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管希特勒认为此事不需要动用武装部队,只需要给考纳斯一封挂号信就行了。
  因此早在1939年3月15日以前,德国的政策就在变得专心注意东方或西方这个大问题了。这个问题在布拉格陷落以后的一个月内成为德国政策的中心内容:主动的选择取决于拥有国内运输线的国家,这是包围的另一种说法。
  并吞波希米亚和摩托维亚是一次清扫行动,完成慕尼黑的工作,而使希特勒高踞于欧洲之上,能够左右逢源。在德国有些人看到这最后一击与以前的性质不同,可能招致国外舆论反对帝国;3月28日,魏茨泽克对哈塞尔说:“很清楚,伴随着捷克事件,卑劣之处已经开始。”不过,就象以往一样,这样的德国人既是分散的又是无力的。希特勒在胜利进入赫拉德昌尼古堡的时候,转过来问帝国新闻首脑狄特里希:“有没有关于法国和苏联的军事行动的消息,或是听到英国舰队在动员?”回答是没有。希特勒极其兴奋地对警卫说:“我就知道嘛!两个星期之后对于这件事谁也不会再说什么了。”他预计到会有正式抗议,并打算置之不理。一两天以后,柏林宣传部的一名官员对一个法国人宣称:“我们面前有这么多敞开的大门,这么多机会,我们都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哪条路了。”
  第二编 强国的力量对比
  第一章 导言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世界政治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弥合世界的整体利益与个别国家的野心和利益之间的差距。国际合作的要求同各国有无满足这些要求的意愿的这个差距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在加大。在政治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成立的国联为这种合作提供了组织结构。但国联本身缺乏许多强大国家的全心全意的支持。美国不肯参加。苏联被故意排除在外,而到了1934年它加入国联时,由于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以及和约“修正论者”国社党人在德国上台,国际关系已经严重恶化。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1930年的大萧条破坏了世界范围的货币和贸易合作的多边体系,这个体系以后再也没有恢复起来。在这种政冶的和经济的民族主义气氛下,各国政府都把目标放在加强——或至少保持——它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中的相对力量和地位,便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国际关系中的力量,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进行战争的能力,所以这一节就着重谈谈作为国家力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的经济实力。构成经济实力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从一个国家内部的人力、粮食和原料资源的储备和工业生产能力,到这个国家确保能从分散在全世界的各种来源取得大量的货物和原料供应的能力,均包括在内。但犹如其他潜力一样,经济力量只有发挥出来,才能算数。一个国家可以处置的资源是否就是这个国家的实际力量,多半要看这些资源是否有效地动员起来以及这些资源是作何特定用途的。因此,设法维持一个朝气勃勃的、充分就业的经济的国家,比之拥有潜在力量而未能加以利用的国家,往往在对外关系方面拥有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个国家可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总的经济力量,不一定就是那种在对外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力量。的确,从短期看,总的经济力量乎是毫不相干的。在外交中,关系重大的是能够立即到手的武器和弹药供应以及经过训练懂得使用这些武器弹药的人员的供应。然而从长远看,区分和平工业和战争工业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要有时间调动资源,一切工业均可用来生产进行战争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那个认为总的经济力量从长远看等于战争潜力的见解,是如此之接近于全部真理,以致证明了我们理当对1939年3月德国强占捷克斯洛伐克以前几年的强国经济实力作一广泛的对比分析。
  第二章 强国的地缘政治地位
  关于强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定义。但构成强国地位是有某些基本的必要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一个国家要拥有相当发达的制造工业,有比较众多的、受过教育的和有技术的人口,有效率高的运输组织,和有着强烈的国家统一感并具有陆军或海军传统的人民。有七个国家符合这个定义。这便是美国、苏联、大德国(包括奥地利和苏台德区)、联合王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民族国家在1939年以前个个都比其他任何国家拥有更大的制造业能力。意大利是这七个强国中工业化程度最差的国家,而最接近意大利的是加拿大。根据较宽的标准——一个国家的货物(包括农业、建筑业和采矿业)和劳务的总产量——来衡量,结果还是一样,这七个国家的任何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为高,只有中国和英属印度是两个例外。但无论是中国或英属印度都没有能同日本或意大利比拟的制造业能力,它们的运输组织和教育系统也无法相比。然而,强国的这些特征却正在许多落后国家中形成。的确,日本侵略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要阻挠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因为中国看来对日本的强权具有那样一种潜在的威胁。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要摧毁中国新赢得的政治统一;简言之,旨在阻挠中国成为一个强国;或者,说得温和一点,旨在为日本本身能享有开发中国资源之利而创造条件。
  处在1939年那样的世界里,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不但决定了它宜于进行不同种类的经济活动的条件,而且也决定了该国靠近其他国家权力中心和国际交通线的程度。这是一个国家上升列强国地位的基础,它的对外政策永远要受这个基础的影响。其他影响对外政策的因素还有,政府和人民不断改变着的抱负、信念和恐惧。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利用真实的或虚构的布尔什维主义威胁来博取人们对他们自己的制度的好感,同时以嘲笑“富豪民主国家腐朽的资本主义”来破坏各国人民之间的信任和团结,为的是进一步推行他们自己的侵略政策。另一方面,俄国人巧妙地在他们认为需要的时候借助于世界革命的意识形态武器,来加强他们基本上是防卫的战略。而且,这些意识形态的水龙头要关要开都能做到同样便捷。因而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战争着重说明了存在着潜在的冲突。但是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为实现其抱负而冒战争风险的,则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实力基础上的纯属物质的力量。构成这七个国家的强国地位的条件是什么?这七国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它们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又怎样?
