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望向窗外,春日的阳光正好,却照不进他冰冷的内心。
在这个充满死亡气息的春天,老皇帝的目光越过宫墙,仿佛已经看到了命运的轨迹……
而他,决心要在这轨迹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妖龙脉……”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或许这就是天意!允熥,你确实是一条不被世俗所容纳的妖龙。”
……
洪武三十一年的四月,紫禁城依旧是显得非常的寒冷。
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独自走在通往奉先殿的青石路上,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
看着天上没有温度的太阳,突然让他感到很烦躁。
而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如今已是白苍苍,唯有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鹰。
奉先殿内,香火缭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元璋在马皇后的牌位前驻足良久,终于缓缓开口:
“妹子,朕最近总是在想,若是你还在,会如何评说朕这些年的作为……”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带着几分难得的疲惫。
“标儿走了,樉儿、棡儿也相继离世……如今留在朕身边的儿子,就只剩下那几个了。”朱元璋轻抚着马皇后的牌位,“特别是老四,这些年在北平经营得风生水起,麾下精兵强将如云……”
这时,殿外传来脚步声,皇太孙朱允炆捧着奏章前来请示。
朱元璋立即恢复了往日的威严,转身看向这个他一手培养的继承人。
“皇爷爷,”朱允炆恭敬行礼,“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位先生正在文华殿等候,要为孙儿讲解《周礼》。”
朱元璋点点头:“去吧!这三位都是朕为你精心挑选的辅政之臣,你要好生听从他们的教诲。”
待朱允炆离去后,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他缓步走到窗前,望着文华殿的方向,喃喃自语:
“方孝孺刚直,齐泰果决,黄子澄机变……这三个人的性子,注定是要推动削藩的……”
老皇帝的嘴角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苦笑。
这一刻,他想起了去年与方孝孺的一次对话。
那是在谨身殿内,方孝孺慷慨陈词:“陛下,周行封建,终致诸侯坐大。汉初分封,酿成七国之乱。如今各藩王拥兵自重,若不早加节制,恐为后世之患啊!”
当时朱元璋只是淡淡回应:“朕自有主张。”
如今回想起来,老皇帝心中五味杂陈起来。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藩王坐大的危险,特别是燕王朱棣在北平的经营,早已出了寻常藩王的规格。
“可是……”朱元璋轻声自语,“若是不削藩,允炆如何坐得稳这个江山?若是削藩太急,岂不是要逼反那些儿子?”
这种矛盾的心态,始终萦绕在朱元璋心头。
作为一个父亲,他不愿看到儿子们自相残杀;作为一个帝王,他必须为江山社稷考虑。
深夜的谨身殿,朱元璋独自翻阅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史。
当他看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的记载时,不禁陷入沉思。
“推恩令……”老皇帝的手指轻轻敲击着书页,“若是允炆能够效仿此法,徐徐图之,或许……”
但随即他又摇了摇头。
以方孝孺等人的性子,以及朱允炆急于树立威信的心态,恐怕很难采取这种温和的手段。
“允熥,如果是你继承大宝,又会如何决断呢?”此时头疼的朱元璋又是想起那个更加惊艳的孙子。
这时,东厂厂督王瑾悄无声息地走进殿内:“陛下,北平来的密报。”
朱元璋展开密报,上面详细记载着燕王近日的动向……
私自扩军、结交藩王和蒙古部落、暗中打造兵器……
每一条都触目惊心。
“老四啊老四,”朱元璋长叹一声,“你终究还是让朕失望了。”
他起身走到御案前,提笔写下一道密旨:“即日起,严密监视各藩王动向,特别是燕王。若有异动,立即来报。”
写罢,他唤来王瑾:“这道密旨,你亲自保管。待朕百年之后,交给皇太孙。”
“奴婢遵旨。”王瑾恭敬地接过密旨,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
喜欢影视编辑器请大家收藏:dududu影视编辑器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