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中华军这边在长江上面摆开架势,做出一副准备强行攻城的样子,李权派遣了一百余艘战舰在正阳门、洪武门这个方向开始对清军展开炮击,因为之前中华军曾沿途和清军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炮战,所以这个时候双方都是知根知底。根本就不需要互相试探就打起来了。

清军在正阳门这一带布置了部下两百门火炮。南京城的规模在明朝的时候比北京城还要大。据欧洲人利窦马称,南京城的规模是世界上任何城池都难以比拟的,利窦马曾经到过中国很多地方,也曾在北京城里面任职因此他的话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

根据长江水势的流向,中华军的军舰在江面上一字铺开,隔着两到三里的距离开始对清军开火,清军守军自然也不甘示弱,立即开炮还击。这场炮战的规模相比于杭州城下的那场炮战来说更加激烈。

清军的火炮数量不输于中华军,但是因为他们的火炮布置的比较分散,而且大部分火炮这个时候都被固定在城墙上,所以在射击的灵活度上面是要输给中华军的。

南京城的火炮是清一色的红衣大炮,大部分都是之前南明朝廷遗留下来的,其中大部分都是购自澳门的葡萄牙人之手,也有少部分是从荷兰人的手中购买的。

相对于清军的其他火炮来说,红衣大炮的质量和威力显然是要更胜一筹,而且在射程上虽然要输给中华军的基隆级火炮,但是在双方的这种炮战之中。红衣大炮的射程是完全够用的。

不过这些红衣大炮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它们大多已经服役了超过二十年的时间了。其中甚至还有嘉靖年间为了防止倭寇袭扰南京城而采购的红衣炮,这一批火炮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这个时候服役的时间已经接近一百年了,几近报废的状态,葡萄牙人的火炮就算是做工再好也挡不住岁月的侵蚀,因此这些火炮平日里看上去还是威风冽冽,但是只有真正使用它们的清军士兵们才知道,它们实际上已经难堪大用。

因此,在炮战进行了不到一个小时,中华军这边就已经发现清军的还击力度并不均匀,正阳门这边显然是西边的火力比东边要强,而东边的炮位看上去并不比西边的要少,而且李权还仔细的观察过,在刚刚的炮战之中,中华军的打击并没有造成东面城墙的清军火炮损失有多重,他像是嗅到了一丝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几日来熬红了的眼睛这个时候放出凶光,大手一挥,中华军这边马上开始转变进攻的重点。

这个时候的两江总督是汉军镶黄旗的郎廷佐,此人也是马背上出身的,曾跟随肃亲王豪格徇四川,平张献忠,顺治六年的时候,又跟从英亲王阿济格讨叛将姜瓖,可谓是战功显赫,在之前郑成功北伐之时,正是郎廷佐在南京城下一举击溃了郑家军队,使得郑家军队十不存三,大败亏输。

郎廷佐这个时候正在南京城墙上观战,不过他并不是在正阳门上面,这里毕竟是整个战场上交战最为激烈的地方,他一个主将,犯不着以身犯险。

苏松镇总兵梁化凤这个时候就在他的身边,这时在提督管效忠和江宁巡抚蒋国柱两人被抓捕之后,郎廷佐身边可用的不多人选。

不过这个时候清军在南京城可谓是大军云集,固若金汤,因此郎廷佐对守住南京城很有信心,要知道四年前的时候,郑成功的上十万军队围成,清军兵微将寡,城内的粮食弹药几近耗尽,在这么不利的局面之下,他们还是最终守住了城池不失,因此这个时候城中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自然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三年前的那场战役,才使得郎廷佐对于南京城的防御不敢小觑,不然的话完全不必大动干戈的调动这么多的人马,几乎将江西江南两地的兵力都给掏空了,就算是这样,郎廷佐依然感到十分不满,因为敌军战舰竟然能够在长江上面长驱直入,犹如无人之境,己方这边除了修建炮台拦阻封锁之外,就只能在城内等敌来攻,这在战略上来将就已经输了,他的手中要是有一支水军的话,那么一定要倾尽全力的将敌军拦阻在城外,不让他们这么轻易的就威胁到南京城。

