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的脚印(中)
BABEL
短促的丶像是什麽爆裂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特蕾西娅迟了一会儿才想,是下雪了。
卡兹戴尔的雪较少,平日山脉藏在云里也像是下雪。而直到真正的雪出现的时候才觉得,之前看到的都不对,只有看到了的才是看到了。许多事因此并行又无可挑剔,但萨卡兹没有耽搁太久。鞋尖离开冬季冷硬的土地,办公室内资料挂成长长的卷帘,卷轴以数量与倍数取胜,行军路远远未到停止之时——研究只算刚刚开始。王女划掉地图上的一些圆点,注视字符填满地块丶再换上一张新的。此类古老的书写方式使用了大约两百年——即便计数的时间过去了好几倍,现在的这个世界仍不太新奇,甚至算不上有趣。
终于休憩,之前在天际瞧见的亮光又再次缓慢浮现。相似的,或者说就是同一位客人,随着她的脚步流浪;雪下来,却没有掩埋它们,如那无数随着坍塌的废墟走去的语言——无数聚集的影子们身後的河流——令它们不见踪迹。
……真是奇妙。有什麽是不会消失的呢?笔在手里轻得像是谁的骨骼,萨卡兹沉思了一会儿,决定将此现象写进信中,姑且作为比较可爱的记号与结尾。
雪落在每个地方,任何时间。
凯尔希在维多利亚。她眺望就近的城市。目光扫过,似用裁纸刀拆信,细致丶没有任何颤抖。菲林因职业对刀具使用较有心得。舞会尚未开始,抖落的大雪已将城道和山脉积满。占据面积较大的绿色在夜间只是更深的黑,仿若一只看不见轮廓的手掌,笼罩住不愿意露面的无声之人;无害的鸟类于枝丫小憩,同过路人达成了默契的平和,以一身柔软的羽毛折去树影——城池或许也只是那树的影子。城内,喝醉的诗人跌跌撞撞,意外地很好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如地面上的星般地直接扑向喷泉;城外,凯尔希被藏在层雪中的声音烦扰,透过无从取用的时间瞥见褪色的树层与这座苏醒的城池——古老的城池飘浮着细小的言语,它们构成的那些缝隙没有人会掉进去,除了她;但她已善于应对此道。
医生垂下头,准备继续等待。夜晚和白昼对她来说相差无几,她从不对此抱怨。然而这片大地热衷在不经意处泼洒颜料——馀光中,没有颜色但的确发光的东西折射着丶无从溯源。菲林的耳朵动了动:可能是盯着白色太久,又或者的确有什麽闪烁不清的什麽飘来了,如同披着谁的面貌的幽灵——但那会是谁?门不在这里,帝国留下的遗迹也远远不至……菲林罗列着可能性,又一一划掉它们。她下意识折叠手中的信,在均衡直线内的是她们所抱有的伟大的秘密,每次宣告都将变成不同的样子。
光由不同振幅的颜色组成。
像是她才是那个末尾为红色的萤火虫,绿眼菲林难得从黑暗里走出,从大地剧烈的心跳声中走出,凝聚成更坚硬的部分——而她要接近时,那些反而飞远了,好似只是为了与她打个招呼,轻松地再次离开。雪地上,脚印都融化了,没有遗留一丝皱纹。还没开始写下第一个句号的雪花结晶仿若未知生物的绒毛落在菲林的斗篷的边角,它们飘散在漫漫长路上。只是伟大的国度的阴影仍未迎来它的太阳。但菲林确信自己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如此说来,的确太过不可思议。
凯尔希,见信如面。
你走得比我想象中的快很多……
只要打开,就能看到信後没有结尾的落款,彷如一个折叠的微笑——这是萨卡兹写信的习惯。她们聊近况丶足迹丶希望,最後一个将成为她们的选择——“选择”是一个中性词,但少有人把握它本身。凯尔希也写了相同的落款,却没有寄出,她寄出的应是另一封。医生松了松领结,目光与不远处丶还来得及点燃自己的灯的庄园遥遥相对。绿色的瞳孔透过标志的钟塔,仿佛能越过时间。时间偶尔走在她的前面,又走到她的後面,于是她也偶尔在前面,又落在後面——若有旁观者,则会发现那像是用量角器划出分毫未差的平衡点,长生者小心谨慎又大刀斧阔,令她与时间仿佛走出了一条平行线,可自始至终她都只是走在同一条路上而已。她将十二年前留下的信放到不愿收信的人的面前,留下共同的丶对历史长久的诘问,以及尊敬丶不发声的谏言。
