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仓吏厉声问:“哪个指使?”
运卒:“南署的郑指使,让我们来瓷仓取二排三列的景德镇青白瓷。”
那仓吏兀自呵斥,“出去出去!这排榷货不是你们能动的,什麽郑指使,有本事让他自己来取!”
将两名运卒轰出瓷仓,仓吏又四周巡视一番,这才大步离去。
待脚步声远去,瓷仓再归于平静,王守义快步来到那二排三列货架下,踩着木架爬至最高处,在最顶上的木框里翻了翻,随即似是瞧着了不得了的东西,向架子下的祝鸿文连连招手,轻声道:“姐夫,快上来看。”
祝鸿文虽不知王守义用意,也不多问,攀上货架,几下便到了最高处。
木箱表层放着几件裹了干草的瓷器,再往下翻,隐约可见一些粗劣的白瓷。这仓库幽暗,祝鸿文一时看不真切,取出一件掂了掂,便觉出分量不对,指甲一刮,顿时满手白灰。这所谓白瓷分明是抹了白垩和蜃灰的铜器。他赶忙仔细扒了木箱下层,发现底下藏着的尽是这些“白瓷”。
原来这就是铜器走私的门路:将铜熔铸成器皿,外层抹上白粉,佯装瓷器,混入榷货偷运往大辽。祝鸿文心中惊诧,忙问王守义,“你是如何发现的?”
眼见自己打探的对姐夫很是有用,王守义颇感自豪。
经昨日下毒这一遭,王守义深知姐夫是遇上了难关,自己万没有躲在一旁的道理。于是今晨祝鸿文才出了衙门,他後脚就跟上了,花了好大力气才尾随姐夫马车来了雄州榷场。他向来与三教九流之人说得上话,马上便经人指点,花了几枚铜钱买了运卒穿的灰布褂衣,混进了仓储,这才有现下的收获。
王守义解释道:“今早我寻了几个老运卒,问他们可还有走私铜币的生意门路,可没一个人应我,说加多少银子都不接活。我又旁敲侧击打听了一番,还真让我问出几件怪事,其中最可疑的就在这瓷仓。据他们说,自李太守杀人那日後,货架最里头的景德镇青白瓷就一直积压在此。青白瓷可是辽国那儿皇亲贵戚最喜欢的瓷器,如今却在这仓库吃灰了一月有馀,我觉得蹊跷,就想来探了探。”
“阿义,你这回算是帮了我大忙。”祝鸿文罕见地没有责怪王守义。
原本,说实话他是有些瞧不上自家这小舅子的,总觉得守义还小,只会给自己添乱。可这回,他倒是对王守义另眼相看了。
王守义听了更是自豪,“姐夫有用就行。可是这框东西太大,也搬不出去…”
“这样,咱先拿一件小的出去。”祝鸿文没多说。到底是放长线钓大鱼,还是立即查办,他须得问了李允则才好。
将那木箱恢复原样,二人爬下木架,来到门口,趁仓吏不注意,迅速出了瓷仓逃到大路上。
确认无人跟踪後,王守义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疑惑,开口问道:“姐夫,我有些想不明白,走私物资丶军械牟利都还可说,怎还会有走私钱币的?”
"你可知辽国用的都是咱们大宋的钱币?"祝鸿文反问道,见王守义摇头,便继续说:"景德二年和议(澶渊之盟)後,朝廷每年都要给辽国白银十万两,其中一半还要换成铜钱送去。"
"什麽?"王守义睁大眼睛,"咱们还要给他们钱?"
也不怪王守义不知此事,多数百姓都不知。若不是祝鸿文要考科举,需及时了解时政,他也不知道堂堂中原大国,竟愿趋于人下,年年奉上岁币只求和平。
"辽境没有铜铁矿,他们不仅缺铜币,更缺军器。"祝鸿文神情肃穆,"这些走私出去的铜,将来都会打造成兵器,指向咱们!"
还有更隐蔽而严肃的祝鸿文没说。昨夜他在架阁库看到了几桩查封百姓私烧铜器制币的案子。融烧铜钱,掺入铁屑重制劣币,长此以往,必会重演晋朝那般“钱荒”:一枚铜钱可买的东西,日後或需两三枚才够。钱轻物贵,非打一两回仗能解决,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患!
“那咱们今天可是摸到了把大的!”王守义惊呼,他紧紧望着祝鸿文,眼里居然闪过一丝兴奋的光,“姐夫,要是把这夥人一网打尽,你肯定能成大官儿!”
"你想得太简单了。"祝鸿文摇头,"北地百姓私烧铜器重铸就能赚五倍利钱,你猜这案子背後之人能得利多少?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说到此处他话锋一转,"昨天和你说的话当耳旁风,今日我便去买把锁,将你牢牢锁在衙门里。"
"姐夫!"王守义急得跳了起来,"你这是卸磨杀驴!”
祝鸿文轻轻一笑:“你倒是会用成语了。”
见姐夫不退让,王守义开始软磨硬泡:“姐夫,我知道你担心我,可是我今年也有二十了!你在这地儿人生地不熟的,你看我,一出手就给你寻了线索,我定不会拖你後腿…”
王守义擅于与三教九流之人周旋,确实助力良多。可事关性命,任由王守义如何游说,祝鸿文咬死不松口。
二人聊了这一路,不知不觉中已出了榷场。
衙门的马车仍在外候着,二人脱了褂衣上了马车,便让车夫直接回往衙门。
榷场位处西部,距雄县衙门约三十里,就算是马车赶路,回去也要好些时辰,不过沿途倒是有些风光,官道两边处处桑林。
在大宋失去太行山与燕山两大屏障後,雄州更需倚重人工防御以固边防。上任知州何承矩深谙此道,在位之时便大兴水利,将沿边诸水引入雄州,形成绵延百里的"水上长城"。可地势较高的西部,不便引水,于是广设方田,遍植桑林,既固边防,又利民生。景德二年和议後,边境战火不再,这些高地桑林便被当地豪绅兼并。此时马车正沿着塘泊以西的高地返回雄县。放眼望去,桑林里缀着不少低矮房屋,更有别院坐落。
才行了几刻,脚夫突然勒住缰绳,将车停了下来,并朝车内急道:“官人,有些内急,能否等我片刻?”
祝鸿文掀帘应道:“去罢,我们等你便是。”
那脚夫一溜小跑便进了一旁桑林。
可去了许久,不知怎地,那脚夫竟还不归来。
此时太阳当顶,正是歇晌午食之时,二人又起了个大早,实觉肚里泛空。王守义抱怨道,“这脚夫怎地还不回来,是掉茅坑里啦?”
话音刚落,那马突然打起了响鼻,又前後踢踏几下,带着整个车舆晃了起来。王守义以为是脚夫回来了,掀帘一看,却只见一农户从远处官道慢慢走来。他实在按捺不住,“姐夫,你在这儿等我,我去寻他。”
“要小心些。”祝鸿文叮嘱道。毕竟人生地不熟,万事总小心为上。
谁知王守义竟也一去不复返。
祝鸿文心下更觉蹊跷。
只是刚下马车,就听见破空之声,一只飞箭擦着他的耳际,嗡嗡钉入车壁。
紧接着,第二支,第三支接连飞射过来。
那马尖啸一声,前蹄高扬,朝着大路狂奔而去。