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一,大朝会这天,内侍刚刚喊话:“有事啓奏无事退朝。”
长孙无忌就出列,请求李治册封李忠为太子。诸位大臣纷纷出列附议。褚遂良丶柳奭,都紧跟着长孙无忌的脚步,跪在了长孙无忌的身後。
李治当时拳头就捏紧了。
然後,所有的人都听到有人在帘子後面高声道: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本宫难道不是嫡出吗?就是要立,也应该立本宫吧?”
群臣色变。
李治当时就站了起来。
而李如意已经从後面冲了出来,站到了李治的身前,盯着长孙无忌道:“本宫说的对吗?长孙太尉?”
“胡闹!从来储君没有立女子的!”
“太尉难道忘记了元姑娘吗?连皇帝都可以是女的,更何况是区区储君!”
“胡说八道!那是胡太後……”
“本宫没有兴趣听太尉讲史!本宫只知道,这次的谋反案,太尉竟然咬死了李道宗!而李道宗乃是我大唐宗室大将!与大将军李绩齐名的名将!李道宗一去,我大唐面对突厥和吐蕃的防线就出了一个大窟窿!五胡乱华的惨状,诸位没有忘记吧?!”
长孙无忌一滞,所有汉人出身的官员纷纷低下头去。
“李道宗去後,你们也不管大唐的军事防线,还在这里争权夺利!都半年过去了!你们还对大唐军事防线的窟窿视而不见!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吗?”说着,李如意已经转身,对着李治跪了下来,道:“父皇,女儿恳请父皇组建枢密院,重新部署大唐军事力量,积极应对吐蕃丶回鹘和突厥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军中大佬程知节和早就得了消息的崔太玄等世家官员立刻出列,奏道:“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哪里是长孙无忌不想采取行动,分明是李治死死抓着军权不敢放手,因为他知道,一旦放手,他就会死无葬身之地。这半年来,为了军权一事,世家官员们跟李治就军权问题打了不知道多少官司,可李治装傻充愣就是没反应。
而另一位军中大佬,号称有军神之称的李绩呢?上次述职之後又回军中去了,他们根本就堵不到人。因此,这些世家们也拿李绩没有办法,如今看到曙光,他们哪里不高兴的?
长孙无忌道:“公主殿下,这里是太极殿!”
“所以本宫才跟你说军国大事!还是太尉以为,军国大事不配拿到太极殿上说?”
女童的声音又尖又利,直接扎在了长孙无忌的耳蜗上!
褚遂良再拜,道:“殿下,就是因为边关事急,所以才需要先立储君,然後从容应对……”
“储君储君,君之副也。太平之日,或立嫡或立长,保证国家的平稳过渡,危难之时,则因以能者为先,或者达者为尊。否则,非国家之福,亦非天下之福!玄武门之变,就是最好的证明。褚大夫,你不会如此健忘吧?”
崔太玄也奏道:“啓奏陛下,臣以为公主殿下所言甚是。如今已经是七月,七月流火,是入秋时节也是大漠上水草最为丰美的季节。用不了多久,就是大漠上一年中战马膘肥战力最强的时候。若是大唐不能积极应对,那,玄武门之变後,太宗皇帝签定城下之盟,还能说大唐刚刚接手了隋末十八路反王肆虐之後的烂摊子,陛下若是再跟异族签订城下之盟……臣只能可惜灞上的十数万百姓了。”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现在大唐不准备,那回头异族兵临城下的时候,长安城外,尤其是灞上十数万百姓肯定第一时间遭殃。若是长安城脚下,十数万百姓或者被异族屠杀或者沦为异族的奴隶,那大唐江山分崩离析,就近在眼前了。
下面的大臣们立刻开始打眼神官司。
褚遂良道:“可是公主殿下毕竟是女子……”
令狐德棻立刻就道:“诶~!褚大夫,您难道忘记了,太宗陛下就不止一次就朝政征求文德皇後意见。我大唐後妃参与朝政本来是旧例。固然公主殿下年幼,可公主殿下关心朝政并不是过错。而且公主殿下说得极是。如今吐蕃丶突厥丶回鹘在我大唐四周虎视眈眈,不可不防。不过,下官也知道太尉与褚大夫的顾虑,不如这样,今日不立储君,改为监国如何?”
监国?
监国跟立储不一样,立储是肯定没有公主的事儿的,但是如果是监国的,公主也不是不行。毕竟平阳昭公主的先例在前面摆着呢。
令狐德棻虽然也经常拿李治跟李世民比较,但是论对李唐的忠心,他比某些人要强多了。
崔太玄立刻就道:“若是立储,自然是无论长幼,只要日後慢慢教导便是。可若是监国,当然是以达者为先。陈王殿下是陛下的长子,公主殿下却是陛下膝下唯一的嫡出,两人都有资格监国。不过,监国的位置只有一个,所以,臣以为,不如当衆考校公主殿下与陈王殿下,能者监国。”
崔太玄出身清河崔氏一族,清河崔氏也是老牌的汉人世家了,若是细论招牌的源远流长,清河崔氏甚至比同样是五姓七望的博陵崔氏还要古老一些。崔太玄开了口,太原王氏的正经子弟又没有直接反对,柳奭不过是一个二流世家的家主,即便贵为宰相,他也没有这个资格反驳。
他就道:“既然涉及周边的国家,那就以周边国家为题,考校公主和陈王殿下吧。”
崔太玄就道:“我大唐周边藩属国衆多,不知柳中书想以哪一国为题呢?”
柳奭就道:“昔年太宗皇帝远征高句丽,却铩羽而归。不如,就以高句丽为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