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潘家收到了阮家送来的草药,自是千谢万谢。
阮清武带着妹妹回来,见殷氏在灯烛下躬着身子补衣服,忙端了水送过去:“娘,别缝了吧,光太暗了,小心伤了眼睛。”
阮清殊也忙凑过来:“阿娘我来缝吧。”
殷氏擡眼看向女儿,阮清殊红了脸,不说话了。
阮清武往里屋看了一眼:“阿娘,阿爹呢?”
殷氏道:“被村长叫走了,不知道是什麽事,走了有一柱香时间了。”
阮清武立刻起身:“天黑风大,我去迎一迎阿爹。”
见阮清殊又想跟去,阮清武一把把她按下:“你陪着阿娘。”
村长家住西头,离阮家极远。阮清武腿脚不方便,走得慢,在村口老槐树下见到了阮秀才,还有村长的小儿子犬娃。
阮秀才一见阮清武来了,便对犬娃道:“就送我到这里吧,回去路上小心些。”
犬娃挠挠头,将灯烛的竿子往胳膊上一夹,两手交叠,做了一个笨拙的行礼姿势:“先生,我想识字念书,也想让先生为我另定一个名字。”
待犬娃走後,阮清武为阮秀才在前掌灯,寂静的黄泥小道上只能听到沙沙的风打叶声。
“爹,犬娃刚说的是——”
阮秀才叹了口气:“潘阿毛这些孩子,天天在村子里乱晃悠,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儿。村长与我商议,让我把咱们那边的三间陋屋修葺一番,改成一个小型私塾,教教他们认字,说不定还能出几个读书人。”
阮清武点点头,觉得这个办法其实不错,可又担忧:“那三间陋屋不是咱们的,可以借用吗?”
阮秀才道:“那是之前刘家的,後来刘家在镇上开了茶庄,挣了不少,现下举家迁到汴京去了。听村长说,这陋屋他们不要了,闲置也是可惜,拿来做私塾甚好。”
阮清武放下心来。
两人回家,把这件事同殷氏说了。殷氏没直接反对,只说:“村里孩子多,办私塾可以,但不能免了束修,与村长要议好,若是太累,能说不办就不办了。”
第二日,村长便找来了几个木匠,在破屋里敲敲打打,办私塾的消息自然也传了出来,田间地头常有人议论。
村里人眼界小,却也知道读书是顶顶要紧的事。万一家中有个走了仕途,中了秀才或是举子,那可是祖坟上冒了青烟,光耀门楣的大喜。
阮秀才不挑人,只要到了年纪,只要愿意来私塾读书,他都欢迎,只收一笔小小的束修,村中人自是十分乐意,前来报名的人不少。
这几日阮家歇了农活,阮清武在家门口支了一张桌子,准备了笔墨纸砚。阮清殊搬了个凳子在旁边陪着,兄长说一句,她就附和一句,模样实在可爱。
晚间,阮清武将名单拿给阮秀才看。
阮秀才皱着眉头,从头看到尾,最後长吁了一口气:“还是要挨家挨户走一走,讲清楚利害关系,让他们自己定夺。”
阮清殊不太明白,“颠颠”跑到阮秀才身边:“爹爹,何故这般麻烦?像阿毛之流,识字念书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
阮秀才摸了摸女儿的头,倒是格外耐心地解释:“识字念书,更重要的是知礼守节。”
阮清殊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
第二日,兄妹两人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先从村子的最西边开始。
潘阿毛在自家院子里晒药草,见阮清武带着妹妹来了,好生欢喜,可到了跟前又有点局促,一只手不自觉地往後伸,摸到了屁缝,然後顿住。
阮清武没有察觉,他朝阿毛笑了笑:“潘老爷在家吗?”
这种事还是要先问请楚家中长辈的想法。
“在……在家的。”潘阿毛涨红了脸,抻着脖子大喊,“爷爷,爷爷!”
屋里没人应。
“我爷爷有些耳背。”潘阿毛悻悻一笑,“不如你们就直接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