信件是适当的穿越时间的媒介。一段时间,学者与菲林保持简单的通信。医生通常花费五分之一个夜晚阅读,趁清晨还没来前寄出回复。博士偶尔会用整整一封信的内容来描述《维多利亚植物图鉴学》用两行字介绍的一株植物。医生阅读角落里的只言片语,明了对方是走到了又一个地方。探究心令她们行走在被刻画的地图间仍能发现源源不断的新的东西:许多事物重新被发掘又重新命名,这些被学者归于一类;还有一些的确是新发现又新命名的,又匆匆分到另一处去——凯尔希不得不承认学者的确对植物具有一定亲和力(并不指和它们说话这一点)。几个月後,凯尔希收到一份手稿,地址是某个知名出版社,寄信人姓名遵循维多利亚拼写,姓氏光在伦蒂尼姆已排行前十。她拆开来,纸张中有几页被折了角。有一种人不会因为没有身处在她所存在的时代便泯然,若是这个人懂得恰到好处的平衡,则可能所向披靡。只是她们都并不渴求在某领域的所向披靡,因此她没有回复这封信。
但那内容在阅读後被记住。绿林吹在雪中,反而比晶体粒子更易于飘浮。在遥远的之前,它们归为最新的一类,现在已不足为奇。漫长的时间里,演化的进程无法阻挡——“植物也有情绪”。在意外的,也是另外的信件里,博士照例写到——
“一切都存在相同的道理,凯尔希。
“医生,你知道的。到泰拉,一切不再是相同。但我们的回答都一样:真理依旧适用在它的准则之中,我们寻找的不过是它们的影子。
“回到那里是不可能的。”
她说:“我也不再可能是……但它们依旧代表了它们本身。”
语言。
生命。
……可能性。
“无论如何,这是我们的课题。”
当医生的契机如岸边闪闪发亮的鹅卵石,虽然能被认出,却不会再专门拾起,只会在回望时感叹。一开始学习医疗知识是为了避免长途跋涉中的意外,而以菲林认真的性格,一旦学习一项事物便必会一直持续下去,她又确实具有医学天赋,如是理所当然丶顺理成章。当医师和学者是不一样的体验。学者和自我打交道,医师与他人打交道。不过,两者涉及了相同的位置,如瓶口对瓶口——生命是永远的主题。
生命,这也是她一直伴随,却永远无法读懂的东西。尽管她成为一位医者,尽管她触碰并接纳那些力量,尽管她与研究者共事丶慢慢书写存续——漫长的时间里,她已确定自己的名字与使命,却仿佛还有什麽不曾发现。不像是没找到,只是忘记了。她反复思考这一点。生命繁重又反复,与此直感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日,答案会找到她。那样,她也就找到了答案——那些没找到的日子又如此好似变得无法承认——好似。
“人在咀嚼过去时发掘未来。”学者说,而医生也拥有这样的权利。也许你从未失去过呢?这类轻佻的话语还是咽回喉咙里。至于自诩代表过去的观点——博士并不认为这点正确,却也没法说“错误”二字,评价对学者来说仿若一只不会拿起的勺子。天幕上,勺子指引方向,就连放到天平另一端,也不算一条太出格的线。只是有些事靠近就位相失灵丶像素曝光——遗憾总存在于人的掌心。要看到这一面,就必须也看到另一面——如何选择才能得到答案,这个问题之前又有新的问题,而沉溺于反复推论丶溯源又会停滞。想太多容易被捆绑;想太少就会飞到天上。独自思考会困扰,交流过多则感到干渴——还好她们是不用说话就能辨认出神情的关系!好像很熟,能与另一个朋友介绍“息息相关”的定义,放到面对面时装作近乡情怯,实则能毫不夸张地戳穿“这句话里有三个词是谎言”。
——这是某种恶趣味吗?许久後,才有另一位友善的友人放上一些台阶,台阶在一次又一次拆信後落灰(“太无情啦。”)丶被收回,换成三个字与一个感叹号——“你们啊!”
