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说:
“他爷爷做粮道出的时候,给他们爷儿两个援例捐了个监生。”
李婶娘点了点头。
贾兰便拿着信出来,去找宝玉。
且说宝玉送王夫人走后,正拿着《秋水》这篇文章在那里细细品味。
宝钗从里间走出来,见他看得入神,便走过来一看,见是这篇文章,心里十分烦闷。
心想:
“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正经事,终究是不妥当的。”
看他这副样子,料想劝也劝不过来,便坐在宝玉旁边,呆呆地坐着。
宝玉见她这样,便问道:
“你这又是怎么了?”
宝钗说:
“我想你我既然结为夫妻,你就是我终身的依靠,但这并不在于情欲之私。
说起荣华富贵,原本就如同过眼云烟,但是自古圣贤都以人品根基为重……”
宝玉还没听完,就把书放在旁边,微微地笑道:
“照你说的人品根基,还有什么古圣贤,你可知道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
那赤子有什么好的呢?
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罢了。
我们生来就陷在贪、嗔、痴、爱之中,就像污泥一样,怎么能跳出这尘世的束缚呢?
如今才明白‘聚散浮生’这四个字,古人虽已说过,却不曾真正点醒世人。
要是说到人品根基,又有谁能达到那最本初的境界呢?”
宝钗说:
“你既然提到‘赤子之心’,古圣贤原本是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非是遁世离群、毫无牵挂才叫赤子之心。
尧、舜、禹、汤、周公、孔子,时刻都把救民济世放在心上,所谓的赤子之心,其实不过是‘不忍’二字。
像你方才所说的,忍心抛弃天伦之情,这又成何道理呢?”
宝玉点头笑道:
“尧、舜不强求巢父、许由出仕,周武王、周公也不强求伯夷、叔齐改变志向。”
宝钗没等他说完,便说道:
“你这话越不对了。
倘若自古以来都是巢父、许由、伯夷、叔齐这样的人,那为何如今人们又把尧、舜、周公、孔子称为圣贤呢?
况且你把自己比作伯夷、叔齐,更是不像话,伯夷、叔齐原本生在商朝末年,当时有诸多难处,所以才选择隐遁。
如今身处圣明之世,咱们世代蒙受国恩,祖父辈享受着锦衣玉食,何况你自出生以来,从去世的老太太,到老爷、太太,都把你视若珍宝。
你方才所说的话,自己想想,对不对呢?”
宝玉听了,也不回应,只是仰头微笑。
宝钗又劝道:
“你既然理屈词穷,我劝你从此收收心,好好用功读书,只要能考中个功名,就算就此为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
宝玉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道:
“考中个功名,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倒是你说的这个‘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倒还说到了点子上。”
宝钗还没来得及回应,袭人走过来说道:
“刚才二奶奶说的那些古圣先贤的道理,我们也听不懂。
我只想着我们这些人,从小辛辛苦苦跟着二爷,不知费了多少心思,按理说,这都是应该的,但二爷也该体谅体谅我们。
况且二奶奶在老爷、太太面前为二爷尽了多少孝道,就算二爷不把夫妻之情当回事,也不能太辜负了大家的心意。
至于神仙那一套,更是谎话,谁见过神仙下凡到人间的呢?
哪来的这么个和尚,说了些胡话,二爷就信以为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爷是读书之人,难道他的话比老爷、太太的话还重要吗?”
宝玉听了,低头不语。
袭人还要再说时,只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隔着窗户问道:
“二叔在屋里吗?”
宝玉听出是贾兰的声音,便站起来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