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炽热的心愿简谱 > 跑道上的共振频率(第1页)

跑道上的共振频率(第1页)

跑道上的共振频率

初三(9)班的晨读铃带着金属馀震,在走廊里荡开三圈才消散。宁昭推开教室门时,帆布鞋在门槛上磕出的轻响,与高一(1)班那边传来的关门声形成奇妙的共鸣——像两个频率相近的音叉,在教学楼的空气里激起看不见的涟漪。

教室後墙的中考倒计时牌,数字“278”被晨露洇出毛边。宁昭的座位在靠窗第二排,桌面右侧有块圆形烫痕,直径1。7厘米,是初二时打翻的保温杯留下的。她放下帆布包时,第七根肋骨处传来熟悉的硌痛感,这次是U盘和物理错题本的叠加——错题本第17页折着角,记着上周实验台没弄懂的阻尼系数公式,字迹旁边有个浅浅的指印,和沈竣舟实验手册上的压痕完全吻合。

“快看窗外!”周野葵的相机快门声打破晨读的宁静。镜头里,高一(1)班的三楼走廊,沈竣舟正把作业本摞在栏杆上,左手扶着本子边缘的力度,让最上面那本的页角微微翘起,弧度与实验台弹簧振子的振幅精确同步。“他校服口袋露出半截尺子,刻度好像停在17厘米!”

宁昭的目光穿过操场的香樟树,叶片间隙漏下的光斑在桌面上移动,速度是每秒0。5厘米。她数到第17个光斑时,沈竣舟突然转身,目光越过30米的距离,正好落在她翻开的错题本上。那一瞬间,初三(9)班的朗读声与高一(1)班的背诵声在空气中相撞,“共振频率”四个字的发音在风里重叠,像两段被调谐的声波,终于找到共同的频率。

高一(1)班的晨读课,沈竣舟的笔尖在笔记本上悬了0。3秒。他看见初三(9)班靠窗的女生突然低下头,马尾辫扫过桌面的弧度,和实验台那片香樟叶晃动的轨迹完全一致。上周在实验室,她也是这样突然避开目光,当时台面上的鈎码正好振动到最高点,振幅1。7厘米。

“沈竣舟,这道题的共振条件是不是漏了?”同桌推过来的练习册上,用红笔圈着“驱动力频率等于固有频率”。

他收回视线时,指尖在“固有频率”四个字上洇出墨点。这个墨点的形状在晨光里逐渐清晰,像透过显微镜看到的细胞,与初三(9)班宣传栏里宁昭物理竞赛照片的校徽轮廓完美重合——那枚校徽的直径,也是1。7厘米。

初三(9)班的数学课,王老师的高跟鞋在水磨石地面敲出“嗒嗒”声,每三步与墙上石英钟的秒针重合一次。她把月考卷往讲台上一摔,红色分数在阳光下连成起伏的曲线,像示波器上未稳定的波形图。

“宁昭,你的附加题解法很有意思。”王老师举起试卷,纸张翻动的气流让前排同学的刘海微微颤动。“用了高一的参数法,和高一(1)班沈竣舟的解法几乎一样,连辅助线的角度都分毫不差。”

宁昭捏着笔的指节泛白。这支笔的笔杆上有三道浅痕,是上周实验台沈竣舟借去用时,虎口的茧子磨出来的。她低头演算二次函数时,铅笔芯突然在“x=17”处断裂,黑色碎屑落在纸面,形成的阴影角度是37度——这个角度在物理课本的力分解图里见过,此刻突然与记忆重叠:沈竣舟在实验台调弹簧角度时,也是这个精确的数值。

後桌男生传过来的草稿纸上,画着另一种解法。辅助线从抛物线顶点斜穿而下,与x轴的交点正好是(17,0)。“我哥在高一(1)班,说沈竣舟解这道题时,辅助线也是这麽画的。”男生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扰某种共振。

宁昭顺着辅助线推导,步骤突然变得顺畅,像被打通的电路。当算出最终答案“97”时,她发现这个数字的笔画走势,和沈竣舟实验报告上的签名惊人地相似——尤其是“9”的圆弧,弧度与实验台金属刻度条的弯曲处完全一致。

