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佛学研究十八篇epub > 那先比丘经书(第3页)

那先比丘经书(第3页)

疑惑——多以题注参差,众录致惑,文理复杂,真伪未分,事须更详,且附疑录。

伪妄——或首掠金言,而末申谣谶,或初论世术,而后托法词,或引阴阳吉凶,或明神鬼祸福,诸如此类,伪妄灼然,今宜秘寝,以救世患。以此六种分类,摄尽通行一切经典,真者写定入藏以广其传,别生及疑伪者虽屏不入藏,仍著其目,使后世勿为所惑。别择精严,组织修洁,专以目录体例论,此为最合理之作矣!

隋代经录,除《法经录》外,尚有两家宜论列者:一曰彦琮,二曰费长房。

藏中题隋《众经目录》者两部,一部六卷,即《法经录》,一部五卷,不题撰人名氏,据《贞元录》知其出彦琮手。彦琮深通梵文,为玄奘以前唯一之通博学者,本传(《续高僧传》卷二页二十)称“仁寿二年,下敕更令撰《众经目录》,乃分为五例,谓单译、重译、别生、疑伪,随卷有位,帝世盛行”。是其分类殆与《法经录》全同。今藏中五卷本分为单本、重翻、贤圣集传、别生、疑伪、阙本,凡六类,与传文不尽合。五卷本优于六卷本者一事,曰别立阙本门,使存佚得所考焉。其不及六卷本者亦一事,则贤圣集传既不分类,复不分西域、此土也。

彦琮传中有应特记者一事(页二十一):“时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犁树叶,有敕送馆,付琮披览,并使编叙目录,以次渐翻,乃撰为五卷,分为七类,所谓经律论方字杂书七也。必用隋言以译之,则成二千二百余卷。”据此,知彦琮尚有巴利文经录五卷,可谓我国目录学界空前绝后之作,今不唯原书沦亡,并《琮录》亦佚去,深可惜也。

费长房所撰《历代三宝记》,亦名《开皇三宝录》,省称《长房录》,在现存诸经录中,号称该博。书凡十五卷,前三卷为年表,第四卷至第十二卷历记自后汉迄隋所译经典,以年代及译人先后为次,每人先列其所译著之书而末系以小传,卷十三、十四为大小乘入藏目,卷十五则仿马、班二史之例自为序传,而以历代经录附焉。道宣评其书曰:“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因俗博通,妙精玄理……撰《三宝录》一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录年编,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轴别陈叙,亟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续高僧传》卷二)又曰:“《房录》后出,该瞻前闻,然三宝共部,伪真淆乱。”(《内典录》卷十)今案《法经录》成于开皇十四年,《长房录》成于十七年,相去不过三年,法经著录四〇九四卷,并存目合计亦不过五二三四卷,而《长房录》乃骤增至六二三五卷,实可惊异。大抵长房为人,贪博而寡识,其书盖钞撮诸家之录而成,搜采虽勤,别裁苦鲜,其最可观者实唯前三卷之年表,虽考证事实,舛讹尚多,然体例固彼所自创也。

经录之学,至隋而殆已大成,综其流别,可分两派:其一,专注重分类及真伪,自僧祐、李廓以下皆是,至隋法经集其成,入唐则静泰、明佺衍其绪。其二,专注重年代及译人,竺道祖以下凡以朝代冠录名者皆是,至隋费长房集大成,入唐则靖迈衍其绪。

静泰《唐众经目录》、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大体皆沿《法经录》之旧。静泰只是续法经,更无改作。明佺则门类卷帙皆有加增,然颇芜杂。智升评《明佺录》云:“当刊定此录,法匠如林,德重名高,未能亲览,但指挥末学,令辑撰成之,中间乖失,几将太半,此乃委不得人之过也。”观此则《明佺录》价值可见。