  地球表面只有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三分之二的陆地在北半球,在北纬60°到70°之间,几乎全是陆地环绕着地球,而在南纬40°到70°之间,则几乎全是海洋。一个国家所处的纬度位置大体上决定着该国的气候;但地球上陆地分布的不均匀和陆地的地形影响着风和洋流,因而在热带、温带和极地的大范围内使温度和季节有所变化。气候和土壤的情况给可种植范围设下了界限,而地质构造则有助于指明在什么样的地层里可以找到水、煤、石油和各种金属资源。
  七大强国的本土全都分布在北半球的两大陆,六个在欧亚大陆,一个在北美。欧亚大陆占地球陆地面积百分之四十,居住着世界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欧亚大陆的面积比北美大陆大一倍半,其人口则比北美几乎多九倍。欧亚大陆的东西前哨是日本列岛和不列颠群岛。该大陆的欧洲部分北接极冠,西临大西洋,东至乌拉尔和高加索山脉,占地球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八点五,居住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七个强国中有四个强国的领土在欧洲;第五个,也就是苏联,有部分领土在欧洲,而其人口则几乎全在欧洲。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就集中于欧洲,挤在这一小块地区内的国家比世界任何其他大陆上的国家都多,这些情况不断地促使欧洲成为世界事务的中心,成了有案可查的冲突最经常发端的地区。欧洲国家异乎寻常之多,以及因而造成的每个国家的领土之不安全,形成了既刺激欧洲的经济发展又限制住了它作最大限度扩张的政治结构。
  以往,联合王国由于它的岛国位置和它在世界海上力量方面的优势,所以比欧洲的任何其他国家享有较大的领土安全,以及较多的在世界各大洋行动的自由。由于享有这种安全,联合王国就能够鼓励商业、金融和制造业的发展,并把作为一个就业领域的农业的相对重要性降低到任何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程度。
  法国发展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条件也同样很好,但与它东部接壤的是德国,那是一个有技术、有纪律的,人口多于法国的国家;西边是处于强有力竞争地位的联合王国。因而法国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做到象联合王国那样广泛地依赖国外的食物供应来源。
  大德国虽然在面积上只比法国大一点点,但它的人口却几乎两倍于法国。德国的四周都是些较小的大陆国家,它们没有一个能单独给德国造成实际威胁,但德国还是不愿意把工业化推进到如此地步,使它在自己领土之内丧失食品生产的可靠基地。德国较晚才成为强国,在进入世界的海道方面也不及联合王国方便。因此,它在力求建立海上力量均势而走向同联合王国发生冲突和加强它作为大陆强国的地位之间不得不权衡利弊。
  同其余三个欧洲强国相比,意大利的弱点在于:一方面,它极端缺乏供工业体系顺利运转所必需的煤炭资源,另一方面,它在地中海的地位不佳,因为进入地中海的门户没有一个受它控制。
  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它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为整个欧洲(除苏联外)的面积的四倍,但它通往海洋的路线受到严重的限制。不过,在它的领土之内可以找到所有的气候区和地理构造,这表明它的粮食和矿物资源将足以支撑最迅速而广泛的工业化。
  日本是新近取得强国地位的。它只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在制造业能力方面超过象比利时、加拿大,甚至意大利这样的国家。日本同联合王国一样处于岛国地位,在相对说来政治发展不受干扰方面有某些有利之处。但它远离欧洲的大权力中心这一点,对于它的工业发展来说甚至更为重要。由于欧美国家的商业和政治利益范围扩大到了远东,日本固然有理由认为会和比较成熟的欧美强国发生冲突,但它在工业增长阶段会同象中国这样的潜在强国发生直接冲突却更是迫在眉睫。日本除了巨大的木材资源与一些煤和铜外,基本的工业资源很少,但在东南亚,尤其在中国,却有着这类资源。姑不论正确与否,日本担心,如果亚洲大陆觉醒了的民族运动(占有世界人口的半数以上)把这些民族造就成为强大的民族国家,那时它们也许就会对它们边界以内发现的资源提出优先要求权,那末日本的加速工业扩张就可能受到损害。
  美国的地缘政治地位的优越不止是在一个方面。美国地处北美洲,横跨整个大陆,在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方面应有尽有。美国北边同加拿大接界,虽然加拿大的领土比美国大,但其人口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南边同墨西哥毗连,其人口大约是美国的七分之一。美国东西濒临大洋,比任何欧洲强国享有更大的领土安全,并能直接进入世界的贸易主航道。而且,同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相类似,一种任意的政治划分也已把世界垂直地分成不相等的两半。西半球在西经180°和30°之间,包括北美和南美两个大陆。南美洲国家很多,每一国——以及总合在一起——在人力和在物力上都弱于美国,因此,几乎不会有可能构成对“北方巨人”领土安全的威胁,除非也许它们成了该半球境外的某个其他国家的工具。此外,美国在默认欧洲国家(即英国、法国、荷兰和丹麦)已在新世界确立的政治利益范围的同时,早在1823年(制定门罗主义的那一年)就已经向这些国家表明,它不会容忍利用这些属地作为基地进一步在西半球进行领土扩张,1898年它采取有力步骤摧毁了老西班牙帝国的残余。