发来看似宣言的信件,学者如那个句号般断连。菲林忙着做泰拉的守林人,路过维多利亚报亭,才意外发现印刷体的报纸上有关“博士”这个不算名字的代号的再次跳跃出现。名字是一种习惯的具象化(“有时候,也为了让我们彼此更加礼貌”),偶尔又是举着望远镜看到丶奇怪与不奇怪交杂的东西。情感总是复杂的,却也是输出的物质之一——通过筛管丶核查代码与细节,凯尔希总能抓住其中并不窘迫的理性,精准地画出星图上彼此的位置。研究的学者们看向彼此,也似对待隔着玻璃以外的物品,折射率要依靠各因素决定:她们的研究相同,各自的发条看似挪紧,轨道却还是偏离了。尽管巴别塔成立後,默契仍遗留在两位之间:她们依旧热爱用谜语来随意捉弄自己。幕布合拢,旁白在周旁毫不在意地鼓掌与提名;某句话是,“如果一个人并不讨厌沉默与黑暗”——只是光线往往令一切变得不可信,而医生也不太喜欢未命名的坦诚;不巧,学者却总携带此般适宜且微妙的温和。在息息相关的两人之间,这一幕早应习以为常——两位学者将话语如柿子般扔到对方身上——观看时请保持轻松愉快的态度即可。
“你不愿意再相信,也不愿意否认。”学者说。
“你明白这点……却还是这麽做了。”医生说。
“你也是一样。”学者说。
再下一个没有回答的回答是:她们当然要这麽做。并列在一起不仅仅是同行人的关系,算了,怎麽说都好。菲林已经放弃追逐“将一个故事用五百个字全部说完”,这是莱塔尼亚新编小报的标准,不是她的。何况她从不认为这是一个故事。她走得越远,越认为这只能是真实——泰拉的纹路同样长在了她的背上丶腰际,不是伤痕,是折痕。她曾与无数泰拉人一样遥望群星,直至光辉消失于幕布的背後——那日,菲林右肩一痛。她摸上去,指尖触及突兀的源石,如她第一次长出耳朵丶尾巴,不觉得凉,反而觉得烫。病症是被扔到房屋上的牙齿,在另一方面讲成的传统与必然,于这一头捡起却没法贴近好运。不过回答不说出口就不算数。独自一人时更不一样,可以反悔,可以悄悄返回。菲林踽踽独行多年,闲暇时如反复运行程序般思考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只是多数回答依旧是:她当然会这麽做。
第一次,无数次,如使用医疗器械般精简与凝练。在别人身上开一个口子根本不是不寻常的例子,对象甚至能延伸到疑问丶流离失所的痛苦丶不知所从的选择——医生这般做:切开皮肤丶将乱掉的脏器弄回原位,挖掉坏死的部分。外科手术绝不陌生,手套是随身携带,必备品的手术刀将反射的事物都涂成一面银白。少数情况医者也需自我包扎。伤口不深,但长。她止血,脚步不停。雪地里是漆黑的丶还没有褪去的痕迹,比快凝固的血块更坚硬。雪依旧大,两者相互混淆,成为柔软的新雪下坚硬的冰层,能穿透它的只有光。融化丶刺透——或许还有一点点其他的什麽能促成这一切,但不会是她。她更没有回头去看自己留下的脚印,因为她知道,这点痕迹赶不上一直试图恢复原状的大地。
……原先的泰拉是什麽样子?
那真是好久好久之前了。支撑着她的骨架正发出感叹,您以为呢?
凯尔希很平淡,其实也没有很久之前,但她没有反驳。毕竟对泰拉而言,那的确是很久之前(如果它能有体感的话)。而她,作为那个面庞和口音从未变过的人,名为凯尔希的菲林的时间则不太明显。医生不划船(这时船还没来得及找到),没学会兜圈子,最多穿雨衣(可打湿无可避免)。结晶从地底浮现时,长生者转道,一切有所预兆。有一日,身後的影子或许将代替她向前。
而如今,她依旧选择采取最适合自己也是最擅长的方法,菲林揣摩未来,轻慢历史,熟能生巧地交谈丶转化丶提出异同。泰拉的文明雏形已落点。历年未计数前,勋爵就与不同文明的附庸对话,试图平息战火丶将事态划入可见的轨道。似一个小的丶没有砝码的天平,她永远为猜测刻度线的准度而前行——可泰拉没有天平——泰拉历数过一千年,科考队到此页也仅仅是起步阶段。开拓队抱有与野心同样庞大的恐惧,巨兽藏在文明之中,混沌的力量隐匿入小径,未来却没有更加值得确信。已知对抗未知时,行走进入的是颠倒的世界。状似悬崖的边界划分粗糙的道路,一有分岔,必须绞尽脑汁。一个数据都不能出错,进位制也需循规蹈矩。菲林一贯全面又审慎(不断推翻与重审路线,为自己轻慢的态度矛盾,有苛刻的法官风范),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询问他人的意见的话,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她对友人的第一定义,是极其简单的“可以写信的人”。
不论如何,菲林都不想再犯相同的错误。这真是太长的路途。斗篷换了两次,手套丢在沙地里几只;死亡经过她的身边,带走她的名字,如带走一枚铜币,征信给虚无缥缈的命运。她不愿意走向被动的局面。她绝不愿意陷入同一条河流。她公正地对待未拓展的文明与已拓展的废墟,群星闪烁,能辨认出精准的轨迹,无数选择一一铺陈。那些她必须靠近,必须听到,必须看见的(那些——她可以一一数出的倒影们),她为此反复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