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穿越到红楼争霸 > 学堂(第1页)

学堂(第1页)

学堂

屋外大雪纷飞,朔风呼啸,将整个世界染成一片苍茫的白。书房内却暖意融融,炭盆烧得正旺,偶尔爆出几声噼啪轻响,空气中弥漫着烤红薯特有的甜香。

贾环丶周允丶周勇丶陈先生丶吴先生以及张睿围炉而坐。

贾环望着窗外鹅毛般的雪片,忧心道:“这北地的雪,势头远比京城凶猛得多。城中尚且安稳,只是不知县下各村百姓如何,可有屋舍被压塌,柴火可还充足。”

陈先生翻动着炭火里的红薯,叹了口气:“等这雪势稍歇,爵爷若实在放心不下,可派人骑马去各村巡查一番。眼下这般天气,出行艰难,也只能先顾好眼前了。好在今年我们动作快,城中修缮及时,未出大乱子。来年若爵爷的谋划都能实现,想必便不会如此被动了。”

贾环点头称是,目光却落在了一旁异常沉默的张睿身上。这位初来时意气风发的秀才公,此刻眉宇间却笼罩着一层明显的沮丧和迷茫,与这屋内的暖意格格不入。

贾环关切地问道:“张师兄可是身子不适?或是有什麽心事?”

张睿擡起头,眼神中还带着几分迷茫,他沉默了良久,才声音干涩地开口:“我··我原,在此地开一间私塾,教化蒙童,传播圣贤之道,是件极有意义的事。然而···然而百姓们终日为衣食奔波,能送来孩子识几个字已属不易,哪有多馀的心力追求学问?那些孩子肯静心认真描红习字的,寥寥无几,来上几日,便因家中有活计或不耐烦,再也不来了。”

他的语气充满了挫败感,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让他深刻的体会到,曾经的抱负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撞得粉碎。

贾环闻言,并未感到意外,反而情景地问:“那你从这其中,看出了什麽?”

张睿一怔,下意识地回答:“民智未开,教化艰难···”

“不!”贾环轻轻打断他,声音清晰而冷静,“你看到的,是百姓最根本的需求——活下去,吃饱穿暖,远比读懂圣贤书更重要。”

张睿若有所思。

贾环继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们并非不愿让孩子读书,而是生存的压力让他们别无选择。再者,你教的《三字经》丶《千字文》固然蒙学经典,但对这些孩子而言,是否太过深奥晦涩,与他们毫无关联?”

一席话,如同醍醐灌顶,让张睿猛地清醒过来!他回想起那些孩子冻得通红却依旧渴望知识的眼睛,也想起他们听到要帮家里干活时那无奈又懂事的表情。原来问题根源在此!

他急切地看向贾环:“那…那该如何解决?难道就放任不管吗?”

“自然不是。”贾环摇头,他略一思索,缓缓道:“教化也需因地制宜。孩童啓蒙,未必一开始就要从艰深的典籍开始。可以从更简单丶更贴近生活的字词开始。比如数字丶方位丶常见的农作物丶工具名称,由浅入深,同时穿插一些牵线的做人道理,甚至是我朝律法。让学习变得有趣丶有用。”

张睿恍然,“如此···倒是十分贴切且可行。”

贾环斟酌着将现代的技校转换了个说法:“甚至,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开办一个多样化的学堂。”

“多样化的学堂?”此言一出,不仅张睿,连周允丶周勇和二位先生都好奇地望了过来。

“正是。”贾环整理着思路,他解释说:“士农工商,天下四民,各有其道,皆缺一不可。这学堂,除了教授所有孩子基础的人识字算数,待他们们年岁稍长,可根据其天资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向深入学习。”

“比如,又擅长摆弄器具丶心思灵巧的,开了专门请匠人师傅来教木工丶铁匠手艺;对土地庄稼感兴趣的,可以由老农或者陈先生这样的农学大家,系统讲授如何选种丶施肥丶防治病虫害;有经商头脑的,可以学习计账丶核算丶乃至各地物産流通的常识,让他们在通晓基本文理之後,能精研一门可以安身立命丶养家糊口的好手艺。有了实实在在的盼头,他们和他们的父母,自然会更有学习的动力。”

贾环的描述,为衆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书房内一时寂静,只剩下炭火的噼啪声。每个人都在消化着这个前所未闻却又极具吸引力的构想。

周勇最先反应过来,抚掌叹道:“妙啊!如此一来,学堂里出来的,就不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各行各业都能用得上的实干人才!”

