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盛然,在宫中用了午膳,回到宣平侯府的顾宁熙卸下了所有心事。
她的头沾上软枕,只想从午後睡到黄昏,方能弥补这段日子的忧思难眠。
偏偏她才换了寝衣,吏部的调任文书便到了。
自然不是将她外放,她仍旧保留了五品工部郎中的官职,另兼正六品中书舍人,替代了从前的太子中允一职。
明面上中书舍人不过正六品,但中书舍人随侍御前,任起草诏令之职,掌奏案分理之务,是当之无愧的天子亲信。
按制中书舍人一共有四人,此番帝王将其扩充至六人。除了顾宁熙外,另有一名户部的官员入选,是晚她一年登科的进士,姓邱。
坐到了中书舍人这个位置,只要不参与什麽谋逆大案,明明白白预示着将得帝王重用。
顾宁熙看那落款,并非今日所书。而是早在她自请外放前,便已经有了这道调令。
消息很快在宣平府中传开,自从新帝登基,侯府在朝中的地位大不如前,许多事都知道得比别家府邸慢些。新一辈出仕的顾家子侄中,本也就数顾宁熙科举功名最俏,官阶最高。
骤然领了这样一道旨意,宣平侯思量许久,只觉帝心难测。
他自然想问问顾宁熙,却要先斟酌清楚言辞。
孟夫人倒没有这等顾虑,她不懂朝政,只从侯爷的言行中判断出熙儿又升官了。
“怎麽会如此?那你的婚事岂不是又要耽搁了?”
“嗯,孩儿还不想嫁人。”顾宁熙一五一十道,“我去向陛下陈情,他念了我们多年情谊,给了我这个机会。”
“这……”孟夫人被这变故震得难以回神。
顾宁熙低了头,纵然答应与他相处,不过他们之间的事她还不准备告诉母亲。
“皇命不可违。”顾宁熙毫无负担地搬出陆憬,“婚事先不能提了。”
孟夫人无可奈何,希望落空。虽说不敢,但在心底还是忍不住悄悄埋怨了那位九五至尊两句。
侯府好不容易要准备给熙儿议亲,要不是陛下,她的女儿就可以成婚了。
松墨院中,相较于宣平侯的诸多揣测,顾老侯爷则淡然许多。
生杀予夺皆是天恩,无论如何就这桩事而言,竟是陛下先妥协。
成婚之事暂且搁置,顾老侯爷吩咐择日摆了家宴,为顾宁熙庆贺一番。
总归是侯府的一桩喜事,一扫这段日子以来顾氏一门的颓风。
春夜和暖,明日要先回工部,顾宁熙早早上榻安置。
本以为能很快入睡,然闭上眼,脑中却无端浮现出那人的身影来。
从前于君臣之外是好友,而今後……好像会变得不一样了。
……
夜色已深,御书房中,孙敬瞧他家陛下仍在摆弄那三个木头小人。
午後没什麽要紧的政务,陛下却硬生生忙碌到黄昏时分。
偶尔孙敬入内奉茶,就见陛下执了御笔在出神。
“陛下,”孙敬恭声道,“时候不早了,不如早些回寝殿休息?”
虽已登基,但陆憬并未搬入太极宫中,只命人收拾了瑞和殿。工部已在绘制图纸,预备扩建这座殿宇,更合帝王规制。
“也好。”
陆憬将那三个小人重新排布,把元乐放在最中央。
他今日翻来覆去,总共想了三桩事。
分明是他和元乐相识在前,怎麽宣平侯夫人就没有瞧上他呢?
他接着想,他便说麽,果不其然,孟家表兄不像是元乐喜欢的性子。
他将三个木头小人摆回多宝阁上显眼处,最後又想,再过两月就是他的生辰。
他要让元乐再给他雕一个木头小人才对。
……
时隔数日重回工部,顾宁熙先去拜见了尚书大人与侍郎大人。
她这段日子告病在府,堆积的差事已由新的工部郎中接手。
十几日不曾上朝,朝中的变化调度比她想象得还要多。
蜀王殿下离京时,一批忠心于他的东宫属官追随他去了蜀中。而留下的东宫旧党,不少都自请外放。其中有真才实学者,陛下仍是不拘一格录用的,大大安了新旧朝臣之心。
对于顾宁熙被拔擢为中书舍人一事,李侍郎丝毫不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