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佛学研究十八篇epub > 佛典之翻译02(第3页)

佛典之翻译02(第3页)

《佛名经》十二卷(元魏菩提留支译)

《华手经》十三卷(鸠摩罗什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佛陀多罗译)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鸯崛魔罗经》四卷(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乘密严经》三卷(唐地婆诃罗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隋菩提登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

(唐般刺密帝、房融译此经晚出,真伪问题未决)

以上单译本

以上所举,为六大部外最要之经若干种。读者观其译本之多少及译人之年代,亦可见大乘发达之次第及各经价值也。

(八)《四阿含》及其他小乘经 《阿含》为小乘总汇。佛教输入初期,所译诸经,率皆此中单品。以今藏中现存书目论,则《增一阿含》中单品二十八种,《中阿含》中六十五种,《长阿含》中二十一种,《杂阿含》中十七种(据明智旭《阅藏知津》)。而《长房》、《开元》诸录之佚本,数更倍此。质言之,西晋以前之译业,什之八皆小乘,而小乘中又什之八皆《阿含》也。然皆枝节割裂,未有全译。至苻秦建元二十年(三八四)昙摩难提、竺佛念在长安同译《中》、《增》二《含》,今本《增一阿含经》五十卷,即此译也。其《中含》亦已译成,然因关中丧乱(其年苻坚败亡),传译造次多舛。越十四年至晋隆安元年(三九七),僧伽提婆、僧伽罗叉、道慈等,在扬州更为重译,则今《中阿含经》六十卷是也。姚秦弘始十二年(四一〇),佛陀耶舍、竺佛念在长安同译《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刘宋元嘉二十年(四四三),求那跋陀罗在扬州译《杂阿含经》五十卷,前后五十八年间,《四含》次第全译。自此小乘经译业,亦殆告终矣。其他大部之小乘经,尚有下列数种:

《撰集百缘经》十卷(吴支谦译)

《佛说生经》五卷(西晋竺法护译)

《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元魏慧觉译)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元魏般若流支译)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隋阇那崛多译)

(九)律藏 西晋以前,律藏盖阙。唯曹魏康僧铠,译《昙无德律部杂羯磨》一卷,他无闻焉。律之最初输入者,为《十诵律》五十八卷(北藏作六十五卷),姚秦弘始六年(四〇四)罽宾僧弗若多罗诵出,罗什译文,三分才二,多罗奄逝;明年,西域僧昙摩流支至,更与什续成之;又明年,罽宾僧卑摩罗叉至,为增改最后一诵,开为六十一卷。计译此律,前后三年,口诵者更三辈,而什师始终其事。次则佛陀耶舍、竺佛念以弘始十二年(四一〇)译《四分律藏》六十卷(《高僧传》作四十四卷)。法显西游得《僧祇律》及《弥沙塞律》,宋永初间(四二〇至四二二),佛驮跋陀罗在扬州译《僧衹》为三十卷;景平元二年(四二三)佛驮什、竺道生同译《弥沙》为三十卷,则所谓《五分律》也。刘宋僧伽跋摩复译《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萧齐僧伽跋陀罗亦译《善见毗婆沙律》十八卷,自是小乘律渐备。其大乘律则有佛念之《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罗什之《梵网经》二卷,《佛藏经》四卷,昙无谶之《优婆塞戒经》七卷,求那跋摩之《菩萨戒经》九卷,皆先后宣述。是为前期之律藏译业。越三百年至唐武后(六八四至六九〇),义净大弘律宗,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十一律,都百六十一卷。是为后期之律藏译业。

(十)小乘论 论之有译本,自法护之《施设论》七卷始,至跋澄、佛念而寖盛。时所译皆小乘论也。今将述其译业,宜略叙其源流。印度小乘教之中坚,实唯“根本说一切有部”(省称“有部宗”)。此部教义总汇,在其《阿毗达磨》(亦作“阿毗昙”译言“无比法”)。其《阿毗达磨》之性质,颇似我国孔门七十子后学者所撰之《礼记》及诸传,盖佛弟子及其后学诠释教义之书也。《阿毗达磨》之最重要者,曰“发智”“六足”。今举其名及撰人年代如下:

以上六种,实小乘论之基本。至迦腻色迦王时,集五百罗汉编著《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即解释此六书者也(内释《发智》篇最详)。此外有世亲之《阿毗达磨俱舍论》,众贤之《阿毗达磨顺正理论》,法胜之《阿毗昙心论》。《毗磨》要籍,大略在是。其最初译出者,即《发智论》也。实苻秦建元十五年(三七九)僧伽提婆、竺佛念同译,名曰《阿毗昙八犍度论》凡三十卷。次则迦旃延之《施设足论》,实苻秦建元十九年(三八三)僧伽跋澄口诵所出,名为《鞟婆沙论》,得十四卷(此全是吾个人臆度。因玄奘全译《发智》《六足》,独迦旃延之《施设足》不译。此论既延所造,或即其本。奘公固已有此,故不重译。其名《鞟婆沙论》者,毗婆沙本释论之总名,当时不察,故冒用耳。又宋法护译有《施设论》七卷,是否即此书节本,皆待考)。同时又译世友之《品类》、《界身》二《足》,名为《尊婆须密菩萨所集论》。得十卷(此亦吾推度耳。世友即婆须密Nasumitra,见《西域记》。婆须密之阿毗昙最著者即此两种。疑或撮译或摘译其一也)。同时昙摩难提亦译《毗昙心》及《三法度》等。然译笔皆拙劣,殆不可读。晋太元十六年(三九一)僧伽提婆,慧远重理之,成《阿毗昙心论》四卷,《三法度论》三卷。次则北凉永和五年(四〇九)浮陀跋摩、道泰同译《阿毗昙毗婆沙论》八十二卷,即迦腻王时所集《大毗婆沙》之前半也。次则刘宋元嘉十六年(四三九)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同译《众事分阿毗昙》十三卷,即世友之《品类足》也。其姚秦弘始十六年(四一四)昙摩崛多、昙摩耶舍同译之《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是否即《集异门足沦》之异译,尚待考。其《发智》《六足》以外小乘论最著者,则有罗什译诃梨跋摩之《成实论》二十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杂阿毗昙心论》十六卷,陈真谛译《立世阿毗昙论》十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四谛论》四卷等。故罗什、慧远及其同事诸人,可谓小乘论译事之草创者;真谛辈其赓续者;而大成之则玄奘也。玄奘所译如下:

(十一)大乘论 大乘论之流别,第二篇已略言之,今不再赘。唯述其译业之发展。罗什以前,殆可谓未尝译论。法护之《修行道地经》,虽属论体,仍冒经名。及罗什出而论学大昌,其所译龙树之《中论》四卷(弘始十一〔四〇九〕),《十二门论》一卷(弘始六〔四〇四〕),提婆之《百论》二卷(弘始十〔四〇八〕),即所谓“三论”,后世衍之以成宗者也(所译《成实论》亦开“成实宗”,彼小乘也。别见前段)。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则释《华严》也,龙树之《大智度论》一百卷(弘始四至七),则释《般若》也。此为译论家之第一人。次则菩提流支,译大乘论十数种,最著者为天亲之《十地经论》十二卷(北魏永平元〔五〇八〕),开“地论宗”,次则真谛,译无著之《摄大乘论》三卷(陈天嘉四〔五六三〕),开“摄论宗”,译马鸣之《大乘起信论》二卷,为佛教总钥焉。其他为法相宗先导之论尚数种。其间如佛陀扇多、达摩笈多、波罗颇迦罗皆各有译述,具如前表。而空前绝后之大译论家必推玄奘。奘公所译最著者,则《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摄大乘论》世亲释、无性释,各十卷,《唯识二十论》一卷,《三十论》一卷,《成唯识论》一卷,《百法明门论》一卷,《观所缘缘论》一卷,《因明人正理论》一卷。其他尚十数种。非唯确立法相宗而已,印度学术之全部输入,实自兹始。奘公以后,莫能为继。唯实叉难陀重译《起信》,提云般若之译《法界无差别》差足记。义净亦译论十数种,拾遗而已。