靖迈著《古今译经图记》四卷,乃大恩寺翻经堂内壁画古今传译故事,迈因撰题画后,其书不过《长房录》之节本,无所发明别择。唐代经录学大家,则前推道宣,后有智升。道宣学风,酷类僧祐(传称其为僧祐转生),同为明律大师,同谙悉佛门掌故,《续高僧传》以继慧皎,其精审殆突过之。有名之《大唐内典录》十卷——省称《内典录》,审彼七十岁时之著作(原跋云:“余以从心之年,强加直笔,舒通经教。”)。其书集法经、长房两派之所长而去其所短,更为有系统的且合理的组织,殆经录中之极轨矣。全书为录者十,为卷者十,然卷并非随录而分合,今表列如下:

道宣对于十录义例,自有解释,照录如下: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谓代别出经及人述作,无非通法,并入经收,故随经出。

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谓前后异出,人代不同,又遭离乱,道俗波迸,今总计会,故有单重,缘叙莫知,故传失译。

历代众经分乘入藏录——谓经部繁多,纲要备列,从帙入藏,以类相从,故分大小二乘,显单重两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谓转读寻玩,务在要博,繁本重义,非曰被时,故随部摄举,简取通道,自余重本,存而未暇。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谓总检群录,校本则无,随方别出,未能通遍,故别显目访之。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谓注述圣言,用通未悟,前已杂显,未足申明,今别题录,使寻览易晓。

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谓别生诸经,曲顺时俗,未通广本。且接初心,一四句偈未可轻削故也。

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谓正法深远,凡愚未达,随俗下化,有悖真宗,若不标显,玉石斯滥。

历代众经录目始终序——谓经录代出,须识其源。

历代众经感应兴敬录——谓经翻东夏,应感征祥,而有蒙祐增信,故使传持唯远。

今以《内典录》比较前录,其优点可指者略如下:

一、自卷一至卷五之“传译所从录”,将《长房录》全部摄入,但彼则务炫博而真伪杂收,此则务求真而考证綦审,又一经而有数译本者,皆注“初出”、“第二出”、“第三出”……字样,令读者一望而知传译次第。此例虽创自《长房录》,然彼或注或不注,此则略无遗漏。又某经初见于某录,一一注明,既以见著述渊源,亦使旧录虽佚而后世犹得循此以求其面目。

二、其“单重传译有无”、“分乘入藏”、“支流陈化”、“疑伪经论”四录,将《法经录》全部摄入,然法经于每类之下皆分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六门,其后三门既摈不著录,而仍与前三门同厕于一卷中,未免乱读者耳目。道宣各自为篇,不相杂厕,在组织上最为合理。又别生一项,法经绝对排斥,道宣相对保存。疑惑、伪妄,法经分而为二,道宣合而为一,皆宣优于经之点。

三、法经于阙本悉置不记,道宣主“有目阙本”一录,且明言为将来采访之资。抱残守缺,确是目录学家应有之态度。

四、道宣录中最有价值之创作,尤在“众经举要转读录”一篇。盖佛典浩如烟海,读者本已穷年莫殚,加以同本异译,摘品别行,叠屋支床,益苦繁重。宣公本篇,于异译别行诸经,各择其最善一本以为代表,例如《华严经》则举佛陀跋陀译之六十卷本,而异译异名之十部(《度世》、《渐备》、《信力》、《十住》、《兴显》、《罗伽》、《住法》、《本业》、《兜沙》、《佛藏》)皆该摄省略焉。《涅槃经》则举昙无谶译之四十卷本,《摩诃般若经》则举罗什译之三十卷本,《大集经》则举昙无谶译前三十卷本及耶舍译后三十卷本……诸如此类,其裨益于读者实不少,著书足以备学者顾问,实目录学家最重要之职务也。智升之《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大体依仿《内典录》,其特点则在经、论分类之愈加精密。前此仅以大小乘经律论分类,至智升则大小乘经论又各分类焉,派别分类自此始也。

