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轨迹里的微光
初三(9)班的走廊还浸在晨雾里时,宁昭的帆布鞋已经踏上了第三级台阶。楼梯转角的瓷砖缺了块角,是被历届学生的书包磨出来的,露出下面浅灰色的水泥,像块没愈合的伤口。
她的指尖划过栏杆上的刻痕,这道痕比上周深了些,大概是哪个男生用钢尺划的——她突然想起自己书包里那把忘了还的钢尺,边缘的缺口在布料里硌着腰,像个藏不住的秘密。
高一(1)班的窗台积着薄露。沈竣舟把书包往桌上放时,金属拉链撞在桌角的声响,惊得窗台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
他抽出英语课本的动作顿了顿,夹在里面的香樟叶飘落下来,叶尖卷着圈浅褐色的边,是被手指反复捏过的痕迹。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叶面上,叶脉的纹路在桌面上投下细密的网,网住了一粒从窗外飘来的紫藤花瓣,颜色和初三校服的蓝白条纹莫名协调。
宁昭在教室门口撞见抱着作业本的王思桐,对方怀里的听写本露出半截,封皮上的卡通贴纸边角卷得厉害,露出下面“高一(1)班”的字样。
她想起昨天在高中部走廊掉的本子,突然明白王思桐为什麽总在高中部打转,却没敢问出口,只是侧身让她先过,帆布包上的小熊挂件扫过对方的胳膊,发出细弱的碰撞声。
沈竣舟的目光掠过楼下的初三队伍。
穿蓝白校服的女生们背着书包往前走,最外侧那个扎马尾的身影走得很慢,帆布包带子在肩上滑了半寸,她擡手扶正的动作,和实验台调平仪器时的手势重叠。他低头翻书时,发现课本第37页的空白处,不知何时多了道浅浅的铅笔印,形状像片缩小的紫藤叶,和上周在实验室看到的,宁昭物理课本上的标记完全一致。
初三(9)班的早读声里,宁昭的声音混在集体朗读里,像滴进水里的墨。
她捧着语文书站在队伍中,阳光从窗棂斜切进来,在“蒹葭苍苍”四个字上投下移动的光斑,速度慢得能数清掠过每个笔画的时间。前排女生的辫子梢垂在她的书页上,随着朗读的节奏轻轻晃动,幅度和实验台的弹簧振子惊人地同步。
高一(1)班的晨读弥漫着粉笔灰的味道。沈竣舟的笔尖在笔记本上划过,字迹比平时深了些。他读“resonance”这个词时,目光越过同桌的头顶望向窗外,初三(9)班的窗户半开着,蓝白校服的衣角偶尔从窗边闪过,像片被风掀起的衣角。
风从走廊吹进来,翻动着他摊开的英语练习册,停在某页时,纸页边缘的折痕突然让他想起,上周实验报告上宁昭的签名,收尾处也是这样轻轻向上勾起。
宁昭在语文老师走过时把书举得更高了些。指尖的汗濡湿了书页边缘,让“白露为霜”四个字洇出淡淡的毛边。
她的馀光落在走廊,初三的值日生正拖着拖把往前走,水渍在地面画出蜿蜒的线,像她昨晚在草稿纸上画的共振曲线,只是当时没意识到,曲线的振幅和心跳的力度完全吻合。
沈竣舟在英语老师转身写板书时,悄悄把香樟叶夹回课本。叶面上的纹路在晨光里看得格外清晰,主脉分叉的角度,和初三(9)班宣传栏里物理竞赛照片的校徽轮廓重合。照片里的宁昭站在领奖台左侧,马尾辫垂在肩头的弧度,和此刻窗外掠过的那个身影完全一致,只是当时没注意到她耳後别着的紫藤花,花瓣边缘已经微微发卷。
初三(9)班的数学课,王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敲出急促的点,像在赶时间。宁昭盯着二次函数图像上的辅助线,这条线她画了三次才画对,笔尖在纸面留下的划痕,深浅和实验台弹簧的形变程度相同。
同桌的草稿纸推过来时,她看见上面画着另一种解法,辅助线从顶点斜穿而下,与x轴的交点处标着个小小的星号,位置和她昨晚梦见的那个点完全重合。
高一(1)班的数学课正讲着数列。沈竣舟的笔尖在“等差数列”四个字上悬了会儿,突然想起上周在实验室,宁昭记录数据时,铅笔在表格里划出的横线,间距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
他翻开草稿本,发现最後一页画着两条平行线,中间用虚线连接的地方,标着个模糊的日期,数字被反复涂抹过,透出下面“9。17”的轮廓,和初三(9)班黑板报上的日期粉笔字完全吻合。
宁昭在王老师念到自己名字时,心跳漏了半拍。她走上讲台拿粉笔的手有点抖,粉笔灰落在校服袖口,像撒了把细盐。在黑板上写解题步骤时,她刻意放慢了速度,馀光瞥见林昼声在下面比了个“加油”的手势,而讲台侧面的瓷砖上,她的影子和记忆里沈竣舟在实验台的影子重叠,都是微微低着头,肩膀有点向内收。
沈竣舟在同桌问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在草稿本上画了个弹簧振子。振子的振幅标注着模糊的数字,仔细看能认出是“1。7”,和上周实验报告上宁昭的数据误差完全相同。
他用橡皮擦掉时,发现纸页背面透出淡淡的印记,是昨晚写的物理公式,笔迹的倾斜角度,和今天收作业时看到的,某个初三女生的字迹惊人地相似,只是当时没在意那本练习册的封皮,贴着和宁昭帆布包同款的小熊贴纸。
课间操的音乐带着电流杂音,在操场上空荡开。宁昭站在初三(9)班队伍的最外侧,转身时能看见高中部的队伍。
高一(1)班的位置在东侧,沈竣舟站在第三排,白衬衫的领口被风掀起,露出里面的红绳,晃动的幅度和实验台的鈎码完全同步。她数到第17个八拍时,突然不敢再看,低头盯着自己的鞋尖,帆布上沾着的草屑,长度和昨天在高中部走廊捡到的那根相同。
沈竣舟的动作比标准慢了半拍。他的目光越过前排同学的肩膀,落在初三(9)班的队伍里。那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做跳跃运动,跃起的高度比周围人稍低些,落地时的重心偏移角度,和实验台未调平的支架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