(十二)杂藏 经、律、论三藏以外之书,学者或别立一门,谓之“杂藏”。此类之书,译出殊希。今藏中可举者仅下列数种:(一)集释佛语者,有《出曜经》二十卷,法救著,竺佛念译。盖集如来法句千章,释之以训未来也(此经前后四卷,吴维祇难之《法句经》二卷为第一译,西晋法炬之《法句譬喻经》四卷为第二译,此本则第三译。赵宋尚有法集《要颂经》四卷为第四译。此本最备)。(二)佛之传记,有宝云译《佛本行经》七卷,昙无谶译《佛所行赞》经五卷。(三)佛学传授及名人传。有后魏昙曜译《付法藏因缘经》六卷,罗什译《马鸣传》、《龙树传》、《提婆传》各一卷,真谛译《婆薮槃豆传》一卷,西晋法钦译《阿育王传》五卷。(四)外道书,有真谛译《金七十论》三卷,玄奘译《胜宗十句义论》一卷。吾辈今日最遗憾者,则此类书译出太少也。使历史传记类书多得十数种。则吾辈于印度文化发展之迹,可以了然。使外道教义之书多得十数种,则吾辈可以为绵密的研究,以与佛教比较。今输入者仅此,吾辈关于两方面之智识,只得分别求诸各经论中,极劳而所得极少。今则唯恃稗贩之于欧人,此亚洲学者之耻也。《内典录》(卷五上)载宇文周时有攘那跋陀罗、阇那耶合共译《五明论》,其目则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其卷数不详。同时达摩流支亦译《婆罗门天文书》二十卷。又《续高僧传》(卷二)称:“隋高祖敕阇那崛多、若那竭多与开府高恭、婆罗门毗合达等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开皇十二年翻讫,合二百余卷。”所谓梵文书者不知何指,以理度之,当是“四吠陀”及六家论师之著述;所谓“乾文”者,当是天文书也。所译至二百余卷,不为不多。而隋开皇、仁寿两录及《长房录》皆不载;五明天文,亦仅存其目。修而复坠,谁之咎也。

附注:《隋书·经籍志》天文类,有《婆罗门天文经》二十一卷(注云:含仙人所说),《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三十卷,《婆罗门天文》一卷,历数类,有《婆罗门算法》三卷,《婆罗门阴阳算历》一卷,《婆罗门算经》三卷;医方类,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乾陀利治鬼方》十卷。此皆翻译佛典之副产物也。