学术愈发达,则派别愈细分,《开元录》将大小乘经论更加解剖,此应于时势要求,自然之运也。其分类以大乘论分释经、集义两门为最合论理,盖纯依原书性质为分也。自余大乘经之分五部,而五部外单译本别自为类,小乘经分四含,而四含外单译本别自为类,此皆因部帙繁简,姑为此画分,以便省览,在学理上非有绝对正确根据,但就目录学的立场言之,则取便查检,亦正是此学中一重要条件,智升创此,其功自不可没。而后此制录者亦竟罕能出其范围也。

《开元录》更有一点可称述者,则子注之详细是也。经录之有子注,自《安录》已然,其注盖如《汉书·艺文志》,简单数字而已,此后则《祐录》、《法经录》、《长房录》、《内典录》递有加增,至《开元录》则有长至数百言,俨成提要之形者。以识鉴论,智升诚不逮道宣,故往往有宣所斥为伪书而升仍滥收者,然升既后起,宗法宣公而用力甚劬,其考证资料之饷遗吾侪者,斯为最富矣。其叙列古今诸家目录一篇(卷十)于祐、经、房、宣四录皆有颇严密之批评,惜皆属枝节的订伪,于著作体裁论列盖鲜。

要之,《开元录》一书,踵《内典录》之成规,而组织更加绵密,资料更加充实,在斯学中,兹为极轨。其后贞元间圆照为《贞元新定释教录》,袭录其文,不易一字。唯增实叉难陀、义净、不空、菩提流志等数译家而已,附数篇于续录,良惬雅裁,攘全书易新名,太灾梨枣矣。

有宋一代,作者未闻。祥符、景祐两录,仅见征引(《法宝标目》卷首),原书似已佚(《祥符》、《景祐》两录,全称《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二卷)、《景祐新修法宝录》(二十一卷),其书尚存,有残缺,见收于《宋藏遗珍》),无从评骘,大抵续《贞元》之旧,补入新译而已。元代则有极有价值之经录二种。一曰王古之《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十卷,二曰庆吉祥等奉敕撰之《至元法宝勘同》十卷,二书皆依元《大藏经》原目为次,其组织无特别可论,所注意者则书之内容而已。

前此经录虽多,求其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之例,撮举各书内容为作提要者竟无有。《祐录》录诸经序,虽颇存此意,然经不皆有序,序亦不皆为提要体,范围亦云狭矣。况《祐录》以后名著,叠出者十倍于前,有序者甚少,其序亦不见于诸家经录中,是以读佛典者欲得一向导之书,殆无从寻觅,可谓憾事。王古《标目》纯属提要体,于各经论教理之内容,传译之渊源,译本之分合同异等,一一论列,文简而意赅,非直空前创作,盖直至今日,尚未有继起之第二部也。中间唯晚明智旭作《阅藏知律》,颇师其意,然智旭书唯抄写各经论之篇目耳,不能挈全书纲领,俾学者得知其概,其去王古书远矣。

《法宝勘同录》者,以汉文、藏文两大藏对照,勘其同异,原序云:

皇帝……念藏典流通之久,蕃汉传译之殊,特降纶言,溥令对辩。谕释教总统合台萨里,帝师拔合思八、叶琏国师……汉土义学亢理二讲主庆吉祥及畏兀儿斋牙答思、翰林院承旨旦压孙安藏等,集于大都,自至元二十二年乙酉春至二十四年丁亥夏,各秉方言,精加辩质,顶踵三龄,铨雠乃毕。……复诏讲师科题总目,号列群函,标次藏乘,互明时代。……

观此,可见此书之成,阅时三载,以深通藏语之人,持本对雠,证其同异。此种事业,在佛学界至为重大,在今日仍有继续进行之可能及必要,然非藉政府之力不易为功,故千年来行之者仅此一度也。

【注释】

[1]原误作“竺将炎”,今改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