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炽热炙热区别 > 寒假褶皱里的坐标(第2页)

寒假褶皱里的坐标(第2页)

他的指南针吊坠垂在练习册上,指针不知何时转向了窗外。宁昭顺着那个方向望去,看见九中的校服蓝一闪而过,像沉入水底的字母积木。她突然想起沈竣舟的钢尺挂件,17厘米的长度,正好能构成8-15-17三角形的斜边,就像英语阅读里说的“perfectfit”(完美契合)。

咖啡馆的挂钟敲响三点。王磊晗合上练习册的动作与钟声重合,像预设好的押韵:“该回家吃元宵了。”他收拾书包时,银链子缠在了拉链上,解了半天才分开:“对了,下周英语班要讲物理术语的英文表达,你把九中的物理课本带来,我们对照着划重点。”

“好啊。”宁昭看着他指尖残留的奶渍,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白,“我记得有个‘resonance’(共振),老师说和‘harmony’(和谐)是近义词。”

“我们物理课刚学过共振。”王磊晗把书包甩到肩上,“说两个物体频率相同时会共振,就像我们做英语题,总能想到一块儿去。”他推开门的瞬间,寒风卷着雪沫子涌进来,吹乱了宁昭的刘海,“到时候给你带三中的双语笔记,有勾股定理的英文证明过程,比九中的教材详细。”

门合上的瞬间,挂钟的秒针正好指向17秒。宁昭望着窗外他骑车远去的背影,三中的深灰色校服在白雪里格外显眼,像个移动的标点符号。咖啡杯里的奶泡已经彻底融化,露出深褐色的液体,倒映着天花板上旋转的吊扇,一圈,又一圈,像永不停歇的字母循环。

正月十七的英语班比往常热闹。补课机构的走廊里挤满了返校前赶进度的学生,九中的蓝校服与三中的深灰校服交织在一起,像两本翻开的双语词典。宁昭签到时,笔尖在“17号”这个位置停顿了半秒,擡头正好看见王磊晗站在签到台旁,手里拿着两本笔记,三中的校徽在他胸前微微发亮。

“来得挺早。”他走过来时,睫毛上还沾着雪,“这是我们三中的英语跨学科整理,最後几页有勾股定理的英文表述,和九中的物理术语能对上。”他说话的间隙,目光越过宁昭的肩膀,往教室方向扫了一眼,“还是老位置,我占好了。”

宁昭接过笔记时,指尖再次碰到他的手背。这次比咖啡馆时暖了些,大概是在暖气房里待久了。她翻开笔记的最後一页,王磊晗用红笔写的批注格外醒目:“九中物理课本里的‘hypotenuse’和英语里的‘斜边’完全对应,记住一个就能想起另一个。”字迹比三年级时工整了许多,却依旧带着向□□斜的弧度——那是他总往她座位看的角度。

“谢谢。”她把笔记塞进书包,拉链声惊动了落在肩头的一缕阳光。

“不客气。”王磊晗的指南针吊坠晃了晃,“对了,刚才在楼下看见你们九中的沈竣舟了,也来上英语班?他手里拿着本物理竞赛题,封面和你上次说的一样。”

宁昭的心跳突然快了半拍。她想起沈竣舟在图书馆刷题的侧影,原来他也在这个补课机构,只是不同班级。

“可能是在楼上的理科班。”王磊晗没注意到她的异样,转身往教室走,“快上课了,赶紧走吧,今天要讲17世纪的科学文献,里面全是几何术语的英文表达。”

初中部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条纹状的光斑。宁昭坐在靠窗的老位置,右边过道的座位上,王磊晗正在整理英语课本,第17页的边角已经被翻得有些卷边。墙上的电子钟显示八点十五分,距离上课还有十五分钟。她从笔袋里掏出英语笔记本,扉页上贴着九中的校徽,旁边有个王磊晗画的小箭头,指向三中的校徽贴纸——那是去年英语班搞活动时,两人交换的纪念。

窗外的积雪正在加速融化,屋檐滴下的水珠在窗台上砸出小小的坑。每滴水珠坠落的间隔大约1。7秒,正好与她默念单词的节奏重合。宁昭数到第十七滴时,眼角的馀光瞥见走廊里闪过道九中的校服蓝,像某个熟悉的坐标点。

英语老师推门而入时,电子钟的秒针正好跳到17秒。王磊晗碰了碰她的胳膊,指着课本上的插图:“你看,17世纪的数学家证明勾股定理时,用的图和我们小学英语班画的一模一样。”他的指南针吊坠垂在课本上,指针在插图的直角处微微颤动,“就像我们,换了学校换了年级,英语班的老规矩还在。”

