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河推脱,说自己还有事,就不和大家一起,梁萍劝她好不容易聚一下,还是滕总请客,咱们得大吃一顿,吃完再去帆船基地乘船游一圈,多麽惬意?姜河还是婉拒。
滕彧过来,问她要去哪,怎麽走?
姜河不敢说实话,只搪塞说,自己约了人,先回城。
滕彧没有挽留,看着她拿手机打车。
这里是沿海郊区,车不好打,同行的人都已经去吃饭,只剩两个人在太阳底下站了许久。两人能隔开两米,等待的过程很煎熬,不远处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断断续续,秋风呼啸而过,姜河紧了紧身上的米驼色风衣。
“这里风大,你回去吧,我的车马上就来。”姜河看手机,显示还有两分钟,“还是要谢谢你,滕总,听了大家意见,不虚此行。”
滕彧的头发已被吹散,他擡头看天,有乌云即将被吹过来,走近几步对姜河说:“过几天会形成针对此项目的考察报告,到时候发你一份。”
“嗯,谢谢。”姜河还想说,这次考察坚定了自己在此处建酒店的信心,但她没有说出口,有些话不能说太早,她以前有什麽事都喜欢第一时间和他分享,但现在他们关系变了,不能什麽都说。
所以只剩一些客套话。真假难辨的客套。
“我车来了,先走了。”姜河上前一步,在马路边乘车。
滕彧同时间转身,去到餐馆和他人会合。
凤口集村离海岸线并不远,只是路不太好走,但也只用了十分钟就到了。村口用铁架子架起村子名牌,姜河查过,之所以叫凤口集,是因为这个海岸村原本靠海边集市闻名,而集市就在现在的烂尾楼那里,从老照片看,集市主要卖海鲜和与海洋相关的纪念品,纪念品都是村民手作,以及出海用品,比如游泳圈丶冲浪板等,集市很热闹,这边卖东西,那边出海打鱼,一副欢乐场景。
果然,姜河下车进村後,没走几步就听见嘈杂人声,打听过去,说是村里集市。那是沿路的两排摊位,只可惜街道狭窄,摆的东西又多,路边的水沟里还有被扔掉的海鲜,臭烘烘的腥气味被风带入鼻腔,让人犯呕。
已到中午,是收摊的时候,有零星顾客在逛,但基本都是当地人,游客极少。
姜河不禁唏嘘,显然当时卖地的时候没有做好规划,把个好好的小渔村变成了现在不尴不尬的样子。
她在一处卖纪念品的小摊驻足,和老板问东问西,这家卖贝壳风铃,都是老板自己做的,一边做一边卖。
姜河顺便从包里掏出本子和笔,打开手机录音。
“大叔您以前在海岸集市上卖风铃吗?”
那人手里活计不停:“对啊,以前都是游客,很畅销,现在纯打发时间,这东西放网上都以为是假的,机器做的,只有真实看见才会买。”
“那也就是说,海岸那边征地建住宅楼对您生意影响很大哈?那您每年大概亏多少钱呢?”
大叔看她一眼,不屑笑:“我这小买卖,你看看那边卖海货的,那才亏大了!一年十几万总有吧?”
“所以补偿款粗略算下来,每户三十万其实并不多,长远来看的话。”姜河嘀咕。
“多不多的他得给啊!他不能总欠着吧?这都三年了!”大叔有点激动,放下手里风铃,看向姜河。
姜河只笑笑:“其实三年并不久,如今生意不好做,回本了才能回馈民衆啊,大叔,如果海岸那边不建住宅楼,而建酒店的话,游客过来,是有可能帮你们增收的。”
大叔眯起眼睛,叉腰问姜河:“喂,你干嘛的?记者吗?来这里调查什麽呀?”
“哦,我不是记者……”姜河後退几步,撞上人,是其他摊主,听到补偿款都坐不住了。
那人说:“去年就来俩记者,问这问那,在网上发布说我们村民不讲道理,说什麽民风彪悍!”
他人附和:“是啊是啊,不帮我们解决问题,还抹黑我们!”
“你是开发商的人吧?还回本回馈……呵!欺负我们村里人没文化吗?”
姜河见形势不好,赶紧撒腿撤,一边收好笔本,却没想到自己已经深入“虎xue”,大家对她就跟抓贼一样,嘴里喊着把那个记者的手机录音删掉!
她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跑,路边鱼摊有鱼跳出来捣乱,她不小心踩到滑了一跤,摔个大跟头!顾不上疼,挣扎着站起来。
馀光扫见有人正朝她身上扔东西!是一把贝壳,如细密石子铺散过来……
来不及反应,姜河本能护住头脸,定在原地闭上眼。
只听噗嗤噗嗤,声音闷响!
姜河睁开眼,见有人护在自己旁侧,挡住了那些贝壳,贝壳稀里哗啦掉一地,眼前人咬牙忍痛,环着胳膊,虚虚将她拢住。
“滕彧?”姜河惊诧:“你怎麽来了?”
“走!”滕彧牵起她右手,来不及解释,带着她冲出集市。
日头将两人影子拉长,奔跑中只有呼吸声,和风声,以及身後面人们的叫喊声,姜河蓦然擡头,望向牵着她手的男人,这一刻时光倒流,她记得,他们那时也是这样手牵手,在海滩上迎着日头向前跑。
那时还不知道什麽叫责任,也不知道总有一天会分手。
为什麽回忆总是美的呢?美得让人无法不心软。
天空暗下来,乌云将整个村子遮住。而他们的手,也不知在哪一刻,紧紧缠握在一起。
作者的话
阿船
作者
06-25
下章预告:汪仔遇大雨,夜宿海岸村,开一间?还是开两间?【作者在加紧赶进度,照这个速度,我看100章不一定能打住!大家也要坚持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