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环检查了一番,点头道:“不错,但边缘再修整齐些,这样根系才能舒展得开。”
那青年懂了,旁边的人也都跟着学了起来。
贾环发现山坡北面有一处天然凹陷,立即想到可以改造成蓄水池。他叫来何向东和几个壮劳力,指着那里说:“明天你们几个专门负责这里,挖深些,再用石块砌边,将来可以蓄雨水灌溉。”
何向东突然问起:“三爷,这满山果树,离水可远了,这里雨水少,初种下的果树可是需要浇水的。”
贾环点头,“我知道,我之前发现山脚下有湿润之地,应该能打出两口井来,这样,向东哥帮忙寻老师傅来瞧瞧,看能不能打。”
何向东应声道“好,我知道隔壁村就有个老师傅,我去问问。”
贾环又转悠了一圈,虽然秋日凉了些,但太阳还是很大的,唐钰和石头将贾环推回了庄园,不许他再来地里了。
贾环失笑,回了书房,他还有功课要做,先练了字,又背了书,这一转悠,就是下午了。
何向东和唐钰进来找贾环,何向东说:“按着三爷说的地方查看了,果然是能打井,那师傅说明日就能开活。”
贾环又问何向东:“村西那一片田是不是没什麽水源?”那一片地,都是贾环名下的地儿,因为水源靠得远,属于下等地。
何向东作为村长的儿子,村里的田地情况他都十分的清楚,他说:“不错,引水麻烦些。”
贾环沉吟道:“那你明日再带师傅去瞧瞧,附近再打一口出来,这账算我的。”
何向东脸上顿时扬笑:“三爷真是好人,是,我晓得了。”
几人又说了山上的一些问题,何向东这才离开,唐钰和贾环继续讨论着山里的果区分布,又叫了擅长工匠的赵水成,一起研究引水上山的问题。
赵水成有些皱眉:“爷,山地太陡,怕是不好引水啊。”
贾环却说:“单靠一段就能把水引到山上确实不行,所以,我们要分段啊。竹子引水的关键,一是选材,必须要用三年生的毛竹,竹节间距要均匀,二是坡度,每十丈不能超过一尺的落差,三是衔接处,要用桐油石灰密封。”
说话间,他拿了一块木板出来,用帕子裹了木炭在板上绘画着,给他们详细讲解了三级引水的法子。
第一级从水井到半山腰的蓄水池,第二级从蓄水池到山坡三分之二高度,第三级则覆盖整个山顶区域。
赵水成和唐钰看着双眸发亮,这法子看着可行。
唐钰等赵水成出去了,这才看向贾环,他说:“若是爷的法子可行,只怕这件事要惊动县太爷,甚至是府城的大人。”
贾环一愣,疑惑地看他:“我这法子怎麽了?”
唐钰说:“爷可能不清楚,好多山地的荒芜,就是因为雨水少,又没办法引水,你这法子若是能成,大人必定会上报,要征用的。”
贾环眨了眨眼:“哦,这也没什麽啊,很好。”
唐钰无奈,这可是要上报到朝廷直达天听的,即便这个法子看着没什麽难度,但是一番改造,很多用处的,这样一来,他们三爷可就是在天子眼前过了名号的人物了。
贾环并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将自己白日做的功课给唐钰检查,自己又去检查周娘子做的桌屏,现在除了竹绣这块是周娘子负责之外,剩下的竹编都是赵水成负责,而石头负责销售。
次日,贾环带着赵水成一直加工竹管,他选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用柴到削去枝丫,又用火烤矫正,他将竹子架上缓缓转动,“要烤到出竹油时,趁热扳直。”
待竹子冷却後,贾环用铁釺逐个打通竹节,只保留最後一个竹节作为天然堵头。他边做边讲解,“衔接处要削成斜口,两根竹管的斜口相扣,再用浸过桐油的麻绳缠紧。”
最精巧的是他设计的过滤装置。在引水起始处,贾环让人用细竹篾编成笼子,里面分层铺上粗砂丶细石和棕榈纤维,“这样既能过滤杂质,又不会阻碍水流。”
第五日清晨,引水工程正式开工。第一级相对平缓,进展顺利。但到第二级时遇到了难题。
这段山坡特别陡峭,水流速度太快,竹管衔接处承受不住压力,频频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