  其余的两个大陆——大洋洲(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太平洋诸岛)和非洲,面积大而人口少。大洋洲是最后发现的一块大陆,位于南半球,距离西欧比距离亚洲东部或美洲西部要远一倍。从欧洲来看,大洋洲是座落在地球的最远边缘——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正好离开了主要的贸易航线;它的开发非常缓慢,直到它本身变得重要起来,堪充往返于新老世界之间的定期贸易航线的终点站,情况才有所改变。同大洋洲潜在的自然资源相比,它的人口是非常稀少的。
  非洲大陆大部分座落在热带,1938年时人口大致同美国相等,所占面积比美国大三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非洲是不那么适合白人定居的,因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成长一直受到阻碍。在非洲的极南和东北地区,由于有水和矿物资源,土地还算丰饶,气候条件比较温和,因而有一些国家发展起来。但这些国家的成长,初始与其说是由于它们具备适合于发展的固有条件,不如说是由于它们在世界贸易主航道上所占的关键地位。但一般说来,这个大陆政治上的弱点,以及首先是它和人口稠密的欧洲国家靠得很近,使非洲成了欧洲扩张主义的民族国家的一个殖民地区。
  表I 1939年的人口和原料资源
  国家            人口数据
  人口
  总数(百万)1910/1940年 15岁以下 59/64岁以上 潜在的劳动人口  军事人力男性
  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占1的百分比    15至59/64岁(百万) 20至34岁(百万)
  1      2     3     4      5         6
  苏联   170     0。48   36。2    5。4     100。0       21。6
  美国   132     1。18   25。0    8。6     87。4       16。2
  大德国  80     0。51   24。1   10。3     52。1       9。4
  日本   73     1。30   36。7    6。1     41。8       8。3
  联合王国 47     0。43   22。4   10。8     31。6       5。7
  意大利  44     0。71   30。0    9。2     26。7       5。2
  法国   42     0。04   23。7   12。5     26。8       4。3
  人均自然资源
  储量
  国家   每平方  煤/褐煤  铁矿石   可耕地 牧场 木材生产面积
  公里人数 (煤当量) (金属含量)
  人均吨数       人均英亩
  7      8   9     10   11  12
  苏联    8    6;300   94     2。35  5。70 6。65
  美国    17    17;000   48     2。66  4。40 (3。98)
  大德国  136    3;810   14     0。68  0。30 0。44
  日本   191     227   0。4    0。23  0。11 (0。79)
  联合王国 195    3;700   38     0。28  0。40 (0。07)
  意大利  143      4   0。4    0。85  0。34 (0。33)
  法国    76     207   77     1。62  0。65 0。63
  表I以与人口相比较的方式展示了强国本土有可能得到的某些基本的工农业资源。该表(第8栏到第12栏)说明了1939年意大利和日本在可开采的天然资源方面与苏联和美国相比所处的相对软弱地位。此外,在近三十年中,日本和意大利迅猛增加的人口(第2栏)对这些资源的压力大大增加了。这种压力对于人的生活水平必然会产生灾难性后果,除非能够通过无求于这些特定种类的基本资源的工业化,通过大规模向外移民,或通过获得外国领土上的资源来解除这些压力。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后,上述的第二条出路多半已被堵死,日本和意大利这两个鼓励在向它们开放的范围内发展工业的国家,都同德国一唱一和,成了领土扩张的最直言不讳的鼓吹者。
