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料?皮裘?
御寒?
高句丽之战?
令狐德棻丶韩瑗和来济三人立刻明白了自己知道了很了不得的事情。
赋税?钱粮?
那都是小事!平定高句丽才是大事!
原来嫡公主那麽早就开始准备了吗?!
怪不得!
韩瑗和来济丶令狐德棻互相打了个眼色,道:“殿下之意,臣等明白了。臣等告辞。”
他们是宰相,是文官,这种归属枢密院管的大事,他们还是不要插手为好。
韩瑗来济令狐德棻几个向李如意行礼,告辞,走了。程知节就过来了:
“殿下预备攻打高句丽?”
他续娶的夫人姓崔,出身清河崔氏,也是五姓女,因此,在长孙无忌拉拢文官打压武将的时候,他并没有受到多大牵连,反而在太宗皇帝驾崩之後,仗着妻子是五姓女的关系,做了左屯卫大将军,负责皇宫的安全。
程知节的想法,李如意不想猜。
她道:“大将军这是想去东面挣军功了?”
程知节抱拳道:“殿下,但有上命,臣不敢不从。只是,高句丽不好打啊。”
“高句丽不好打,皇祖父会不知道?可皇祖父还不是打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而亡国,皇祖父远征高句丽也遭遇暴雪冻死很多将士,甚至民间至今还在传唱无向辽东浪死歌。这些本宫都知道。父皇的威望远不如皇祖父,大将军会担心父皇贸然行事,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大将军,无知无畏不可取,因噎废食一样不可取啊!”
程知节一滞。
他道:“老臣最担心的,便是陛下急功近利,为了军功,强行开啓战事。”
“这个本宫知道。眼下,父皇输不起,大唐也不能输。所以,本宫绝对不会拿大唐的国威去赌。可是大将军,新罗跟大唐交好,却年年上本哭诉被高句丽和百济联合吊打。您说,若是过两年,新罗又来求救了,该当如何?看着新罗被高句丽和百济吊打却什麽都不做吗?”
无论是程知节还是李如意,对这场战事都是一清二楚得很。新罗抱大唐大腿是从他们的前任女王善德女王开始的。那个时候,善德女王登基不久,好容易斗败了政敌,也就是国内另一方势力大元神统的末代女王美室,巩固了她们真骨正统一脉对新罗的统治,却没有足够的实力保住美室打下来的江山,被高句丽丶百济和倭人联合吊打。
那个时候,新罗采取的政策就是抱大唐大腿,派使者来长安对唐太宗哭诉,说自己想向大唐进贡却被百济和高句丽阻拦,请求唐太宗为他们做主。
当时大唐也是百废待兴,一方面,国内的人口和经济早就被隋炀帝糟蹋得差不多了,还没有恢复过来,另一方面,大唐还在跟突厥死磕,根本就抽不出兵力。
最後唐太宗采取的对策就是采取外交手段,派使者去跟高句丽丶百济强烈谴责丶抗议。
新罗女王不停地派使者跟唐太宗哭诉,哭诉了整整两年,唐太宗也不停地派使者去高句丽和百济抗议,而高句丽和百济,表面上就跟孙子一样,答应得好好的,转头照样攻打新罗,争夺地盘,抢夺新罗的城寨。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两年,直到高句丽的权臣下令砍了大唐的使节,这才让唐太宗有了攻打高句丽的借口。
这也是观十九年,唐太宗发兵攻打高句丽的背景。
而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唐太宗打仗没有输,可是高句丽靠着当地的气候丶地理条件,让唐太宗在撤军的途中遭遇了暴雪,冻死了许多士兵。
听见李如意这麽说,程知节也不得不低头。
他自己也很清楚,如果新罗再度求助大唐,大唐不可能不出兵的。
李如意趁机道:“下旬便是枢密院第一次正式会议,既然大将军有话,不如,我们放到会议上探讨?这高句丽到底要怎麽打,还要听取大将军和诸位老将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