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戏声忽起,咿咿呀呀的尖利声音和喧天锣鼓声迅速盖过了一切。
沈樱看过去,她身边站着谢夫人,正邀她一同入座。
戏台上正唱到《挑滑车》的高潮,金鼓齐鸣震得人耳鼓发聩,台下宾客全被台上武生的高难度动作吸引。
沈樱知道身後有人在看她,在直勾勾的丶不加任何掩饰的看她。
她还想质问他一番,向谢清樾炫耀了什麽?
戏台上一出戏刚落幕,敞厅外忽然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伴着内侍高唱:“太子驾到——”
沈樱心里一惊,以她的浅薄见识,想不到今日会遇到这等场面。
但周围人似是早有准备,瞬间起身,纷纷整理衣袍,唯有杨家的老大人没有起身。
不知何时,陈锦时已趁着衆人起身的混乱,站到了她身後,轻轻唤了一声:“阿姆。”
她知道他就在她身後,随後衆人齐齐下跪,又起身。
太子身着明黄常服,腰间系着玉带,朝老大人躬身行礼:“拜见老师,孤特来给老师祝寿。”
衆人簇拥着太子入席,谢清樾站在最前,显是与太子有些交情。
除了他,太子身边还拥着几位世家公子。
太子擡眼望了一圈,忽然问道:“孤前几日读到一篇名为《军屯论》的文章,听说今科进士中,有一人对此颇有高见,此人今日可在?”
几位年轻公子便把目光齐刷刷落在陈锦时身上。
他还腻在沈樱身後,试图低声与她质问几句:“阿姆,你方才在跟谁说话?是不是谢清樾?他跟你说什麽了?你可别听他的。”
杨芷薇上前请他出去:“陈二公子,太子殿下有请。”
陈锦时闭了嘴,沈樱没搭理他。
他无奈整了整衣袍,垂首缓步上前,在太子面前躬身行礼:“臣陈锦时,见过太子殿下。”
他一站出来,不光是太子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正在内阁任首辅的大学士杨敞在看他,已致仕的前太子太师杨老大人也在看他,更有几位特来向老太师拜寿的老臣,目光也在他身上。
沈樱心里忐忑不已,就是那麽个人,方才还只管问她些烦人的问题,当然了,此时正站在太子身边,一身矜贵正气的谢清樾,方才说出的话也尤在耳旁回响。只不过他看起来要比陈锦时靠谱得多。
“军屯非仅为粮,实为固边之根。”太子语气带着探究,“这句话是你所写?”
陈锦时颔首:“是。”
杨芷薇轻轻蹙眉,这时候正该他畅所欲言,在太子以及这麽多重臣面前狠狠展现自身才华,他怎的这般木楞。
从前倒没听说陈家老二是个傻的。
太子问:“我看你有大才,不只体现在笔杆子上,你父亲是名武将,你也不遑多让。那你文中提‘军屯需联牧民’,孤倒想知道,牧民与驻军素有摩擦,如何联得?。”
陈锦时目光不自觉望向沈樱,牧民的许多事情,都是她同他讲的。
但她朝他轻轻摇头,他知道,她并不希望他在这样的场合将她引出。
就像他从前在二房的宴席上一样,高声宣扬她是谁,是他的谁。
沈樱见他落寞移开看她的目光,松了口气,他果然比以前乖得多了。
乖一点吧,就乖一点。
“回殿下,牧民与驻军的隔阂,多因他们夹杂在两军之间。臣听父亲说起过,牧民们每季都游走扎营,并无明确国别,既有在敌国领土内的牧民救起我军伤兵,也有我军士兵护住从敌国游走而来的牧民的牛羊,为他们赶走马贼。其实人心本无隔阂,只要我军首先以诚相待。”
陈锦时说完一番话,又瞥了她一眼,沈樱仍朝他轻轻摇头。
偏杨芷薇察觉了这一番眉眼官司,小声问道:“沈医师,陈二公子对边境这般了解,可是你与他说的?”
沈樱轻轻摇头:“他父亲曾驻守北境,无需我与他说。”
杨芷薇偏头一笑:“您定是谦虚,您来自楼烦,祖上都是牧民,这些事情除了你,还有谁会教他,何不承认呢?”
沈樱一怔,直觉不妙。
“臣在文中提过‘储粮共担’,军屯与牧民约定,丰年时各自多储三成粮……”
太子听得眼中笑意更浓,杨芷薇走上前,语气平淡自然:“殿下,臣女方才听陈二公子所言,受益匪浅,倒想起陈府的一位沈医师正来自楼烦,对牧民习性极为熟悉,殿下若想更多了解,大可问一问沈医师。”
沈樱心里一紧,她并不想走到人前。
怎料谢清樾也向太子推荐她:“殿下,沈姑娘精通医术,又通北境见闻,您大可见见。”
陈锦时沉默着看了一眼她,十分遗憾他的阿姆不是由他引出来的。
尽管他知道,在这样的场合,把她介绍出来,他几乎更不可能走上一条可以对她明媒正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