综上所论列,则知佛典翻译事业,实积数百年不断的进化,千数百人继续的努力,始能有此成绩。迹其迁变,略得言焉。印土僧徒,夙贵呗诵,所治经典,类能暗记。最初迻译,率凭口传。故安清、支谶、安玄、康僧会诸《传》,皆言其“讽出某经”或“诵出某经”,其是否挟有原本,盖不可考。实则当时所译,每经多者万言,少者数百字,全文记诵,本非甚难也。《高僧传》记《阿毗昙毗婆沙》之初译,“僧伽跋澄口诵经本,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佛图罗刹宣译,敏智笔受为晋本”。据此则是两重口授,两重笔述。又:“昙摩难提……暗诵《增一阿含》……佛念传译,惠嵩笔受。”又:“昙摩耶舍善诵《毗婆沙律》,以弘始九年书为梵文,十六年译竟。”是其梵文亦由所暗诵者录出,并非原本也。又:“弘始六年延请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是《十诵律》亦由口诵而传(其后卑摩罗叉始赍此书来见。慧远致罗叉书,《高僧传》引)。即罗什所译诸书,恐亦皆无原本。故本传云:“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考什之东来,自龟兹而凉州而长安,十余年间,备受吕氏凌辱,未必能以经卷自随。《高僧传》于诸梵僧有挟经至者,无不详记其名数。唯《什传》无闻,知诸经皆在什“腹笥”中耳。《佛国记》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至中天竺。据此则经无写本,乃是北印惯例。或如罗马旧教之不许钞印经典也。我国初期佛教,皆从北方罽宾等处输入,则舍口诵外无经本,固其宜尔。及译事稍进,则专恃暗诵,自然不能满意。行求经之动机,实起于是。支谦之“收集众本,译为汉语”,法护之“大赍梵经……《贤劫》、《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俱《高僧传》本传),以及朱士行、法显、法勇、法领、智猛、宝云诸人手写赍归诸经典,具如所述。南北朝以降,经本输入日众。征诸传记,则有若曼陀罗“大赍梵本,远来贡献”。(《续高僧传·僧伽婆罗传》)菩提流支“房内,婆罗门经论本可有万夹”。(《内典录》引李廓《众经录》)真谛“从扶南赍来经论二百四十夹,译之可得二万卷”。(《续高僧传》本传)其宝暹等“获梵本二百六十部。”(《续高僧传·阇那堀多传》)那连提耶舍、达摩笈多、波罗颇迦罗亦皆大携梵经,具详本传。故北齐文宣出三藏殿内梵本千有余夹,敕送天平寺翻经处(《续高僧传·那连提耶舍传》),隋炀帝以梵经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付彦琮编叙目录(《续高僧传·琮传》),则梵本流入之多,可以想见。降及唐代,玄奘、那提所赍之数,前文已述。故后期翻译,无不手执梵本,口宣汉言,再三对勘,始为定本。此译事进化之第一端也。

初期暗诵私译,为材力所限,故所出止于小本。是以十卷之《法华》,三十卷之《光赞》,必待法护;一百卷之《智论》,必待罗什;六十卷之《华严》,必待佛驮;六百卷之《般若》,一百卷之《地论》,二百卷之《婆沙》,必待玄奘。其他如《四阿含》、《大集》、《宝积》诸巨编,皆经数期发达,始获完成,具如前述。此译事进化之第二端也。

初期所译,割裂重沓,不成系统。僧就所谓:“去圣将远,凡识渐昏,不能总持,随分撮写。致来梵本,部夹弗全,略至略翻,广来广译。”(《长房录》卷十二《新合大集经记》)此实深中当时译界之病。试检前列诸大部经中各品别生异译之本,其为猥杂,可以想见。至后期则渐思整理,为学者大省精力,所谓合本者出焉。其最初治此者,则有东晋支敏度将一支两竺所译《维摩经》合为五卷,见《长房录》。其本现存者,则有隋宝贵之于《金光明经》,将昙谶、真谛、耶合、崛多四家各自别译、互有遗阙之本,删并厘正,泐为八卷;僧就之于《大集》,将昙谶、罗什之旧三十卷与耶合之《日藏》、《月藏》会合,编为六十卷。此其最著者。而唐菩提流志之“百衲本”《大宝积》,取无数已译之品,善者釆之,不善者弃之,其未有旧译或虽有旧译而非善本者,皆自行重译,则真良工心苦,成为有系统之编译矣。此译事进化之第三端也。

重要经论,复译颇多。其间固有并时偶合各不相谋者,如法护、叔兰之于《大品般若》,扇多、真谛之于《摄论》,是其例也。然其大多数,则因前译有阙,或文义未周,故后人起而重理。如笈多《法华》,品增于罗什;难陀《华严》,品增于佛驮。诸如此类,不可枚举。然其最要精神,尤在是正误谬。《罗什传》云:“既览旧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玄奘传》云:“前代所译经教……中间增损,多坠全言。”大抵诸大师复译之本,皆认为有再治之必要。故诸译比较,率愈后出者愈为善本。此译事进化之第四端也。