宁昭低头看向课本,突然发现插图的空白处,有人用铅笔补了个小小的钢尺图案,长度正好17毫米。她的心跳漏了一拍,想起沈竣舟的钢尺挂件,想起王磊晗说在楼下见过他。

窗外的雪水汇成细流,在地面画出弯弯曲曲的线。宁昭的笔尖在草稿纸上落下,写出“17”的英文“seventeen”,字母的弧度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隐隐重合,像给这个寒假,写上了个未完待续的破折号。

离开学还有七天。她看着身旁正在标注单词的王磊晗,看着他领口晃动的指南针吊坠,突然明白有些关系不需要刻意维系——就像她和他,无论在九中还是三中,英语班永远是那个固定的交点,勾连着所有关于17的巧合,勾连着跨学科的知识点,也勾连着从三年级到初三,那些被英语单词串起来的时光。

英语班的最後一天,补课机构突然停电了。应急灯在走廊里投下昏黄的光,像串被拉长的连字符。宁昭抱着笔记本往楼梯口走,撞见迎面而来的王磊晗。他手里拿着支手电筒,光束在地面晃出圈光晕:“电梯停了,只能走楼梯,慢点。”

两人并肩往下走,脚步声在空旷的楼梯间撞出回响。王磊晗的手电筒光总往她脚下偏,像在照亮一串隐形的字母:“你们九中的英语作业是不是也留了跨学科作文?写勾股定理的发展史,我查资料时发现,17世纪有个数学家是用英语写的证明过程,正好和我们这学期学的语法对应。”

“嗯,我打算结合物理里的力分解来写。”宁昭盯着楼梯转角的数字“17”,那是他们此刻所在的台阶,“你查到的资料能发我一份吗?九中图书馆的相关文献好像被借走了。”

“没问题。”王磊晗的声音在楼梯间荡出轻响,“说起来,等开学了,说不定中考模拟卷里真会出这种跨学科题,到时候我们还能在英语班对答案。”他顿了顿,手电筒光在台阶上画出个小小的直角,“就像以前每次考试後那样。”

宁昭望着那道光影,突然想起三年级第一次在英语班对答案的场景。那时他们还不会写太多单词,只能用画图代替,她画的直角三角形歪歪扭扭,王磊晗就在旁边补了个指南针,说“这样就不会迷路了”。

走到一楼大厅时,应急灯突然闪了闪。王磊晗收起手电筒,从书包里掏出个信封:“这是三中的英语复习提纲,里面夹着勾股定理的英文对照表,你看看有没有用。”信封上贴着两个卡通贴纸,一个是九中的蓝校服小人,一个是三中的深灰校服小人,手牵着手站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上。

“谢了。”宁昭接过信封时,指尖触到里面硬硬的东西,拆开一看,是块橘子糖,糖纸和年初七暖气片上的那包一模一样。

“英语班门口的小卖部买的,记得你喜欢橘子味。”王磊晗往後退了半步,银链子上的指南针吊坠在应急灯下泛着微光,“开学见,英语班老地方。”

“开学见。”宁昭看着他转身走进暮色里,深灰色的校服渐渐与夜色融合,只有指南针吊坠的反光还在远处闪了闪,像颗不会熄灭的坐标星。

她低头剥开橘子糖,甜味在舌尖漫开时,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英语班群的消息,王磊晗发了张照片:他的笔记本上画着两个重叠的圆,交点处标着“英语班”,旁边写着行小字——“勾股定理告诉我们,两条边总会在某个点相遇”。

窗外的雪已经停了,月光在地上铺出层银霜。宁昭攥着那封信,站在补课机构的门口数着路灯,从这里到九中是17盏,到三中是19盏,而到英语班,永远是0——因为此刻她就在这里,站在所有坐标的起点上。

糖吃完的时候,她拿出手机,给王磊晗回了张照片:自己的英语错题本第17页,在他写的批注旁边,她画了个小小的箭头,从九中的校徽指向三中的校徽,箭头末端,是个用红笔圈住的直角符号。

风从街角吹过来,带着雪融化後的湿意,扑在脸上竟不觉得冷。宁昭擡头望向九中的方向,教学楼的轮廓在夜色里隐约可见,突然格外期待开学——期待回到熟悉的教室,期待和同学讨论那些还没解完的物理题,期待在走廊里遇见穿着同款蓝校服的沈竣舟,也期待周末的英语班,和王磊晗继续用不同学校的复习资料,拼凑出完整的勾股定理。

原来寒假再长,也只是为开学做的铺垫,就像那些分散在英语班和两所学校的知识点,总要回到课堂,才能真正串联成线。宁昭紧了紧书包带,转身往家走,脚步轻快得像踩着单词的节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开学吧,让那些藏在寒假里的坐标,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