陈先生眼中精光闪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爵爷此议,实乃开创先河之举!若真能办成,于国于民,善莫大焉!”

吴先生也拈须点头:“如此,百姓有了盼头,地方便能兴盛,确实远胜空谈道理。”

张睿更是激动得脸色微红,之前的一腔郁闷一扫而空:“我明白了!爵爷!是我先前太过迂腐,不识民间疾苦!这多样化学堂,若能办起来,才是真正造福此地百姓的百年大计!”

此时,一直没说话的周允开口说:“这和匠人招收土徒弟还是有所差别,你说的固然是好,但是,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民间的手艺师傅,极少会主动教授那麽多弟子。”

周允的话像一盆冷水,瞬间让热烈起来的气氛冷静了几分。

这确实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民间手艺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父子之间狭隘的传授,核心技术被视为立身之本,等闲不肯外出传。

贾环闻言,并未立刻反驳,而是陷入了深思。久久,他再次开口,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允哥顾虑的极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此乃人之常情,亦是现状。故而,我们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更需要设计一套能让师傅们愿意教丶且能从中获益的章程。”

“首先,在于名和利。”

贾环伸出两根手指,“凡愿来学堂授课的匠人师傅,我们可尊其为‘技业师傅’或‘工师’,有爵府乃至日後肯呢个的地方官衙颁发聘书,给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这不同于私下收徒,是一种官方的认可。”

衆人纷纷点头,这在普通的百姓之家,可真的太重要,太诱惑人了,这个政策一出,想来不少人肯定心动。

“其次,便是酬劳。师傅们授课,并非无偿。爵府可按课时或教授内容,支付其丰厚的束修,这酬劳必定要远高于他们平日独自劳作所得。”

“同时,对于教授出优秀学徒丶或能改良工艺丶提升效率的师傅,另有重赏。如此,传授手艺便成了一项稳定且收益可观的正经营生,而非砸自己饭碗。”

“再者。”贾环目光扫过衆人,提出了一个更深的考量,“我们可以订立契约。学徒学成之後,头几年需优先为伯爵府名下的工坊丶或是与学堂有合作的商户效力,其薪酬的一部分亦可反哺师傅,作为‘传艺之恩’的回报。”

“亦可约定,若干年内,学徒不得在师傅周边特定区域内开设同类营生,以避免直接竞争。规矩立得明白,方能长久。”

周允点头,他想到了一个关键点:“若是如此,那此事一开始未必就需要从最顶尖丶最核心的秘技开始。我们可以从一些基础的丶通用的技能教起,例如基础的木工丶砖瓦丶纺织丶冶炼丶甚至记账丶算盘等。即便师傅有所保留,只要学徒掌握了这些基础接哪个,足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工匠,谋得一份好生计。”

贾环赞同地点头:“不错,正是此意,至于人才方面···”

周允接话:“环儿可别忘了,北疆之地,历来有不少获罪流放的官员及其家眷。其中不乏精通算学丶宫婢绘图丶甚至曾管理过织造丶矿冶等事务的人才。他们空有学识却无施展之地,身份尴尬。”

“若能请得他们出山,在学堂中教授文书丶算账丶绘图丶管理之类的技艺,岂非人尽其才?他们的身份,反而更需要这份由我们提供的丶正当谋生之道和些许庇护。”

贾环拊掌道:“允哥这法子相当合适,至于如何放百姓接受,那我们可以从承认开始试行。开办夜校或者短期工技能培训班,让那些渴望谋得一技之长的青壮年来学习。”

“当他们切实凭借在此学到的技能,获得了更好的工钱丶更稳定的活计,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会对学堂深信不疑,届时,还会不舍得将自家孩子送来,学习更系统丶更精深的本事吗?”

周勇听得连连点头,大手一拍:“好!爵爷思虑周全,既给了面子,又给了例子,还立了规矩,有远见的,定然肯上门合作。”

张睿更是兴奋不已,“如此一来,这学堂必能办成,爵爷,不知这学堂何时创办?”

贾环沉吟道:“最近似乎没什麽事情,我先和知府大人商议一番,毕竟涉及了地方政务和罪人官眷,需要调查一番,其馀的,等告示下发,有师傅上门,也可以开始了,哦,对了,农肥正在制作,可以先从此处开始,此事,先劳烦张师兄和二位先生监督了。”

三人齐齐应声:“是,定当尽心为爵爷效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