前期所译,限于经藏;后期所译,论乃盛腾。论也者,彼土大师,贯穴群经,撷其菁英,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自建树一学术之系统者也。其在彼土,本亦渐次发达,后胜于前。在此邦则初期竟未有闻。乃研究愈深,则愈向此方面发展。此译事进化之第五端也。

旧记称汉永平中,洛阳白马寺为译事滥觞,颇难置信。大抵西晋以前之译业,皆由一二私人口传笔授。苻秦时,道整(赵正)、道安在关中,网罗学僧,创译《中》、《增》二《含》及《阿毗昙》,译场组织,起源于此。安没后,其弟子慧远在庐山设般若台继其业。姚秦既礼迎罗什,馆之于长安之西明阁及逍遥园,集名僧僧、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叡、僧肇等八百余人,共襄译事,则国立译场之始也。次则北凉有姑臧之闲豫宫译场,昙谶主焉,东晋有建业之道场寺译场,佛驮主焉;刘宋有建业之祗洹寺、荆州之辛寺两译场,求那跋陀罗主焉。及梁武盛弘大法,则建业之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南馆皆有译事,而华林有宝云经藏,尤为宜译中心,主之者则僧伽婆罗、僧祐、宝唱诸人也。而梁、陈间广州刺史欧阳颜,亦在彼处设制旨译场,至唐犹存。真谛之《摄论》、《起信》,密帝之《楞严》皆自此出。元魏则有洛阳之永宁寺译场,菩提流支主焉,北齐则有邺之天平寺译场,那连提耶舍主焉。隋则有东、西两翻经院:西院在长安之大兴善寺,东院在洛阳之上林园。院各置译主及襄译沙门、襄译学士。译主率皆梵僧,耶舍、崛多、笈多先后相继,华僧任此者,唯彦琮一人耳。沙门则著《众经目录》之法经其最著,学士则著《三宝记》之费长房其最著也。唐为玄奘设译场于长安,初在弘福寺,次在慈恩寺,后在玉华宫。奘为译主,其下有证义、缀文、证梵、笔受诸科,皆妙选才彦,数将及百。其后则佛授记寺、荐福寺亦置翻经院,难陀、义净先后主之。兴善译场,后亦复兴,不空尝主焉(以上各译场皆从正、续《高僧传》中各传及《开元录》、《古今译经图记》诸书中拉杂考证而得,原书不具引)。自有此种大规模之译场,及产生有组织的译业,每出一书,皆多数人协力分功之结果。证义考文,至再至四,故备极精密,罕复误讹。同时亦可以多所输译,例如奘师十九年中译千三百余卷。非有宏大完密之组织,曷克致此!此译事进化之第六端也。

译事之难久矣!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然兼之实难。语其体要,则唯先信然后求达,先达然后求雅。佛译初兴,口笔分途,口授者已非娴汉言,笔受者更罕明梵旨。则唯影响掇拾,加以藻缋,冀悦俗流。其后研究日进,学者始深以为病。僧叡之论旧译《维摩》谓:“(见什师后)始悟前译之伤本,谬文之乖趣。”(《祐录》引《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支敏度亦云:“或其文梵越,其趣亦乖;或文义混杂,在疑似之间。”(《祐录》引《合维摩诘经自序》)罗什览《大品般若》旧译,谓:“多纰缪失旨,不与梵本相应。”(《高僧传》本传)随举数例,他可推矣。故至道安、罗什时,翻译文体之讨论,成为一重要问题。

