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不说这句点睛之笔反而好了,就是你说了这句点睛之笔,大家反而笑地更厉害了。再说了,我就是客观地陈述,我又没有那个意思。”吴编辑说。
“吴编辑的经是好经,被老徐这个歪嘴和尚给念瞎了。”乌编辑说。
老向说:“我们做编辑的,天天跟文字打交道。这个没办法。上次一个实习生,捧着老舍的《茶馆》问我,那个字念什麽。我不知道该怎麽回答他。”
“哪个字?”王编辑问他。
“就是上面一个‘尸’,下面一个‘吊’。”老向说。
“回家问你爸爸!”我说。
“哈哈哈哈!”《小坛》的人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绝妙好对!”王编辑说。
这边厢,《小坛》的人讨论地热烈红火,那边厢,《且戒》的人早就已经开始安安静静地审稿子了。
《小坛》的人是青提区编辑届的龙头老大,持续不断地讨论原也是必然的应该的。
我把一张抽纸卷一下撕成两截,塞在耳朵里,开始审我的稿子。活儿是肯定要干的,而且就那麽点时间。
我一口气审了很多稿子。旁边的曹编辑也默无声息地开始了。
“哎呀,都快九点了,开始审稿子吧。上午时间短,干不了多少活儿。”刘编辑说。
“大省审了多少了?”郝跃走到我身後看了一眼,“啊?大省都审了50份了?”
“大省是快手!我要跟大省换换位置,大省来我这儿坐会儿。帮我审审!”刘编辑说。
“哎哟,我还没开始呢。时间怎麽过得那麽快啊?”郝跃说。
大家稍微安静了一会儿。不一会儿,讨论声又开始了。
指导员许编辑转来转去,跟我身边的女编辑说着话。
“听说,团山那里又新办了一家杂志社,叫《喵一生》。主要是发关于猫的刊物的?”刘编辑问许编辑。
“嗯。”许编辑说。
“这是给爱猫人士提供的福利啊。是谁出地这麽好的主意?”潘编辑说。
“肯定是哪个天才想到的啊。”许编辑说,“他们不仅写关于猫的文章,还搞了一批人专门养猫。他们自己养猫,自己拍照丶做图片。来供他们《喵一生》杂志社专刊专用。”
“真是知行合一!他们是怎麽想地到的?能想到这种点子的人真是天下奇才。”潘编辑说。
“现在各单位不是都提倡搞特色文化嘛。这就是人家的特色。你可不要小瞧人家《喵一生》。人家光买猫丶创建喂养室就投资了一百多万。你们去过《喵一生》的喂养室吗?”许编辑说。
“没有。你去过?”刘编辑问他。
“我当然去过。人家养猫可不是一般的养猫。人家给猫做训练,听音乐,做心理安抚。里面还有红外线杀菌,外墙上还有猫的历史丶来源,名称演变。以及青提区历来那些爱猫的名人。古代青提区有一个侯爷就爱养猫。他爱猫如命。”许编辑说。
“你是什麽时候去的?”潘编辑问他。
“他们的养猫室一建好我就去了。那些猫特别有意思,我一拿手机去逗它,它就跳起来抓我的手机呢。”许编辑说。
“真有意思。说的我也想去参观参观了。”潘编辑说。
“你们都可以去啊。那里一进门儿就有一个古色古香的茶桌,还有几个坐的蒲团。很有禅意的。”许编辑说。
“哦,去参观完还可以在那里小憩一下。”刘编辑说。
“嗯。人家请了专门的设计师来设计的。”许编辑说。
我听了许编辑跟她们几个编辑说话,既觉得新鲜,又觉得烦乱。因为我有些审不动稿件了。审稿毕竟是靠脑力的。可是,人家有资格的编辑讲话,我哪里敢阻挠呢?更何况,还是我们的指导员许编辑亲自跟那几个女编辑讲话呢?
我这样没资格也没见识的当然插不上嘴,我就盯着我自己的电脑屏幕,能看几行是几行吧。
“大家都审地怎麽样了?速度要上来啊。早审完早走。”许编辑转悠到他的电脑那里,哈腰看看说。
我看到了一篇不错的稿子,被那稿子第一行的文字吸引了。
“青石板上的坑坑洼洼里,有我的脚印两行。我的歪歪扭扭的脚印尽头,是故乡。”
我停下了鼠标,目光定格在这篇文稿上。我不知道作者是谁。但我想给他评个高分。我打出了60分的高分。
“就这样的书法也能得60?”许编辑抱着膀子站在我身後笑着说。
我没吭声儿。我滑动手里的鼠标,再打量一下这篇文章。的确,书法不是特别好,但也清晰圆润,不影响整体卷面的美观大方。我看一篇文章,除了书法,更关注他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