不过这个时候,整个东南一带的水军早就在去年的海战之中全军覆灭了,因此郎廷佐除了在心中抱怨一下之外,也没有什么办法,清军目前还在训练和组建新的水师,但是因为东南沿海一带的局势不稳,尤其是中华军这边从海上进行袭扰的实在是太过于猖獗了,所以水师的组建进展的很不顺利,所以这一战之中,清军几乎没有一艘战船可以调动。

第两百九十八章猛攻

郎廷佐这个时候也发现了清军这边的火力的减弱,尤其是在正阳门的东侧,他自然十分清楚这种问题出在哪里,只是之前还抱有一丝的侥幸心理,不料这个时候这个却点还是被中华军这边发现了。

中华军的舰船这个时候纷纷调转炮口,将目标对准了这一侧的清军,原本正阳门东边的这些火炮就因为老化的问题,使得士兵们不敢装填太多的火药,以免炮膛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发生炸膛,因此他们就算是射出去的火炮的打击威力都不是很大,往往大多数都落入了江中,距离中华军的舰队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而这个时候受到中华军的围攻,清军士兵的伤亡也开始显著增大了,因此城墙上火炮的还击力度又大大降低了,此消彼长,很快,东边这长达六七里的城墙上面的还击火力越来越弱,到了最后竟然渐渐的哑火了。

郎廷佐心中一紧,心道危险了。

清军的还击火力以降低下来,中华军这边马上就向城墙附近靠近了一些距离,然后将舰船摆正,仗着自己这边的射程的优势,在清军其他位置火炮够不到的地方开始无损攻击。

这种时候清军其他地方的守军根本就无可奈何,他们的火炮虽然是红衣大炮,但是毕竟在射程上面要大大吃亏,因此根本就没有办法打到中华军这边来,只能白白挨揍。

郎廷佐心里十分着急,城墙上的清军这个时候足足有四万人之多,而且还都是清军的主要作战力量。一旦他们被中华军击溃。那么南京城外围的阵地等于是守不住了。虽然清军还可以向后撤退,退到洪武门一带,依托着秦淮河进行防御,但是丢掉了正阳们会极大的动摇军心,影响部队的士气不说,还有可能会引发大军的溃败,这种事情要是发生那就完了。

显然,郎廷佐对于中华军的实力过于高估了。他观察到了中华军的舰队之中有很多没有安装火炮的船只,加之这些船只都被其他舰艇保护了起来,因此在心里面就认定了这些就是中华军这边的运兵船,他大致的数了一下,这些船只最少有七八十艘,如果按照一艘船两百五十人来算的话,里面至少有两万人的军队,这个数量虽然比不上清军的人数,甚至连清军的一半都没有,但是在有海上火力的掩护之下。清军并不一定能够阻挡住着两万人的进攻,因此他才在心里十分担心。

可是实际的情况呢?

中华军的舰队之中的总兵力不过是九千多人。而且全部都是海军士兵,根本就没有一名陆军,甚至连海军陆战队这个时候也没有随队前来,而且清军一开始就判断错了,以为中华军是想要拿下南京城,因为中华军的进攻路线和明显就是指向南京,但是如果他们在多想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对方的着一系列的举动是多么的不合常理。

首先,第一点就是孤军深入,虽然中华军在海上实力很强大,清军几乎无可阻挡,但是南京城并不是向杭州城那样位于海边,虽然有一道连接着大海的水路,但是怎么算都是一座内陆城市,前面还有五六个州府作为屏障,如果中华军真的想要占领南京城的话,他们绝不可能只是出动海军,因为就算是他们成功的拿下了南京城,没有外围缓冲地带的话,刚刚拿下来的南京城等于是处于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的。

因此中华军这边绝对不会这样做的,那么这一支孤军深入的舰队来到了南京城下,其目的绝对不是想要拿下南京城,很有可能就是起到一个骚扰的作用,牵制清军的大批军队,为其他地方的中华军的行动提供便利。