道安,极能文之人也。其文传于今者尚数十篇,华藻皆彬彬焉。乃其论译事,务主质朴。质而言之,则安殆主张直译之人也。其品骘前人,谓:“支谶弃文存质,深得经意。”(《高僧传·支谶传》)谓:“叉罗、支越,斫凿甚巧。巧则巧矣,惧窍成而混沌终矣。”(《祐录》卷八引)其泛论文体也,曰:“昔来出经者,多嫌梵言方质,改适今俗。此政所不取。何者?传梵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何嫌文质?……经之巧质,有自来矣。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鞟婆沙序》)又曰:“将来学者审欲求先圣雅言者,宜详览焉。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蒲萄酒之被水者也。”(《比丘大戒序》)又云:“若夫以《诗》为烦重,以《尚书》为质朴,而删令合今,则马、郑所深恨也。”(《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以上俱《祐录》引)其最有名者为“五失本三不易”之论。五失本者:一谓句法倒装,二谓好用文言,三谓删去反复咏叹之语,四谓删去一段落中解释之语,五谓删后段覆牒前段之语。三不易者:一谓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二谓佛智悬隔,契会实难;三谓去古久远,无从博证(原文具见《续高僧传》卷二《彦琮传》中。以其文太繁且亦伤华难读,故撮举其大意如此)。凡兹陈义,可谓博深切明。盖东晋南北朝文体,正所谓“八代之衰”,靡藻淫声,令人欲哕。以此译书何能达旨?安公口匡救,良非得已。故其所监译之书,自谓:“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鞟婆沙序》)究其旨趣,殆归直译矣。翻译文体之创设,安公最有功焉。

罗什持论,与安稍异。什尝与僧叡论西方辞体。谓:“天竺国俗,甚重文藻”。……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高僧传》本传)平心论之,完全直译,因彼我文体悬隔太甚,必至难于索解,善参意译,乃称良工。安公监译之《鞞婆沙》非久便劳再治,而什公诸译,传习迄今,盖此之由。然安公力主矜慎,固译界之“狷者”,遵而行之,可以寡过。什公秦梵两娴,诵写自在,信而后达,达而后雅。非有天才,岂易学步耶!

隋彦琮尝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式,先引安公“五失本三不易”之论,次乃述己意。文凡数千言,其中要语,谓:“得本关质,斫巧由文。”谓:“梵师独断,则微言罕革;笔人参制,则余辞必混。”谓:“宁贵朴而近理,不贵巧而背源。”末论译家,宜有“八备”:“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三、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七、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八、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全文见《续高僧传》本传)此不唯商榷译例,而兼及译才译德。可谓名论矣。

翻译之事,遣辞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义,差之毫厘,即谬以千里。折衷两者,最费苦心。什公译《摩诃般若》改正旧名最多,僧叡所谓:“梵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梵音殆半。”(《大品经序》)而奘公亦谓:“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三、此无故,如阎浮树;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五、生善故,如般若。”(周敦义《翻译名义序》引)凡此皆足见前代译家之忠实审慎。其所定程式,可供今日之参考者固不少也。

大抵初期译事所以不振,全由口笔分歧,不能通会。若笔授之人,亦谙梵语,庶有可观;否则讹谬诘屈,不胜其敝。故《传》称“宜译之功,世高、支谦以后,莫逾于佛念”(《高僧传》本传)。念通梵文也。智恺与真谛对翻《摄论》、《俱舍》,十七月中,文疏俱了。谛谓恺曰:“吾早值子……无恨矣!”恺通梵文也(见《续高僧传·法泰传》)。若主译之人,华梵两通,则所出诸编,自彰全美。罗什非唯能操汉语,且善属文,其《赠法和诗》(见本传)及与慧远往复书(见《远传》),虽颜、鲍、沈、任,不是过也。故所译文质斐舋。传诵不衰。《玄奘传》云:“前代已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观此可知前期后期译业大不相同之处。彦琮所谓:“梵师独断,则微言罕革”也。大抵欲输入外国学术以利本国,断不能以此责任诿诸外人。自隋以前,诸经译主,什九梵僧。梵僧如罗什者,能有几人?自唐以后,玄奘、义净自揽元匠,此则译业所由造于峰极也。

