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139章因不久就能在西京重聚……
纪延朗回来听闻此事,先道:“这恐怕是周国舅交代夫人办的。”
方盈赞同道:“两家早就断绝往来,夫人又是继室,若非周国舅交代,怎会得知冯家人近况?”还瞒着周从善,以方盈所见她们母女相处的情形,周夫人作为继母,绝不会如此自作主张。
“去年病故,说不定周国舅已打发人去过了。”
“我猜也是,十馀年不来往,却能将冯家的事说得这般清楚,料想已经吃过闭门羹了。”
纪延朗点头:“如此说来,找咱们帮着照拂,还真是再合适也没有了。”
“就怕说了是太子妃托的我们,冯家娘子也不愿领受。”方盈叹道。
“闹得这麽僵吗?”
“我听太子妃说,她舅舅认为官家和周国舅都受了晋烈祖大恩,哪怕愍帝多疑猜忌,到底也没怎麽样官家,官家平乱後理当拥立晋烈祖之子,而不是自己称帝丶改朝换代,还把晋烈祖幼子吓死了。”
此刻两人在内室更衣,身旁并无侍女侍候,但涉及前朝,方盈仍是将声音压得极低。
“晋烈祖幼子吓死也能怪官家?再说什麽叫没怎麽样官家?要不是高知谦引兵入宫杀了愍帝,他一直活着能容得了官家?”
高知谦是晋烈祖次子,却只比长子愍帝小几个月,当时晋烈祖周皇後无子,在他们二人中选了更聪明伶俐的愍帝养在膝下,愍帝也因而得到晋烈祖喜爱,并最终登基为帝。
高知谦心中一直不服,加上愍帝常欺辱他取乐,醉酒後还拔剑要砍他,高知谦不想坐以待毙,干脆结交宦官丶买通禁军,突入寝宫杀死了愍帝。
“是啊,而且晋烈祖幼子当时才六七岁,就随太妃住在宫中,高知谦作乱时便受到惊吓……”
当然官家平乱时,宫中也没少流血,那孩子也确实是官家登基後死的,以致民间对此多有揣测,而且周从善舅舅格外耿耿于怀,还另有缘故。
“那位生育幼子的太妃姓杨,与太子妃外祖母是亲姐妹,按辈分那孩子还是太子妃的表舅。杨太妃幼子夭折,伤心之下也一病不起,从那起冯家便与周国舅彻底决裂。”
翡翠说的“自夫人去後,便不再与周府来往”,应当是不便明言,或者她不知情,上头怎麽教她就怎麽说的。
纪延朗却道:“怪不得,若真立了幼帝,他们冯家可就比周家显赫了。”
方盈道:“以她舅舅不肯入仕来看,应当并非为了权势,只希望他家娘子不是他这等……”
她一时不知如何措辞,纪延朗接道:“愚忠之人。真论起来,晋烈祖还篡了齐呢,谁比谁清白?”
方盈禁不住笑了笑,但这话不宜再谈下去,便拉着他往外走,“我觉着还是该打听一下冯娘子为人,不说别的,现下连人家姓什麽都还不知呢。”
“今日来那个仆妇不知道吗?”
“冯家的事,她只知前面说的这些,我问她现下京中有没有知道的老仆,她说夫人叮嘱过,除了我,不得同旁人提及冯家之事。”
“太子妃那边呢?此事……是不是还该告知她一声?”
“我也觉着,但如今确实难通音讯,”方盈轻轻一叹,“只能等待时机。”
纪延朗道:“我想法打听打听吧。”
方盈问:“你去哪里打听?”
“冯家也是有名有姓的人家,京里知道的人不会少。”
“但这事可不好在外面说,让人听见……”
纪延朗笑道:“我心中有数,放心吧。”
“不然等到了西京再打听也不迟。”方盈不欲节外生枝。
纪延朗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忽然跟方盈说:“我打听到了,太子妃这个舅舅叫冯韬,是个文官,原本跟周国舅就不是一路人,他娶妻王氏,岳父叫王雍,也是个文官。”
方盈:“……你跟谁打听的?”
纪延朗嘿嘿笑了两声:“我问了二哥,二哥知道冯韬和杨太妃,说杨家人还有在朝为官的,想打听冯韬岳家不难。”
户部司吏人多,嘴也杂,扯个话头就能说起来,尤其那些上了年纪的,多数都是从前齐就为吏,知道的多,也最能偷懒耍滑,说起闲话来,没人管不带停的。
“王家还有人在朝为官吗?”方盈问。
“王雍早就过世了,但有个儿子考中过进士,还做过节度掌书记,如今是否还做官,谁也说不清,但都说他家家学渊源,便是女儿也都通读诗书。”
“能打听到这些已经是意外之喜,馀下的,等官家出巡,我再想法问太子妃吧。”
左右她和五嫂是要晚一步再去西京的,官家一走,东宫那边没这麽多忌讳,传话也便宜。
“嗯,二哥也说,此事再往深就不好打听了,万一叫那刁钻的听见,告上一状……”
“二伯如何打听的?从杨家提起来的吗?”
“对,说是凑巧杨太妃有个侄子正在知州任上,二哥故意拿此人问胥吏,提起父祖,顺着就把冯家的事说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