这一点郎廷佐自然是想过的,但是南京城对于清廷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他又是镶黄旗出身的,这个时候在朝堂上纷争不断的时候,小心翼翼的保住自己的官帽子需要不能犯一点点的错误,而他的辖区江南和江西两地都没有其他的战事,唯一的一个威胁就是眼前的这一支敌军,就算是他们不能长久占据南京城,但是也会南京城造成巨大的威胁,要知道在以前倭寇泛滥的时候,一支上百人的倭寇就差一点拿下了南京城,更何况是比其要大上百倍的这支正规军队。

丢掉南京城显然是大罪,而江浙一带的战事不利,他身为两江总督,身上的责任微乎其微,顶多就是一个支援不力的罪名,这显然是不能够跟前者相提并论的,所以郎廷佐选择了稳妥起见。

但是随着战事的进展,他发现敌军并不是像以往她所见识到的那种打牵制所表现出来的样子,而是摆出了一副就是要拿下南京城的狠劲,火力凶猛、士卒不惧生死,主将也条理清晰调度有度,因此打着打着他就更加相信敌军是真的要拿下南京城了,就算是不长久占据,进城掠夺一番他也受不了啊。

李权这个时候显然不知道清军的主将在想些什么,但是中华军这边的进攻却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两边的清军在中华军的炮火的打击之下纷纷溃败,就算是勉强坚守在城墙上的士兵,这个时候也是损失惨重。

尽管清军的人数很多,但是要分散到各处城墙上进行防御,因此单个点上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就算是这个时候其他地方的清军朝着正阳门这边驰援了过来,呀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主要就是因为中华军这个时候进行的是远程的火力的打击,并没有派遣士兵进行登陆作战,因此清军的人多也发挥不了优势,只能在自己的短处上跟中华军拼消耗。

很快,正阳门这边的清军就被完全的撵下城去了,而郎廷佐这个时候也紧张到了嗓子眼上,他最担心就是中,华军这个时候会趁着清军守军一片混乱的时候进行登陆,而失去了远程火力的清军城墙上的守军,这个时候拿中华军的登陆部队是毫无办法的。

第两百九十九章到嘴的肥肉不吃?

就在郎廷佐这个时候担心的祭出了督战队,逼赶着士兵向正阳门东面的城墙上去支援的时候,中华军的舰队却并未如他所料的那样靠近登陆,而是继续逆流而上,越过了正阳门这边,朝着通济门这一带驶过去,这一带是紧贴着江面的,所以并没有什么缓冲地带提供给对方进行登陆,所以郎廷佐心里大大的松下了一口气。

他意识到对方可能真的只是起到一个疑兵的作用,但是动用这么大的一支海军来执行这样的牵制任务,这可是闻所未闻。

不过中华军的炮击依然十分凶猛,而且是以步步推进的方式逐步的消灭掉清军的守军的,在对方的集火之下,通济门这里的清军和正阳门的守军一样,也是抵挡不住,不仅伤亡惨重,而且火炮也被损毁严重。

很快,中华军的舰队就抵达了原来的丹阳郡城这边的城墙了,这里是很靠近城区的,因此中华军这个时候可以直接炮击到南京城内了,而这一次中华军这边在没有任何的顾及,也不担心像是在杭州城那样引起了火灾,因为这一次清军是早有准备的,而且南京城是属于内陆城市,不像是沿海一带的城市那样中华军需要顾及民心的得失,因为有迫切的需要,但是在这些内陆的地区,中华军短时间之内还没有能力能够染指,因此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顾及,相反的,中华军这边炮击南京城虽然会造成一部分的平民的伤亡,但是战争之中难免都会有平民死伤,而这个不能保护好自己子民的责任显然是要归结到清廷的头上。而中华军这边则会让世人都知道自己的强大。

中华军舰队有一百多艘作战舰船。在之前的战斗之中他们的弹药储备已经被消耗了一大部分。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弹药的存余了,而舰队之中的这六七十艘舰船实际上就是承担的像后世舰队之中的补给舰一样的性质,但是在经过杭州之战、江阴和镇江三次的战斗之后,舰队补给船上的炮弹也快要消耗殆尽了,这个时候大约只剩下出征时候弹药储备的三成左右了。

