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起兵
◎永熙八年,镇海大将军愤而起兵◎
後宫从来都是前朝的缩影,从前者的局势,其实足以窥见後者的格局。
沈皇後端坐凤位多年,背後是盘根错节的沈氏一族。
朝堂上文有沈老大人稳坐尚书令之位,门下弟子遍布六部;武有沈清溪当年一举夺下武状元,如今已是羽林卫统领。更有女儿萧应婳方长成,初次领兵便以雷霆之势平定东海之乱。
沈家的权势,早已如参天古木,枝繁叶茂到遮天蔽日的地步。
前贵妃江氏背後的江家亦是煊赫一时,其父江远亭在朝堂执掌吏部多年,其兄江书祺在北疆经营军队数载,因此同样是萧景明心中的一根刺。
如今的贵妃方氏,背後的方家却显得安分许多。虽其父兄尽掌西北边境的军队,却世代镇守西北,自打先皇即位以来更是鲜少踏入京城,毫无插手朝政的姿态。
这份识趣,反倒让萧景明多了几分安心。
原本在他的构想里,这几家应是鼎立之势,如此才能相互制衡,使得皇权安稳。
可惜如今,因萧应婳与江书鸿暗通款曲,沈家与江家隐隐有结盟之势。
江书祺其实已和朝廷撕破了脸,如今的相安无事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平静;萧应婳在自己的属地庇佑江书鸿这个罪人,听闻还给了她官名在身。
这两家的联合,隐隐已有不受他控制之态,直指他身下龙椅。
萧景明独自在养心殿的书房坐了许多个日夜,终于下定了决心。
与这样迫在眉睫的威胁相比,一家独大的後果便不是他此时需要担忧的了。只能先扶持起方家,待收拾了沈丶江两家,自有办法慢慢料理。
萧景明自认给出的诚意很足。
沈皇後固然无子,荣贵妃难道就有了?自己却愿意许给她後位,已是天大的恩赐。
从她的反应来看,对这个筹码也是惊喜的,只待她去报与父兄了。
方氏还年轻,以後未必不能有孩子,若有皇後的位置,诞下的就是嫡子,方家便能一跃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外家。
这样的诱惑,萧景明自信方家拒绝不了。
方氏果然提出要写信与父兄告知,萧景明自然答应。面上说不急,待明日再写也是一样,一副不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写家书的信任模样。
然而次日方倾容真的提笔时,延禧宫的眼睛却早就盯紧了。
如此还不放心,信件刚一送出就被截下,呈到了御前。
萧景明仔细检查过火漆完好无损,才用银刀缓缓啓封。信上字迹工整,内容确是转述圣意,询问父兄意见,字里行间隐有期盼与说服的意味。
“送去西北吧。”萧景明看得目露满意,命人将信重新封好,加急送了出去。
他仿佛已经看到方家军铁骑踏破北疆将军府大门的景象。
方老将军的回信来得很快,与萧景明预料的一样。信上也写得很简单:
“。。。。。。陛下欲以凤位相托,臣等虽肝脑涂地,亦难报圣恩于万一。臣一介武夫,唯知听命于君,若陛下有命,方家儿郎愿为陛下手中利剑,荡平不臣,以报君恩。”
方家人还是这样磊落耿直,从无二志。
萧景明不再犹豫,拿出早已拟写好的废後圣旨,在次日朝会时,命鸿胪寺官员当殿宣读;又由礼部誊黄刊印,通谕各州府衙门张榜公示。
“朕承天命,统御万方,後宫之治,当以德行为先。然中宫沈氏,久居後位,非但未能母仪天下,反多失德之举,实难再承宗庙之重。今察其罪愆,昭告天下,废为庶人,移居冷宫。”
“其一,多年无嗣,中宫失德。沈氏入主中宫十馀载,膝下无出,致使国本空虚,社稷无继,有负朕恩,有违天和。”
“其二,阴毒善妒,谋害皇嗣。当年薛氏有孕,本为皇家之喜,然沈氏妒恨难消,暗中挑拨薛氏与夏氏相争,致使薛氏落胎,皇嗣夭折,罪不容诛。”
“其三,恃宠而骄,不敬皇威。沈氏屡次僭越礼制,言语不恭,行事狂悖。其女萧应婳,亦效其母,目无君父,骄横跋扈,朕屡加训诫,仍不知悔改。母女二人,藐视天威,乃大不敬也。”
“朕念及旧情,免其死罪,然中宫之位,断不可再容此等无德之人。即日起,废沈氏皇後之位,褫夺封号,贬为庶人,幽居冷宫,非诏不得出。其女萧应婳,亦削去封爵,收回兵权,闭门思过。”
此诏一出,朝野震动:大晟建朝数百年,废後之事也不过寥寥两三桩,若皇後没有犯下十恶不赦的大错,理应走不到如此动摇社稷的一步。
废後易致朝纲紊乱,已有些重臣欲联名上奏;民间亦是议论纷纷,揣测那所谓薛氏夏氏之事究竟细节如何,沈皇後又是如何骄横,竟能把皇上气到这一步。
比重臣反应更快丶比宫中的小道消息来得更早的,是沈皇後的女儿萧应婳。
前去宣旨的使节到时,萧应婳早已得了消息,命亲兵列阵相迎,却拒不跪接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