这么做是为了让那些为钢厂培训的工人,从基础开始进行实习,让他们学习与实践同时进行。以及先修好部分基础设施,为今后扩大做好准备。结果还真的按照当初杨震说的来,这些大部分已经修建好的基础设施,这个时候正好用上了地方。

利用齐齐哈尔特钢厂始终在扩容,已经完成的基建设施。从南满工业基地拆卸下来的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就安装完毕投入生产。利用已经试生产的第一炼钢厂出产的原料钢,冶炼军工急需的枪炮用钢。

这一点也让当初为苏联专家和美国专家冲突,以及南满迁移过来大批工人急需安置而头疼的那位主席,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虽说解决的工人数量,只占据总数很少一部分,但是总是一个好的开头不是吗?

而且齐齐哈尔特钢厂扩建成功,也算为解决参与根据地内建设的美苏专家之间的纠纷,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至少有了这个例子,东北局和东北政府在工业建设方面,为美苏两套方案选取而为难。

当初随同那个二手钢铁厂过来参与建设的美国专家,在杨震的邀请之下不仅参与了东北中国人第一座五十万吨钢铁厂的建设。还被邀请参与并主持齐齐哈尔特钢厂的扩建,东北第一重型机器厂的建设工作。

只不过这批美国专家在抵达之后,与东北人民政府邀请的苏联专家,因为观念的不同发生了激烈的矛盾。苏联专家要求按照苏联人的建设办法,短平快的在最短时间之内完成建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投产。

而美国专家似乎更注重于这个特钢厂的长期发展,考虑的问题比苏联那些分工过细大学培养出来的专家要全面的多。两国专家在很长时间之内,拿出两套因为观点不同,也在设计上也截然不同的图纸净打嘴炮了。差点没有把北满本就很短暂,更是宝贵无比的工期误了过去。

在几番调解无效,迟迟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情况之下。被搞的焦头烂额的那位重工业部长只能找到杨震,让他想想办法。在询问了那位清华毕业的重工业部长的真实想法之后,杨震干脆直接让美国专家负责这个特钢厂扩建,以及重型机器厂建设的方面。

将苏联专家请到了佳木斯,将正在规划之中的第二特钢厂,以及第二重型机器厂、第一机床厂提前建设。为了鼓舞这两方面专家的斗志,杨震不仅给美苏两国专家都开出了高薪,而且明里暗里的鼓动他们相互的比试一番。

其薪水的高低,直接与他们的效率挂钩。对于这一点美国人自然是乐不得的,而苏联社会主义老大哥,也拿的脸不红、气不喘。谁说社会主义不讲究金钱效益了?有高于自己国内工资两倍的工资拿,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其实无论是杨震还是那位重工业部长,在这场纷争之中,真正相中的都是美国人方案。美国人拿出的方案,明显考虑的要比苏联专家全面,而且更考虑到这些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考虑到眼下钢厂恢复生产的方案,还为今后扩大生产预留了余地。

但是按照美国人的方案,动力设备以及厂房的建设,都需要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电力等动力设施,只要要扩大一倍以上。这么一搞,日本人遗留下来的那个规模不大的特钢厂,很多方面都要重新规划。

仅仅建设钢厂所属发电厂和煤气厂,就需要扩容一倍有余。其煤气供应不仅要满足厂区需要,还要满足整个富拉尔基这个不大的城镇的需要。并为以后城市扩容,留下一定的余地。而且美国专家坚决反对按照苏联那样,一个工厂所有的东西都自成体系的建设方法。

美国人的意思是,随着工厂的发展,周边的城镇势必要有一个发展。工厂的所有附属设施,不应该由工厂自己建设,应该去搞社会化。这样就需要修建相应的交通线路,以及电力线路。

也就是说美国人的方案,完全依托美国人眼中的市场经济制定的,与苏联模式是一个完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