  在这三十年中,美国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仅次于日本,那是有好几个原因的。在所考查的七个国家中,每一个国家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不仅反映了自然生育率和移民入境增添的人口,而且反映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丧亡以及战后时期的饥馑造成的损失的补偿情况。同苏联、德国和法国因战争和饥馑而遭受的生命损失相比,美国在这方面是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的,至少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由于大量接纳移民入境而保持了高出生率。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移民入境停止,出生减少,结果是,这三十年的平均年增长率趋于下降。另一方面,苏联的平均年增长率则趋于上升,这是因为自然生育率一年高于一年,开始超过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年代的饥馑造成的灾难性损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和苏联之间在人口增长比率方面出现的这种相反趋势,也反映在它们各自人口组成的相对变化上(表I,第3栏)。
  1939年,美国和德国、法国以及联合王国一样,年轻人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小,而苏联同日本和意大利一样,则拥有年青的、精力旺盛的人民。马尔萨斯的幽灵,即关于人口的不断增长——象在日本和意大利那样——是对有限的潜在资源的压力的论断,对于苏联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的确,苏联尽管人口增长迅速,它的巨大的国内资源的开发(除其他困难外)还是因人力短缺而受到阻碍。
  在法国,那个马尔萨斯幽灵是被紧紧锁住的。法国是三十年来人口几乎不变的唯一强国。它一直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受的巨大流血牺牲中恢复过来。但是,法国虽然没有人口急剧增加的威胁——同法国的潜在资源相比,法国本来会比美国和苏联更早感到这种威胁,尽管比意大利和日本会迟一些感到——但它却面临在某些经济政策条件下,由于人口不变而将会出现的其他危险。人口不变的一个结果是,法国总人口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比当时的其他强国都大(表I,第4栏),而在所有的强国中,法国总人口最少(第1栏),潜在的劳动人口最少(第5栏),尤其是军事人力最少(第6栏)。
  如果我们暂且不论后面将会谈到的其他因素,那末,实际情况大体上说来就是,这七个国家天然资源的不均确实给它们的工业化设置了不同的限度。由于最近几十年中人口增长的差异,1939年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在战后的异常情况下,远东的日本本土、欧洲的意大利以及在小得多的程度上还有德国,它们的原料资源从长远观点看将支撑不住象美国或苏联那样的累进的发展。但是,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统治者蓄意增加的人口压力本是一笔负债,然而却以精力旺盛而又年轻的人口形式成了一笔资产,因为年轻的人口中储存着服兵役的适龄男子,这对于执行野心勃勃的领土侵略政策可能会证明是非常有用的。
  1939年的世界经济结构以及不同大陆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世界贸易的发展形成的。正是对外贸易的作用支持了发韧于西欧及美洲东部那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由于私人企业的首创精神,资本主义制造业中心的兴起逐步改变了濒临北大西洋的那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农业作为就业的一个领域相对衰落,而在农业活动收缩的同时,对遥远地区的农产品及工业原料的需求增加了。西欧和美洲东部的制造业中心愈是工业化,它们在自己国土内的农业和矿业资源就愈来愈少,对更遥远地区的依赖就愈大。在这种内部发展以及随后的对外贸易扩张的过程中,有愈来愈多的“开放边界”被越过,亚洲的人口稠密地区以及美洲大陆和大洋洲人口稀少的领土被打开。世界经济的金字塔在高度增加的同时也拓宽了它的基础。但是贸易的这种从最早的制造业国家作离心方向的扩张,创造了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的外围建立新的工业中心的有利条件。因此,世界贸易的扩大和加强刺激了比较遥远的国度的工业化和经济结构改革。随着更多的国家被卷入世界贸易体系并实行了工业化,这些国家也就开始在它们相对说来占有成本上最有利条件的那些生产行业中实行专业化。大体说来,效率上相对差别的存在意味着每个国家都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好处,因而在这种自由国际交换制度下,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或是其中的个别国家,其经济利益往往是朝同一方向发展的。
  但还有一些力量在起作用,这些力量使得从世界贸易体系得到的好处分配不均。这里只能谈一谈几种这样的力量。在晚近阶段才被卷入世界贸易体系而且仅仅依靠私人企业积极性的国家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9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