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日常二三则面线糊的误会,喝醉的徒弟……
苏月娘原以为要吃到重放贸易的红利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日,没想到她是她低估了本朝境内与周遭小国对挣钱一事的热情。
七月的一场并不能算太强烈的风台(1)结束之後,店里竟然开始有了几个操着一口很有口音的官话的外来客人。
那些客人有的是受人推荐而来的,也有的是自己随便转悠到此见有家店才进来尝尝味道的。
已经跃跃欲试了一个多月的跑堂们激动得纷纷围上去,七嘴八舌地用自己那有点儿蹩脚的官话给客人们介绍店里的一些招牌吃食。
坐在角落里闲聊的苏月娘和许春喜亦是对外地来的新客们十分好奇,两人一齐上前去听上一耳朵。
那些客人瞧这麽多人过来伺候,虽有些吵,但让人感到宾至如归,倒也没有面露不耐,而是津津有味地听着。
这些客人们听从了几人的推荐後,分别要了一碗加了数样料的面线糊,并合要了一只咸水鸭。
这些东西都是现成有的,为了让客人觉得出餐速度快,阿全去喊阿平加急剁咸水鸭丶红姑去盛米饭丶阿莲和李善齐心协力地装面线糊剪配料。
不出半刻钟,所有东西便上齐了。
人家第一次过来,所以大家在苏月娘的授意下往上添了分量。
东西上桌後,大家都撤远了,紧张地看着客人们的反应。
本朝地域广阔,据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一万多里,每一处的喜好口味都不同,甜腻丶辛辣丶酸咸丶清淡皆有之。
能让所有地方的人都对店里的吃食满意实在是难上加难。
那些客人看着碗里的扎实的配料和稀稀拉拉的面线,便有些不满地擡头四处张望。
苏月娘见状,赶忙上前去问询,“您是有什麽不喜欢的或者是有什麽指教?”
客人看着长相干净漂亮,说话轻声细语的苏月娘,也压下了心里的不满,他指了指面线糊,道:“你们给的面太少了!你再给我们添一点吧!”
苏月娘疑惑地看着面线糊,“添面?您是不想要这麽多配料吗?我可以给您换个大碗,再添点面线糊!”
另一位客人又道:“这都是面线糊了,面必然是主角,你给了这麽多料我们自然开心,但不给面我们怎麽吃得饱呢!”
苏月娘也是个官话半吊子,她理解了半晌,才勉强猜出了这些客人是怎麽个意思。
她无奈地笑了笑,用她那蹩脚的官话,和人家解释道:“面线糊重点在糊,面线就是下这麽个量,而且,平日里我们泉州人都是拿面线糊做正餐的……”
许春喜也琢磨出了是闹了什麽误会,忙扶着後腰,走到苏月娘身边帮着解释道:“我瞧你们点了面线糊和米饭,还以为你们是想将面线糊当汤喝,拿米饭做主食……”
虽然姑嫂两个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堆不怎对劲的官话词,但是客人们还是从那些自己听得懂的字眼里面发现自己闹了个笑话。
“真是失礼了!我们几个也才刚来泉州没几天,还不太懂得你们这儿的饮食!”
那些人也是很有规矩地和苏月娘丶许春喜抱拳行礼。
苏月娘连连摆手,“我们没解释清楚我们也有错!这一顿饭钱我就给您免了吧!”
说罢,苏月娘便要去取刚刚收的钱还给他们。
客人们连说不用,只道她做的也是小本生意,也不容易,该收的钱还是得收。
这笔钱,苏月娘到底是收下了,不过这件事情倒给苏月娘提了个醒。
本朝吃食多样,就算是见多识广之人也不尽然会将各处的吃食熟知,所以往後若有外来的客人,还是得费神多解释一句,免得再闹出今日这样的笑话来。
于是,苏月娘想着将吴头家手底下的王先生请回来指点大家。
如今王先生可不好请,吴头家也有了大干一场的心思,连带着他手底下的人也忙得团团转,许东山去干货铺跑了好几趟才请到王先生。
已经学过一回简单官话的大家再学难的便容易许多,学了几日,便已经将解释店里吃食为何物的话说得很是顺畅了。
——
七月十五,是凤池镇的普渡。
如今许东山和苏月娘自己成了个小家,加上两人在本镇还算是颇有地位,所以今年两人必须得办一场普渡宴,摆几张桌子请人喝酒吃席。
因着明日林大松就要陪着许春喜回浮桥待産了,热情的大家自然是要好好送别他们一番。
许春喜有孕在身不方便去闹,所以大家就将只能闹林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