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麽会乐意看到柳奭这个出身二等世家的家夥踩着自己蹦达!
长孙无忌道:“那你为何现在就要移交大理寺?”
“那是因为下官初入长安县,经验不足!而王御史怎麽也是朝廷命官,下官恐自己一时失察,错过重要线索,加上手下许多都不堪使用,因此才希望在现场被破坏之前能移交大理寺,争取能搜集到更多的线索以尽早将真凶捉拿归案。请问,下官的慎重其事,难道还错了?”
也许在断案上,裴光延的本事是不如他堂叔裴行俭,可是论这嘴皮子上的功夫,他可不怕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敢杀吴王李恪等诸多李唐的亲王丶公主,除了因为长孙无忌自己高居太尉之尊还是皇帝的亲舅舅这两层原因,还因为李唐本是边塞的小家族,以赵郡李氏旁支冒充五姓七望中的陇西李氏,加上先皇李世民晚年修《氏族志》得罪了一大波世家导致了世家集体排斥李唐。
可是他裴光延是什麽人?虽然闻喜裴氏不如太原王氏,却也不是随便什麽人能动得了的!
李如意笑道:“裴长安倒是坦荡!”
裴光延是长安县令,李如意因此唤他裴长安。
“殿下,臣就任长安县仅仅一个月零三天,承认自己经验不足,不丢人。然,王御史身故一事,往小了说,乃是王御史忽然暴毙,书房没有任何可疑人等出入,偏偏他还是同安大长公主庶孙。臣以为,就是看在同安大长公主年事已高的份儿上,也应该慎重。”
王方腾是太原王氏庶出的公子,裴光延偏偏不提他太原王氏的出身,反而强调他是同安大长公主的孙子。
不管是嫡孙还是庶孙,反正都是孙子。固然唐人重嫡庶,尤其是上头的祖母和下面的孙子,本来就隔了一辈,还是个庶出的。也许在王方腾还活着的时候他根本就不曾在同安大长公主面前得过什麽脸,也许他是靠着太原王氏这个姓氏才接受了教育丶得了官职,但是,裴光延就是不说他是太原王氏的子弟,反而说他是同安大长公主的孙子。
这就稍稍地捧了一下李唐。
对此,李治很满意。
李如意也道:“裴长安所言甚是。听说外祖父走了以後,太姑祖母很伤心,还说外祖父当年是跟着她老人苦过来的,当年隋末十八路反王作乱,太姑祖母带着两房的孩子流离颠沛丶相依为命。外祖父当年就是被太姑祖母一手养大的。虽然是侄子,却如亲子无异,如今却叫她白发人送黑发人,我都不知道如何安慰太姑祖母呢。如今又没了一个孙子,还是这样年轻!太姑祖母知道了,还不知道要怎麽伤心呢!”
长孙无忌立刻就奏道:“臣啓奏陛下,此案,臣以为,当三司会审。”
李如意道:“太尉,这未免太过兴师动衆了吧?还不确定王御史身故到底是个什麽章程呢,您就要三司会审?难道您是想说,这里头又藏着一桩皇室谋反案?”
崔太玄立刻跳了出来:“陛下,臣以为,此案让大理寺接手即可,若是太尉觉得此案事关重大,必须足够小心谨慎,那麽,完全可以另外派遣一位官员检校大理寺。至于三司会审,那是能轻言妄动的吗?”
什麽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可以随便动的?
在崔太玄看来,长孙无忌根本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不是想要真相,只是想借由三司会审又来一次排除异己而已!
之前是江夏王李道宗,那现在,会不会是他们这些已经跟嫡公主结盟的世家豪族呢?
这是崔太玄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已经跟李如意达成利益一致的世家派系的官员立刻纷纷下拜,表示了他们的态度。
李治想了想,问女儿道:“荥阳,你说,这个检校大理寺,谁人合适?”
李如意笑道:“父皇,女儿认识的人可不多,若是说的人不对,您可不许恼!”
“你说便是。”
“女儿听说宣徽府舍人狄仁杰善长剥茧抽丝,不如这事儿交于他。横竖查案有大理寺官员,他只要在边上看着,保住最後送到我们面前的证据和逻辑严丝合缝经得起推敲便可。”
“严丝合缝,经得起推敲?”
“对。这世界上,只要是人,只要做了事儿,就会留下痕迹。所谓断案,不就是根据这些痕迹逆推,找到作案真凶吗?至于找痕迹这种事儿,大理寺有的是能人,女儿就不费心了。女儿只要坐在这里,等着人把真相调查清楚,把结果送到女儿面前就可以了。”
李治笑道:“不错。狄仁杰的人品,朕是信得过的。既然如此,就让宣徽府舍人狄仁杰即日起检校大理寺少卿!”
李如意指着下面的柳奭道:“还有柳奭柳大夫呢?”
李治一滞,微微侧过身,对女儿道:“那毕竟是你的舅公……”
李如意道:“若是柳大夫是御史中丞,那他闻风奏事,女儿不会恼。可是他身为中书侍郎,却干起了御史的活计,这是中书侍郎能做的?朝廷运作,靠的是文武百官各司其职!他放着中书侍郎的活计不做,偏去抢御史的活计!若是不惩处一二,将来人人效仿,大唐的朝廷岂不是要乱成一团?女儿恳请父皇,降中书侍郎柳奭贬为柳州刺史!以儆效尤!”
李治还没有回答,许敬宗已经拜了下去:
“臣附议!”
裴光延第二个拜了下去:
“臣附议!”
……诸位大臣纷纷下拜。
柳奭目瞪口呆。
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