吾撰本章已,忽起一大疑问。曰:“当时梵文何故不普及耶?”吾竟不能解答此问题。自晋迄唐数百年间,注意及此者,唯彦琮一人。其言曰:“彼之梵法,大圣规摹。……研若有功,解便无滞。匹于此域,固不为难。难尚须求,况其易也。或以内执人我,外惭咨问,枉令秘术,旷隔神州。静言思之,愍然流涕。向使……才去俗衣,寻教梵字……则应五天正语,充布阎浮;三转妙音,普流震旦。人人共解,省翻译之劳,代代咸明,除疑网之失。……”(《续高僧传》本传)琮之此论,其于我学界污隆,信有绝大关系。前此且勿论,隋唐以降,寺刹遍地,梵僧来仪,先后接踵,国中名宿,通梵者亦正不乏。何故不以梵语,泐为僧课?而乃始终乞灵于译本,致使今日国中,无一梵籍。欲治此业,乃籍欧师,耻莫甚焉。诘其所由,吾未能对。吾认此为研究我国民性者应注意之一事实而已。

吾草此章,本图略叙,及其脱稿,忽数万言。词太繁芜,惧致厌读。然吾所以不避者,以我国吸受外来文化,此为其第一度。在国史全体上,实占最重要之位置。而千年以来,绝无记述,国人至今,熟视无睹。非稍详赡,莫洞渊源。且今日则其第二度行至矣,我先民之精神,在在足资奋发;其长短得失,亦一一可取鉴。夫吾之言,则岂仅为望古怀旧而言也。

【注释】

[1]校者注:卷数原缺,今据《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补。

[2]校者注:卷数原缺,今据《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补。

[3]《祐录》亦首列《四十二章经》,唯注云:“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所录辟此经。”所谓“旧录”者,不知何指。然书为《安录》所无,则甚明矣。此实《四十二章》晚出之铁证。梁慧皎《高僧传》第一传即为摩腾,但云:“大法初传,未有归信,蕴其深解,无所宣述。”是明言腾无著作矣。然其末又附数语云:“有记云:‘腾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则因当时之说,姑为存疑耳。《房录》于《四十二章》之后,次以法兰所译五种,《祐录》则无有。盖祐公亦不信为真,故仍安公之旧,不复补也。《四十二章经》有序,述其缘起,谓:“明帝遣使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即此数语,已罅漏百出。硬将百余年前之张博望拉来领衔,一也;漏却蔡愔,二也;郎中为蔡愔官衔,既误作中郎将,又送与秦景,三也;博士弟子为秦景官衔,送与王遵,四也。现行本将此序删去,殆因其太可笑。然序文具见《出三藏集记》卷六,本为原本所有无疑。大抵蔡愔奉使,诚为事实。然佛经在东汉初,绝无译本,盖可断言。所谓赍经四十二章驮以白马者,殆得经四十二部耳。不然,今本之《四十二章经》仅数千言,可以卷而怀之,何劳马背?晋人好造伪书,缘饰以成此本,甚可笑也。

[4]初期译家,名多不传。清、谶二公所译。其可确指者,各不过数部耳。《祐录》所著录,已半由道安、僧祐所推定。《房录》安世高条下,忽由三十四种增至百七十六种,实骇听闻。房言安书流传河洛,道安、僧祐僻在江左,故多未见。此容或有之,然安能多至如是?且其所录多与他条重复,又中多大乘经。与《祐录》所载诸书全不类。魏晋间人,喜造伪书,依托古人,此风或渐渐染于佛徒耶?然《房录》芜杂。即此可见。

[5]校者注:此段引文与原文出入较大,原文如次:“那提……中印度人。……乃搜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余夹,合一千五百余部,以永徽六年创达京师。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给。时玄奘法师,当途翻译,声华腾蔚,无有克彰。……既不蒙引,返充给使。显庆元年,敕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龙朔三年还返旧寺,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北出,意欲翻度,莫有依凭。……余自博访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龙树之门人也。所解无相,与奘颇返。’西梵僧云:‘大师隐后,斯人第一,深解实相,善达方便。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韦陀论,莫不洞达源底,通明言义。’……所著《大乘集义论》,可有四十余卷。将事译之,被遣遂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