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意立刻转头道:“今日可是金子陵金长史在宫中当值?请他过来一趟。”
“是,殿下。”
立刻有人去宣金子陵了。
金子陵来後,行礼丶入座,听了李治的困惑,便道:“原来如此。容臣冒犯。陛下这是担心吐蕃得了水力大纺车之後,会收获大量的财帛,用以扩张军备。不止臣说得可对?”
“正是。”
这才是李治最担心的事儿。
金子陵道:“那臣请问陛下,群臣之中,赞同将水力大纺车技术赠予吐蕃的大臣和反对的大臣,各有多少?沉默不语的大臣,又有多少?”
“嗯?你问这个做什麽?”
这跟他要问的问题有什麽关系吗?
“陛下。雪域高原之上常年天气寒冷,许多地方只有茫茫草原,吐蕃人一样需要保暖的衣物。皮裘虽好,可终究少了几分美观。而比起羊毛,皮裘终究是更加便宜。”
见李治不大理解,金子陵少不了一一解释给他听。
很简单,最底层的牧民,尤其是那些常年忍饥挨饿的牧民,她们是不会去买什麽羊毛呢料的,因为没有这个馀钱。可是那些手里略有盈馀的牧民,在口粮不缺同时又满足了信仰之馀,他们还是愿意在别的地方花一点钱。
也就是说,雪域高原会出售羊毛也会需要中原的羊毛制品,但是,这个需求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简而言之,就是市场很小,如果不培养,或者是激起了吐蕃赞普和贵族们的不满,或者是有心人故意宣传,市场还会萎缩,会一直趋向于无穷小。
可是把技术送给吐蕃赞普呢?可以让吐蕃王族和贵族帮助大唐培养这个市场,而大唐,只需要生産比吐蕃更好更优质的羊毛制品就可以了。
这是一笔经济账。
也是一种经济现象。
金子陵细细地解释给李治听。
最後,他道:“陛下,在这方面,臣与公主殿下的观点是一样的,大唐要在拉拢吐蕃的同时也削弱吐蕃的政权,加强吐蕃对大唐的依赖。请问,您相信吐蕃会有比大唐更优秀的工匠吗?”
“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曾经带去不少工匠。”
“若是吐蕃让这些工匠去纺纱织布的话,那臣倒是要恭喜陛下了。”
李治大笑。
笑毕,他道:“可是,让吐蕃如此轻易地得到水力大纺车……”
“那就拖着便是。比方说,先确定文成公主在吐蕃好不好,若是不好,我们可以婉拒吐蕃使节,却不说死了。”
这种手段都不需要细说,李治也好,朝堂上的那些老狐狸也罢,完全能玩出花儿来。
李治道:“犹豫数日之後,再给予答复?”
“是犹豫争执十天半月之後,婉转告知吐蕃,中书舍人李义府未归,朝廷一日不知文成公主安好,一日便难下结论。”
李治满意地点了点头。
李如意也道:“听说吐蕃如今人口多集中于密林地区?也只有那里有稳定的丶足以驱动水力大纺车的河流?只怕吐蕃从此多事矣!”
这一点可以成为跟吐蕃使节谈判的筹码。
李治大喜!
没错!
吐蕃王室和旧贵族势力之间的争斗虽然已经走向了落幕,却还没有到最终局,这都是他可以利用的地方。
他立刻扬声道:“来人,宣宣徽府属官。”
关于吐蕃王室和旧贵族势力的长久变化,他需要这些属官细细地分析给他听。这会让他在日後占尽先机。
恭送走李治之後,王力士就忧心忡忡地道:“殿下,把水力大纺车送于吐蕃,怕是各家都会心存不满……”
“各家?”
“世家?”
“若是吐蕃以此为由,认为是我们偷走了他们的羊毛,又高价卖给他们羊毛制品,如何?”李如意淡淡地道,“把水力大纺车送与密林地区,才是从吐蕃收购羊毛顺便把羊毛制品也卖给他们的法子。”
没有比较,吐蕃人怎麽会知道大唐的东西物美价廉,比买他们自己産的更划算?
“这……”
“就这样跟他们说好了。若是他们不愿意相信,就说吐蕃势大。如果再不行,看看谁帮吐蕃说话,把这口锅甩过去不就是了?”
王力士更加不敢回答了。
因为他已经听说了,在朝堂之上,高举着拉拢吐蕃是太宗皇帝的决定的,不是别人,正是户部尚书高履行,也是皇帝的姐夫兼表舅。
不过,长孙无忌是高家的外孙,高家和长孙家互为姻亲唇齿相依,本来就不是秘密,更别说高履行本来就是长孙无忌的小跟班,处处跟着他走。如果他这麽作的话,乘机夺了他户部尚书之位,让他回去吃自己,也是一件喜闻乐见之事。
至少李如意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