为了防备在归路上遇到的清军阻挠,舰队还必须再预留至少一成的炮弹,这样来看,中华军这边的炮击实际上进行不了多少时间了。

因此。舰队在击溃了通济门南部城墙上的守军之后,并没有再行转移方向,而是对着内城方向开火,将剩余的炮弹全都倾斜了出去,一时间秦淮河沿岸的烟花之地就遭了秧,遍地都是逃难的百姓和红尘女子,至于文人骚客这个时候更是数不胜数,就算是没有被中华军炮火波及到的地方,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恐慌,中华军的炮击十分的猛烈。这带给他们巨大的震慑。

中华军这个时候主要的目的已经全部达到了,一方面将两江的清军拖住了。不让他们南下支援,另一方面成功的将中华军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清廷的内陆地区,这也让各地还存着反清心思的汉人心中燃起了一丝的希望。

中华军将舰上的炮弹打的差不多的时候,李权的撤军命令也下达了,舰队开始缓缓的退出秦淮河,驶进长江中去,然后后队变前队,开始顺流而下,从上游和州赶来的清军水军这个时候望着中华军负责殿后的两艘巨大的铁甲舰,也不敢像预定的计划之中那样发动火攻了,清军很担心这种打铁船根本就不害怕火攻。

舰队的撤离十分顺利,预想之中的清军拦截并没有出现,长江沿岸的清军也对这支强大的舰队避之不及,根本就没有招惹她的心思,因此中华军的舰队只用了六个小时就驶出了长江,来到了崇明岛这里稍作停留,舰队之中有一部分的舰船在之前的炮击之中受损了,尽管崇明岛不能完全维修好,但是可以进行简单的修理。

而这个时候中华军的陆军已经撤到了舟山群岛了,清军各地的军队这个时候已经全部调动了起来,牵一发动全身,因此中华军进攻镇海的这一个举动几乎搅动了整个东南方向的所有清军,而等这些清军赶到的时候中华军这边已经安全撤退了,而等到中华军离开镇海之后,余姚的清军才姗姗来迟的前来收回了镇海,还宣称是自己出兵击败了中华军,从中华军的手中夺回了镇海的控制权。

不过这个时候就算是清军收回了镇海,也没有半点价值了,经过中华军两次的进攻,镇海炮台可谓是被彻底的摧毁了,尤其是在第二次撤兵的时候,中华军使用大量的火药几乎将镇海炮台清军之前修建的支撑、地基等全都炸毁了,清廷想要将它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则必须再一次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修缮,可是这个时候整个宁波府只怕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出来,不只是在宁波府内,就连附近的台州和绍兴府的境内,也被中华军挖空了不少的地方,这些地区的大量的人口被中华军转移走了,清军面临着巨大的海上压力,同时还要想办法恢复这些地方的生产和建设,别的不说,至少要找到足够的人来种田,不然连军队的粮饷都要依靠别的地方的供给了。

而中华军这边虽然是打了胜仗,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了自己预设的目标了,不过这个时候中华军这边也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量的人口都聚集在舟山岛上,这里的基础设施非常差,连像样的居住地点都没有,因此虽然地方很大,但是却没有多少的承载力,近七十万人每天消耗的粮食都多达七千石,如果按吨来计算的话是接近七百吨,这可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而且考虑到中华军目前的海上运输力,这些人还会在这里滞留最少三个月的时间,虽然最后人数会逐渐的减少,但是在初期的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定海这边面临的巨大的后勤供给压力,而且还要防备清廷可能会派兵登岛来抢回人口,所以西边海域的防御任务也非常重。

第三百章舟山群岛的建设

为了加快这些人的转移,中华军还从吕宋岛上征集了大批的商船前来运输,但是这批商船征召的比较迟,因此至少还要等二十多天才能够够抵达,因此短时间之内岛上的人口压力还是很大的。

舟山群岛的最南端,到基隆的距离大约有一千一百公里,坐船往返一次需要差不多十天左右,因此岛上的人口要全部转移到台湾去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还是很长的,对于中华军来说,要供养六七十万人在远离本土一千多公里的地方,这可是个不小的消耗,几乎就赶上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消耗了,当然这里指的是粮食方面的。

