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立项
十一月下旬,最赛事正式啓动冬奥项目组。
因频道原本并无针对冰雪大项的报道部门,为配合此次家门口举办的盛事,谢宏伟带领的一部暂且承担赛事常规报道任务;新媒体部门响应“全民冰雪”主旋律,主做趣味趣事周边;而重点则在以节目组主干支撑丶二部抽调人马配合做的一档名为《我的冬奥故事》特别节目,每周一辑,演播室内录制,嘉宾参与,用常仁飞的话说,“这档节目就是最赛事冬奥成绩单。”
他是节目总策划——过往的制片经验与人脉使得他成为此身份的不二人选。
许是自己人用来顺手的缘故,形象口才皆优的马楚雯被定为主持,而吴花果意料之外成为总编辑。
通知刚下来便收到常仁飞通过内部聊天软件传来的私信,“弦绷紧,但也别有太大压力。”
吴花果深知这定是常主任力排衆议的结果——无论经验还是资历,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她诚实回过去,“您就不怕我砸锅?”
“你不会。”常仁飞先传来三个字,而後是一段话,“我和老谢对你有一致评价,小吴,你身上有股不服输也打不倒的韧劲,这是一种稀缺的品质,无论何时都不要丢。幕後和镜头前不一样,借此机会多感受多学习,换种角色对你日後的职业生涯定有帮助。”
吴花果将这数行字读了又读,每多一遍心情便复杂几分。
当然感动,很多很多感动——常仁飞的提携用心不言而喻,是上级对下级,更是前辈对後辈。大家常说媒体行业是个大染缸,从业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们掌控着话语权却也是言论与观点的奴隶,时间愈久变色的本领愈发精进,在初心与身不由己的博弈中一次次挣扎。而这其中,体媒却又是特殊的。体育公正丶分明丶严谨丶清晰,它的存在如一根不移不歪的石柱永久矗立,也提醒着所有从业者们去时时仰视与凝望,一切虚假与僞装终有一天会成灰烬。
这是一份必须真诚的职业。
吴花果有幸站在这根立柱之下,无论最初的最初是主动亦或被动,她决定释放自己的全部去维护它。
可以做好的。她在心里说道。
然而立项过後的第一次栏目统筹会,吴花果便遭遇挑衅。
开始是总导演指出对节目整体风格的把控偏颇,吴花果深知自己优势在外采棚内录制经验少,在素材整理上或许有失侧重,于是虚心请对方提出改进意见;随後摄制团队针对第一期节目穿行流程发问,涉及个别场景调度又落回文本串联,吴花果只得硬着头皮答“我会後看一下”;再之後她汇报前四期的节目选题,因头两期嘉宾已经顺序确定为前冬奥花样滑冰项目亚军丶前国家队自由滑雪项目总教练,吴花果着重讲述三四期构想,“《我的冬奥故事》是一个饱含人文性的主题,只做运动员和教练未免太局限,我们不妨打开门让更多参与冬奥的人走进来。比如北京大学有一只冬奥志愿者团队,比如崇礼雪场的维护人员代表。”提议一出总导演当即反对,“这些让新媒体那边跟进就好了。小吴不是我说,你还是采访思维,咱们现在做的是专题不是百姓故事,谁愿意看素人坐这儿说心路历程?”
“形式上可以……”还未等吴花果说完,马楚雯顶一句,“素人怎麽了,我就愿意看。”
“你一人代表不了普罗大衆。”
马楚雯“哼”一声与之叫板,“期期大咖先不提经费和档期,赵导,嘉宾如果经历重叠过多,先不提您怎麽拍,我这主持都不好干。”
“那照你这麽说,”总导演冷笑一声,环顾与会者,“台里的《体育连连看》和《一周速讯》别做了,我们期期形式重叠,青春喂了狗呗。”
“您可别偷换概念,也甭想下套让我钻。”马楚雯向来吃软不吃硬,“常规节目有自己的生存形态,但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冬奥特辑,特殊时期特殊定制,不是您那老一套。”
“小马今天我也把话撂下,老一套不听这事成不了!你主持干不了是你能力问题,有的是人能干!”总导演动怒之下猛地拍声桌子,“你们做过节目麽,有基本意识麽,外采干熟了以为自己了不得,异想天开!”
“是我异想天开还是您故步自封?”马楚雯针锋相对,一杆子打倒一片人,“今天这会开始就这儿不好那儿不行,说白了就是节目组嫌我们跟赛的进来指手画脚呗。瞧不上想换人直说,一个个话里话外的给谁听呢!”
此话一出立即引来节目组驳斥,“马楚雯你什麽意思,要撒泼回你们二部撒去!”
“没劲。”马楚雯说着“啪”一下扣起电脑,起身要出会议室被在前面做汇报的吴花果拉住,这时常仁飞发言,“小马你回来,坐下。”
楚雯气哼哼原地不动,吴花果推着她直接将人按到座位上。
“老赵你们也别动气了,关起门来都自己人。大家就事论事,目标都为把节目做出彩。”常仁飞站起来,轻咳一声,“至少这点是共识吧?”
会议室内一片寂然。
“我说说我的想法。”常仁飞对汇报人吴花果扬扬下巴,“把你调研底稿放出来。”
“底稿?”吴花果面露难色,“常主任我的底稿太……”
“放,没事儿。”
吴花果只得照做,关闭PPT演示,从冬奥文件夹里调出一份word文档。
这是形成今日正式汇报前的准备工作,文件有二十多页,内容很杂,更不用提字号加粗下划线等放眼望去花花绿绿的格式。她猜测大概某日常仁飞从自己身後经过偶然得知有这样一份底稿的存在。
“有一块是同期各台的节目汇总吧?”常仁飞双手抱胸看着幻灯幕布提问。
“哦,有。”吴花果迅速拉到相关页面,“但这些不完善,有一些是能查到的,有一些是打听或者朋友圈看来的……”
“无妨。”常仁飞走至幕布前,面向衆人,“我请诸位稍微关注一下这部分,知识型丶竞技型丶回顾类,一块蛋糕大家各凭本事抢,底料本就相同,口感再不翻新是出不了花的。”
底下开始出现小声议论。
吴花果的底稿虽凌乱但信息量很足,常仁飞用这样一种方式展示了她的努力,也润物细无声地传达出一个主旨——她对栏目的构想并非天马行空,而是经过调研决定避开同质化所提出的新思路。
“总体来说,我认为素人路径值得一试。”常仁飞再次开口,单手摸摸下巴,“老话说不破不立。我希望对于这档栏目,各位同仁的目标不仅仅是做好做精,更要做出圈做出口碑做出情怀。关注塔尖也同样关注基石,展示这座塔是如何起来的才更触动人心。”
会议室里再度恢复静默。
打破这种状态的是总导演,“小吴,你调到刚才志愿者那页。”
吴花果闻声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