高一(1)班的数学课,沈竣舟盯着黑板上的二次函数图像,突然想起上周实验台的场景。宁昭算数据时,睫毛在纸面投下的阴影,和此刻抛物线的对称轴完全重合。他的草稿纸上,两条不同颜色的辅助线交叉在(17,97),红色是自己的笔迹,蓝色是上周借宁昭的笔留下的痕迹。

“你这辅助线画得够刁钻。”数学课代表凑过来看,“和初三(9)班那个叫宁昭的解法一模一样。”

沈竣舟的笔尖在交点处停顿。阳光透过窗户,在纸面投下窗格的影子,其中一格的边长正好1。7厘米,框住那个交点,像个被刻意标注的共振点。他想起宁昭物理竞赛照片里,胸前的号码牌是“17”,当时觉得只是巧合,现在才发现,实验台的寄存柜钥匙丶自己的准考证号,都藏着这个数字。

课间操的音乐带着电流杂音,在操场上空织成细密的网。初三(9)班的队伍经过高一(1)班旁边时,宁昭数着自己的脚步:每步距离65厘米,17步正好是11。05米——这个距离,正好是实验台到高一(1)班磨砂挡板的长度。

沈竣舟站在高一队伍的第三排,转身时的动作幅度比标准动作大5度。宁昭的馀光里,他白色衬衫的衣角扫过空气的轨迹,和实验台弹簧振子的摆动完全同步。上周在实验室,他也是这样转身取鈎码,当时台面上的示波器波形突然变得稳定,频率显示5Hz——和此刻广播里的鼓点频率完全一致。

“你看沈竣舟的鞋带!”林昼声突然拽她的袖子。“和你上周实验时穿的帆布鞋鞋带系法一样,都是左边压右边绕三圈!”

宁昭低头看自己的鞋带,突然发现鞋跟处沾着的草屑——长度1。7厘米,和实验台刻度条上的磨损痕迹分毫不差。当广播喊“跳跃运动”时,她跃起的高度比平时高了3厘米,落地时正好踩在沈竣舟投下的影子边缘,像两个振动源在轨迹末端相遇。

高一(1)班的队伍里,沈竣舟的目光越过前排同学的肩膀。初三(9)班那个穿蓝白校服的身影,转身时的角度是45度,和实验台台灯的倾斜角度完全一致。他数着自己的呼吸:吸气2秒,呼气3秒,这个节奏在她经过时突然乱了半拍——就像实验时鈎码遇到外力干扰,振幅瞬间变大0。2厘米。

“你踩我鞋了!”後排男生的抱怨让沈竣舟回过神。他低头系鞋带时,发现鞋尖沾着片紫藤花瓣,纹路间距0。17毫米,和实验台香樟叶的叶脉密度相同。当队伍再次移动时,他刻意调整步幅,让自己的影子始终与那个蓝白身影保持17厘米的距离,像两个被磁场约束的磁极。

初三(9)班的物理课,张老师抱着的实验箱锁扣是银色的,数字轮盘停在“17”。他把弹簧振子固定在讲台上时,金属碰撞的脆响,与高一(1)班那边传来的下课铃形成3:1的频率比——这是物理课本里“谐波共振”的典型案例。

“上周的实验报告,宁昭和沈竣舟的误差最小。”张老师用教鞭敲着黑板上的波形图,“尤其是共振点的捕捉,两人都精确到0。02秒,像共用了一台计时器。”

宁昭的手指在实验手册上划动,停在沈竣舟补充的阻尼系数公式处。公式旁边画着个简笔画弹簧,挂鈎上的砝码标着“17g”,这个数字的笔画间隙里,还残留着铅笔反复涂抹的痕迹——和她自己在错题本上画的记号完全一致,连用力的轻重都分毫不差。

小组讨论时,周野葵的相机镜头对准窗外。“高一(1)班在上物理课!”她把屏幕转向宁昭,“沈竣舟正在做实验,弹簧振子的振幅和咱们台上的一模一样,连摆动方向都同步!”

取景器里,穿白大褂的男生正低头读数,侧脸的轮廓在阳光下形成清晰的明暗交界线——这条线的角度是23。5度,和地球的黄赤交角相同,也和宁昭此刻握笔的角度完全一致。当她按下快门时,相机的闪光灯与高一(1)班实验室的灯光同时亮起,像两个共振的光源在瞬间爆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