不过好在中华军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船只走海路运输,因此相对于以前的陆路运输,不仅更加节省时间,路途上的消耗也要少很多,而且还是船队将人运到基隆之后顺便装载的粮食。

首批船队在三月十九号抵达的基隆,船队只有两百四十艘船,大部分的舰船这个时候还停留在定海和镇海之间的海域,这批船队一共运输了三万五千人,然后装载了一万吨的粮食和大量的工具之后启程返航,准备回到定海。

定海军港本来只是一个小军港,最多只能停留三四十艘舰船,这个时候七八百艘舰船都停在这里,自然是难以吃消,因此很多舰船不得不在外面的海域抛锚,数百艘的舰船几乎快要将定海外面的海域给挤满了,这大大的影响了人员的登船和物资的装卸,因此扩建定海的码头就成为了中华军这边的当务之急。

这个时候岛上有近七十万的人口,其中接近六成的都是由劳动能力的壮年,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这个时候都能发挥其作用。

他们每天消耗的粮食数量惊人。要是不要他们出点力干点活,只怕寻衅滋事打架闹事之类的事情是不会消停的,尽管中华军对于这样的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当大,但是却屡禁不止。

当然了,修建码头和扩充海港,这是一个体力活。因此中华军这边都是挑选的年轻力壮的男丁,一共从七十万人之中挑选了十五万人,在定海的南北和西边都同时开工,中华军打算一劳永逸,将定海打造为海军的一个海外的重要军事基地,日后可以利用此处来进攻大陆。

舟山群岛上面本来是有一些居民的,大多是一些渔民和盐民,这个时候因为清廷的禁海令,所以岛上所有的人口已经全部撤到了陆地上去了。因此中华军接手的时候,舟山群岛的供给就一直是由基隆定期运输过来的,岛上没有丝毫的补给。

不过这个时候既然有这么多的人口在岛上,那就干脆将舟山群岛开发出来,干脆也从这些人口之中留下一部分不愿意背井离乡的人在上面定居,其实这些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中国人的故乡情结这个时候还是很深的。

因此,中华军在将主要的男丁挑选走了之后。将剩下的人分成两份,一些年轻力壮的女人被派去开垦荒地。剩下的人则在岛上搭建房屋,等到那些男人将军港修建完毕了之后再回来修建水利工程,开挖水渠和兴建水库,当然了,这里没什么大的溪流,因此这些田地和水库挖好之后都会用水泥打底。以防止日后被侵蚀而漏水。

这些人一开始自然是不情不愿的叫苦连天,谁也不愿意干这种重活啊,这可是高强度的劳作,不过抗议是无效的,反对更加是没有用的。抵制劳动是可以的,但是处罚也会来的很快,那就是没有饭吃,只能饿肚子,因此这些人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为了填饱肚子只好同意上工,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些人到了工地上去了之后,就开始消极懈怠,出工不出力,做事拈轻怕重,什么都不想干,凡是最怕对比,一有人这样干了之后,其他人本来满满的干劲都会给这些人给带坏了,因为大家都不愿意自己吃亏,久而久之自然是干活的人虽然不少,但是做成的事情却没多少。

这也让项玉感到有点头疼,对这些消极怠工的人自然是痛恨至极了,但是这个时候也不好明着处理他们,因为可能会引起这些移民们的反弹,不过他却想到了另外的一个对策,那就是工分制度。

中华军开始宣布施行按照工作的效果来计算工分,而工分则是日后兑换其他物资的凭证,就相当于货币一样的,当然了,这个时候移民们的所有财产都在中华军的手中保管者,打击都是穷人,谁也买不起东西,而且舟山群岛上的物资都是由中华军所掌控和支配的,所以就算是移民的手中有钱,在岛上也是不可能买得到东西的。

起初,中华军的这项规定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那些消极怠工的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偷懒下去,一些人开始看不惯了,但是看不惯并不意味着他们回去劝阻他们,中国人一直都信奉不得罪人的思想,因此这些看不惯的人的做法就是有样学样,也跟着偷起懒来了,结果到最后只剩下原本就一直辛勤劳作的那些老实巴交的人还在继续苦哈哈的干着,不过在一天的劳动结束的时候,上面开始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